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科研机构   
[80] 评论[0] 编辑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66年2月,先后建立和发展了地球化学的多个分支学科及其理论体系,为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国内外地学界占有重要地位。2001年被中国科学院批准为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所。该所围绕国家战略要求,瞄准学科国际前沿,主要开展资源环境地球化学的基础研究,努力把研究所建设成为世界著名的研究机构。

研究所概况

目前拥有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矿床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和地球深部物质与流体作用地球化学研究室。主要在矿床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地球深部物质与流体作用地球化学和天体化学等重点领域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建立和完善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技术资源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研究所目前有在职职工294人,其中科技人员198人,中科院院士2人,正高级研究员39人,副高级研究员53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72人。院批准创新岗位127人,已聘82人,其中45岁以下73人,具有博士学位31人,硕士学位21人。有流动人员15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9人,硕士研究生45人,博士后24人,客座人员20人。

全所现有连续流质谱仪、稀有气体同位素质谱仪、高分辩色质联用仪、等离子体质谱仪、多道能谱仪、气相色谱仪、X-射线衍射仪、电子探针等大型仪器设备40余台(套)。近期将购置扫描电镜电子探针激光拉曼光谱仪、X荧光光谱、球形压力机系统等大型仪器。有馆藏书刊约122000册(件)。其中英文图书15000册,中文图书23000余册,期刊74000余册。以及各类资料约28000余件。

研究所先后承担了国家、中国科学院及其它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1000余项,其中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国家973项目和国家攻关项目(课题)100余项。取得了一大批丰硕的成果。已出版专(译)著16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7000余篇,“九五”以来发表的SCI论文近200篇,其中2001年40篇。获省、部委级及其以上科研成果奖224项(国家级奖49项,中科院奖133项,省部委级科技成果奖42项)。

研究所围绕学科优势,先后与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与研究机构开展了科技学术交流与合作,共派出600余人次的专家学者到世界上先进的实验室学习和合作,邀请了510余人次国外的专家学者来研究所访问和工作。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是挂靠在研究所的全国一级学会。现有专业委员会22个,会员6900余名。每年召开学术会议6~10个。1982年代表中国加入了国际矿物协会、国际地球化学和天体化学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期刊有《矿物学报》、《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地质地球化学》和《Chinese Jourmal of Geochemistry》四种,均进入了中国重要的检索系统。

地理位置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领导

刘丛强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刘丛强,1955年10月11日生,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持研究所全面工作,分管人事处、财务、学会、环境室、深部室;兼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职称聘任委员会主任、对外宣传领导小组组长等

1982年2月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84年12月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后留所工作;86年5月留学日本,先后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日本东京大学理学部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日本科学技术厅理化学研究所基础科学特别研究员,日本国立电气通信大学化学系副教授,96年10月辞去副教授职务回国。回国后在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97年7月至今任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至今社会兼职有:贵州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环资委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长;贵州省科协副主席;中国地质学学会理事;《ChineseJournalofGeochemistry》、《矿物学报》、《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副主编, 《地球化学》《湖泊科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地球科学进展》 、国际杂志《ChemicalGeology》编委。

胡瑞忠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胡瑞忠,男,1958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导

主持研究所党务工作,分管教育处、工会、矿床室;兼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职称聘任委员会副主任、创新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主任、国家安全小组主任等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研究领域:金属矿床地球化学和矿化剂地球化学

1988年3月在成都地质学院获博士学位,曾先后赴新西兰英国美国和香港留学或合作研究。主要从事华南及西南“三江”地区成矿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矿床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核学会铀矿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矿床成因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矿物学报》副主编,《ScienceinChina》、《ActaGeologicaSinica》、《ChineseJournalofGeochemistry》、 《中国科学》 、《地学前缘》、《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矿物岩石》、《现代地质》、《地质与勘探》和《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编委,是“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预测”和“华南陆块陆内成矿作用:背景与过程”两个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院士风采

涂光炽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涂光炽院士
涂光炽,男,汉族,1920年2月生于湖北黄陂,1949年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博士学位。1950--1951年在清华大学任副教授,1951--1954年在前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1955--1966年在中科院地质所任研究员、副所长,1966年后在中科院地球化学所任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中科院院士。

涂光炽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地球化学家和矿床学家。他从事地球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已50余年,他先后考察过国内外300多个矿床,除西藏和台湾外,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同时访问了除南极非洲的世界五大洲;他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中国矿产资源的研究和地学的发展上。

