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科研机构   
[35] 评论[0] 编辑

中国农业科学院

 

简介
(图)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4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科技基本方针指导下,不断深化改革,调整科研方向与布局,拓宽研究领域,紧密地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专业结构、人才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运行机制更富有竞争与挑战性,增强了科技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现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正沿着建设现代化农业科学院的方向,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事业发展,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和新农业科技革命的挑战,努力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创新体系作出新贡献。

全院拥有39个研究所(中心),1个研究生院,1个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在39个研究所中,从事种植业研究的有16个,养殖业10个,经济、环境资源8个,农业工程和高新技术5个。有24个研究所分布在全国16个省(市、区)。

现有职工9342人,其中科技人员5975人,在科技人员中,研究员344人,副研究员1181人;有博士379名,硕士714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位。

拥有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2个,部门重点实验室20个,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6个,国家、部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7个,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一座,全国性作物种质及近缘野生资源圃11个;农牧试验场26个,土地面积10.3万亩,科研、开发、办公用房74万平方米;共有价值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5381台(套),价值3.04亿元;拥有全国最多的农业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拥有先进的信息处理设备及网络系统;藏书200万余册,33万余种;订阅国内外科技期刊3200余种,其中800余种外文期刊是全国的孤本;科技档案15万卷,另外,还编辑出版农业科技期刊80余种。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和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已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际组织和国际农业研究中心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科技、经济合作。

历史沿革
(图)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

建院初期,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的布局与设置是:应用基础研究、基础工作、综合性作物与畜禽、经济管理、情报信息等研究所,一般设在北京,而专业性作物或畜禽的研究所,一般设在主产区,如蚕业所设在江苏镇江,花生所设在山东莱阳,麻类所设在湖南沅江,棉花所设在河南安阳白壁乡等。

1957年建院时,中国农业科学院设有17个科研机构。即:设在北京的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土壤肥料研究所、畜牧研究所、农业原子能利用研究室和农业气象研究室;设在京外的棉花研究所、西北畜牧兽医研究所、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蚕业研究所、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设在各大行政区的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华南农业科学研究所、西南农业科学研究所、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

195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为20个。其中,新增建了9个研究所,下放了6个大区研究所。新建所有:兴城果树研究所、杭州茶叶研究所、辽宁柞蚕研究所、兰州中兽医研究所、江都家禽研究所、莱阳花生研究所,还有设在北京的蔬菜研究所、养蜂研究所、农业经济研究所。

195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增至34个。即新建了14个研究所:徐州薯类研究所沅江麻类研究所、呼兰甜菜研究所长沙养猪研究所邓县黄牛研究所、南宁水牛研究所、左家毛皮兽研究所、新乡农田灌溉研究所、南京农业遗产研究室、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吉林大豆研究所、黄羊镇养羊研究所、益都烟草研究所、安徽沼气研究所。

(图)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

196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减至24个。除新建武昌油料研究所外,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划归第八机械工业部,另有10个研究所下放地方,包括大豆所、花生所、薯类所、沼气所、养猪所、黄牛所、水牛所、家禽所、柞蚕所和养羊所。

1961~196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有25个科研机构。其中,1961年新建了重庆柑桔研究所。

196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有27个科研机构。即新建了广州水稻生态研究室、南京小麦品种资源研究室。

196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为29个。即新建了内蒙古草原研究所、上海家畜血吸虫病研究室。

196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发展到33个。即新建了院部仪器厂、院农场西昌试验站、河西走廊试验站、富裕牧场。同时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划归八机部。

1966~196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有33个科研机构。

1970年,在“不靠七千五,要靠七亿五”的错误思想指导下,中国农业科学院除保留原子能所、撤销农业经济研究所外,其余31个研究所全部被下放北京及全国十余个省市。197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建制撤销,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三家合并,成立中国农林科学院,连同农业部下放管理的两个单位在内,科研机构为7个。即:原子能所、林业研究所、林化产品研究所、生物研究所、情报室、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农业电影制片厂。

1974年,中国农林科学院新建了农业研究所、养猪研究所和兴城果树试验站,同时中监所、农影厂仍划出归农业部领导,科研机构为8个,直到1977年。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林水三院各自恢复原建制,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恢复,有28个科研机构。即:原子能所、养猪所、情报所、生物所、品种资源所、作物所、蔬菜所、气象室、土肥所、植保所、畜牧所、养蜂所、甜菜所、哈尔滨兽医所、果树所、烟草所、蚕业所、血研室、遗产室、茶叶所、麻类所、油料所、柑橘所、棉花所、灌溉所、兰州兽医所、北京农机化所、草原所。

