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科研机构   
[40] 评论[0] 编辑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951年5月7日,其前身为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及前中央地质调查所等机构的古生物室(组)。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四光教授为首任所长,此后斯行健院士,赵金科院士,吴望始研究员,曹瑞骥研究员,穆西南研究员,沙金庚研究员先后任所长,现任所长为杨群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是中国唯一从事古无脊椎动物学古植物学研究的专业机构,也是亚洲最大的古生物学研究所 ,并被外国学者誉为“世界三大古生物学研究中心之“一”。本所拥有一大批资深的专业人才,其中有13人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概况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四光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是一个从事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综合性研究所,主要从事古无脊椎动物学、古植物学、地层学、沉积学、分子古生物学等基础理论研究,全所共设有古植物与古孢粉学研究室、古动物学研究室、微体古生物学研究室和一个现代古生物学及地层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并于1988年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所且有博士导师自审权。经过40多年的发展和几代科学家的努力,目前已成为分支学会齐全、科技力量雄厚、技术条件配套、学术成果丰硕、国际交流频繁的地层古生物综合研究中心。国外同行将她与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和美国斯密逊博物研究院并称为世界古生物学研究的三大中心。今年,本所又获批准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

全所计有153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40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博士导师25人),中级研究人员27人。图书馆现藏书刊28万余卷(册),是国际上最重要的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文献中心之一,标本库收藏有十几万件模式标本并保存有大量国内外精美标本。 《古生物学报》 、《地层学杂志》、 《华夏古生物》 (英文)、《微体古生物学报》等专业情刊及有关专著的编辑部均设在本所。 此外、与国际著名国际著名科学出版集团Elsevier出版社联合出版《Palaeoworld》期刊(英文)。研究所主办的科普杂志《生物进化》已于2007年初正式出版发行。

本所一贯重视和加强古生物学地层学基础理论研究,在我国各类古生物的系统鉴定、各纪地层的研究和总结、全球界线层型研究、门类古生物的全球性总结、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南极地层古生物考察研究、南沙群岛海区生物沉积考察研究、古生物演化理论及地理区系,古生态与古环境等研究工作中,取得大批成果,尤其是近年来研究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澄江动物群的发现和研究、以及南京汤山猿人的发掘,在国际学术界受到广泛重视和好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本所十分重视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和新领域、新方向的开拓。近年来在理论古生物学、地球早期生命演化、计算机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新建的分子古生物学实验室对我国的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50多年来,本所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和专著8000余篇9册);1978年以来,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00余项,其中国家级24项、中国科学院特等奖和一等奖11项。

本所一贯重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行人才培养,建所以来共招收和培养研究生26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0人,硕士研究生200余人 ;从88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以来,已先后招收十多名博士后研究人员。目前,本所与美、英、澳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学术机构保持学术文献交换关系,全所40多位科学家在国际学术组织、国际期刊编委会和国际学术会议中担任91种职务,由本所主持的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现任所领导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学术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学位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学术方向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主要研究领域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1.重大地史时期生物的起源、辐射、灭绝与复苏

研究工作以生物演化为主线,结合环境演变,由老到新,探讨若干重要生物类群的起源、大规模适应辐射、灭绝、复苏的型式和特征,探索生物演化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力争在生物演化理论的研究方面有所创新。

2.地球早期生命起源、演化和寒武纪大爆发

本领域广泛涉及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中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疑难问题。拟充分利用中国特有的化石资源、开展以早寒武世澄江生物群、晚前寒武纪瓮安生物群、淮南生物群、庙河生物群、西陵峡生物群、蓝田生物群为代表的生物群的研究,提示生命起源与寒武纪大爆发的形成背景和机制,为寒武纪大爆发和生物进化理论提供科学证据。

3.重要古植物类群的起源与演化

本领域的研究采用大植物与孢粉学相结合、形态学与解剖学相结合、古植物与现生植物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开展中生代银杏目、早期陆生维管植物、早期被子植物,以及真蕨植物生殖构造及原位孢子、植物表皮与原位孢粉超微结构等方面的研究。

4.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型式及其演变

通过准确、详细的古生代海洋生物的系统研究,采用新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运用新的理论,揭示古生代关键时期生物多样性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为阐明生物多样性发展过程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5.中、新生代陆相生态系统和古地理演化

印支运动以后,我国乃至亚洲东部已为陆地,火山活动十分频繁,以湖相为主的火山-沉积岩系十分发育。此项研究重点是建立起我国中生代湖泊的生态系统和非海相侏罗-白垩纪地层系统,确立全球非海相侏罗-白垩系对比关系,研究中、新生代古生态系统和古地理演化,探讨生态系统的演化趋势以及生态系统演化与地表变化、地球深部运动的关系。

