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科研机构   
[32] 评论[0] 编辑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前身为广东省地热研究室,于1978年10月正式成立,在建所20周年之际的1998年4月原中国科学院广州人造卫星观测站并入。并被中国科学院定位为中国科学院高新技术研究与发展基地型研究所,2001年6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

简介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是以从事清洁能源工程科学领域的高技术研究与发展的研究所。其战略任务是开拓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原始创新与技术集成,形成了以太阳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固体废物能天然气水合物为重点方向的学科布局。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目前全所共有职工205人,科技人员共147人,其中研究员20人,副研究员30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63人。其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者62人,博士后5人。

研究所具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研究方向的具有几十台、套90年代的新型仪器设备,并设有信息资料室共有12.4万册图书和文献资料及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网络中心作为所的支持系统。

建所以来,已取得重要科研成果百余项,其中有70多项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励,获国家专利80多项。自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每年发表近20余篇SCI和EI论文。在国际合作方面已与日、美、欧盟、埃及德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国内已与广东湖南北京江苏等地开展院地合作,大力推广应用生物质气化发电、地热热泵新技术、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及城市垃圾处理系统等,并形成产业化。

现任领导

人员构成

所长:吴创之

书记:陈楚荣

副所长:马隆龙

所长助理:赵黛青 谢昌龙

工会主席,职代会主席:赵锡伟

具体职责

吴创之:主持全面工作;分管人事、资产财务、成果转移及产业、外事;

陈楚荣:主管党务;分管纪检监察、教育、离退休、安全保卫及后勤;

马隆龙:主管科研业务;分管重点实验室工作、支撑和基建;

谢昌龙:协管科研业务、安全保卫及后勤、工会和共青团;

赵黛青:协管教育、信息服务和科普。

历届领导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吴创之:所长(2006.3-迄今)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陈勇:所长(1998、3-2006.3)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陈国榘:所长(1993、12-1998、3)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吴治坚:所长(1983、8-1993、12)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吴文:所长(1980、1-1983、8)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邝哲民原地热室副主任, 过渡时期负责能源所领导(1978/9-1980/1)
组织构架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学术带头人

汪集暘 博士 研究员 中科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汪集暘
专业方向

长期从事理论和应用地热研究,在大地热流深部地热矿山油田地热地热资源方面作出高水平的开拓性研究。70年代从事大地热流和矿山地热研究,填补了我国这一领域的空白;80年代在攀西地区确定出我国第一个"热流省";恢复了华北盆地中新生代以来的热演化史;提出热流(q)-生热率(A)线性相关律在我国东南地区不成立的新观点;划分出我国大陆五种岩石圈热结构类型。

在我国开创矿山地热工程科技领域,提出矿山地温类型划分及矿山热害防治的地质-工程措施;指出我国地热资源形成分布的构造-热背景;提出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成因模式,并撰写出世界上第一部专著《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指出我国大中型含油气盆地地热待征并从地热角度对油气资源潜力作出评价。

论文专利获奖

曾获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三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三等奖,石油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勇 博士 研究员 百人计划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陈勇
专业方向

洁净煤技术(各品位煤的热解、燃烧机理;煤气化过程煤中微量重金属的迁移行为;煤燃烧烟气脱硫;煤受热过程氮的行为;煤与其它可燃物的共热解、共燃烧机理)和固体废物能利用技术(垃圾中各可燃烧物的热解、燃烧机理;垃圾受热过程氯的变化行为及除氯机理;垃圾综合处理系统的技术集成;垃圾处理技术信息数据库垃圾衍生燃料技术)。

主要承担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喷流—移动床垃圾衍生燃料(RDF)热解燃烧机理研究”;日本学术振兴会项目“构筑环境友好城市体系技术开发研究”;广东省科委百项工程项目“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能源化综合集成技术工程示范”;广东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城市固体废弃物燃烧机理研究”;国家科委“九五”攻关“1000千瓦生物质气化电系统”(第二负责人);国家“973”项目“煤热解、气化和高温净化过程的基础性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论文专利获奖

