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科研机构   
[152] 评论[0] 编辑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新创建的首批研究所之一,创建者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冶金学家李薰先生。现任所长卢柯院士,名誉所长师昌绪院士。经老一辈科学家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金属研究所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享誉海内外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重要的研究基地。

所情介绍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建所初期,金属研究所致力于中国钢铁冶金工业的恢复和振兴;随后,成功实现了向新材料领域的跨越发展,为国家若干重大工程提供了关键材料,成绩斐然。改革开放以来,金属研究所拓辟新宇,协同进取,集全所整体优势,攻国家急需技术,完成了大量高难度的科研任务。1999年5月,根据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的战略部署,在“东北高性能材料研究发展基地”建设中,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整合建立新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新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以“创新材料科学、攀登科技高峰、培育杰出人才、服务经济国防”为使命,提出了“集成优势学科,拓展研究领域,整合科研团队,强化基地建设”的改革思路。以高性能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这些材料的结构、性能、使役行为及其防护技术,并注重材料制备与加工及工程化研究。金属研究所已初步形成基础、应用、开发的新格局: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以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核心,瞄准国际前沿,解决重大的学科问题。应用研究以沈阳先进材料研究发展中心、材料环境腐蚀研究中心为核心,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关键性的技术问题。并参与创建发展了高技术企业。

近年来,金属研究所在晶体物理、非晶态与纳米材料、纳米碳管及先进炭材料、可加工精细陶瓷、高温钛合金、高温合金、发泡金属、防护材料与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优异成果,获得多项国家奖励。“超高强度高导电性纳米孪晶纯铜”(2004)、“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降低纯铁氮化温度”(2003)、“纳米铜室温超塑延展性的发现”(2000)、“纳米碳管储氢量的确定”(1999)均发表在《Science》周刊,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纳米铜室温超塑延展性的发现”及“纳米碳管储氢量的确定”分别被评为2000年度1999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及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我国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和全同金属纳米团簇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被评为200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之一。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金属研究所是我国最早招收研究生、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是首批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之一。1998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及硕士学位授予权,可招收港、澳、台研究生及外国留学生。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金属所入选10篇,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获奖最多的单位,中科院研究生院长特别奖获得者23人,位居全院研究所前列。

金属研究所与世界30多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交流关系,并与英、美、德、日、意等国的科研机构和大学开展国际前沿合作课题研究。15名科技人员在30余个国际组织(杂志)任职,其中,卢柯研究员担任美国《科学》周刊评审编辑及ScriptaMaterialia主编,叶恒强院士、成会明研究员和杨锐研究员分别担任MaterialsLetters、Carbon和Intermetallics国际期刊的主编。受中国金属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国际材料物理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等委托,金属所编辑出版《金属学报》(中、英文版)、 《材料科学与技术》 (英文版)、《材料研究学报》(中文版)、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等6种学术刊物。

未来的金属所将凝聚一批国际材料科学精英人才,拥有先进的仪器装备和支撑条件,具备规范、高效的管理与运行机制,能够承担国家重大工程所需的尖端材料技术研究任务,不断涌现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材料,同时金属所将成为国内外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学术合作交流平台。

历史沿革

1951年-1953年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筹建时期

1953年

周恩来总理签署任命通知书,任命博士为金属所所长

1953年-1957年

主要为钢铁冶金工业服务。研究领域为金属物理、冶金物化、金属加工、选矿、耐火材料、金相技术、化学分析

1957年-1966年

坚持国家任务与基础研究并重,开辟了高温合金、难熔金属、金属陶瓷等研究领域

1970年-1977年

隶属冶金部

1978年-现在

回归中国科学院

1982年-1999年

以金属研究所和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有关研究室为基础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

1985年-1993年

先后建立固体原子像开放实验室、材料疲劳与断裂、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5年

成立高性能均质合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996年

成立国家金属腐蚀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999年

原金属研究所与原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整合,成立新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东北高性能材料研究发展基地”