6.全球年代地层系统与全球界线层型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本领域的研究目标是建立全球统一的、精确的地质年代框架,为研究地球历史时期各种物质和生命过程提供统一的时间尺度。重点开展中国寒武纪年代地层和中-上寒武统全球界线层型、中国奥陶纪年代地层和全球界线层型、志留系底界全球层型的修订、二叠纪乐平统各阶界线层型、陆相侏罗-白垩系层型等研究。

7.热河生物群

本领域重点开展热河生物群的生物分类学与古生态、古地理、古气候的综合研究,探索生物群发生、发展、灭绝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和预测东亚中生代晚期以来环境变化规律和趋势。

8.地史时期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

本领域以地史转折时期生态系统的转变过程与机制(如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环境背景、陆地生态系统的起源等)、新生代生物演化与全球环境变化等为重点,采用古生物学与沉积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综合、交叉的方法,揭示生物-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现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地史上的借鉴。

9.分子古生物学

本领域重点开展古DNA和化石氨基酸的研究,采用实验室模拟方法,进一步探讨特殊环境下DNA的残存规律;运用可靠化石记录作参考照点,构建选用于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的分子钟,以此推算缺乏化石证据的重要生物演化事件的时间;构建主要生物门类的分子系统树,并与谱系树进行比较研究,结合分子进化证据和地质环境演化规律,从基因层次探讨一些重大演化生物事件的生物机制。

10.重要古生物类群和重点地区、重点地层的精细研究

本领域重点是加强中国古生物学、地层学中许多未知或薄弱领域的研究,加强地质时期重要古生物类群和关键地区、关键时期古生物地层的研究,对与古生物学、地层学有关的重大地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进行若干古生物门类的总结。 

古无脊椎动物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古无脊椎动物学研究室云集了三叶虫笔石、腕足类、头足类、双壳类、腹足类、珊瑚昆虫、放射虫、小壳等有关的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专家。研究领域涵盖古无脊椎动物的起源和进化、分类和描述;无脊椎动物骨骼形成的机理、功能形态、亲缘关系;生态、地层和地理分布;行为方式、埋葬方式和古环境等。

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集中资源,抓住重点,开展前沿性和综合性研究,确立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球早期生物演化及环境机制;冈瓦纳及特提斯生物及构造演化;生物多样性以及生物的灭绝、复苏和辐射演化;年代地层和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侏罗纪 - 白垩纪湖泊系统与环境演化;热河生物群及中生代生物事件等。

古植物学与孢粉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古植物学与孢粉学研究室是在研究所原孢粉学研究室(第一研究室)和古植物学研究室(第二研究室)的基础上,于1999年合并而成,是中国权威的、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古植物学研究机构。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植物分会孢粉学分会均挂靠实验室。本研究室拥有国内领先、设备齐全、面向国内外开放的古植物实验室和孢粉分析实验室,并配备有先进的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以及数码摄影系统等。
  
实验室现有在职科研人员14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6人、副研究员3人、助理研究员2人、高级和中级实验师各1人,以及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短期访问学者等。在目前进行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二期)试点工程中,本研究室先后有9位学者入选为研究员、副研究员和助理研究员固定岗位。

实验室研究人员目前主要从事古植物学和孢粉学方面的综合性基础研究以及应用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早期陆生维管植物、石炭-二叠纪植物及华夏植物群,三叠-白垩纪植物群及真蕨目银杏目松柏目等裸子植物和早期被子植物、东亚植物区系的地史演化、新生代植被与环境、第四纪植物群与全球变化以及环境考古学等方面。研究对象除了大植物与孢粉外,还包括藻类、植硅石等。此外,还开展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如新疆塔里木、准噶尔和吐哈盆地生物地层及油气地质勘探、华北地区晚古生代含煤地层对比与聚煤规律、东海油田生物地层划分及对比等,为我国油气和煤炭等能源资源勘探开发作出重要了贡献。

目前,本研究室承担或参加了一系列国家、科学院以及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等。已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如《Science》 、《Nature》及国际核心刊物(SCI)上发表大批重要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并出版《中国地质时期植物群》《中国孢粉化石》等重要论著,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
  
本室长期致力于国际学术合作和交流。近年来,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日本俄罗斯波兰匈牙利朝鲜等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开展了广泛的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我室先后有10人次在国际古植物学协会(IOP)、国际孢粉学联合会(IFPC)、美国植物学会(ABS)等国际学术组织或会议任副主席、秘书长、理事、通讯会员、荣誉会员等职务。

