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心理学   
[65] 评论[0] 编辑

七月婴儿

(图)七月婴儿七月婴儿

这个月的婴儿可在床上爬来爬去,可由俯卧翻成仰卧位,或由仰卧翻成俯卧位。坐得很稳,可独坐几分钟,还可以一边坐一边玩。可以用手指而不是手掌去拿东西,将东西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不论什么东西在手中,都要摇一摇,或猛敲。喜欢听“唰唰″的翻书声和撕纸声,不论有没有出牙,都会吃小饼干,有咀嚼动作。

发育
(图)七月婴儿七月婴儿

宝宝得很熟练,甚至转圈或后退。平衡能力也越来越强,逐渐能独自坐稳;可以从趴着转变成坐姿。还是用手掌拿东西,但会用手指的前半部分和拇指去捡起较小的东西。基本上掌握了简单玩具的功能,并能按要求去做。可以用双手握取东西,并将手中的物体对敲。
  
宝宝的身体发育趋于平缓,现在男孩的平均体重为8.69公斤,女孩的平均体重为8.07公斤。身长男孩平均为69.9厘米,女孩为68.3厘米。一些宝宝已经长出1-3颗牙齿。

体态语言

宝宝坐着的时候,双手高举,使劲儿向前伸,小脑袋偏着,小嘴抿得紧紧的,小身子也挺得直直的。

宝宝想表达的意思:我想要妈妈抱,我想要那个玩具,可是我怎么也够不到,谁来帮帮我呀,要是再没人理我我就哭,我快要坚持不了了,我可一直忍着呢。

妈妈应做出的反应:观察宝宝的眼神方向,如果宝宝只是需要妈妈抱,就把宝宝抱起来好。如果宝宝只是需要妈妈抱,就把宝宝抱起来女孩子。如果宝宝需要取得什么新奇玩具,可以顺着他的眼神帮助他取得。如果较重或危险的不适合宝宝玩的玩具,可以把这个东西隐藏起来,或以别的东西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营养和训练对小儿动作发育的影响

在动作发育的快慢上,婴儿之间是有差异,有的婴儿6月已能独坐,而有的7个月还坐不稳;有的婴儿9个月就能独站,有的婴儿10个月还站不稳。虽说这些婴儿都属于正常的范围,但他们的动作发育有先后,造成这种先后的原因,很可能就和营养以及训练上所处的条件不同有关。营养状况好的婴儿往往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积极向上,为学习动作技能做好了积极的准备,而训练可以使婴儿在自身发育的基础上,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各种动作技能,所以一个营养状况好的婴儿,家长平时又注意训练他,他就有可能在动作发育上优于那些营养差、体弱多病、被家长溺爱经常抱在手里的婴儿。

  
营养和训练对婴儿的动作发育有着促进的作用。但是,这种促进作用不是无限的,这一点家长应该明白。原因是动作发育还必须要取决于机体生长发育的情况,取决于大脑和神经功能的发育情况。美国著名心理学家Gesell曾做过一个双胞胎爬梯的著名实验,实验对象是双胞胎T和C,T从生后第48周起每日作10分钟的爬梯训练,连续6周。在此期间,C不作爬梯训练,直至58周才开始作爬梯训练。实验结果是C只接受了2周的爬梯训练就能赶上T的水平。因此,Gesell得出的结论是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而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这一实验告诉我们,教育和训练儿童一定要是适合儿童自身发展的情况,要求太低固然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但要求过高也不会取得好的结果,反而会浪费精力和时间。所以,家长在训练孩子的动作时,要了解孩子机体发育的成熟情况,在这基础上创造机会、锻炼孩子的动作,就可以取得较好的结果,相反,不切实际地过早训练孩子的动作是没有好处的。你不可能通过加强营养和训练就让婴儿在3个月会坐,6个月会站,9个月会走,但如果你的孩子9个月还不会坐、1岁还不会站、18个月还不会走,那就不是能通过加强营养和训练来解决的问题,而应该找医生检查原因,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尽早得到治疗。

