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遗传学家   
[0] 评论[0] 编辑

谈家桢

生平

谈家桢,1909年9月15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慈溪县慈城的一个邮务员家庭。1926年7月高中毕业后被保送至苏州东吴大学,主修生物学。1930年8月被推荐至燕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李汝祺教授。1932年2月回东吴大学执教。

1934年9月至1937年7月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现代遗传学奠基人摩尔根及其助手杜布赞斯基。在美国工作期间,从事果蝇进化遗传学研究,利用当时研究果蝇唾腺染色体的最新方法,分析了果蝇近缘种之间的染色体差异和染色体的遗传图,促进了“现代综合进化论”的形成。先后单独或与美,德等国科学家合作发表论文10余篇。1946年,在亚洲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中发现色斑嵌镶显性遗传现象,受到国际遗传学界的重视。

1937年8月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被聘为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1951年任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1961年4月起任复旦大学副校长。在复旦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 1978年以来,先后发起和担任中国遗传学会副会长、会长和名誉会长,遗传学报主编,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长和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长。1983年任复旦大学顾问,当选为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谈家桢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培养了大批科学人才。他还广泛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身兼多种职务。1985年获“求是科学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1993年9月28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组织的以谈家桢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在沪论证并通过了强伯勤教授、陈竺研究员申请的《中华民族基因组中若干位点基因结构的研究》重大项目之后,宣布中国人类基因组研究正式启动。2000年获“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称号。

2008年11月1日早晨7时18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0岁。谈家桢逝世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民盟中央等也以不同方式表示哀悼并慰问家属。

学术任职
东吴第三中学高中毕业(1926年)谈家桢—东吴第三中学高中毕业(1926年)

中国遗传学会副会长、会长、名誉会长

《中国遗传学报》主编

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长

第八届(1948年,瑞典)国际遗传学大会常务理事

第十五届(1983年,印度)国际遗传学大会副会长

第十六届(1988年,加拿大)国际遗传学大会副会长

第十七届(1993年,英国)国际遗传学大会副会长

1谈家桢—东吴大学毕(1930年)

第十八届(1998年,北京)国际遗传学大会会长

日本遗传学会名誉会员

英国遗传学会名誉会员

美国罗斯福夫人肿瘤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中心科学顾问

国际遗传学报顾问编辑

国际生物学与哲学杂志顾问编辑

美国《科学家》顾问编辑

研究领域

谈家桢从事遗传学教学和研究七十年,先后教过普通生物学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胚胎学、遗传学、细胞学、实验进化学、细胞遗传学达尔文主义辐射遗传学、原生动物学等课程。他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有关瓢虫、果蝇、猕猴、人体、植物等的细胞遗传、群体遗传、辐射遗传、毒理遗传、分子遗传以及遗传工程等。特别在果蝇种群间的演变和异色瓢虫色斑遗传变异研究领域有开创性的成就,为奠定现代综合进化理论提供重要论据。

主要成就

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进行亚洲异色瓢虫色斑的遗传变异研究和果蝇的细胞遗传基因图及种内种间遗传结构的演变研究,为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的创立作出重大贡献。尤其是异色瓢虫等位基因嵌镶显性遗传和果蝇性隔离形成的多基因遗传基础的发现,引起国际遗传学界的巨大反响,对中国遗传学工作起了推动作用。60年代初在领导中苏合作的弥猴辐射遗传的研究以及70年代起致力于组织分子遗传学和植物遗传工程等研究,均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论文

谈家桢他先后发表了百余篇研究论文和学术论述方面文章,主要汇集在“谈家桢论文选”(1987年,科学出版社)和“谈家桢文选”(1992年,浙江科技出版社)中。

个人佚事
与摩尔根的师生情
与导师诺贝尔奖获得者摩尔根院士在一起(1935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谈家桢与导师诺贝尔奖获得者摩尔根院士在一起(1935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谈家桢与摩尔根的师生情谊从1932年就开始了。这一年他在燕京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回母校东吴大学任教。在其导师、也是摩尔根学生的李汝祺教授建议下,谈家桢将论文分解为各自独立的三篇文章,其中的《异色瓢虫鞘翅色斑的变异》和《异色瓢虫的生物学记录》两篇在《北平自然历史公报》上发表;作为论文核心部分的《异色瓢虫鞘翅色斑的遗传》经李汝祺推荐,寄往大洋彼岸的摩尔根实验室。摩尔根仔细审阅了这位中国青年学者的论文,其字里行间显示出来的才华令他震惊。于是,他郑重地将这篇论文转交给他的助手杜布赞斯基教授。杜布赞斯基是当时国际遗传学界颇负盛名的群体进化遗传学家,看着谈家桢的论文,杜布赞斯基激动不已,他意识到,这位年轻的中国学者正在从事前人没有涉足的事业。

杜布赞斯基给谈家桢寄去了一封激情奔放的信函,对谈家桢进行了鼓励。谈家桢这篇论文经摩尔根和杜布赞斯基的共同推荐,在美国公开发表。不久,谈家桢又收到摩尔根的回信,欢迎谈家桢去美攻读博士学位,学杂费全免。1934年8月,谈家桢前往美国,在加州理工学院摩尔根实验室开始了他一生中至关重要的留学生涯。谈家桢是这样描述他记忆中的摩尔根的:“这是一位思想敏捷,不保守,判断力犀利和富有幽默感的老人,同时又是一位兴趣广泛、讲求实际的科学家。在他的整个科学生涯中,他的思想曾纵情驰骋在生物学的不同的领域中,并处处留下了巨大的成功足迹。”谈家桢还说过:摩尔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对科学真理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之中;摩尔根的这一精神和品格,已成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

