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生物学家   
[0] 评论[0] 编辑

施一公

简介
施一公施一公

施一公,祖籍云南1967年5月5日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中学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1990年初,作为清华大学生物科学和技术系毕业成绩第一名的学生,施一公获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

1995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生物物理专业博士学位;1998年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2003年被聘为正教授,是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2005年,当选华人生物学家协会会长。2007年3月被授予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现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1]

经历
留学
早年的施一公在清华大学实验室早年的施一公在清华大学实验室

1990年初,施一公赴美深造,在全美一流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攻读生物物理学及化学博士学位。

施一公初到美国时,最先发现的差距就是英语不行。他给自己规定每天背25个新单词。科研上,他勤思苦干,持之以恒。有一次,系主任兼实验室导师自认为发现了一个生物物理学中重大理论突破,激动地向学生们演示。施一公当场敏锐地指出导师在一个演算上的错误。从此,导师对他刮目相看。毕业时,导师公开宣布“施一公是我最出色的学生”。

自信心的重建,给施一公注入了一股巨大的力量,他的科研能力迅速提高。1997年4月,他还未完成博士后研究课题,就被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聘为助理教授。此后,普林斯顿大学给他提供了面积达20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近50万美元的启动基金。在当时,这样的待遇是很多人都无法企及的。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机制为施一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短短9年间,他就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最高级别的教授职位,并很快成为学校分子生物学系的领军人物。

回国

2008年2月,40岁的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施一公,全职回到中国,受聘为清华大学终身教授、并出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

他说:“普林斯顿大学是美国最适合做研究的地方,从条件上讲,如果只从科研角度出发的话,我确实没有必要回清华,我回清华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做科研。我回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教育一批人,育人在育心,做科研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我觉得现在的大学生缺乏理想,缺乏一种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不会放弃的东西。我想,如果引导正确的话,清华大学一定会有这样的一批学生,他们在为自己奋斗的同时,心里还装着一些自己之外的东西,以天下事为己任,驱使他们往前走,一定会有一批人这样做。如果这样,20或30年后,当我从清华退休时,我会很满意的。” [2]

研究方向

1、细胞凋亡的背景

2、哺乳动物细胞凋亡的信号通路

3、果蝇细胞凋亡的信号通路

4、秀丽线虫的细胞凋亡信号通路

5、Smad蛋白TGF-beta信号通路

科研成果

在普林斯顿大学,施一公运用结构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手段,研究癌症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致癌原因一直是全球科学家致力研究的目标之一。2003年,由于破解了这一类生命科学之谜,当时年仅36岁的施一公获得全球生物蛋白研究学会颁发的“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奖”,成为这一奖项设立17年以来首位获奖的华裔学者。

迄今(2009年)为止,他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作为通讯作者在《细胞》发表11篇、《自然》发表7篇、《科学》发表3篇。这些工作系统地揭示了哺乳动物、果蝇和线虫中细胞凋亡通路的分子机理,已有若干研究成果申请专利,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研发。  

家庭

施一公的妻子也是清华大学生物系的本科生、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博士,他们有一双龙凤胎儿女。

逸事
施一公施一公

施一公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母亲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施一公的名字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父母亲给他取名“一公”,希望他“一心为公”。1985年,施一公被保送到清华生物系,成为清华大学生物系复系后的首届本科生。清华园里的施一公学习成绩年年名列全年级第一。1989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在出色完成生物系课程的同时,他还获得了数学系的学士学位。

施一公注重全面发展,他永远充满激情,永远乐观,永不服输。在高中期间,他就练习长跑,练过的项目从800米到1500米,再到3000米。进入清华后,由于长跑队只招收专业运动员,施一公便转练竞走,从5000米到1万米。他还在校运动会上创下全校竞走项目的纪录。一直到1994年,在他大学毕业五年后,这个纪录才被打破。

施一公后来回忆道:“1万米竞走要绕操场走25圈,每走一圈都要打一次铃,提醒你必须要坚持。这不仅是一个体育项目,还是意志品质的锻炼,这种锻炼让我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受益无穷。”[3]

语录

1)“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改善和改进国家的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做些努力,能培养一批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一些贡献。”

2)“世界一流大学,只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有一支世界一流的教授队伍,二是有一个适合一流教授队伍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软环境。”

3)“现在很多人缺乏理想,缺少那种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不会放弃的精神。”

荣誉奖项

1995年 获得保罗鄂立信基础科学研究奖;

2008年 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评价

1)“他是海外华人归国的典范和榜样!”——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国际知名神经科学家鲁白

2)“施一公常常结合自己丰富的经历,给海外的中国学子讲爱国,他就像是我们的辅导员,说出来的话让我们更信服,而不是唱高调。他是真正的赤子,他回国到清华工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曾在普林斯顿大学施一公的实验室读博士生和博士后的颜宁,现在清华生物系任教。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黄禹锡    下一篇 蒋澄宇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