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解剖学   
[0] 评论[0] 编辑

脉络膜

(图)脉络膜脉络膜

脉络膜在视网膜和巩膜之间,含有丰富血管色素细胞,对外力冲击的耐受性较视网膜差,当眼球受到从前面来的外力的冲击作用通过玻璃体传到后极部时,坚硬的巩膜在其外面又有抵抗作用,使脉络膜在内外两种作用夹攻下而发生破裂和出血。

简介
(图)脉络膜脉络膜

脉络膜呈暗褐色,围绕视神经乳头部有照膜,为青绿色带金属光泽的三角形区。

眼球中膜的后2/3处的薄膜,由纤维组织、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组成,软而薄,棕红色,在巩膜和视网膜之间,续连于睫状体后方,脉络膜的血循环营养视网膜外层,其含有的丰富色素起遮光暗房作用。主要功能是营养视网膜外层及玻璃体,并有遮光作用,使反射的物象清楚。 同时对人的视觉系统起保护作用,对整个视觉神经有调节作用。续连于睫状体后方,含丰富的血管色素细胞,有营养和遮光作用。

位置

脉络膜包围整个眼球的后部,前起于锯齿缘,和睫状体扁平部相连,后止于视盘周围。脉络膜和巩膜联系疏松,二者之间存有潜在性间隙叫脉络膜上腔;但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则连接紧密。

结构
(图)脉络膜切面脉络膜切面

是眼球血管膜(中膜)的后部。脉络膜贴在巩膜的内面,自视神经乳头开始到睫状体的锯齿缘上,占眼球壁中层后部的5/6,呈黑褐色,富有血管和色素,有供给眼球营养和隔光的作用。其组织结构分为四层,脉络膜上层、血管层、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和玻璃膜。

由外向内分为5层:

1、脉络膜上腔:由结缔组织细束和巩膜连接,含有弹力纤维、色素细胞和平滑肌纤维等。睫状后长、后短动脉及睫状神经均由此穿过。

2、大血管层:由动脉和互相吻合的静脉构成,各血管之间有色素细胞和少量平滑肌纤维。这层的动脉主要由睫状后动脉分支。

3、中血管层:与大血管层间无明显分界,仅血管逐渐变细。黄斑部无大血管层,仅有排列较紧密的中血管层。本层色素较少。

4、毛细血管层:为一层毛细血管,无色素。

5、玻璃膜:在视乳头附近厚2~4微米,向周边部变薄,仅厚1~2微米。位于视网膜和脉络膜之间。光镜观察可分为内外两层:内为表皮层,即色素上皮基底膜,外为弹力层。

电镜观察可分为5层:自内而外依次为:色素上皮基底膜、内胶原带、弹力层、外胶原带、脉络膜毛细血管基底膜。

生理特点

(1)富有血管,起着营养视网膜外层、晶状体和玻璃体等的作用。由于流量大、流速较慢、病原体在此处易滞留,造成脉络膜疾病。脉络膜毛细血管壁有许多小孔,荧光血管造影时,荧光素可以从其管壁漏出。

(2)含有丰富的色素,有遮光作用。

(3)炎症时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渗出。

疾病
(图)脉络膜脉络膜

脉络膜裂伤

所属部位:眼

就诊科室:眼科 外科

症状体征:视力障碍,水肿,眼球突出,眼痛

表现及诊断

1、眼球有直接钝器打击史;

2、眼前有黑影飘动,视力下降;

3、眼底检查,眼底后极部可见淡黄色新月形裂痕,凹面向着视神经乳头,视网膜血管横过其上,局部脉络膜及视网膜水肿,并有出血,晚期可见色素堆集。严重者,脉络膜血管破裂,出血可经过视网膜进入玻璃体内;

4、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显示脉络膜裂伤;

5、视野检查有相应暗点。

临床表现

1、眼前有黑影飘动,视力下降;

2、眼底检查: 眼底后极部可见淡黄色新月形裂隙,凹面向着视乳头,视网膜血管横过其上局部脉络膜及视网膜水肿,并有出血。晚期在裂痕处可见色素堆集;严重者,脉络膜血管破裂,出血可经过视网膜进入玻璃体。

脉络膜黑色素瘤

(图)脉络膜黑色素瘤脉络膜黑色素瘤

脉络膜黑色素瘤为葡萄膜中常见的恶习性肿瘤,多见于40~60岁,与性别或左右眼无关,可以发生于脉络膜的任何部位,但常见于眼的后极部,但总体发病概率为百万分之一~二。

临床上其生长有二种方式:

局限性:在巩膜与脉络膜之玻璃膜间局限性生长,呈扁平椭圆形。因受巩膜和玻璃膜的限制,生长较慢,如穿破玻璃膜,则在视网膜下腔内迅速扩大,形成基底大,颈细头园的蘑菇状肿瘤。