197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增至32个。包括新建兰州畜牧所、郑州果树分所、农业自然资源与区划研究所、研究生院;恢复了中兽医所、农经所;院图书馆独立建制,同时,撤销养猪所,划出了北京农机化所、生物所。

1980~198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为33个,包括1980年新建的生防研究室。

198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又收回特产研究所,科研机构为34个。同年,上海家畜血吸虫病研究室升格为上海家畜血吸虫病研究所。

(图)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

1983年,新建中国水稻研究所,机构增至35个,直至1984年。

1985年,新建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科研机构为36个。

1986年,科研机构为37个,新建了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1987年,情报所、院图书馆、农业科技出版社3个单位合并组建科技文献信息中心,科研机构减少2个,为35个。同年,蔬菜研究所更名为蔬菜花卉研究所。

1988~1989年,科研机构仍为35个。其中1988年养蜂所更名为蜜蜂研究所;1989年上海血研所更名为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

1990年,依据国家新闻出版署文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从文献中心分出独立建制,全院科研机构为36个。

199l~199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一直为37个。其中,1991年新建了饲料研究所,1992年院批准设立了农业宏观研究室,1993年院批准成立了廊坊中试基地,这两个单位因故未统计在全院37个独立科研机构数内。

1996年,因中兽医所与兰州畜牧所合并组成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科研机构为36个。

1997年,农业部将其直属的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成都沼气研究所、天津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3个单位划归中国农业科学院领导,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达到39个。1998年科研机构数仍为39个。

1999年,遗产室划转给南京农业大学管理,加挂“中国农业科学院遗产室”的牌子。同年,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改名为生物技术研究所。全院科研机构数为38个。

2000年,柑桔研究所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以西南农业大学管理为主,加挂“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的牌子。全院科研机构数为37个。

2001年,农业气象所与生物防治研究所合并,组建“农业环境与持续发展研究所”,蚕业所并入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加挂“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的牌子。同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加挂“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生态研究所”的牌子。全院科研机构共35个。

2002年,土肥所与区划所合并成立农业资源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在原子能所的基础上成立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新成立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同年,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加挂“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科学研究所”的牌子,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加挂“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的牌子。全院科研机构共35个。

2003~200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数在改革中稳定在33个。其中2003年,品资所与作物所合并成立作物科学研究所;甜菜所并入黑龙江大学,以黑龙江大学管理为主,加挂“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的牌子。2005年,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兰州兽医研究所和上海兽医研究所分别加挂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北京分中心、哈尔滨分中心、兰州分中心、上海分中心的牌子。

中国农业科学院从1957年建院至2007年的50年间,科研机构大体经历了三起两落。

从1957~195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从17个发展到34个;1960年精简下放,科研机构减少为24个。

196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农业和农业科学研究工作的决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关怀下,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逐步恢复,到1965年又发展到33个。1966年“文革”开始后,科研工作受到极大干扰,特别是1970年,在当时所谓依靠“七亿五”错误指导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农业科学院除原子能研究所的设备因无法搬迁而得以保留外,农业经济研究所被撤销,其余31个研究所均被下放北京市及京外十余个省市。全院7500多名职工只留下约600人,并被组成十多个“五七’科技服务队,分派到大寨大队等红旗点蹲点。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合并,更名为中国农林科学院。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轨道上来,农、林、水三院各自恢复建制。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机构很快得到恢复与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基本稳定在35个,90年代末达到39个以上。2002年,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改革方案,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部分研究所进行了转企、转为农业事业单位,或并入大学的试点,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根据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重组或新建了一些研究所,截至2006年底,科研机构数稳定在33个。

大事记

1957年3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大会召开,邓子恢副总理到会作指示。

1957年4月24日,中央批准任命丁颖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1957年7月,李富春副总理指示,要在全国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化肥实验示范研究工作,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负责组织全国化肥实验网。

1957年8月,丁颖教授在《农业学报》发表了《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论著,论证了我国栽培稻起源于华南。

195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在世界上首创用家兔培育成功牛肺疫弱毒菌种。

1958年3月1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及其直属研究所、室领导参加的会议。

1958年8月20日,农业部同意中国农业科学院将所属6个大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行政业务关系,除西南农业科学研究所下放云南省,全部下放到所在省领导,作为地方建制。

