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科研机构   
[0] 评论[0] 编辑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10月,当时属中国科学院;1959年9月,划归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是研究上海历史的重要中心,主要任务是根据上海地区的特点,开展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主,以上海史为重点的各项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发展规律,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现设有古代史室、近代史室、现代史室、上海史室、社会史室、思想文化史室、当代史室七个研究室。经五十年的积累和几代研究者的不懈努力,在这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99年则出版了十五卷本、近六百万字的《上海通史》 。被评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成果一等奖,又获得国家图书奖。历史所还相继编写出版了《近代上海大事记》、《现代上海大事记》、《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道契》、《上海近代经济史》、《上海地名小志》、《百年上海滩》、《上海旧影》、《百年上海城》等有关上海研究的成果和资料汇编。

概况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史林》 双月刊),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历史学专业期刊,发表各类学术论文,深受国内外学术界同行的好评。

历史研究所的目标,一方面是继续发挥近代史、上海史研究的优势,另一方面则积极扶持江南史、社会史、思想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扩大与国内、国际学术界的联系和交流,为本国和世界的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机构设置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现任领导

熊月之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男,出生年月1949年12月。

1981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

研究专业:近代史、社会史

研究方向:城市史、思想文化史等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市政协委员、历史学会副会长、史志学会副会长。

主要学术成果有:

目前进行课题:(2000-2003)

“异质文化交织下的都市文化-近代上海社会生活研究”国家课题,主持人

“上海社会生活史研究”市中长期课题,主持人

“上海大辞典”市重点课题,主持人

“上海城市精神”市系列课题,(已完成)主持人

“长江边的中国:大上海国际都市圈建设与国家发展战略”上海证大研究所课题(已完成)主持人

《上海历史文脉与城市雕塑》上海市决策咨询课题主持人

获奖情况: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社科院科研成果奖,优秀著作奖,1988年

《论上海租界的双重影响》,社联优秀成果奖,1988年度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三等奖,第2届,1986-1993年度

张仲礼、熊月之,《城市进步、企业发展和中国现代化》,社科院科研成果奖,优秀著作奖,1993-1995年度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社科院科研成果奖,科研成果特别奖,1993-1996年度

张仲礼、熊月之等,《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会》,社科院科研成果奖,优秀著作奖,1995-1996年度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二等奖,第3届,1994-1995年度

《略论上海人形成及其论同》,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三等奖,第4届,1996-1997年度

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一等奖,第5届,1998-1999年度

《上海通史》(15卷),国家奖项,第五届国家图书奖,2001年

荣获上海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4年

《冯桂芬评传》,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三等奖,第8届,2004-2005年度

历史沿革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历史所五十年的历史,鲜明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6-1966),奠定基础;第二阶段(1966-1978),饱经忧患;第三阶段(1978-2006),持续发展。

五十年前的秋天,中国科学院上海历史研究所筹备处成立,设立机构,调集学者,购置图书,开展研究。其后,与复旦大学历史系合而又分,1959年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1960年代,历史所规模已有八十多人,汇集李亚农、周予同、杨宽等诸多著名学者,涵盖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外关系史、中共党史、中国工人运动史等学科。尽管有“反右”、“大跃进”、“四清”等运动影响,但由于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由于诸多著名学者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所卓有成效地开展学术研究工作,搜集、整理报刊档案材料,翻译、汇编西文资料,实地采访调查工人运动资料,编成或初步编成从鸦片战争到五卅运动的一大批资料集,陆续调集、购置了二十多万册图书资料,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历史研究工作事实上中断,研究人员被迫投入运动。此后十二年中,运动迭起,折腾再三,元气大伤。众多干部和学者遭受残酷批斗,总支书记吕书云两度自杀,古史专家程天赋被迫害致死。1968年底,上海社会科学院建制被撤消,全部人员编入市直五七干校六兵团,历史所人员先编在三连,后改历史组。他们或赴边疆,或到厂矿,下基层,战高温,先前所从事的历史研究专业,被抛在一边。当然,也有些科研人员割舍不下那份对史学研究的独钟情愫,冒着被批判的风险,暗地里继续阅读史书,搜集史料,思索史理,被讥为“白天是猫,晚上是虎”。有些科研人员,一度被有关部门抽调去从事与史学相关的工作,或标点、整理古籍,或参与编写《中国古代发明与创造》等书,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冬去春来,拨乱反正。1978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上海社会科学院恢复建制,历史研究所随之恢复。此后,历史所持续健康发展,渐趋佳境。1980年代人数一度超过一百二十,涵盖历史学古近中外各主要方面。70年代末即开始招收研究生,现在已拥有历史学一级硕士点,可以招收全部共八个二级学科的研究生。1986年创办专业史学刊物《史林》,现在已是受到学术界广泛好评的核心刊物。80年代中期与90年代初期,由于上海市和社科院学科发展的统筹安排,从事中共党史与世界史研究的学者相继从本所分离出去;由于社科院进行机构改革,所一级的党组织由党委改为总支,大力压缩行政人员,本所瘦身为目前的五十多人。目前,历史所人才荟萃,梯队合理,项目众多,经费宽裕,学术环境幽雅,学术空气浓厚,学术成果丰硕,学术影响日益扩大。

