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传染病   
[69] 评论[0] 编辑

麻疹

中医辩证
麻疹病毒麻疹病毒
引起麻疹的病因为麻毒时邪,从口鼻吸入,侵犯肺脾。肺主皮毛,开窍于鼻,司呼吸,毒邪犯肺,早期表现为肺卫症状,类似感冒,此为疹前期。脾主肌肉和四肢,麻毒邪入气分,皮疹出现全身达于四肢末端,属正气驱邪外泄,为出疹期。疹透之后,邪随疹泄,热去津伤,为疹回期。麻疹以外透为顺,内传为逆,正气虚亏不能托邪外泄,或因邪盛化火内陷,均可导致麻疹透布不顺,产生合并症。如麻毒内归于肺,闭阻肺络,则发为小儿肺炎;麻毒内炽,上攻咽喉,可发为喉痹;麻毒逆传心肝,则神识昏迷,惊厥谵妄等;麻毒内灼阳明,循经上炎,发为口疮;麻毒移于大肠,引起腹泻不止;热传营血,迫血妄行,则引起鼻窍出血等。少数患儿因正气不足,正不胜邪,可出现内闭外脱的险证。
麻疹有顺证和逆证。顺证麻疹按正常顺序透发,自初热、透疹直到收没,经过良好,麻疹红润,无合并证;逆证麻疹透发艰难,疹毒内闭,不能外透,或疹出不透,一出即收,或疹色稀疏淡白,或紫暗成片等,常发生合并症。
病毒分析
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为单股负链RNA病毒,与其它的副粘膜不同之处为无特殊的神经氨酸酶呈球形颗粒,麻疹病毒电镜下呈球形,直径约100-250nm,衣壳外有囊膜,囊膜有血凝素(HL),有溶血作用。 麻疹病毒有6种结构蛋白;在前驱期和出疹期内,可在鼻分泌物、血和尿中分离到麻疹病毒。在人胚胎或猴肾组织中培养5-10天时,细胞出现病理改变,可见多核巨细胞伴核内嗜酸性包涵体。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此病毒低抗力不强,对干燥、日光、高温均敏感,紫外线、过氧乙酸、甲醛、乳酸和乙醚等对麻疹病毒均有杀灭作用,但在低温中能长期保存。
诊断
麻疹麻疹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典型麻疹诊断不难。麻疹粘膜斑对出疹前早期诊断极有帮助,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及皮疹形态分布特点均有助诊断;麻疹后留下色素沉着及糠麸状脱屑在恢复期有诊断意义。出疹期麻疹需与其他出疹性疾病鉴别,如:

① 风疹前驱期短,全身症状轻,无粘膜斑,皮疹散在,色稍淡,1~2日即退,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幼儿急疹多见于婴幼儿,突发高热数日,热退时出玫瑰色散在皮疹为其特征;

猩红热,发热咽痛1~2日,全身出猩红色针尖大小皮疹,疹间皮肤也发红,疹退后伴大片脱皮。白细胞数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咽拭子培养可获A组β溶血性链珠菌;

④ 肠道病毒感染,皮疹无特异性,可为斑丘疹疱疹、瘀点,常伴咽痛、肌痛、腹泻及无菌性脑膜炎;

⑤ 药物皮疹每有近期服药史,皮疹多样,停药后皮疹不再发展而逐渐消退[1]

临床表现
麻疹麻疹
潜伏期较规则,约10±2天,有被动免疫者可延至20~28天。在潜伏期末可有低热。典型儿童麻疹可分以下三期。
(一)前驱期 从发病到出疹约3~5日。主要症状有发热及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一般发热低到中等度,亦有突发高热伴惊厥者。流鼻涕、刺激性干咳、眼结膜充血、流泪、畏光等日渐加重,
精神不振、厌食、部可闻到干啰音。幼儿常有呕吐、腹泻,在软腭、硬腭弓可出现一过性红色细小内疹。在起病第2~3日可于双侧近臼齿颊粘膜处出现细砂样灰白色小点,绕以红晕,称麻疹粘膜斑为本病早期特征。粘膜斑可逐渐增多,互相融合,也可见于下唇内侧及牙龈粘膜,偶见于上腭,一般维持16~18小时,有时延至1~2日,大多于出疹后1~2日内消失。
(二)出疹期 起病约3~5日后,全身症状及上呼吸道症状加剧,体温可高达40℃,精神萎靡、嗜睡、厌食。首先于耳后发际出现皮疹,迅速发展到面颈部,一日内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约2~3日内遍及手心、足底,此时头面部皮疹已可开始隐退。皮疹约2~3mm大小,初呈淡红色,散在,后渐密集呈鲜红色,进而转为暗红色,疹间皮肤正常。出疹时全身淋巴结可肿大,肺部可闻干粗啰音。
(三)恢复期 皮疹出齐后按出疹顺序隐退,留有棕色色素斑,伴糠麸样脱屑,约存在2~3周。随皮疹隐退全身中毒症状减轻,热退,精神、食欲好转,咳嗽改善而痊愈。整个病程约10~14天。