1958年9月22日,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原则同意中国农业科学院新建大豆、油菜等22专业研究所和蔬菜研究室。

1959年5月18日,国家主席刘少奇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

1959年6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辽宁分院成立。

1960年2月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编制1960~1967年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纲要。

1960年4月21日,朱德委员长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

1960年5月18日,董必武副主席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沼气所。

1960年7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完成精简机构任务,京内原有研究单位精简为11个,京外精简为14个。

1961年1月10日,中央通知,同意程照轩同志为农业部副部长兼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

1961年9月,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水稻专家丁颖教授主编的《中国水稻栽培学》由农业出版社出版。

1961年12月,朱德委员长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1962年9月29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农业组扩大会议的科学家时指出:“在精简中把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精简过头了”“这些机构当然要恢复起来”,“科学研究方面的设备、仪器、人才和场地都要解决,可做为紧急措施来处理”。

1963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讨论和审议农业科学技术各有关专业1963~1972年的规划,座谈对20年至25年农业技术改造规划设想。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主持下,中国农业科学院承担了具体会务工作。1963年9月5日,中央批准张维城同志任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分党组书记;免去程照轩同志兼任分党组书记和副院长职务。

1964年,土壤肥料研究所“冬干鸭屎泥水稻‘坐秋’及低产田改良的研究”、“豫北地区盐渍土棉麦保苗技术措施的研究”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图)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

1964年8月,朱德委员长亲笔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茶叶学会创办的《茶叶科学》书写刊名。

1964年9月,谭震林副总理指示,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部、中央气象局组成调查组对北方各省干热风进行调查。

1965年6月5日,谭震林副总理、江一真副部长等领导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南圃场视察小麦品种试验。

1965年7月19日,国务院任命金善宝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1968年9月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金善宝院长主持研究育成春小麦杂交品种“京红1号”和“京红4号”。

1968年1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育成白单4号玉米杂交种。

1970年5月14日,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在同中国农业科学院、林业科学院的工军宣传队、革委会负责人的讲话中指出:“科研工作是依靠农科院7500人,还是依靠七亿五千万人口?是依靠研究所还是依靠农民的创造,农业研究要彻底走群众路线,不是靠48个研究所(指农林水产方面),要靠广大群众搞。”此番话使农、林两院遭灭顶之灾,成为“文化大革命”中重灾户。

1970年8月23日,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对“关于农科院、林科院体制改革的报告”批示,“同意报告第三次下放的方案,作为第一步。留下的新机构620人,待再审查一次另批。”

1970年国务院决定撤销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建制,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合并,成立中国农林科学院。本年度,原农林口各部门所属科研单位68个,职工13963人,下放后合并成立中国农林科学院,暂编620人(其中干部603人,工人17人),组成35个科技服务组,分别到全国有关基层生产单位蹲点。

1971年1月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下放工作简报》中指出,全院原有35个单位,职工27345人,根据农林两院体制改革方案,约需留下434人,占全院职工数的5.95%,应下放6911人。截至1970年底估计已下放京内外单位28个,职工25899人,占应下放人数的85.3%。
 
1971年12月9日,中国农林科学院党的核心小组成立,苏格曼为组长。

1972年10月,根据李先念副总理指示,由中国农林科学院主持的有对外贸易部、商业部代表参加的优质苹果鉴评会在北京召开,评出我国西北的苹果品质赶上和超过美国华盛顿州的优质蛇果。

1972年10月11日,农业部在关于中国农林科学院调整体制编制的报告中指出,该院是“全国农林牧渔综合性的科研机构”,除院部外,设情报研究所、农业研究所、农业物理研究所、林业研究所、畜牧(养猪)研究所。编制1000人,其中干部800人,工人200人。下放所调整领导管理和任务,以院为主双重领导的8个研究所,带全国任务的23个研究所,属地方承担部分国家任务的4个研究所。现属部直接领导的生物研究所、生物药品监察所……,拟不再办理下放手续,并划归农林科学院领导。

1974年3月2日, 《中国农业科学》复刊。

1974年9月1日,美籍华人科学家牛满江在北京饭店与中国农林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人员座谈。

1975年10月21~31日,中国农林科学院和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主持,在长沙召开第四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代表考察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等4省区4200余亩的双季晚稻的现场,并鉴定1400亩旱季稻的生产表现,一致同意宣布杂交水稻研究成功。

