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遗传病   
[0] 评论[0] 编辑

遗传性运动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

遗传性运动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遗传性运动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

遗传性运动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又称Refsum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视网膜色素变性,视力下降,视野缩小,晶状体混浊等眼部表现和周围神经损害以及小脑变性症状等。亦可有多个内脏受损的表现。

 

 

 

 

 

 

 

病因

遗传性运动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染色体

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勱多为近亲结婚所致

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人体摄入的来自叶绿素勱的植烷酸通过α氧化而代谢。本病病人由于先天性缺陷不能分解植烷酸故可使植烷酸在体内组织中堆积而发病。如果限制含植烷酸食物的摄取使患者血中植烷酸含量减少可使多发性神经病及小脑共济失调症状减轻。说明植烷酸的增高与本病有密切关系。

本病主要病理变化为周围神经脊髓到末梢全部呈弥散性结节性肥厚。髓鞘脱失,轴索破坏胶原纤维和施万细胞增生形成洋葱头样改变。脂肪组织常在细胞体内沉积。受累神经所支配的肌纤维亦可萎缩,电镜观察发现脊髓前角细胞变性后索神经纤维减少,小脑与脑干神经纤维减少脱髓鞘勱,神经细胞变性。蛛网膜可发生萎缩,软脑膜增厚,脂肪浸润以及肝肾等脏器脂肪沉积。

临床表现

遗传性运动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白内障

本病常于20岁前后开始发病,呈潜隐起病缓慢进展,部分病人发病期间可有暂时缓解,亦有因心脏疾患而突然死亡者。

1,眼部症状患者可表现为夜盲,视野缩小,这主要是由于非典型性色素沉着性视网膜炎所致,亦有表现为瞳孔缩小,对光反射或调节反射障碍。部分病人可有白内障

2,神经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主要为慢性进行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四肢远端对称性肌无力,肌肉萎缩,常自四肢远端开始渐向近端发展,肌肉萎缩以四肢远端小肌肉为主,可有肌束震颤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末梢型感觉障碍呈手套袜子样分布。首先为痛温觉受累,有时伴有异常感觉或自发性疼痛感觉障碍常不恒定;周围神经粗大其中尤以尺神经腓神经与耳大神经最明显,脑神经常受累,主要为听神经可表现为神经性耳聋,有时可为初发症状之一,前庭神经功能一般不受影响,偶有眼外肌瘫痪。小脑症状常表现为,开始出现步态不稳,继之出现双手意向性震颤轮替,动作笨拙不能直线行走,眼球震颤及语言障碍等。

3.其他表现其他可有皮肤呈鱼鳞癣改变;心脏肥大,心率增快心电图呈心肌病损害,骨骼异常,肩、肘、膝关节骨骼形成障碍,表现为指变形,脊柱侧弯,另外部分病人可伴有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4.辅助检查:脑脊液检查,细胞数、氯化物及糖均正常,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常明显增高,呈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血清红细胞、肝、心肾和横纹肌中植烷酸含量增高为本病特异性,改变血清脂肪酸可升高10%~20%。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损害可有正锐波,纤颤波勱,动作电位数量减少,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腓神经活检示肥厚性间质性神经损害,施万细胞和胶原纤维增生可表现为“洋葱头”样改变。

并发症:

随病情发展,可以出现多样的症状体征。

诊断

遗传性运动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遗传性运动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

根据本病多在小儿期至青春期发病,主要表现为眼部症状,神经系统症状以周围神经和小脑为主;可有内脏及骨骼损害等特点;参考肌电图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等表现,即可作出初步诊断。如果血清及活检组织植烷酸含量增高即可肯定诊断。

鉴别诊断:

由于本病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故需与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鉴别,后者病史相对较短,一般无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眼部症状及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以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为主要表现,激素治疗有效可与本病鉴别。

检查

遗传性运动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心功能不全

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细胞数氯化物及糖均正常,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常明显增高,呈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2.血清红细胞肝、心肾和横纹肌中植烷酸含量增高,此为本病特异性改变。