潜伏期一般为10-12天(6-12),应血清被动免疫后,有的可延长至3周。
前驱期2-4天,表现为高热。眼结合膜有充血、怕光、流泪、流涕、咳嗽、喷嚏等卡他症状,并伴全身不适。发口香糖后2-3天可在第一臼对面两侧颊粘膜上,出现针尖大小,蓝白色或紫色小点,周围红晕,此即Kiplik斑初起仅数个,很快增多,且可融合,扩散至整个颊粘膜,以及唇内、牙龈等处,一般维持2-3天,在发疹后的第二天消退。
发疹期为3-5天,起病后第4天开始发疹,初见于耳后、发际、颜面,尔后迅速蔓延到颈部、上肢、躯干及下肢,直达底,约经2-3天,遍及全身。皮疹以玫瑰色斑丘疹为主,压之褪色,大小不等直径2-5mm,疹盛时可互相融合,颜色渐转暗。皮疹在2-5天内出齐,出疹高峰时中毒症状加重,体温高达40度,神萎倦怠,昏睡终日,或烦躁不安甚而惊厥。颈淋巴结、肝、脾均肿大。成人麻疹患者的中毒症状常比小儿为重,皮疹多密集,但继发细菌感染者较少。

分型

临床上根据症状分典型、轻型、重型、异型四型麻疹。
1、典型麻疹:见于未接种或初免失败者。此型分三期:

① 前驱期:主要表现为中度以下发热、咳嗽、流涕、畏光、流泪、结合膜充血,2~3天左右颊粘膜可见灰白色针尖大小的小点,周边有毛细血管扩张的麻疹粘膜斑;

② 出疹期(病后3~4天):发热增高,从耳后发际开始出现直径为1~3mm大小的淡红色斑丘疹,逐渐蔓延至颈部、躯干,直至四肢。疹间皮肤正常,压之褪色,重者皮疹密集成暗红色,此期全身中毒症状加重,可出现惊厥、抽搐、谵妄、尖缘乳头红肿似猩红热样舌,体查浅表淋巴结及肝脾可肿大,重者肺部可闻湿罗音,胸片可见弥漫性肺部浸润小点。

③ 恢复期:出疹高峰后,发热渐退,病情缓解,皮疹依出疹先后顺疗隐退,留有棕褐色斑痕,1~2周消失,整个病程约10天。成人麻疹较小儿童、发热高、皮疹多,但并发肺炎者少。
2、轻型麻疹 多见于接受过疫苗免疫者。目前以轻型患者多见。发热低,上呼吸道症状轻,麻疹粘膜斑不明显,皮疹少,并发症少。 
3、重型麻疹 病情重笃。高热、谵妄、抽搐者为中毒性麻疹;伴循环衰竭者为休克性麻疹;皮疹为出血性,压之不退色者为出血性麻疹。 
4、异型麻疹 见于接种灭活麻疹疫苗后半年以后再次接种者。中国用减毒活疫苗,故此型很少见。
恢复期为2-3天,皮疹出齐后体温开始下降,食欲增加。一般热退后2-3天周内退尽。整个病程约2周。
最多见的并发症为支气管肺炎心肌炎喉炎及耳炎,其它可发生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心血管机能不全以及结核病变播散等。

