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科研机构   
[60] 评论[0] 编辑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早在1962年,中国老一辈理论实验物理学家就提出建立理论物理所的构想。这一构想于1978年在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带动下得以实现。当时,邓小平副总理批准了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成立。由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先生担任首届所长。建所初期,共有研究人员13名,主要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和数学研究所,以及二机部九院九所。理论物理研究所有研究人员36人,全部是高级研究人员,其中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并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4人;科学院“百人工程计划”入选者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除此之外,每年还接待 100人月左右的客座人员来所工作

历届领导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宗旨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旨在建立一个面向国内外的新型理论物理研究基地:在科学研究方面,从事理论物理的前沿领域的研究,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取得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在人才培养方面,努力培养和造就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优秀青年理论物理学家;在学术交流方面,一方面,实行开放、流动、联合方针,以提高中国的理论物理研究的整体实力,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和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成为在理论物理研究方面的一个对外窗口。

长期以来,理论物理研究所的历届领导在中国科学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全所人员勇于探索和创新,与时俱进,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1984年,取消初、中级研究人员的固定职位,在中国率先实行博士后制度,促进人才流动,从而实现了研究队伍结构的重大变革;

1985年,以“开放、流动、竞争、联合” 为方针,面向全国,成为国内第一个开放研究所。

1998年,积极参加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首批试点。

成果

理论物理所的科学家们为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一系列的重大贡献:1999年9月18日理论物理所名誉所长彭桓武院士及原所长周光召院士获得“两弹一星”国家功勋奖;理论物理研究所获得国家级奖励6项(包括四项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院(省部)级的奖励14项;国际ISI经典引文奖以及其他多项的个人奖。曾经由理论物理所研究人员主持的全国理论物理学重大基金项目4项;全所共发表科研论文1700篇以上,出版中英文专著18种,编辑文集20种以上;目前,每年发表在国际高水平上的SCI论文均在100篇以上。

学位授予

理论物理研究所,作为培养优秀理论物理研究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目前,有博士生导师28名,至今已授予博士、硕士学位171名。在学博士生39名、硕士生21名;同时,每年保持在站博士后有16名左右。作为开放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有一支由客座人员、博士后、研究生等组成的每年大约有200人左右的流动研究人员队伍,不断向国内、国外的教育和科研机构输送训练有素的优秀人才。

研究方向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理论物理研究所主要从事粒子物理理论与相关量子场论、弦理论与量子场论非微扰效应、凝聚态理论和计算凝聚态物理、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以及量子混沌、核内夸克与极端条件下的原子核、引力与宇宙学研究、统计物理和理论生物物理等方面的前沿问题的研究。

随着多学科交叉领域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理论物理与数学化学、生命科学、信息与材料科学的交叉和渗透,中国科学院于2002决定以理论物理所为依托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交叉学科理论研究中心。该中心目前汇集了十多名海外知名教授、6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5名“长江特聘教授”、1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以推动和发展有前瞻性的交叉学科的理论研究,进一步促进国内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主要研究领域有量子场论、超弦理论、宇宙学及相关的数学领域,凝聚态理论及相关的材料科学领域,复杂统计系统与生物物理,量子化学与复杂材料的计算和模拟,量子流体与量子计算。

理论物理所正在第一期创新工程成功的基础上,结合理论物理发展的特点,进一步凝炼科研目标,促进学科交叉,坚持“开放、流动、竞争、联合”的方针,逐步跟国际一流科研机构接轨,不断提高国内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水平,做出一流研究成果,培养优秀的理论研究人才。

理论物理所自进入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基地以来,以探索自然界物质结构以及基本运动规律方面做出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创新成果为目标,对学科方向作了进一步的凝炼,形成了六个研究方向,研究领域涉及到物质起源和基本组元,宇宙起源和演化,生命起源和进化。

量子场论和物质微观结构理论:围绕标准模型中尚未解决的一些粒子物理基本问题:电弱对称性破缺机制、CP破坏和费米子质量起源等;以及粒子物理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色禁闭问题、格点规范理论、重味物理、中微子物理、强子结构和性质、超高能碰撞等,特别注意各种超对称理论和模型,大统一模型,两个或多个Higgs模型,味对称规范模型等。紧密与实验结合,以实验为基础,探索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理论和新模型及新的物理概念。运用和发展量子场论、群论、数学物理计算物理等理论物理方法,开展与粒子物理前沿相联系的量子场论研究。此外,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如:粒子天体物理,粒子宇宙学以及粒子核物理。总的目标是深化人类对物质世界结构和基本规律的认识,发展相关理论物理方法,推动各相关学科发展等。