3.血清脂肪酸可升高10%~20%。

4.基因检测诊断。

其它辅助检查:

1.肌电图检查呈神经源性损害可有正锐波,纤颤波动作电位数量减少,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2.腓神经活检示肥厚性间质性神经损害,施万细胞和胶原纤维增生,可表现为“洋葱头”样改变

预后:

预后不良,本病可因心脏损害引起急性心功能不全而导致突然死亡。

治疗

遗传性运动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遗传性运动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

本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治疗措施是限制含植烷酸较多的食物(如牛脂部分野莱蛋类和牛奶等)的摄入量。使患者体内植烷酸含量减少。可使患者周围神经症状及小脑症状明显减轻。

维生素E、维生素A有与植烷酸竞争结合的作用,可试用但效果不肯定。

相关治疗:

有关神经系统遗传代谢病的治疗,近年来也有较大的进展。当然,应用限制有关代谢障碍环节的前质(如限制某种氨基酸脂肪酸蛋白)仍然是较可靠的基本措施。使用维生素B1、B6、B12、生物素等有辅酶作用的物质,对于某些特定的酶缺陷病有时具有一定疗效。对于鞘脂累积病的某些类型(如Gaucher、Niemann-Pick病等)应用人工合成的酶制剂静脉滴注的替代疗法,可致血中累积物质明显减少,但对于已经出现的临床症状却无法逆转,而且代价太昂贵,不能推广使用。骨髓移植或肝移植针对某些代谢缺陷都已经取得较多的经验,但是也由于技术要求复杂,代价高昂,多适应于危重病例的抢救。应用重组DNA植入或经过某些病毒载体(AV、RV、AAV等)植入活体中的基因疗法已经在某些代谢疾病的模型动物中取得明显的成果,但是尚未见有在人体上成功应用的报道。

预防

预防:

进行遗传咨询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

病例

遗传性运动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遗传性运动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

患者男,31岁。因四肢麻木、力弱、走路不稳15个月入院。1年多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麻木、精细动作不能、走路不稳,渐出现饮水呛咳。无夜盲及耳聋。家族中无类似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查体:身高167cm,体重58k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皮肤无鱼鳞癣,脊柱胸腰段向右侧弯,步态蹒跚。视力正常,视野无缺损,眼底视乳头边界清,色泽正常,听力正常,构音不清,双侧软颚上举力稍差,咽下运动正常,咽反射灵敏,舌肌细小震颤,无舌肌萎缩。四肢远端轻度肌萎缩,肌张力稍低,四肢近端肌力Ⅴ级弱,远端Ⅳ级,双侧轮替、指鼻及跟膝胫试验欠稳、准,不能走直线,Romberg's征(+),四肢末梢型痛温觉减退,双下肢音叉振动觉差,双上肢腱反射减弱,双下肢腱反射消失,未引出病理征。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血清铜蓝蛋白及铜氧化酶正常,血清植烷酸105μmol/L(正常为34μmol/L),脑脊液检查:细胞数正常,蛋白升高,肌电图示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左桡神经、左正中神经及右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52.1m/s、48.3m/s和39.4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46.8m/s、48.6m/s和34.1m/s,头颅CT未见异常。入院后即限制食用含叶绿素丰富的蔬菜、水果并禁食牛奶和动物脂肪,予皮质激素治疗2周效果不佳,后行血浆置换治疗,每次1500~2000ml,每周2次,共置换5次,治疗结束1周后四肢麻木、无力好转,舌肌震颤减轻,行走较前平稳。复查肌电图示神经传导速度增加,左桡神经、左正中神经及右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54.9m/s、52.1m/s和44.6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50.8m/s、47.2m/s和40.6m/s。

相关词条

染色体 遗传
血清 神经系统
小脑 白内障

 

 

参考资料

http://www.huoguan.com/disease/d1_d5/41202/cure.html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软骨病    下一篇 遗传病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