病原学
麻疹麻疹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性皮肤病,主要发生在儿童,以发热、流涕、眼结合膜炎、咳嗽、口腔粘膜班及周身班丘疹为其临床特征。
病原学
麻疹病毒属副粘膜病毒,亦为DNA病毒,与其它的副粘膜病毒不同之处为无特殊的神经氨酸酶。麻疹病毒电镜下呈球形,直径150-300nm,衣壳外有囊膜,囊膜有血凝素(HL),有溶血作用。此病毒低抗力不强,对干燥、日光、高温均敏感,紫外线过氧乙酸甲醛乳酸乙醚等对麻疹病毒均有杀灭作用。
麻疹病毒为单股核糖核酸型副粘液病毒,病毒随飞沫侵人呼吸道和眼结膜上皮,细胞内小量繁殖,引起局部炎症,并由局部入血形成病毒血症,引起广泛病变,表现为高热、皮疹及周身不适。全身皮肤和粘膜的毛细血管内皮亦被病毒所侵犯,峡、部粘膜及粘膜下炎性渗出及小疱状灶性坏死而形成麻疹粘膜斑(即科泼力克斑),皮肤真皮和表皮层也有类似病变而出现皮疹。少数病人可发生麻疹性肺炎。麻疹患者由于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易继发细菌感染。
流行病学  
急性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从潜伏期最后1-2天至出疹后5天内都具有传染性。患者的、咽、的分泌物均含有病毒,并随飞沫排出体外,故呼吸道飞沫为主要传播途径。四季均有可发病,以冬春季最多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病后有持久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少。近年广泛采用减毒麻疹疫苗作预防注射,其发病率已显著下降。
麻疹病毒随飞沫进入被感染者的鼻咽和眼或直接被吸入气管、支气管,在局部的上皮细胞内繁殖,并经过淋巴管内的流动细胞到达局部淋巴结,继续繁殖并扩散到血流,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进入血中淋巴细胞后被送到全身的淋巴组织、肝、脾器官,在这些组织和器官广泛增殖后再次进入血流,导致第二次病毒血症,引起广泛病变,全身皮肤和粘膜的毛细管内皮细胞亦被麻疹病毒所感染。
本病全年可见,以末早较多。麻疹减毒疫苗的预防接种已控制了流行,目前只是散发病例。病人为主要的传染源。呼吸道吸入为主要的传播途径。
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呈球形颗粒直径约100-250nm,有6种结构蛋白;在前驱期和出疹期内,可在鼻分泌物血和尿中分离到麻疹病毒。在人胚胎肾组织中,培养5-10天时细胞出现病理改变,可见多核巨细胞伴核内嗜酸性包涵体。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病毒不耐热,对日光和消毒剂均敏感,但在低温中能长期保存。
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患儿,从接触麻疹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本病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均发病。过去在城市中每2~3年流行一次,l-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麻疹减毒活疫苗使用后发病率已下降。但因免疫力不持久,故发病年龄后移。目前发病者在未接受疫苗的学龄前儿童。免疫失败的十几岁儿童和青年人中多见甚至可形成社区内的流行。
婴儿可从胎盘得到母亲抗体,生后4-6月内有被动免疫力。以后逐渐消失,虽然绝大部分婴儿在9个月时血内的母亲抗体已测不出,但有些小儿仍可持续存在甚至长达15个月。会影响疫苗接种。易感母亲的婴儿对麻疹无免疫力,可在分娩前后得病。
当易感者吸人麻疹患者鼻咽部分泌物或含有病毒的飞沫后,麻疹病毒在局部粘膜短期繁殖,同时有少量病毒侵人血液。此后病毒在远处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复制活跃,大约在感染后第5~7天大量进入血液此即为临床前驱期。在此时期患儿全身组织如:呼吸道上皮细胞和淋巴组织内,均可找到病毒,并出现在鼻咽分泌物尿及血液等分泌物和体液中。此时传染性最强。皮疹出现后,病毒复制即减少,到感染后第16天,仅尿内病毒尚能持续数日。出疹后第2天,血清内抗体几乎100%阳性临床症状也开始明显改善。由于此时全身及局部免疫反应尚受抑制中,故部分病人常继发鼻窦炎中耳炎和支气管肺炎。10%的患儿脑脊液中淋巴细胞明显增多50%。在病情高峰时有脑电图改变,但仅0.1%有脑炎的症状和体征,其出现常在急性起病数天后。此时血清中抗体已增高且已找不到病毒,因此考虑为自身免疫性脑炎。