弥漫性:特点是广泛弥漫性浸润,瘤细胞循血管及淋巴管鞘浸润,并沿脉络膜平面扩展,所以病程较局限性者长,发展慢。眼底除有不规则色素散布外,余无显著的高起。

临床表现

症状:肿瘤在周边部者,可以因为无视力异常而易被忽略,发生于后极部或虽在周边部,但已波及后极部者,可以有眼前闪光、视物变形、视物变小、中心暗点、视野缺损等症状。视力障碍程度因视网膜受损害程度而异。

眼底改变:局限性者早期可以看到眼底有局部隆起,视网膜上可看到灰白色~青灰色~棕黄色~黑褐色的扁平形肿块。一旦肿瘤突破玻璃膜进入视网膜下将出现视网膜脱离,最初为实性脱离,呈半球状,蘑菇状,周围境界清楚,周围视网膜有皱纹出现,晚期视网膜脱离显著扩大。弥漫性者早期眼底无明显高起,由于玻璃膜大多完整,视网膜很少受影响,所以眼底有时仅有数个陈旧性视网膜脉络膜病灶,很易被忽略。

视网膜脱离的程度与肿瘤的大小及发育时期不一定平行,而原则上没有裂孔。

眼压:开始时正常或偏低,随着肿瘤的增大,晶状体、虹膜被肿瘤推向前,阻塞前房角,引起房水循环障碍,眼压升高,发生继发性青光眼。

炎症:因肿瘤组织毒素的刺激,可以发生葡萄膜炎及视神经炎等。

血管:在增大的肿瘤头部有时可以隐约地看见瘤组织内有扩大的血管。

有时可以出现自发性球内出血。

眼外转移:由于肿瘤增大可侵蚀巩膜之薄弱处,如沿巩膜上的血管、神经导管等向球外转移到眼眶内致眼球突出,进而侵犯邻近组织。

全身转移:多为血行转移,常见于肝脏、皮下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肺脏、胃、骨髓等。

(图)中央晕轮状脉络膜萎缩中央晕轮状脉络膜萎缩

中央晕轮状脉络膜萎缩

本病起病症状轻发展缓慢,早期无自觉症状。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眼底改变较为明显,多为双眼,亦可单眼,有家族发病史,其临床表现主要有:

1.视功能改变 

呈缓慢进行性减退,幼年时即有中心视力障碍,至中年开始有明显视力下降,有的50岁才出现自觉症状有中心暗点。本病早期为旁中心暗点,暗适应功能下降,阅读困难及。无夜盲史,也有自幼视力不好,夜间视力差的病例。眼电生理检查可见ERG轻度异常改变,早期正常。随病程进展当脉络膜及继发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神经上皮萎缩时,ERG可表现为轻、中度视锥、视杆细胞反应异常。多焦ERG峰值显著下降,尤其是黄斑后极30°区域。根据RPE受累程度EOG可表现正常或轻度异常 患者早期无明显色盲表现,晚期可有色盲。多焦ERG 1阶和2阶反应的振幅和潜时降低。

Nagasaka等采用多焦ERG对8只早期中央晕轮状脉络膜萎缩眼检测,发现在可见的萎缩区域1阶反应降低 在不可见的萎缩区域振幅也降低,在许多区域潜时轻度延迟;2阶反应的振幅在后极和周边区域很低;与正常组比较,所有区域2阶和1阶反应的比降低并不明显。Hartley等发现中央晕轮状脉络膜萎缩患者的全视野ERG检查虽然正常 但多焦ERG已发现异常。

2.眼底改变 

早期可见黄斑部呈颗粒状色素脱失 中心凹光反射弥散,黄斑区呈锡箔样。有的双眼黄斑部出现水肿及渗出物、色素斑点,中心凹反光弥散。病情逐渐发展,两眼黄斑部表现为环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的病变区。该区色素上皮及脉络膜毛细血管消失(图1) 脉络膜大血管呈白线状,这种病变一般可以发展到50岁以上,病变区内脉络膜的血管亦可闭塞。随着病程发展,黄斑部渐形成类圆形镜界清楚的凿孔样萎缩区,双眼基本对称,呈灰绿色,有青铜样反光,其中掺杂有棕黑色及黄白色小点,其内可见脉络膜血管及白色巩膜背景。所有病变都局限于黄斑区或黄斑旁区,从不累及及中央区以外的区域。及无异常。

参考资料  

[1] 搜狐健康 http://dise.health.sohu.com/disease-2172_2.shtml

[2] 39健康网 http://eye.39.net/ybfy/085/9/414374.html

[3] 眼科网 http://www.sp120.com/news/20090117/11433.html

[4] 价值中国网 http://www.chinavalue.net/Wiki/ShowContent.aspx?TitleID=354764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脉博    下一篇 脊柱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