喂养及能力
(图)七月婴儿七月婴儿

七个月宝宝的辅食

第7个月可开始吃鱼、肉末、肝泥、稀饭和烂面。可吃些碎菜和水果,以锻炼婴儿的咀嚼能力。进一步强化独立自己进餐的习惯。此时宝宝进入离乳的中期了,奶量只保留在每天500ml左右就可以了。增加半固体性的代乳食品,用谷类中的米或面来代替两次乳类品。在每日奶量不低于500ml的前提下,减少两次奶量,用两次代乳食品来代替。代乳食品可以选择馒头饼干、肝末、动物血、豆腐等。

七个月宝宝看的能力

1.这个月宝宝对看到的东西能有直观思维了,看到奶瓶会与吃联系起来,看到妈妈端碗过来就知道要喂饭了。(这时候是教宝宝认识物品名称和功能联系起来的最好时机)

2.认识物品是客观存在的,通过游戏,宝宝逐渐了解一种物品被另一种物品挡住,那物品还存在,只是被蒙上了。(这种能力是质的飞跃)。

3.开始了有兴趣选择的看。这时期已经不是教宝宝看什么了,而是训练宝宝把看到的东西和功能、形状、颜色、大小等结合起来认识。宝宝感兴趣的东西如果看不到会用眼睛寻找。(晚上,如果经常指着灯:这是灯,晚上会把家里照亮。慢慢地,妈妈如果问:灯在哪里?宝宝会抬头看。

4.有初步看的记忆,开始认识谁是生人谁是熟人。(这时候可以给宝宝买婴儿画册,让宝宝认识简单的色彩和图形,认识人物,动物和日常用品,再和实物对照)。

辅食添加

1、 食物的多样化很重要吗?

是的。应该给您的孩子添加各种各样的食物,例如:米粉水果蔬菜肉类等,以获得平衡的膳食,这一点很重要。给孩子添加多种食物不仅可以提供各种孩子生长所需的营养素,还可以增加孩子的进食兴趣,避免养成偏食的习惯。

2、 为什么添加辅食时首先应选单一谷类?

谷类食品是世界卫生推荐的婴儿最理想的第一辅助食品。这是因为单一谷类食物不仅具有易消化、吸收,不易过敏等优点,而且谷类食物在我国成年人的膳食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谷类食物是铁等微量元素的理想载体,可以强化多种婴儿容易缺乏的营养素。

3、 辅食添加的顺序是什么?

(1)4--6个月的婴儿辅食添加的顺序:首先添加的食物是谷类食物。首选是强化的米粉,添加纯米粉1~2周后,可加单一的果泥、菜泥,或含有蔬菜、水果的婴儿米粉。

(2) 6--8个月的婴儿辅食添加的顺序:在婴儿适应了单一的谷类和蔬菜类食物后,适当添加混合的蔬菜、水果和蛋黄。

(3)8--12个月的婴儿辅食添加的顺序:此阶段婴儿已出牙,一些质地柔软、细嫩的固体食物可以添加给这个阶段的宝宝,促进其咀嚼功能的发育。通常添加鸡肉、牛肉或猪肉在婴儿食品中。

4、 为什么婴儿从第4个月应该开始添加米粉?

(1)及时添加米粉可补充乳类营养素的不足,且乳类含液体多,米粉为固体食物易饱肚。婴儿快速生长发育需要较多的铁,而婴儿从母体内带来的铁在生后3~4 个月耗尽,而母乳及其他乳类中含铁量较低,且含维生素D量也较低。因此,及时添加米粉,可补充乳类的不足,防治缺铁性贫血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2)及时添加米粉,可以锻炼婴儿咀嚼吞咽固体食物和胃肠道消化的能力,为断奶作准备。婴儿在出生后一年中,要完成这种转变,必须根据婴儿的发育情况,逐步改变食物性状和摄食方式。经过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在断奶时才不致因食物性状,摄食方式的突然转变而遭婴儿心理上的拒绝或引起消化紊乱等问题。

护理须知
(图)七月婴儿七月婴儿

第七个月以后婴儿,每天进食5次,每次间隔4小时。睡眠时间晚间10小时,白天睡眠2~3次,每次睡眠2~2.5小时,共计14~15小时。活动时间2~3小时。

从7个月开始,婴儿体操为主动运动,即在成人协助下,婴儿自己用力完成每次动作。您俩应该坚持让婴儿锻炼。

第一节:扶双臂坐起。
预备姿势:婴儿仰卧,成人双手握住婴儿双腕,拇指放在掌心里,使婴儿握拳,二臂脏乱于体侧。
轻拉婴儿双手,使之用力坐起,共8次。

第二节:扶单臂坐起。
预备姿势:婴儿仰卧。成人一手按住婴儿踝部,另一手握住婴儿手腕,拇指放在婴儿掌心,使之握拳。牵引婴儿一手,使之用另一手撑着桌面坐起来,左右轮流着做,各做4次。