他是中国地球化学领域的杰出开创者之一。在广泛考察、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地质实际的新思想、新理论与新观点,为发展我国地球科学和开发矿产资源作出了重大贡献。

欧阳自远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欧阳自远
欧阳自远,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世界宇航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籍江西上饶,1935年10月生于江西吉安。1952.09—1956.07北京地质学院勘探系毕业。1957.09—1961.07中科院地质所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嫦娥一期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06—1998.07担任贵州省第七届人大副主任;1998.08—2001.07担任贵州省第八届人大副主任;1998.08至今担任贵州省科协主席;被贵州省人民政府评为2004年度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研究生期间在中国科技大学核物理系及中科院原子能所实验核物理室进修。自1961—1966在中科院地质所从事核子地质研究。1966年至今在中科院地化所从事陨石学、比较行星学与天体化学研究。1964—1978年,负责我国地下核试验选场、模拟实验与地质综合研究。1980—1981年及1983—1984年在德国马普核物理所任客座研究员。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1988—1993年)、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局局长(1991—1993年)、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长(1993-2005)、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1992—1996年)。现任中国嫦娥一期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环境科学》等三种杂志主编、 《空间科学学报》等三种杂志副主编、《中国科学》等八种杂志编委或顾问;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吉林大学上海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兼职或客座教授,贵州工业大学名誉校长。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矿床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于1989年由中国科学院批准正式对国内外开放,作为主持者曾取得过包括获国家自然科学一、二等奖在内的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成果,经过长期的积累和近年的开拓,已在我国固体矿产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是我国矿产资源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在1999年中科院的创新工程综合评估中,该室被评为中科院资源环境领域2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院重点实验室的第5名,是中科院资源环境领域的A类实验室。

该室下设14个实验室,拥有激光熔样高分辨等离子质谱仪、稀有气体同位素质谱仪、激光Raman探针、X-射线衍射仪、电子探针和高分辨分析电镜等先进的仪器设备。这些实验室大都已于1996年通过国家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基本可以保证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工作的需要。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在环境地球化学领域,通过对流域物质水文地球化学循环、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机制和过程、有害元素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泥炭纤维素碳氧同位素组成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建立流域环境变化的评价体系以及碳酸盐地区土壤侵蚀和肥力退化的预测和修复理论,阐明生命有害元素与中国疾病和健康的关系以及中国生存环境在数百年至数万年期间的演化规律。

地球深部物质与流体作用地球化学研究室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球深部物质与流体作用地球化学研究室是在原地球深部物质实验室的基础上与原地质流体研究部合并而成立的。地球深部物质与流体作用地球化学研究,即是以野外地质调查、高温高压实验技术、理论计算以及各种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探索在一定温度、压力及氧逸度等物理化学环境下地球内部物质(矿物、岩石及地质流体)的组成、结构、性状及相互作用过程和演化规律,最终为人类寻找矿产资源、预防地质灾害等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深部物质的组成、结构性状;(2)深部物质间的相互作用;(3)高温高压设备研制与实验技术开发。

地球深部物质实验室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其主要任务是以高温高压实验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通过模拟地球内部的温度、压力及氧逸度等物理化学环境,探索地球内部物质的性质、状态、运动和演化规律。

地球化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是中国科协的成员之一。其宗旨是: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开展学术上的自由讨论;提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科学态度,积极倡导“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我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界的团结和国际合作,提倡和推广现代科学新理论、新技术在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组织学术交流,推动科学研究,提高科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发展边缘学科,促进出成果出人才;充分发挥学会在学科发展中的组织、协调和导向作用;积极普及科学知识,崇尚科学精神,提倡和推广科学方法;促进学科的繁荣和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服务。

学会成立于1978年10月,目前有会员6000余名,其中终身会员600多人;下设22个专业委员会和三个工作委员会,每年开展学术活动和科普活动约二十次。1981年代表中国加入国际矿物协会(IMA)和国际宇宙化学和地球化学协会(IAGC),是两组织的国家会员。

本会理事会每五年更换一次。涂光炽院士担任第一、二、三届理事会理事长,欧阳自远院士担任第四、五届理事会理事长。目前的第六届理事会于2003年组建,由刘丛强研究员担任理事长,理事会成员99人。

相关词条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七二五所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参考资料
http://www.gyig.ac.cn/

附件列表


8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下一篇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