面对李森科的谬论
谈家桢与导师杜布赞斯基院士合影
(1935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谈家桢与导师杜布赞斯基院士合影(1935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19048年,谈家桢作为中国遗传学界的惟一代表,出席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八届国际遗传学会议。在这次会上,他宣读了论文《异色瓢虫色斑的季节性变异》,并被推选为国际遗传学会常务理事。

那次会议的组织者是诺贝尔奖得主、国际遗传学会会长穆勒。穆勒教授在开幕词中告知与会者,在刚刚结束的全苏农业科学院大会的决议中,已经宣布孟德尔-摩尔根学说是“烦琐哲学”、“反动的唯心主义”、“伪科学”和“不可知论”,并声称,遗传学家信奉米丘林主义还是孟德尔—摩尔根主义,从本质上看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世界观在生物学中的反映”。为此,苏联国内已关闭了细胞遗传学等有关实验室,销毁了有关教科书和文献资料,甚至“消灭”了果蝇。谈家桢听了十分震惊。事后他还获悉,第七届国际遗传学会议组织委员会副主席、苏联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和全苏植物育种研究所所长、著名科学家瓦维洛夫教授,因抵制李森科的理论和他的学阀作风,竟遭到了严重的迫害。

国际遗传学界为之震惊。而李森科决意把事情做大。1948年8月,大权在握的李森科精心组织了全苏农业科学院会议,他以院长身份所作的《论生物科学现状的报告》,经过了最高当局修改批准。在这个报告中,摩尔根遗传学被宣判为由外国输入的、敌视苏维埃政权的反动生物学。这次会议后,摩尔根学派在苏联遭到完全废黜,进而销声匿迹。数百名持不同意见的知名科学家,无一例外地受到政治迫害。这一变故引发了苏联农业、医学等科学的大倒退。

谈家桢面临着现实的抉择。但他当时毅然表示:“不管如何,中国是我的祖国,我一定要回到中国去!”1948年底,谈家桢信心满怀,再次回到了中国。

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
攝于2005年6月谈家桢——摄于2005年6月

1950年,谈家桢接替贝时璋,任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这年年初,苏联科学院遗传学研究所副所长H·N·努日金来华,他不遗余力地鼓吹“米丘林-李森科”学说,前后作了76次演讲,开了28次座谈会,参加者达十万多人。但伪科学毕竟是伪科学,它不能永远瞒天过海。1955年,前苏联有三百多位科学家联名上书,要求撤销李森科全苏农业科学院院长的职务。1956年苏共中央接受这一请求,正式罢免了李森科。苏联发生的这一系列变化,自然也引起了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高度重视。1956年八月,在毛泽东的直接关心下,中国科学院和高等教育部在青岛召开了历时十五天的遗传学座谈会。谈及李森科提出的“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的观点时,于光远明确指出,这是违背唯物辩证法的。谈家桢在会上就“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遗传物质的性状表现”和“关于物种形成与遗传机制”等问题作了发言,引起了很大反响。

1957年3月,谈家桢作为党外人士代表,出席了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中央宣传工作会议。毛泽东接见了谈家桢等人,当他走近毛泽东时,毛泽东伸出手来说:“哦,你就是遗传学家谈先生啊。”在谈话时,毛泽东又意味深长地说:“过去我们学习苏联,有些地方不对头。现在大家搞搞嘛,可不要怕!”当晚,在座的时任高教部部长杨秀峰表示,科学院把高校的人才都挖走了,高校的发展就成问题了。毛泽东望了望两人,摆摆手,风趣地说:“我看从现在开始划一条‘三八线’,以后科学院不得再从高校中挖人。”毛泽东一言定乾坤,从此谈家桢就留在了高校。

1959年国庆节时,谈家桢第四次见到了毛泽东。一见面,毛泽东就开门见山地问谈家桢:“你对搞遗传学研究还有什么顾虑吗?”“没有顾虑了。”谈家桢泰然道。他还告诉毛泽东,“我们遵照双百方针,已成立了遗传教研室,两个学派(指摩尔根学派和米丘林学派)的课程同时开。”毛泽东满意地笑了笑说:“我支持你。”

生命科学基金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学金”是1989年谈家桢80华诞祝寿会上宣布成立的,此后他多次用自己的稿费向奖学金捐资扩充基金。作为宁波人,谈家桢设立这项奖学金的初衷就是为了鼓励家乡学子报考生命科学领域的各专业。自1989年至今(截止2008年12月末)已有600多人获奖,期间评奖标准略有不同。从2008年开始,凡是从浙江保送或考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各专业的应届优秀高中毕业生,都能得到这笔奖学金。

荣誉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8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7年,当选意大利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9年,当选纽约科学院名誉终身院士;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德国康斯登茨大学功勋奖;美国加州政府荣誉公民称号;

1984年,加拿大约克大学荣誉科学博士;

1985年,美国马里兰大学荣誉科学博士;

1995年,求是科学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

1999年,国际编号为3542号小行星被命名为“谈家桢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袁隆平    下一篇 郑国锠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