弦理论与宇观结构理论量子场论和弦理论。研究内容包括有:1)量子场论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如非微扰方法,特殊的场论如共形场论和拓扑场论的研究,场论的大范围几何性质,场论中的对偶关系等等;2)作为所有力(包括量子引力)的自恰的统一理论的超弦理论的一般研究,研究超弦理论在QCD计算和RHIC物理等唯像领域中的可能应用;3)量子场论和弦理论的相关数学结构和问题的研究,如非对易几何和镜像对称等;4)与凝聚态物理和其它物理已经方向有关的量子场论方法的应用研究等等。

引力理论与天体宇宙学研究引力是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一。作为描述引力的广义相对论理论在宇宙学及天体物理中的应用已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在小到毫米,大到太阳系尺度上得到了严格的检验。但广义相对论在更小的尺度和更大的尺度上是否成立是一个基本问题。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矛盾依然存在;建立一个量子引力理论仍是理论物理的重大挑战之一。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宇宙学已进入了精确时代,黄金时期。现在所有的观测都指向一个和谐模型:暴胀模型?热大爆炸模型?暗物质?暗能量。引力的全息性质,黑洞物理,量子引力理论,相对论天体物理,引力波理论,引力理论的精确检验,暴胀模型,暗物质,暗能量,宇宙的大尺度结构等是目前我们的主要研究课题。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凝聚态理论: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多体微观量子世界的基本特征,对其规律性的探索是凝聚态理论研究的核心。这方面的每一次突破,例如,能带论和超导的BCS理论的建立,都对人类认识量子多体物理本身和微观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成果交叉渗透到物理学的其他领域及数学化学材料、信息、计算机等许多学科。近年来,在陶瓷材料、半导体异质结及其它低维固体材料中发现的大量反常物理现象召唤着新的电子论的诞生。对这些新的物理现象的研究是理论物理所凝聚态物理理论研究人员的一个中心任务,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量子Hall效应、高温超导电性、巨磁阻等强关联系统的物理机理、量子液体量子临界现象。一些新奇量子系统,例如,在光格子中的冷原子系统,基于系统拓扑不变性的量子计算等。量子多体理论方法,特别是数值计算的方法的探索和应用。计算方法包括密度矩阵重整化群、量子蒙特-卡罗计算、从头计算等。在介观(甚至更小尺度)系统中,载流子、光子或中性原子的相干、关联、涨落、耗散和输运的研究。

非线性科学与理论生物物理兼生物信息学:该团队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理论生物物理生物信息学,临界现象,液体统计物理,自旋玻璃理论及其在交叉科学中的应用。在近几年中主要的研究精力集中在如下四个课题:1)生物信息学,即将统计学中的和语言学中方法应用于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2)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统的统计物理学,包括单分子弹性力学和生物膜的弹性力学以及对生物网络性质的实验及理论研究。3)相变与临界现象理论,液体统计物理与玻璃态动力学。4)有限连通自旋玻璃系统理论及其在信息科学与优化问题中的应用。这些研究将有助于理解个体之间的简单基本的相互作用如何能够导致自然界的丰富多样性。

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量子物理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研究表明了量子观念在信息科学方面的核心作用,并诞生了量子信息学。本方向着眼于量子信息的物理基础,研究工作立足于量子测量、量子开系统,量子热力学和宏观量子现象(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和超导量子比特),在量子信息物理实现和量子信息方案方面开展深入和系统的工作,并力争对未来量子器件、量子态操纵和纳米机械等潜在技术发展提出新概念和新思想。研究所在强调理论研究同时,密切联系于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物理实验,进一步发展处理强场中的原子分子和人工结构运动的理论方法(如半经典理论和量子混沌)。研究所的研究还涉及到量子力学结构相关的数学物理问题。

学术保障组织

学术委员会:理论物理所自1980年成立学术委员会,以加强学术指导,促进各学科的发展与相互渗透,充分发挥各方面专家对研究所发展战略的咨询作用,是研究所发展的战略研究组织之一,为所长作战略决策提供咨询意见。学术委员会每年召开会议,了解本所科研现状,结合国内外发展动向和中国国情,对理论物理各学科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国际顾问委员会:2005年理论物理所成立了以诺贝尔奖得主为主席,多位国际一流科学家为委员的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会定期到理论所召开会议,从研究人员科研和教学,研究所评价和评估方式,研究所的结构模式和科研发展方向等方面对理论所进行全面综合评估,结合国际一流研究所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模式以及研究所的实际状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发挥理论所在国际上的作用。