第三节:桥形动作。
预备姿势:婴儿仰卧。成人用一手托住婴儿腰部,一手按住婴儿双脚踝部,使婴儿腹部挺起成桥形,共做4次。

第四节:后曲。
成人二手握住婴儿双脚踝部,拉起婴儿双腿,使婴儿二手使用使劲支起全身,像个小推车,共做4次。

第五节:扶时跪直。
预备姿势:婴儿俯卧。成人握婴儿肘部,稍加帮助,使其站起,共做4次。

第六节 扶肘起立运动
预备:宝宝俯卧,成人在后两手握住宝宝两臂肘部。
动作:l、扶宝宝站起 2、还原 注意:扶宝宝站起要逐步让他自己用力。

第七节:直立前倾。
预备姿势:婴儿与成人同方向站立,一手按住婴儿膝部,一手放在腹部,在婴儿面前桌上放一玩具。
让婴儿弯腰前倾,摸桌上玩具,然后还原,共做4次。

第八节:跳跃。
预备姿势:婴儿与成人对面站立。
成人双手扶婴儿腋下,稍加帮助,使其短短跳跃后再还原,共做8次。

第七个月婴儿仍应以母乳喂养为主,但单纯靠母乳喂养已不能满足婴儿营养,必须正确及时增加辅食。

增加辅食:第七个月婴儿有的已出门牙,辅食中需加固体食物,有助于训练小儿咀嚼,以利于牙齿及牙槽的发育。增加的辅食,如粥、煮软面、全蛋、肝泥、碎肉末、豆腐、煮红薯、煮芋头、鱼肉、虾肉、切碎的豆腐干、动物血、饼干、烤馒头片等。
注意事项:由于第七个月婴儿生长发育迅速,需要营养物质多,这些营养物必须及时补充,否则将引起营养缺乏性疾病,如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佝偻病手足抽搐症(低钙惊厥)等。婴儿期是学习食用各种食品和养成进食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要专门制作适合婴儿各年龄的食谱,不能随便把成人的饭菜喂小儿,以免引起小儿消化不良及造成日后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和断奶困难。

常用辅助食物制作方法。

鸡肉粥:取质嫩鲜鸡的胸脯肉15克,洗净后剁碎。随后入锅加入鸡汤用小炎烧。煮至鸡肉熟透,汤汁熬干后,拦入烧好的米粥中,加入砂糖用微火烧煮片刻即可。

猪肝挂面:将猪肝21克,洗净切成小丁块。将挂面入开水煮软后,取出剪成一寸左右,然后入锅加入肉汤、猪肝、细盐一起烧煮。得烧至半熟时,再加入菠菜末,烧煮片刻拌匀即可。

蒸鸡蛋糕:鸡蛋打碎,用筷子搅匀,加入温水适量,食盐少许,蒸6~10分钟即成。

智力开发
(图)七月婴儿七月婴儿

爬行

眼下,没经过爬行阶段就能直立行走的孩子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后果是,这些孩子中有不少患上感觉综合失调症,如视听、视动、听动失调等。专家指出,因爬行练习不足或没有爬行史,我国约75%的孩子出现了类似状况。

别剥夺孩子的爬行快乐

郑晓军女士最近发现,10岁的儿子存在学习障碍,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为此,她焦虑不安,咨询了儿科专家后得知:类似表现的孩子多与他们在婴幼儿时期很少爬行,甚至几乎没有爬行史有关。专家认为,孩子在婴儿时期爬行姿势不正确,或爬行练习不够充分,易导致日后行为和学习方面的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不少家长喜欢把孩子早早放进学步车里,让他们自己“骑着”车学走路,这样做家长既省心又省力。还有些家长见自己的孩子“没有学会爬就能走”,心里十分高兴。但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家长们才渐渐感到,与那些爬行多的孩子相比,没经过爬行练习的孩子动作欠协调,学习也难以专心致志。