共发表论文98篇,其中核心学术刊物论文50多篇、SCI、EI论文近30篇,国际会议论文集30多篇;获专利5项,1999年度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优秀团队,2000年度中国科学院双文明标兵和广东省劳动模范,1999年获广东省环保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度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

任职兼职

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导师;太原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广东省环保产业协会理事;广东省能源学会副理事长;日本能源学会会员;中国《煤炭转化》杂志编委;国家清洁煤燃烧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工程热物理学会能源专业委员副主任;广东高技术企业商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广州市政协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广州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顾问;湛江市人民政府科技高级顾问;2000年国家后续能源战略规划专家组成员;第五届高能转化国际会议顾问委员会委员;2001年国家“863”领域专家组成员;2001年中日能源环境会议执行主席;2001年国际能量转化会议组委会委员;2001年中日C1化学组委会委员;2001年亚太地区生物质能会议执行主席。

 

祝京旭 博士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祝京旭
专业方向

1982起就开始从事固体流态化及颗粒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是国内外著名流态化和颗粒学专家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化学工程师学会会事、加拿大国家级讲座教授。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领导着一个大型科研组,有着世界上第一流的流化床实验装置,研究工作处于世界前沿,在流化床反应器及颗粒学研究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建立起加拿大第一个颗粒技术研究中心并任首任中心主任。主要承担项目主持过几十项加拿大国家基金会中国国家基金会、及大型跨国公司资助的重大科研项目。

论文专利获奖

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论文近200篇(基本全部收到入SCI,大部份收到EI),各种国际会议论文集50余篇,会论摘要文集100篇,各种工业研究报告30篇;申请专利15项;参与专著写作:5本;合作主持编写《流态化工程原理》(国内该领域第一本系统专著)

任职兼职

目前担任国内清华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粉末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特邀海外专家评委、自然科学基金会特邀海外评审专家,国内外数本杂志编委会编委、加拿大-中国发明与技术转让协会理事长、各主要化工杂志的专家评委。

研究方向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根据国家能源战略6需求和中科院新时期办院方针和发展战略,从注重上游和下游相结合、长期和短期相结合、全面和重点相结合、传统学科和新增学科相结合考虑,设置三个不同层面的发展学科:新发展学科、面发展学科和点发展学科。

新发展学科的目标是根据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科学技术发展需求以及研究所长远发展需要,部署新的发展学科和方向,并选择适当的切入点取得突破,逐步成为研究所的新的学科增长点。

面发展学科的目标是从资源到利用形成全面的、系统的前沿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体系,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国家级的学科研究与技术开发平台,为我国的后续能源发展提供理论、技术支撑。点发展学科的目标是在学科内的某一研究方向上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论和技术,成为具有国际水平,并在国家层面能够占有一席之地的科研基地。

1)新发展学科

根据发展需要增设新发展学科,设2个研究方向,即:微尺度能量传递过程和能源与环境。新发展学科要有主攻方向,力争在优势研究方向上进入国家层面。

研究内容:微尺度能量传递过程理论与技术研究;微流体MEMS研究;生物传热理论与技术。能源战略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能源资源、结构分析;能源政策分析与战略研究;能源利用过程的经济、环境评价与污染控制。

2)面发展学科

根据国家能源的战略需求及研究所现有的工作基础、条件和国内有关研究的基础,设置两个面发展学科:生物质能学科和天然气水合物学科。目标是从资源到利用形成全面的、系统的基础理论、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
生物质能学科:生物质能学科可以在资源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形成国家层面的、含盖上下游和长短期的、完整而系统的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和理论的研究平台,建成国家生物质能技术工程中心

生物质能学科设4个研究方向:资源及能源作物、生物质热化学利用、燃料合成、固体废弃物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资源及能源作物:能源作物筛选评价、能源作物培育改良、特种能源作物(高产油作物、高糖份作物、速生型作物、高产藻类)的开发利用,能源作物利用过程环境与生态影响评估、生物质资源分布及特性、生物质能利用过程碳、氢、氧循环过程的系统模拟与计算。

