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分子生物学   
[0] 评论[0] 编辑

等电点沉淀法

概念

利用蛋白质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低的特性,向含有目的药物成分的混合液中加入酸或碱,调整其pH值,使蛋白质沉淀析出的方法,称为等电点沉淀法。

解释

在等电点时,蛋白质分子以两性离子形式存在,其分子净电荷为零(即正负电荷相等),此时蛋白质分子颗粒在溶液中因没有相同电荷的相互排斥,分子相互之间的作用力减弱,其颗粒极易碰撞、凝聚而产生沉淀,所以蛋白质在等电点时,其溶解度最小,最易形成沉淀物。等电点时的许多物理性质如黏度、膨胀性、渗透压等都变小,从而有利于悬浮液的过滤。

注意
1.不同的蛋白质,具有不同的等电点。在生产过程中应根据分离要求,除去目的产物之外的杂蛋白;若目的产物也是蛋白质,且等电点较高时,可先除去低于等电点的杂蛋白,如细胞色素C的等电点为10.7,在细胞色素C的提取纯化过程中,调pH=6.0除去酸性蛋白,调pH=7.5~8.0,除去碱性蛋白。
2.同一种蛋白质在不同条件下,等电点不同。在盐溶液中,蛋白质若结合较多的阳离子,则等电点的pH值升高;因为结合阳离子后,正电荷相对增多,只有pH值升高才能达到等电点状态,如胰岛素在水溶液中的等电点为5.3,在含一定浓锌盐的水—丙酮溶液中的等电点为6;如果改变锌盐的浓度,等电点也会改变。蛋白质若结合较多的阴离子(如C1-、SO42-等),则等电点移向较低的pH值,因为负电荷相对增多了,只有降低pH值才能达到等电点状态。
3.目的药物成分对pH值的要求。生产中应尽可能避免直接用强酸或强碱调节pH值,以免局部过酸或过碱,而引起目的药物成分蛋白或酶的变性。另外,调节pH值所用的酸或碱应与原溶液中的盐或即将加入的盐相适应,如溶液中含硫酸铵时,可用硫酸或氨水调pH值,如原溶液中含有氯化钠时,可用盐酸或氢氧化钠调pH值。总之,应以尽量不增加新物质为原则。
4.由于各种蛋白质在等电点时,仍存在一定的溶解度,使沉淀不完全,而多数蛋白质的等电点又都十分接近,因此当单独使用等点电沉淀法效果不理想时,可以考虑采用几种方法结合来实现沉淀分离。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双水相萃取    下一篇 变性沉淀法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