五十年,三个阶段,历史所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国家发展我发展,国运昌盛我昌盛。就像国家目前处于建国以来最好时期一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历史所目前处于建所以来的最好时期。

重点学科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口述史

《上海口述历史》课题近况

《上海口述历史》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的重大项目,于1999年立项,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

自1999年底历史所召开"口述历史工作交流"会议以来,已在成员组织、采访对象遴选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我们所做的具体工作包括:

一、人物采访方面。1、陆续采访了夏征农、毛履亨、丁景唐、胡道静、薛耕莘、陆久之等一批老上海;2、结合专题研究,采访若干人群,如对洞庭商人、潮州商人作了较深入的采访;3、采访了一批"文革"人物,名单从略。目前,已录制50盒磁带。  

二、发表一些阶段性成果。《史林》2000年第3期发表关于口述史的文章3篇:

1、 《口述史的价值》 (熊月之);

2、《上海法租界巡捕房与三十年代的上海政治》(薛耕莘口述,王仰清、张鸿奎整理注释);

3、《一个洋行职员的经历》(毛履亨口述,宋钻友整理注释)。  

三、与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香港大学等海外研究机构开展关于口述史方面的交流。为了及时吸收海外口述历史的工作经验,课题组先后邀请了台湾"近代史所"所长吕芳上、香港大学李培德博士、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黎志刚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王政博士等来所介绍海外口述史进展情况,讲授他们从事口述历史研究的经验。熊月之、承载也相继到台湾进行交流活动。  

四、制定章程,规范采访工作,召开多次交流会,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  

五、"口述史"课题组成立后,即在本所网页上设立"口述史专栏",外界对此有较好反应,逐渐产生了影响。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办、上海市档案馆纷纷前来与课题组建立学术协作关系。  

另一批口述史成果近日内发表,2001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上海口述历史丛书"第1辑;《史林》2001年第1期将发表第二批口述史成果。我们将认真总结前期工作,踏踏实实把"上海口述历史"课题做好。

成果介绍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冯桂芬评传》

冯桂芬是中国由传统向近代转换时代具有开拓意义的、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他主要以中国文化为思想资源,以开放、开明、健康、自信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力主在多方面向西方学习,以唯善是从消解变法中的古今中西矛盾。他较早地提出全面系统变法思想,比较理智地兼顾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他既具有世界眼光,又了解中国历史与现实,批评时弊多切中要害,变法主张多切实可行。他也是有诸多事功实绩的实行家。经他多年奔走呼吁,江南重赋问题终于得以舒缓。经他鼓吹和壁画,上海同文馆得以创办。冯桂芬的思想上接林、魏,下启康、梁,著作写成传抄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部分刊行于七十年代,完整刊刻于八十年代,讨论签注于九十年代,其影响则从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从未间断。本书依据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冯桂芬的著作手稿、未刊文稿、科举制艺、往来书信,叙述了冯桂芬生平活动,对采纳西学、劝行均赋、被诬舞弊、乞师援沪、借师助剿等问题剖析尤细;着重介绍了冯桂芬代表作《校邠庐抗议》的成书过程、抄本流传、版本演变情况,分析了此书的内容、特点、社会影响和思想地位。

《沪滨闲影》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近代上海崛起在一块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它承袭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滋养,又是环球贸易在远东网络的一个新成员,沐浴着多元文化的洗礼。它从苦日江南古镇典雅情趣的追随者,转而位居中国追赶近代文明潮流的前沿,成为引领中国传统文化嬗变的先行地。

晚清以来,一种带有鲜明近代都市印迹的娱乐空间、设施、消费方式在租界破土而出,一个多元共处的娱乐主体逐渐生成、欣然成长。公园、绿地、会所、图书馆、影剧院、游乐场、运动场、健身房、游泳池等的存在,逐步提高着社会的包容性,并在公众闲暇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居民自发成立的娱乐俱乐部如业余剧社、运动总会、青年会、职业联谊会等,从外侨社区蔓延到华人职业群体,人们在紧张有序的工作之余,自得其乐。都市娱乐产业华洋交汇、雅俗共处的特点,满足着不同消费层娱乐需求的变换,也使书刊、舞台、银幕、球场等成为青年寻梦的乐园。近代上海为中国创造了一个雅俗共存、异彩纷呈的娱乐场,也提供了公众养成守法自律、不扰他人等文明行为规范的课堂。

娱乐产业也是近代都市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之一,它连接着经营者、生产者、消费者,是公众宣泄情感、展示个性的舞台,珍藏都市成长档案、时尚流变的记忆之门。叩门而入,一个精彩的世界将展现在你的眼前……

相关词条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七二五所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参考资料
http://www.historyshanghai.com/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    下一篇 上海艺术研究所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