生物质热化学利用:生物质气化与燃烧、生物质气化发电、生物质热解液化、生物质高能转化(等离子体、超临界等)。

燃料合成:生物质化学合成液体燃料、生物质生物合成液体燃料、生物质柴油改性及利用、生物质热解油的改性及提质、生物质气化制氢。

固体废弃物能:RDF的研究及技术开发、生活垃圾热解焚烧、特种垃圾的热解焚烧、固体废弃物处理过程机理研究及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成套设备及系统开发。

天然气水合物学科:天然气水合物学科可在资源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出学科新理论、新方法和应用新技术,建立学科体系,成为国家级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地。

天然气水合物学科设资源评价、勘探开采、储存运输和水合物利用技术4个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是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与开采技术、天然气储存与运输新技术、油气工业中水合物抑制与防止技术、气体水合物储能(蓄热、蓄冷)材料与技术、CO2水合物与温室气体减排。

3)点发展学科

点发展学科虽然在学科整体上不能进入国家层面,但在学科内的某一研究方向上有国内领先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条件,可成为该学科在国家的重要研究力量。

点发展学科设有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

太阳能学科:太阳能学科设太阳能光热转换和太阳能光电转换2个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有太阳能制冷供热联合系统、太阳能光热转换材料、纳米功能材料、多晶硅薄膜电池和光伏利用系统。

地热能学科:地热能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热能转换和地热能直接利用,主要研究内容为地热发电、地热制冷和热泵、地热采暖、地热干燥地热种植和地热养殖。

海洋能学科:海洋能学科的研究方向分为波浪能和潮流能,研究内容为波浪能独立发电与制淡系统、潮流独立发电与并网运行、海岛多能互补系统、非线性水波力学和建模与控制方法。

地理位置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科研架构及运作模式

广州能源研究所围绕国家能源战略需求,面向国际能源科学前沿,开展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研究,研究制约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瓶颈,开展相关领域的共性技术研究和原型产品研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通过技术集成创新应用示范,探索我国能源结构多元化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模式,为我国后续能源利用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广州能源研究所以需求导向目标,以目标牵引方向,以方向提炼科学与技术问题,按照“上游和下游相结合、长期和短期相结合、面发展和点发展相结合、传统学科和新发展学科相结合,有所不为有所为”的基本原则,从现有研究基础和发展潜力出发,以优势学科带动相关学科,优化科研布局。目前,学科领域定位为: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节能与环境工程、能源战略,设有六个研究中心:能源战略研究中心生物质能研究中心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非碳能源研究中心应用基础研究中心技术集成工程中心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生物质能研究中心

生物质能研究中心是专门从事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科研部门,该学科从"六五"开始承担国家研究课题,共完成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七项、科学院、国际合作、地方及企业委托项目几十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各类奖励十余项,目前是我国生物质技术方面的重要力量。

研究方向

生物质资源与能源植物生物质能热化学利用技术

生物质液化及制氢技术废弃物能源利用技术

任务及目标

生物质能研究中心的任务是根据生物质能研究链条的要求,整合组织相关研究力量,形成从生物质生产、生物质转换机理、生物质技术开发和集成系统应用示范的研究平台;选择重点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问题,通过创新及技术集成,开发具有我国特色的生物质能洁净利用技术,为我国生物质能的大规模利用提供技术支持。争取成为国家级生物质能方面的研究基地,要求研究中心的综合研究实力和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位置,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研究内容

生物质资源研究方面,重点研究糖类植物油脂植物木本作物(速生林)的培育、种植及收集处理技术生物质能转化方面,集中研究植物油改性生物质热解气化燃气催化合成二甲醚(DME)、氢燃料制取四方面的关键技术利用技术系统集成方面,近期以开发先进糖发酵酒精工艺、高效气化—热电联供系统为主要目标;中长期以开发高效生物质液体燃料利用设备、生物质氢燃料利用系统为目标环境经济分析方面,主要研究C、H、O的循环机理、生物质能与环境的协调机制及生物质能技术经济分析为主。