1976年,下放到甘肃省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研制成功牛泰勒焦虫病裂殖体胶冻细胞菌苗。

1976年,下放到黑龙江省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等7个单位协作研究成功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弱毒冻干苗。

1976年10月5日,金善宝同志给邓小平同志写信,建议用良种的方式向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提供援助。

1977年9月27日,农业部上报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林科教工作和调整农林科学、教育体制的报告》提出,中国农林科学院拟收回下放北京市的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蔬菜研究所和农业气象室,原下放地方的31个专业研究所调整为以部为主和地方双重领导,完全下放给地方的有9个单位。此报告后经党中央批示同意。

1977年10月28日,中国农林科学院党的核心小组改名为中国农林科学院党组。

1978年2月15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对1970年由农林部下放各有关省、市、自治区的43个单位作如下调整:实行以部为主,部与地方双重领导的23个单位,包括原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农田灌溉、农药(植保研究所的一个室)、棉花、油料作物、养蜂、畜牧草原、哈尔滨兽医、兰州兽医等研究所和仪器厂;实行以地方为主、部与地方双重领导的8个单位,包括原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烟草、麻类、甜菜、蚕桑、茶叶、柑橘等研究所和农业遗产研究室。

1978年3月13日,邓小平副主席等中央领导批示,同意恢复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建制。

1978年3月1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有51项科技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年6月17日,何康副部长代表农林部党组宣布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党组,徐元泉为党组书记。

1978年7月17日,国务院批复同意金善宝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1978年11月27日~12月2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工作会议。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恢复建制后召开的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讨论制定中国农业科学院1978~1985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会议结束时陈永贵副总理到会讲话。

1978年12月6日,方毅等中央领导批示,同意柑橘所、茶叶、蚕业、郑州果树分所、遗产室和甘肃畜牧三室的领导体制由以地方为主双重领导改为以部为主双重领导。郑州果树研究所分所改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兰州畜牧研究室改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研究所。

(图)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

1978年12月12日,农业部杨立功部长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会议上讲话转告:12月10日下午15时,纪登奎、陈永贵副总理把我们找去,纪登奎说:“1970年我的讲话是错误的,没有‘禁区’,你们可以批评,搞错了就改正。”

1978年12月15日,何康副部长传达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国农业科学院迁出下放的研究所搬回北京,对下放以地方为主双重领导的研究所,恢复以部为主的领导体制。

1979年6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徐元泉被国务院任命为农业部副部长。7月20日经中央同意,徐元泉兼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

1979年9月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迅速恢复和加强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研究和教学条件。中央要求办好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北京农业大学等几个主要高级农业科学院和院校。

1980年2月16日,华国锋主席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视察,同部分科学家座谈关于加速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问题。

1980年3月5~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会议,传达了华国锋主席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讲话,讨论我国农业现代化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1980年11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提出“关于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设想”、“我国牧业现代化建设的设想”和“我国农业科学发展的设想”。

1981年,中国农科院作为第一完成人单位的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研究的“籼型杂交水稻”获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

1981年6月16日,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同意接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建设植物遗传资源中心(国家种质库)。

1982年,植物保护研究所“黏虫越冬迁飞规律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198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小麦的种类及其分布”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82年2月2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的中国第二次大规模农作物品种资源的征集工作基本结束。3年新获得约9万份农作物品种资源,连同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征集保留下来的16万份,共拥有25万份,成为世界上拥有农作物种质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1982年4月4日,国家农业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召开农业推广奖励大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小麦叶龄指标促控法”示范推广研究榜上有名。

1982年6月21日,中共中央同意中国农业科学院下列4名同志的职务任免:金善宝同志任名誉院长,免去院长职务,卢良恕同志任院长,杨岩同志任党组书记,免去徐元泉同志的党组书记职务。

1983年4月24日,赵紫阳总理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所,随同有外交部长吴学谦等。

1983年5月,著名小麦育种学家金善宝主编的《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一书,由农业出版社出版。

1983年9月10日,中共中央通知,同意卢良恕同志任农牧渔业部党组成员(兼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享受副部级待遇。

1983年12月20日,在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马传染性贫血病弱毒疫苗科研成果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1984年6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育成的多抗性丰产玉米杂交种“中单2号”获得国农发明一等奖。