2001年

成立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

2002年

成立沈阳先进材料研究发展中心

历任所长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李薰院士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李薰,曾用名李文杰,1913年11月生于湖南省邵阳县。他于1919年开始入江西省南昌市省立第三小学读书,1926年至1932年,先后就读于湖南长沙育才、明德、长郡、岳云四所中学,高中毕业后免试保送湖南大学矿冶系。1937年通过湖南省试留学英国,入雪菲尔德大学冶金学院深造,1938年得该大学布朗敦奖章及奖金,194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起留任雪菲尔德大学研究员兼指导,1945年任该大学冶金学院研究部负责人。1950年11月,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写信给李薰,请他回国筹建冶金研究所(后改称金属研究所)。1951年8月,李薰摆脱各方面的纠缠回到祖国。

他从回国到去世前,历任中科院金属所研究员、所长、党委副书记、第一、二、三届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所长,中科院沈阳分院院长、党组副书记,中科院副院长、主席团成员、党组成员,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常务委员、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冶金组副组长,冶金新材料组副组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金属学报》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副主任编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四、五届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委员、沈阳分社副主任委员,中共辽宁省委委员,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代理主席等职。

在所院士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机构设置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是中国第一个研究类国家实验室。2000年10月由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成立。2001年6月正式运行。主要从事材料科学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研究领域涵盖材料的制备与加工、材料的结构表征、材料理论与计算模拟、材料的性能评价与使役行为等。实验室现有研究和技术人员1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客座研究人员和研究生200多人。另外有8名海外知名的华裔科学家作为特聘研究员。实验室设有非平衡金属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先进炭材料、磁性材料与磁学、微电子互联材料、固体原子像、材料疲劳与断裂、工程合金、催化材料、材料加工模拟十个研究部和一个公共技术服务部。

实验室实行理事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并设有国际咨询委员会。理事会和国际咨询委员会对实验室的发展战略提供指导与咨询。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经过不断努力,成为世界一流的材料研究实验室。

实验室热情鼓励国内外科学家与我室科学家开展合作研究;热情为工业界提供相关的知识与技术咨询并承担工业界资助的研究项目。热情鼓励有志于材料科学研究的青年学者来这里学习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成为材料科学研究的高级人才。

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简介】

主要开展腐蚀电化学,高温氧化,混合气氛腐蚀和熔盐热腐蚀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同时,发展材料的腐蚀性能评价,寿命预测和检测技术。

【研究方向】

1.研究纳米材料的化学稳定性,侵蚀性离子在界面的传输规律,材料腐蚀的电化学机理;开发环保型表面转化膜,绿色缓蚀剂,纳米有机涂料和腐蚀电化学检测新技术。

2.研究先进高温结构材料的氧化行为、氧化膜应用及活性元素的作用、力学因素对合金选择性氧化的影响,低地轨道空间原子氧对材料的侵蚀作用以及防护涂层技术。

3.研究材料在氧化、硫化卤化、碳化等单一或多种腐蚀环境中的腐蚀机理,包括燃料电池中的熔融盐腐蚀和垃圾焚烧中的气相或复相环境中的腐蚀等。着重了解腐蚀机理并发展相关的耐蚀材料和防腐蚀技术。

4.研究材料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的数学、物理和分子模型,发展材料腐蚀性能评价和腐蚀寿命预测新技术,探索新型耐蚀材料和耐蚀涂层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