澄江古生物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在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澄江古生物研究站建成于1999年。研究站位于举世闻名的澄江动物群的首次发现地云南省澄江县帽天山,是我国古生物研究领域的第一个野外研究站。该站集野外研究、学术交流和科普宣传等功能为一体,将逐步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早期生命演化研究基地。

云南东部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以软躯体化石的罕见保存为特色,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化石宝库。自侯先光1984年在澄江帽天山首次发现以来,现已描述的澄江动物群化石共120余种,分属海绵动物,腔肠动物,鳃曳动物,叶足动物,腕足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脊索动物等10多个动物门以及一些分类位置不明的奇异类群,此外,还有多种共生的海藻。

澄江动物群化石生动再现了距今五亿三千万年前海洋生物世界的真实面貌,充分显示出寒武纪早期生物多样性,将绝大多数现生动物门的演化历史追溯到寒武纪开始,为揭示早期生命演化"寒武纪大爆发"的奥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证据,因而在国际上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

为了充分展现中国古生物学家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普及生物发展史,地球发展史,发挥积极的社会功能,澄江古生物研究站新近装修完善了展览馆,将对社会公众开放。展览馆以澄江动物群为主题,集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为一体,以大量珍贵的化石标本和精美的化石图片充分展示出澄江动物群的面貌和寒武纪早期生物的多样性,以巨幅生态复原图和海底景观隧道生动再现了距今五亿三千万年前的海洋生物世界,以大型地层剖面的复制如实展现出澄江动物群化石的保存与分布,以大型仿真模型展示出寒武纪巨型捕食动物---奇虾的风采,并以大量的化石标本、照片、图表和文字介绍了澄江动物群的科学意义,研究成果和在国内外的影响,为人们在这里了解生物演化历史上这一最壮观,最精彩,最令人难以想象的片段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科学窗口。

创新文化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1.中科院新时期办院方针: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中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
 
 2.中科院院风: 

唯实、求真、协力、创新 

3. 中科院优良传统:

 科学、民主、爱国、奉献  
 
 4. 中科院科学精神: 
 
 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奋发向上、追求真理  
  
 5. 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五大任务: 
 
 知识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创新队伍建设、创新文化建设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6. 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总体思路: 
 
 明确方向、调整结构、深化改革、建设基地、造就人才、开拓创新、加快发展
 
 7. 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战略目标: 
 
 在重大的、战略性的、综合性的、前沿的科学技术上为国家民族做出前瞻性的贡献。
 
 8. 中科院创新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 
 
 园区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思想氛围、价值导向、领导垂范  
  
 9. 中科院创新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紧紧围绕并服从服务于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总体目标,为推动中国科学院改革与发展,促进出成果、出效益、出人才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学术环境、管理环境、园区环境,营造科学民主、锐意创新、协同高效、廉洁公正的文化氛围。

10. 南京地质古生物所所风:
 
  务实、求真、严谨、创新  
 
 11.南京地质古生物所所训:
 
  求真求实,争创世界一流。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12.南京地质古生物所所徵的科学内涵 

 (1) 上方的三叶虫和下方的树叶表示我所学科方向为古无脊椎动物和古植物学研究;
 
(2) 中间所名中“中国科学院”五字系首任院长郭沫若手迹,表示要继承中科院的优良传统;
 
(3) 背景为地球经纬线,其一寓意我所以地球为研究对象,其二寓意我所研究方向是全球性的,其三寓意我所的科研水平是世界一流的;
 
(4) 外圈是本所英文名称,表示我所科学家与国际同行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
 
(5) 最下方“1951”表示我所正式成立的年代。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13. 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知识创新工程目标: 

在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推进阶段,研究所的科技目标为:充分利用中国古生物资源特色和我所人才与学术优势,开展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基础研究,以我为主,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力争在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前沿领域做出若干独创性、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为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为全民科学普及做出更大的贡献;将研究所建成为一个全球公认的面向世界、开放流动、组织管理与国际接轨、工作环境达国际一流水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世界领先水平的古生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和古植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古生物资料信息中心、古生物标本收藏和展示中心。

14. 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创新文化建设目标:
 
通过创新文化建设,建立起指导思想明确,内容完备、制度健全、 全所职工认同并自觉实践的创新文化体系。 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以成果和业绩为衡量每个人工作或贡献的首要标准,科研人员讲学风、管理人员讲正气、支撑人员讲服务,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人为本,鼓励创新,既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又能发挥专家学者个人创造性的良好氛围,促进出优秀成果、出杰出人才,把研究所建成国际一流水平的古生物研究中心。 

相关词条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七二五所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参考资料
http://www.nigpas.ac.cn/new/index.asp

附件列表


4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下一篇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