孩子爬行少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已引起了儿科专家们的高度重视。实践证明,孩子没有或爬行练习不足,均易引起孩子走路姿势及肌张力不协调,动作迟缓。

专家就此提醒家长们,孩子爬行是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为了让孩子更加健康,千万不要剥夺了他们爬行的快乐。

孩子爬行少危害多

资料显示,感觉综合失调症的原因是对称颈紧张反射动作(简称STNR)不成熟,导致身体的上半部和下半部不自觉地对抗,即上半身是直的,下半身是弯曲的,反之亦然。STNR会在婴儿4—8个月大时开始发展,控制其部分动作。6个月大的婴儿通常可以把头部控制得相当好,如抬起头,看看四周,颈部姿势的改变使对称颈紧张反射动作开始活动。

当婴儿的STNR受到控制时,身体的下半部自然与身体的上半部呈相反动作,而爬行的协调动作能增进动作的识别能力和身体其他部位的配合能力。如果爬行练习不足或没有爬行经历,婴儿就缺少了抑制STNR的相应动作经验。

据专家介绍说,STNR不成熟的孩子经常表现出有挫折感、侵略性和不知变通的个性,多被认为情绪不正常,从而造成学业和行为上的困扰。他们最常见的表现是,不能持久地干一件事情,不能长时间坐着,身体动来动去,注意力不集中;易怒、易喜,情绪不稳定;常受外来影响分心,很难听从他人的意见;自我保护意识差。上述病症通常在7岁之前出现。

游戏


1 宝宝主动操
游戏目的:
发展幼儿的大动作,为幼儿的爬和站立作准备。 

游戏内容:
(1) 拉着宝宝的手腕,使宝宝坐起。
(2) 一手握宝宝两脚腕,另一手拉宝宝手腕使宝宝坐起。
(3) 扶宝宝的两肘,使宝宝背向妈妈俯卧成跪立;再扶宝宝两肘,让他由俯卧经跪立再成站立;两手扶他腋窝,使宝宝作跳跃动作。
(4) 一手握宝宝两脚腕,另一手托背,使宝宝作桥形动作。
(5) 宝宝俯卧在床上,母亲两手握膝,抬起宝宝的两腿。
(6) 先使宝宝背对自己,然后一手扶宝宝膝盖,一手托住宝宝的腹部,使宝宝上体前倾。

游戏指导:
限 应在正常情况下每日坚持让宝宝做,每小节做一个8拍,共做4遍;在游戏过程中,妈妈的动作要柔和;不要强行让宝宝锻炼。

2 追皮球
  
游戏目的;
(1) 训练宝宝昂首,挺胸,抬腰,四肢支撑身体等能力;
(2) 训练各部位动作密切配合,身体保持一定协调的平衡动作。

游戏内容:
(1) 用手顶住俯卧位宝宝的足底,放小球诱导婴儿匍行。
(2) 把孩子的左右腿交替向前推进拉出。
(3) 每天定时练习多次,当宝宝两腿具备一定交替运动能力后,可以开始进行手膝爬行阶段的训练。
(4) 让宝宝跳在床上,在他面前放一个彩色皮球,托起腹部吸引孩子用手膝爬过去抓取小皮球。

游戏指导:
开始孩子很可能不爬或爬得很吃力,母亲可以扶住孩子小腿,用手握住脚掌稍稍用劲,左右交替弯曲其膝关节,帮助他向前爬行。

3 平衡感觉的训练

游戏目的:
训练宝宝的时间、空间等概念,发展其平衡知觉。

游戏内容:
(1) 抱着宝宝在秋千上晃动,或坐在转椅中,或抱着宝宝坐滑梯。
(2) 把宝宝放在小褥子上,父母各拽褥子的两端轻轻晃动。

游戏指导:
(1) 注意安全;晃秋千应轻轻慢慢的,可以不上滑梯,只是抱着宝宝坐在滑梯口处,一次一次地滑下去、坐上来;
(2) 晃动小褥子或床单的过程应尽量缓慢、两手抓紧,避免宝宝受到惊吓或摔下来。