1984年8月18日,国家作物遗传资源贮藏中心(即国家种质库)奠基典礼在北京举行。

1984年9月2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提出“亟待开发我国奶牛胚胎移植技术”建议,受到胡耀邦总书记的重视,他批示:“这是一个好消息。加强加紧推广和提高技术,办法是对作出贡献的同志实行重奖。但进口高产种牛和奶牛也要抓紧。两条腿走路,总能更快些。”

1984年12月1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北京科学会堂召开,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聂荣臻致贺信,国务委员方毅到会讲话。会后,全体委员提出“关于加快农业科研改革步伐的建议”,选出名誉主任委员金善宝、何康,主任委员卢良恕。

1985年,棉花研究所“全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及其结果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85年,蔬菜研究所“甘蓝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及其配制的七个系列新品种”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1985年,植物保护研究所“棉花抗枯萎病、高产新品种86-1号”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985年2月7日,文化部同意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85年8月19日,草原研究所实行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主,农牧渔业部和自治区双重领导体制,同时挂“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研究所”的牌子。

1986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农业部依法授权,依托我院饲料研究所成立国家饲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

1986年2月,金善宝主编的《中国小麦品种志》(1962—1982),由农业出版社出版。

1986年4月25日,国家农牧渔业部批准,依托我院哈尔滨兽医所组建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1986年6月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的《我国粮食和经济作物发展的研究》获得国务院农村发展中心理事会优秀成果一等奖。

1986年6月16日,农牧渔业部批准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1986年8月,中国农业科学院主编的《中国稻作学》由农业出版社出版。

1987年,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87年6月20日,李鹏副总理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视察。

1987年9月2日,国务委员、财政部部长王丙乾同志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视察。

1987年12月21日,王连铮同志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1988年,蚕业研究所“Sm-1在诱导三眠蚕生产超细纤度蚕丝的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988年,甜菜研究所“抗病偏高糖型甜菜多倍体品种甜研301”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988年1月22日,经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实行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烟草总公司双重领导。

1988年7月23日,国务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宋健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1988年7月2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一批长期坚持参加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农业开发并做出优异成绩的28名科技人员受到国务院的表彰、奖励。获得一级奖励的贾大林、张雄伟、何荣汾、李炳坦4位同志在北戴河受到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89年8月31日,沈桂芳同志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

1989年9月2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著名玉米育种专家李竞雄教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颁发的奖章和证书。

1989年10月9~11日,中国水稻研究所落成典礼暨国际稻作科学讨论会在杭州富阳举行。

1990年,棉花研究所“抗病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中棉12”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1990年6月1日,农业部批准,中国农业科学院审计室升格为审计局。

1990年6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灌溉所。

1991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布鲁氏菌羊种五号菌苗”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991年8月8日,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国务委员陈俊生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了解有关降解地膜的试验情况。

1991年10月7~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中南海与18位农业科学家座谈,共商依靠科学技术振兴我国农业大计,中国农业科学院沈桂芳、卢良恕、李竞雄、徐冠仁、李树德、贾士荣等六位同志出席座谈会并发言。

1991年11月,国家科技部批准,依托我院建立国家昌平综合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992年1月,国家计委批复,依托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组建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2年1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同志,在农业部刘中一部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回良玉副主任的陪同下,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视察并看望科学家。

1992年8月24日,国务委员李铁映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1993年,蔬菜花卉研究所“抗病丰产优质番茄新品种—中蔬5号和中蔬6号”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993年,水稻研究所“高产、优质、多抗杂交水稻新组合汕优10号”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93年,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粳型稻种的起源及耐旱性与耐冷性”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1993年1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温家宝,国务院委员宋健、陈俊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农业部部长刘中一陪同下,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尉问科技人员。

(图)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

1994年7月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九三学社、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举办金善宝教授百岁华诞茶话会。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主席李瑞环送来花篮,国务院总理李鹏题词表示祝贺,李鹏的题词是:为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功勋卓著堪称学习楷模。

1994年11月12日,国务院决定,任命吕飞杰同志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1995年,棉花研究所“适合麦棉两熟夏套棉花新品种-中棉所16号”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95年,中国水稻研究所“稻飞虱鸣声信息行为及其机制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1995年,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中国小麦光温特性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综合应用生物技术创造抗黄矮病普通小麦新种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995年1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姜春云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