组织结构

生物质能研发中心由资源及能源作物实验室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实验室生物质燃料合成实验室固体废弃物实验室广东天元再生资源工程有限公司广州中科华源科技有限公司组成

生物质能研发中心目前有研究人员30多人,工程技术人员30多人。其中研究员6名、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10多名,具备很强的研究力量。研究中心主任吴创之研究员,副主任为李海滨、常杰研究员,特聘生物质能方向首席科学家祝京旭教授。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研究实验室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地热与热泵实验室。随着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研究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以及中国科学院也将天然气水合物列入重要方向予以支持,2001年地热与热泵实验室拆分成地热能工程中心气体水合物实验室。气体水合物实验室由樊栓狮研究员担任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全面开展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研究。2004年能源所为了进一步发展,对所各方向进行了重新布局,成立了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暂设气体水合物实验室一个研究团队。2005年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进行了学科调整,气体水合物实验室拆分成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研究实验室和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实验室。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研究实验室保留了原气体水合物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和实验设备,全面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

可视化高压流体(PVT)测试系统

本实验室已建成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研究平台,实验仪器总价值已接近2000万。研究领域已从一开始的独具特色的致冷剂水合物延伸到对新世纪能源工业至关重要的天然气水合物,充分将热能工程地质学环境科学与化学工程学科的优势结合在一起,着重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相平衡生长动力学、生成/分解过程等相关基础问题以及开发空调与蓄冷、天然气固态储运、天然气水合物管道抑制、海水淡化应用技术。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广东省重点攻关和自然科学基金等地方委托项目。
本实验室有研究员1名,副研究员2名,工程师1名,中级职称2名,博士5人和硕士9人,其中1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多次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广州能源所工藤奖学金。另外还聘请了多名国外知名学者和国内院士做客座研究员。

截止到2006年,本实验室已累计发表论文20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授权2项,授权软件1项,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天然气水合物和水溶液理论的基础研究)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天然气水合物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各1次,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项目:200KW猪粪发酵沼气燃料电池示范研究)1次。在发表的论文中,多篇文章在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地学顶尖刊物)、JournalofChemicalEngineeringData、FluidPhaseEquilibrium等期刊上发表,SCI收录30余篇,Ei收录60多篇。2005年在挪威中部城市特隆赫姆(Trondheim)市举行的第五届国际水合物大会上本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樊栓狮研究员参加了大会并做了报告,大会总共录用本实验室研究论文8篇(总共246篇,中国14篇)。

本实验室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合作和交流,先后有美国的国际著名水合物专家Sloan教授,英国Heriot-Watt大学Tohidi教授,日本庆应大学森康彦教授,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EvgenyChuvilin教授等多名国际著名水合物专家访问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研究实验室。本实验室已经与莫斯科国立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樊栓狮研究员和梁德青副研究员还出访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丹麦等国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在国内,我们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石油大学(北京)等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热忱欢迎各大专院校的老师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来我们实验室交流、访问及洽谈合作事宜,同时欢迎有志学子报考我们实验室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现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广东省重点攻关和自然科学基金等地方委托项目。实验室的蓬勃发展给年青人创造了优良的研究环境,已经有一批研究生出色地完成研究任务,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李岚清副总理(左2)视察气体水合物实验室

主要研究方向和成果

◇天然气水合物基础

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测与评估

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物理化学性质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模拟与环境评价

天然气水合物储运与利用技术

◇新技术

天然气净化与高密度储存技术

水合物分离新技术(中药浓缩、果汁提纯等)

天然气管道中水合物抑制技术

水合物/冰蓄冷空调新技术

热泵型空调新技术,环保型制冷剂及CFC替代技术

冰箱蓄冷节能新技术(新型储能冰箱材料)

相变储能材料(相变温度范围-60℃-100℃,导热系数0.5-1.5w/m.K)

中央空调等大型能量系统节能工程技术

深度水处理技术

活性炭生物膜法等先进技术

水合物分离新技术(中药浓缩、果汁提纯等)