4 跳一跳

游戏目的:
练习跳跃,发展宝宝大动作能力;训练语言和动作的协调能力。

游戏内容:
让宝宝手扶小床或栏杆站立;用鲜艳的玩具逗引他并示节双脚轻轻地跳。给宝宝说:“跳一跳”“跳一跳”、“跳的真好”之类的指令性语言。

5 学站立学走路

游戏目的:
训练孩子站的能力和平衡能力;让宝宝学迈步。
  
游戏内容:
(1) 把大拇指让宝宝抓住轻轻地把他从卧位拉到坐位,再慢慢站起。
(2) 等宝宝能站后,在床档上挂些玩具,吸引宝宝站起来取,妈妈在旁边帮助和照顾。
(3) 让宝宝在床上站好,用手轻轻地推他一下,使他失去平衡,再用另一只手准备扶住宝宝,防止他跌倒。
(4) 前两项训练完后,让宝宝背靠爸爸两腿的前面,两脚踩在爸爸的两只脚面上,爸爸两手扶着宝宝的腋下,喊着:“一二一”的口令,迈着适合宝宝的小步子带动他向前走。

游戏指导:
(1) 宝宝站立的时间不易过长,妈妈在推宝宝时千万要小心;
(2) 走步游戏每天2次,每次1~2分钟,逐渐增加时间,使宝宝自然学会迈步。

易患疾病
(图)七月婴儿七月婴儿

麻疹

麻疹俗称“痧子”,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五、六十年代,麻疹是婴儿最常见的一种传染病,麻疹不仅症状重,并发症多而重,而且,病死率高;六十年代以后,由于对8个月的婴儿普遍开展了麻疹减毒活疫苗的预防接种,麻疹发病率已显著下降,仅有少数散发病例,其症状轻,并发症少,病死率也大幅度下降。由于现在的麻疹常是不典型的病例发生,与其他出疹性疾病不易鉴别,给诊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仍应引起家长对麻疹的重视。

由于麻疹病毒在体外的生活力较弱,麻疹病毒通常都是通过麻疹病人的咳嗽、喷嚏等飞沫直接传播的。而麻疹的传染性极强,凡是没有患过麻疹及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儿童,都可能被传染上麻疹。

典型的麻疹患病过程是:健康的孩子在接触了麻疹病儿10天后开始出现症状,其早期犹如感冒,患儿出现38℃—39℃的发热和咳嗽、流涕、喷嚏、流泪等上呼吸道症状。在发热3天后,患儿口腔第二臼齿相对的颊黏膜处可见白色小斑点——麻疹黏膜斑,这是麻疹最早出现的,也是最可靠的特征。此时孩子的发热增高。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渐蔓延到前额、面、颈、躯干、四肢,最后到手足心,一般经3-5天出齐。皮疹初起呈细小淡红色斑丘疹,继之逐渐增多增大而呈鲜红色,再后相互融合成暗红色,按之褪色。疹与疹之间有健康皮肤,病情严重的病儿,皮疹可呈出血性或疱疹性。出疹期间患儿的体温往往升高到40℃以上,全身症状也加重,精神萎靡,咳嗽加剧,两眼充血、畏光明显,并有淡黄色分泌物,声音嘶哑,也可伴有腹泻。这时是疾病的最高潮,如无合并症出现,疹子出齐后患儿的病情逐渐好转,体温在12-24小时内降至正常,皮疹也开始从头面部逐渐消退,2-3天后退净,并有细小的脱屑和暗褐色的色素沉着斑。

由于患麻疹时全身抵抗力下降,小儿很易发生肺炎中耳炎喉炎肠炎等并发症。因此一旦发生麻疹应及时请医生诊治,慎防并发症的出现而危及生命。

荨麻疹

荨麻疹以其发作时间可分为“急性”或“慢性”两种。急性病患者约占三分之一,通常是因食物过敏引起,如许多人会因对海鲜食物过敏而产生急性荨麻疹,通常在治疗几天后就会好转。

1.急性荨麻疹的治疗。首先要避免继续接触引起过敏的物质。注射抗组织胺类的药物疗效会相当快速,不过药效不持续,约只有半天的效果,因此通常还需要配合口服药物,如此经过3—4天后应该能解除症状。