1995年6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乔石,视察中国水稻研究所富阳实验基地。

1995年10月28日,国务委员陈俊生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牛所。1995年11月21日,经农业部批准,中国农业科学院机关调整后机构设置为八个职能部门,分别是:院办公室、科技管理局、人事局、国际合作与产业发展局、计划财务局、监察局、审计局、直属机关党委。

1996年2月18日,国务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宋健等同志,代表国务院、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向金善宝名誉院长拜年。

1997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温家宝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所主持的山西寿阳旱地农业试验区。

1997年6月26日,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九三学社名誉主席、原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善宝同志逝世,享年102岁。

1997年9月10日,农业部根据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与兰州为畜牧研究所合并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的批复》精神,同意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与兰州畜牧研究所合并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1997年10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举行建院40周年庆祝活动。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全国政协副主席兼中国工程院院长朱光亚、农业部部长刘江、国家科委副主任韩德乾及国家计委、人事部、财政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领导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新老科技作者700多人参加了庆祝活动。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李岚清、姜春云、温家宝等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题词祝贺。

1997年10月21日,蔬菜花卉所方智远院士主持完成的“甘蓝显性雄性不育的选育及利用”研究通过专家鉴定。

1997年11月,作物所运用“冬小麦育种专家系统”选育出CA9554、CA9555、CA9660等品系,这是国内外至今为止应用专家系统研究出的第一批小麦新品系。

1997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亲切接见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吕飞杰同志。

1997年作物所“太谷核不育小麦”研究成果,被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的第一条。

1998年,棉花研究所“高产优质多抗棉花新品种中棉19”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发现、鉴定与初步利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998年4月13日,国家农业部批复,依托我院水稻研究所组建国家水稻改良中心,依托我院作物科学所组建国家小麦改良中心。

1998年8月,国家农业部批复,依托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组建国家蔬菜改良中心,依托我院棉花研究所组建国家棉花改良中心,依托我院甜菜研究所组建国家糖料改良中心。

1999年,国家经济委员会批准,依托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于1987年组建的“国家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站网”,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国家级野外台站。

1999年5月24日,“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CGIAR)1999年中期会议—中国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举行。世界银行副行长兼国际农业研空磋商小组主席IsmailSerageldin先生,CGIAR理事会成员及下属16个中心负责人,CGIAR成员国代表等280多人,农业部和科技部的领导,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各省农科院及主要农业院校的领导、专家60余人参加了该项活动。

2000年,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我国抗稻白叶枯病粳稻近等基因系的培育及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00年6月,国家科技部批复,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和我院饲料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0年11月21日,1960年农业部批准的依托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组建的“湖南祁阳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国家级野外台站。

2000年12月19日,国家农业部批复,依托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组建国家大豆改良北京分中心。

2001年1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农业部部长陈耀邦的陪同下,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所考察“转基因抗虫棉”,并看望农业科技工作者。

2001年6月1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名誉研究员、国际著名水稻遗传育种家库西(G.S.Khush)博士荣获国务院授予的2000年“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2001年7月30日,国务院任命翟虎渠同志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副部级)。

2001年9月2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和西南农业大学合并,新的西南农业大学成立大会暨挂牌仪式在重庆举行。

2001年11月16日,气象所、生防所正式合并组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2002年,生物技术研究所“棉花抗虫基因的研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02年4月1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佩云率领30多名全国人大《食品卫生法》执法检查组成员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考察,与农业部及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有关专家就《食品卫生法》执行情况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了座谈。

2002年5月3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所郭三堆的“抗虫基因的研制及其应用于抗虫棉花选育”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02年6月23~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首批杰出人才评审会议在北京召开。7月30日,举行杰出人才聘任仪式,翟虎渠院长向首批国内外83名科学家发了聘书。

2002年9月,国家农业部批复,依托我院柑桔研究所组建“国家柑桔品种改良中心”。

2002年9月1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与河北廊坊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国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合作意向。

  2002年9月16日,由中国工程院、国家计委、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共同主办的首届国际水稻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2002年9月27日,农业部批复在我院麻类研究所组建国家麻类作物育种中心。

2002年10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2002中国研究生院评价》中,以农学第一名的身份跻身12所中国一流研究生院行列。

2002年12月6~8日,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和江苏家禽科学研究所增挂“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牌子仪式先后在江苏徐州市和扬州市举行。

2002年12月28日,依托我院油料研究所建立的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通过国家农业部验收。

2003年,国家科技部批准,由华中农业大学和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共同组建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我院果树研究所组建国家苹果育种中心。200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03年1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与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合并,成立作物科学研究所。