天然气管道中水合物抑制技术

产业架构

根据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中的要求,研究所以自主核心技术为基础,建立了一批以企业为载体,以股权为纽带,以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的高技术公司。通过这些高技术公司的培育与发展,引入社会资本,建立学科的成果推出和退出机制,形成新的成果转化模式。为此,研究所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广州中科环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所有技术公司的统一管理,其任务是:利用资产管理公司,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提高企业管理与资本运作效率;规范研究所直接参与市场经营的行为,避免产生不必要风险。

目前研究所通过广州中科环能科技有限公司参股的技术公司有10多家,广州中科环能科技有限公司将根据这些技术公司的发展情况制定不同的资产和处置方案。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广州中科环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广州中科环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其前身是1983年11月成立的广州能源研究所技术咨询开发服务部。为进一步深化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的科技体制改革,加速推进研究所办企业的发展,从而形成科研与产业相互促进的运行模式;同时为规范与科学管理研究所的科技产业,理顺产权关系,广州能源研究所组建了中科环能集团公司,由集团公司控股和管理所办二级企业,使已经设立和今后设立的项目公司在产权制度(多元的产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所有者、董事会、经营者)和激励分配制度等方面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并承担或代表所对外投资任务,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广州中科环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依托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常规能源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及节能等方面的技术优势,致力于开发新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环境治理过程的能源再生技术。随着对能源、环保领域更深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公司逐步确立了新能源、再生能源、环境治理及网络信息等产业的主导地位,在长期从事的环境治理、新能源与再生能源开发应用中,拥有了工程设计证、工程营运等一系列资质证书,专业人员配套,技术力量雄厚。同时,中科环能秉承科研与产业相结合的方针,在长期的业务实践中,与国家、政府部门及产业集团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在联合国内、外相关专业机构,企、事业单位、团体及个人等,利用技术、信息、法制的资源优势,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广泛合作,为社会各界提供高效、便捷、畅通的优质服务。充分发挥集团公司技术集成的优势,开创了广州能源研究所科技产业健康、高速发展的新局面。

高新技术展示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遵循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原则。能源所立足于自身的科技与人才优势,注重资源整合,建立国内外的战略合作关系,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探索新形势下产学研合作的新途径。自1978年以来,能源所的技术已经覆盖广东广西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泰国老挝罗马尼亚等国家。

到目前为止,以能源所的技术为依托与地方或者企业建立的工程中心主要有5家:分别是中科院常州中心能源环保分中心;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工程中心;生物液体燃料工程中心;分布式电力技术集成工程中心;青岛节能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这些工程中心的建立有力地增强了能源所的影响力,同时加强了能源所与企业的联系,更加方便快捷地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咨询。

2007年项目成果

应用技术

·5MW生物质气化与有机废弃物燃烧联合发电系统

·低能耗潜热输送中央空调技术

·多功能太阳能蒸饭.开水系统研究

·流态化动态冰蓄冷技术

·南方建筑节能技术集成系统示范

·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与开采模拟研究

·日产10吨波浪能直接海水淡化中试系统

·生物油催化酯化改质新方法研究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与输运过程实验模拟理论分析

基础理论

·采用热边界层中断概念强化硅基微通道传热的研

·二氧化钛薄膜在阻热自洁净多功能建筑玻璃上应用

·强化微尺度燃烧器内火焰稳定性的方法和机理研究

·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机理及抑制机制

教育培养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围绕学科发展战略目标与需求,不断深化人力资源管理改革,重视能源领域的战略科技专家和科技尖子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重视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现已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动态优化、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队伍。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目前我所已拥有一个博士培养点:热能工程;五个硕士培养点: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环境工程和化学工程。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导师队伍,并为研究生创造了潜心读书和从事科研的良好条件与氛围,现已培养研究生200余名,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优秀的生力军。

相关词条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天则经济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郑州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参考资料
http://www.giec.ac.cn/index.asp

附件列表


32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下一篇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