2.慢性荨麻疹。若是荨麻疹持续复发超过6周则成为慢性荨麻疹,致病原因则不一定和食物有关,其他很多因素都可能引起慢性荨麻疹。如温度变化、物理变化(如瘙抓)、灰尘、花粉、丝袜等对局部皮肤产生的刺激、情绪引起血管紧张等等。像有人碰到冷水会过敏,有人碰到热水会过敏,都可能引起慢性荨麻疹。也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可能根本找不到明显的治病原因。

形成慢性荨麻疹的原因很多,因此医师遇到这类病人时都会非常详细的询问病史,并要病人尽量避免可能引发的因素。

由于病情可能反复发作,因此建议不要注射药物的治疗方式,因为长期使用的副作用较大,而较宜采用口服药物的方式,以便能维持血中药物的浓度。

有些慢性荨麻疹病人使用了药品后会有嗜睡、全身无力等情形,因此,患者最好能和信任的医师长期配合,不要一觉得药物无效就又换医师。

虽然慢性荨麻疹不见得都能根治,但也有不少人可以在一至数年后会完全治愈。即使不能治愈者,服用适当药物也能达到很好的控制效果。通常这类药物长期治疗的安全性很高,没有什么副作用。要注意的是,如果症状一旦改善,不要马上停药品,最好从逐渐减少药量或药的种类做起,最后才停药。

若婴儿的荨麻疹合并有气喘、过敏性鼻炎及其他皮肤病灶时,一定要考虑是否患有异位皮肤炎的可能。

化脓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各种细菌,特别是肺炎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经呼吸道、肠道和皮肤侵入人体后,经血液而在脑膜上引起的炎症。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又叫做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化脓性脑膜炎多发生在1岁以下的小儿。疾病的早期大多有高热,而无其它特异性表现。由于婴儿的前囟门没有闭合,发生脑膜炎时前囟门会扩大和隆起,以缓解颅内的压力升高,因此,与较大儿童不同,一般没有头痛,即使脑膜炎严重引起头疼,但婴儿不会诉说。呕吐也较少见,如发生呕吐,呕吐呈喷射性,吐前无恶心。但这也无特异性,因为,婴儿在一般情况下的呕吐常常没有恶心。不久出现对外界反应不灵活,嗜睡等症状。这是严重疾病的表现,尽管不能提示是脑膜炎,但应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对于小年龄的婴儿,发病的症状常不典型,甚至可没有发热也没有呕吐,而仅有拒绝吸乳,目光无神,整日嗜睡,不哭不动,因而不被父母所注意。如病变进一步发展即出现惊跳、惊厥,两眼凝视,甚至出现昏迷和休克。因此,在疾病的早期,父母如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可发现患儿有皱眉、手打头或不时尖叫等症状,并可发现婴儿的前囟隆起或有饱满感。较大的孩子可有颈项发硬,即在让孩子仰卧位时,将一侧下肢抬起与躯干成直角,然后将下肢于膝关节部位伸直,病儿有腰部的疼痛;或是用竹签沿足底外缘由后向前划至趾关节部转向内侧,可见患儿的拇趾背屈翘起,其余四趾俯屈向下并呈扇形分开。这两种情形都是脑膜受到刺激的表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较急,除有上述脑膜炎症状外,多伴有皮肤瘀点(出血点)或瘀斑(出血斑)。此病的传染性较强,经呼吸道传播,可在冬春季节引起流行。

化脓性脑膜炎如能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是减少死亡和后遗症的关键。因此,当孩子出现发热、头痛、呕吐、嗜睡等症状时就应引起重视,特别是在冬春季节更应提高警惕。进行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往往是医生诊断和治疗化脓性脑膜炎所不可缺少的步骤。腰椎穿刺不会损伤神经,一般无不良反应,更不会使小儿变呆,父母亲应尽管放心,配合医生检查。

为了预防本病的发生,孩子平常应多作户外活动,增强体质,少到公共场所,避免与脑膜炎患者接触。对与流脑病儿接触过的孩子,要连服3天磺胺嘧啶或复方新诺明进行预防。平时吃些大蒜、葱或用淡盐水漱口,对预防流脑也有一定作用。在流脑流行地区可进行流脑多糖疫苗的预防注射,对防止流脑的传播有较好的效果。

附件列表


65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一致性理论    下一篇 三原色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