2003年1月15~16日,全国农业科研协作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中心、国家计委、财政部、科技部、农业部、国家外专局的有关领导,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林、牧)业科学院,部分农业高校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领导、院士、知名专家近300人出席了会议。

2003年2月1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翟虎渠院长增选为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3年4月10日,水稻所钱前博士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第一篇原始性论文。该项研究以在水稻育种中发现的分蘖极端突变体为材料,分离鉴定了水稻分蘖控制基因MOCl。对了解禾谷类作物分蘖调控的分子机理,并进而应用于水稻等禾谷类作物超级品种的培育,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应用意义。

2003年5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品资所贾继增研究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图)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3年5月13日,土壤肥料研究所与农业自然资源与区划研究所合并重组,暂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2003年7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研究所正式成立。

2003年7月1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了“矮败小麦创制与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建立”成果鉴定会。

2003年8月18日,国家农业部批复,依托我院茶叶研究所组建国家茶叶改良中心。

2003年8月2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与黑龙江大学合并暨黑龙江大学农学院成立仪式在黑龙江大学举行。

2003年9月2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被中组部等部门授予“留学回国人员先进工作单位”光荣称号。同时,屈冬玉、张维理、童光志3位同志被评为先进个人,获得“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

2003年9月28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建的“中国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顺利通过了最后一道质量验收。

2003年10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分别看望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怡濂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屈冬玉博士。

2003年12月,国家科技部批复,在我院水稻研究所建立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4年2月4日,国务委员陈至立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

(图)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4年3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4年5月11~15日,具有世界植保界奥林匹克之称,由国际植物保护科学协会主办、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及其挂靠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承办的“第十五届国际植物保护大会”首次在北京举行。

2004年8月,经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批准,依托我院烟草研究所组建国家烟草改良中心。

2004年12月19日,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揭牌。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地方人民政府合作,以建设农业科技区域创新中心的形式整合优化国家和区域农业科技资源,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以科技支撑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第一步。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吉林省人民政府代省长王珉出席了揭牌仪式。

2005年,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的研制及应用”和水稻研究所“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质的发掘及利用”分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05年,依托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组建的“河南商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被国家科技部纳入36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之一。

2005年3月,国家科技部批复,在我院畜牧研究所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同建立动物营养学重点实验室。

2005年5月9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2005年9月5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共同组织、作物科学研究所承办的“第九届亚洲玉米大会”在京举行。

2005年9月18~2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的“国稻二号”入选“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

2005年10月1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年10月25日,翟虎渠院长向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以及农业部杜青林部长、科技部徐冠华部长等汇报了“十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温家宝总理对此做出重要批示。

2005年11月,由我院农业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1997年建立的“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被国家科技部遴选为国家级重点野外台站。

2005年12月12日,依托我院蚕业研究所建设的“国家蚕桑育种中心”通过了国家农业部项目专家组验收。

2006年1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指挥部总指挥回良玉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并转达党中央、国务院和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对科研人员和干部职工的亲切慰问。

2006年1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陪同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年1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曽庆红登门看望了农业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卢良恕院士,向他致以亲切的慰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贺国强,国务委员陈至立等也参加了慰问。

2006年5月,由中国工程院和农业部共同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加拿大国际开发署、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畜牧研究所等联合支持的“国际畜牧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

2006年7月26日,国家科技部批准在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建立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6年11月15日,国家科技部批准,依托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组建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野外观测研究圃网。

人才培养
(图)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9年,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我国第一批博士学位与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28年来,依托中国农科院近40个研究所的科研和人力资源办研究生教育,形成了“院所结合,两段式”的培养模式,实现了科研和人才双赢。在1999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伊始,我院连续三年榜上有名;1999年,我院被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2002年以来,研究生院以农学门类第一名连续五年荣获“中国一流研究生院”称号。2006年,研究生培养经费首次得到了财政部的支持,标志着我院研究生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招生规模走出低谷,跨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建院第一年,研究生院招收了第一届硕士研究生44人,1985年招收了第一届博士研究生2人,之后除1985年招生规模134人外,建院一直到1997年18年时间招生规模一直没有突破100人,我院的研究生教育持续低谷,挣扎在生死存亡线上。1998年突破100人,之后逐年虽有增长但速度缓慢,直到2002年初召开了第五届研究生工作会议之后,研究生院领导对我院的研究生教育进行了总体规划,提出了近中期发展目标,当年招生近200人,2004年突破500人,2006年招生643人,至此,我院的研究生教育规模走出低谷,在国家重视农业科技教育的大好时机下,我院及时抓住机遇积极发展教育事业,目前,已跨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截止2007年3月,研究生院共授予2545人次研究生学位,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544人,硕士学位2001人,为我国农业科技培养了一批骨干人才,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培养质量