5.研究耐腐蚀磨蚀和耐高温的涂层。

科研成果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金属所自建所以来坚持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在材料科学研究和为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服务两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金属所建所伊始,为钢铁冶金工业的恢复和发展解决一系列重大技术问题,做出了出色贡献。20世纪50年代开发了用于平炉炼钢的铝镁砖,解决了我国铬矿资源缺乏的问题;建立了氧气电炉炼钢及其它强化冶炼工艺;特别是所建立的钢中气体分析和夹杂物鉴定方法在全国推广,对提高我国钢质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7年,开始了高温合金、难熔金属、金属陶瓷、防护涂层、核材料及石墨材料等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陆续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显著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和国家实验室基础研究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特别是以金属所和腐蚀与防护所整合为开端的知识创新工程的实施,金属所的学科范围不断拓展,高性能材料研究和工程化研究深入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基础和应用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多年来,金属所发表的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均列全国科研院所的前茅,“九五”以来每年发表论文500篇左右,其中SCI论文200多篇。美国ISI评选出1980—2000年20年间中国最有影响力的47篇论文中,金属所占5篇,居全国首位。最近几年,金属所青年科学家的工作陆续发表在影响力显著的Science、Nature等国际期刊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例如“超高强度高导电性纳米孪晶纯铜”(2004)、“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降低纯铁氮化温度”(2003)、“纳米铜室温超塑延展性的发现”(2000)、“纳米碳管储氢量的确定”及均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纳米铜室温超塑延展性的发现”及“纳米碳管储氢量的确定”分别被评为1999年度2000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及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我国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和全同金属纳米团簇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被评为200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之一。

金属所丰硕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受到国家和各部门的认可和奖励。六十年代前后金属所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出色贡献,曾荣获3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自1985年国家实行新的科技奖励制度以来,金属所共荣获各类科技奖励400余项,其中国家三大奖60余项(技术发明奖15项,自然科学奖28项,科技进步奖18项)。仅“九五”期间就获得国家奖12项(技术发明奖3项,自然科学奖4项,科技进步奖5项),所涉及的学科方向包括钢铁材料、高温合金、钛合金、纳米材料和技术、特殊环境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的结构、性能与表征、材料新工艺等。其中,“五次对称性及Ti-Ni准晶相的发现与研究”突破了传统晶体学理论认识,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多孔气冷铸造一级涡轮叶片的研制与推广”和“冶金矿山潜孔钻具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研究”获重要应用和巨大经济效益,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金属所在不断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到2003年底,金属所共申请专利1019件,获授权专利480件,特别是近几年,每年申请的专利数都在100件以上,获授权专利数也大幅度增加。在申请和获授权的专利中,约3/4为发明专利,1/4为实用新型专利。金属所的专利数量在科学院的研究所以及全国科研院所中均名列前茅。2001年金属所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国家经贸委确定为第一批全国企事业专利试点单位(全国共60个单位,其中科研院所10个)。近几年一些新发明和新技术开始在美国、欧盟等地申请专利保护。专利实施和转让的效益也越来越显著。

金属所的科研成果除不断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外,还有大量的公益性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例如材料长时间腐蚀数据的积累就成功地应用于三峡大坝工程的选材方面。此外,金属所的失效分析和分析测试也为各行业服务,50年来进行了不计其数的各种失效事故分析,颇具社会影响。

金属研究所将保持优良传统,继续攀登科学高峰,更出色地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创新贡献。

研究生教育概况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是我国最早招收研究生、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学位授予质量的检查评估中,我所受检专业均为A级,材料物理专业名列全国第一,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居全国第二。1996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之一,1997年所有学位授予点通过国家学位授予质量合格评估,已经获准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授予博士学位及硕士学位,1993年国务院实行改革审核博士生指导教师的办法,金属研究所是国内首批取得自行审定博士生导师权限的34个单位之一。现有博士生导师60名,其中45岁以下的24名,目前在所招生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7名。

早在五十年代,金属所就开始了培养研究生工作。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其中不少同学以他们在学期间的出色工作,获得了多种奖励,包括国际焊接学会首届格兰让奖,首届吴健雄物理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种奖励。迄今有20名同学获得了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45名同学获得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

从1998年5月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开始到2001年,研究所连续三年共有5篇论文获奖,占全国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获奖总数的三分之一。

截止2002年6月,已授予硕士学位717名,博士学位335名,已出站博士后65名。现有在学研究生451人,其中硕士生183名,博士生268名,在站博士后38名。

相关词条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七二五所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参考资料
http://www.imr.ac.cn/IMRWeb/

附件列表


152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下一篇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