学术交流情况

经开放所学术委员会或常委会批准,每年有来自中国近四十所高校和十几个科研院所的客座100多人与所内研究人员进行联合研究。每年举办20多次午餐讨论会,举办极具特色的前沿科学论坛和交叉学科论坛及各个研究领域的专题学术报告100次以上。在国际合作方面每年会举办若干次国际会议,曾与中科院数学研究院和晨兴中心一起主办超弦国际会议,参会外宾达350人;曾多次与美国SanFe研究所举办复杂系统暑期学校。在高级来访方面,理论所曾多次接待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来访,2006年还两次接待美国务卿科技顾问的来访。这些活动带动了更多的研究人员参与学术交流,同时也让更多的青年学生了解国际、国内科学前沿的发展态势,为研究所的发展乃至中国理论物理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获奖情况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以上奖励7项,院(省部级)奖励14项。此外,还有2人获得“两弹一星”国家功勋奖,4人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1人成就奖,3人进步奖)国际ISI经典引文奖以及其他多项个人奖。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院士风采

周光召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周光召(1929.5.15-)理论物理学家。湖南长沙人。1951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理论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留校任物理系助教、讲师。1957年赴苏,任莫斯科杜布那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中级研究员。1961年回国,历任二机部九所(院)理论部第一副主任、副所长、所长、九局总工程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加州大学客座教授,西欧核子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兼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长、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科协主席,全国人大第九届副委员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中科院院士。是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等九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共第十二至十五届中央委员。主要从事高能物理、核武器理论等方面的研究。1958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1960年推导出膺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成为国际公认的PCAC的奠基者之一。1961年回国后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参加领导了爆炸物理、辐射流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力学等研究工作。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与合作者一道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撰有《极化核子反应的相对理论》、《膺轴矢流部分守恒》、《静质量为零的极化核子的反应》等论文80多篇。

历史沿革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1978年6月邓小平副总理亲自批准成立理论物理研究所

1985年成为中国科学院向国内外首批开放的研究所

1993年被第三世界科学院选为首批参加协联计划的优秀中心

1997年10月被中国科学院确立为首批基地型试点研究所

1998年8月被列为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十二个试点单位之一

2002年2月成立了依托于理论物理所的中国科学院交叉学科理论研究中心

2004年11月被选为中科院四个国际现场评估研究院所之一

2004年12月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与第三世界科学院奖学金学者培训基地

2005年成立了第一届国际顾问委员会

200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

2006年成立首个亚洲的Kavli理论物理研究所

研究生教育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理论物理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6月,是中国科学院向国内外首批开放的研究所,也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研究所,2006年6月还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卡弗里理论物理研究所。现共有科研人员30余人,其中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除固定编制的科研人员外,每年还接收100人次左右的客座人员来所工作。

理论物理研究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博士生导师27名,已授予博士、硕士学位240余名,目前在学博士生79名,硕士生41名;1984年起建立博士后流动站,每年在站博士后约15名,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后备人才队伍。

本所理论物理专业的研究方向覆盖面较宽,主要有:粒子物理和量子场论,超弦理论和场论,引力理论与宇宙学,原子核理论,统计物理与理论生命科学,理论生物物理,凝聚态理论,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量子混沌。

期刊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通讯》

CommunicationsinTheoreticalPhysics(期刊出版许可证登记中文刊名为《理论物理》,通常也使用中文译名《理论物理通讯》 )是中国物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共同主办,由理论物理研究所承办的英文版专业性学术期刊(请勿向本刊投中文稿),创刊于1982年1月。刊物的主要任务是及时报导和刊登国内外、主要是中国理论物理学者具有创造性的、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论文、简报、快讯以及少量高水平评述性论文等。刊出内容广泛涉及原子物理、分子物理、统计物理、凝聚态理论、非线性理论、原子核理论、流体及等离子体理论、粒子物理及量子场论、量子力学与量子光学、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理论天体物理、引力理论与宇宙论以及理论物理发展前沿的一些边缘学科如理论生物物理、数学物理、计算物理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理论物理研究与教学的专业研究人员、大专院校教师和研究生。为保证重大科研成果的优先权和首创权,对学术意义重大且具有时间竞争性的研究论文、简报和快讯,一经审定属实即可优先安排发表。论文和简报的发表周期一般约为六个月左右,快讯的发表周期约为三个月至四个月左右。

相关词条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七二五所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参考资料
http://www.itp.ac.cn/index.php

附件列表


6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下一篇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