1、整合学术资源,加强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从1981年11月国家开始审批硕士和博士授权点至今已进行了十期,从第一批开始研究生院就积极组织有关研究所围绕我院学科建设总体规划进行学科申报,从第一批获准通过的15个硕士点和3个博士点到目前现有的56个硕士授权点和44个博士授权点,以及现在的7个博士一级学科和8个硕士一级学科均获得了国务院学位办的批准。同时还增设了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并获得了自主招生资格。学科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更新和调整,为我院研究生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狠抓培养质量,严格教学和学位管理

2004年1月份我院在北京成功召开了“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对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指导性意义。同时,为了提高教学和培养质量,研究生院加大了提前攻博的比例(由最初的5%提高至目前的10%);根据学科建设需要不断新增和完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以适应研究生培养需要;2004年成立了教学委员会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监督和指导;2005年成立了学位分委员会,试行了学位论文“双盲”评阅办法;开展了教师教学质量网上评估办法;建立了优秀教师奖励办法和专职教师工作量考核管理办法;与此同时,积极与各研究所加强沟通和联系,注重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加大对研究生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论文答辩及提前攻博评选等培养环节的监督和管理。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有力促进了我院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3、严格导师遴选条件,不断提高师资水平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注重各学科之间以及学科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的协调发展,提高了教师讲课酬金,提高了本院专家教师任课比例,由原来的50%以下达到了目前的65%。此外与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选聘高水平的知名专家长期任教,共同组成一支数量足、结构优、水平高、素质好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导师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研究生院从建院初期仅有40余名导师(5名博士生导师)发展至今拥有千余名导师队伍。其中博士生导师390余人,硕士生导师1000余人。90%以上导师具有博士学位,他们大多是各研究所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中坚力量。随着我院人才战略的实施,特别是一、二级杰出人才的引进,更加全面提升了我院研究生导师的综合实力。为了不断提高导师的水平和指导研究生能力,研究生院不断完善和严格了博士生导师评选条件,如必须具备博士学位,必须有一定经费的研究课题,必须有过一届培养研究生的经历等硬性条件,同时,加强了博士生导师上岗培训制度,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了条件。

三、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积极拓展发展空间

研究生院从建院初期依托中国农大共办研究生教育至今,已能独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并积极与国内外有关院校合作,遵循“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办学目标,目前,在国内科研单位办研究生教育中仅次于中国科学院,无论从招生规模还是培养质量上位居第二。

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方面积极探索,从最初的“迎来送往”发展到目前“文化交流、联合培养、合作办学”三位一体的国际交流平台,形成了“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2006年获得了外国留学生招生资格。目前,与许多国际院校通过国际合作项目研究、邀请国外专家讲学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互派学生等方式,创建了“中荷”合作办学和“中加”合作办学的“三明治模式”。同时还通过MBA、EMBA和HACCP等项目与国际合作开展一些培训活动,2003年我院筹备并组织了首届“中荷农业生物技术专家峰会”,这些举措大大丰富了我院的办学经验,推动了我院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强强联合,拓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2006年我院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签署了联合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协议。两院合作实现了资源优势互补,拓展了我院的人才培养基地,得到了农业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评价,并已报国务院学位办备案。

四、条件建设不断改善,适应规模发展需要

2001年以前研究生院只有25号楼和集办公、教学和学生宿舍一体的现硕士生楼,建筑面积仅有8500平米,在农科院的大力支持下,研究生院现在已有4幢楼房,建筑面积达到了27000余平米,同时,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准的1.5万平米学生公寓楼将要启动建设,加上马连洼1万平米的学生宿舍楼已列入农科院基建规划,研究生院的发展已进入一个快连道。

此外,从建院以来,研究生院一直是自筹经费办研究生教育,2006年终于得到国家财政部支持,为在校研究生提供一年的培养经费,减轻了研究生院的办学负担,最关键的是我们20多年来的办学成果终于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将大大促进我院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附件列表


35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下一篇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