中医论治
麻疹浮萍
可按疹前期(初热期)、出疹期(见形期)、疹回期(恢复期)的临床表现进行论治:
① 疹前期。约三天左右,发热怕风,鼻塞流涕,咳嗽喷嚏,眼睑红赤,泪水汪汪,倦怠思睡。发热第二天,口腔两侧颊黏膜近臼齿处可见麻疹黏膜斑(针尖大小白色疹点,周围黏膜充血),此斑为早期诊断麻疹的主要依据,小便短黄或大便稀溏,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宜辛凉透表、清宣肺卫,以宣毒发表汤为主方。
② 出疹期。时间约三天,发热持续,起伏如潮,每潮一次,疹随外出,口渴引饮,目赤多眵,咳嗽加剧,烦躁或嗜睡,疹子先从耳后发际处出现,继则头面、颈部胸腹四肢,最后手心足底、鼻准部都见疹点,疹色暗红,触之碍手,舌质红、舌苔黄,脉洪数。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常用清解透表汤。
③ 疹回期。疹点出齐后,发热渐退,咳嗽好转,声音稍哑,疹点依次渐回,皮肤呈糠麸状脱屑,并有色素沉着,舌苔薄净,舌质红少津。治宜养阴益气,常用沙参麦冬汤为主方。
麻疹的逆证,最多见于出疹期。麻毒闭肺者,证见疹点不多或疹子早回,或密集色紫,高热不退,咳嗽气促,鼻翼煽动,口渴烦躁,舌质红而干,舌苔黄,脉滑数。治宜宣肺开闭、清热解毒,常用麻杏石甘汤为主方。热毒攻喉者,证见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咳嗽声如犬吠,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数。治宜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常用清咽下痰汤、六神丸。邪陷心肝者,证见高热烦躁,神昏抽搐,皮肤疹点密集成片,遍及全身,舌质红绛,脉洪数。治宜平肝熄风、清营解毒,常用羚角钩藤汤为主方。
为使出疹期疹子透发顺利,可配合外治法,常用生麻黄浮萍芫荽子西河柳加水煮沸后,加入适量黄酒,用毛巾蘸药液热敷头面或胸背。
治疗要点
麻疹麻疹

(1)卧床休息,轻病例亦然,直到皮疹消失后咳嗽停止才可起床。
(2)保持室温,一般不得低于正常室温。充分供给新鲜空气,并悬挂帘幔避免日光直射。  
(3)供给充分液体,给予富于营养的食物如牛奶、豆汁、稀粥、菜汤及鸡蛋等。   
(4)皮疹将起时,可于温暖室中行温水浴,但必须防止受凉。  
(5)当患者烦躁不安及高热时,可酌情给予解热剂和镇静剂。咳嗽剧烈时可给予复方甘草合剂、止咳祛痰剂或止咳糖浆、川贝枇杷露等。  
(6)充分保持口腔与鼻咽部清洁。  
(7)发现眼膜炎时,可用3%硼酸水或温热生理盐水清洗。  
(8)皮肤发痒可给予冷霜等涂擦。  
(9)应谢绝探视,与患者接触要带口罩和清洗手臂,有上呼吸道感染者应绝对禁止入内。  
(10)患者卧室除护理者外人数越少越好,亦不可将几个患儿同处于一床。  
(11)如体温突然升高、耳痛、咳嗽较剧时,注意并发症的出现,必要时应从速处理,可考虑给予抗生素口服或注射。  
(12)咽门水肿或喉头炎症患者,如发现呼吸困难而发绀时,应迅速急救包括气管切开术。  
(13)入夜可用红纸包裹灯泡,用3%硼酸液洗眼,无菌鱼肝油润眼。  
(14)依病情可给以5%-10%葡萄糖静脉滴注。

一般治疗
麻疹芦根

麻疹是病毒引起的疾病,目前尚未发现有直接杀死麻疹病毒的特效药。像其它病毒性疾病一样,患麻疹时,需要精心护理,防止并发症,并加强支持疗法,帮助患者度过极期。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
(2)  前驱期及出疹期高热时,不宜采用冷敷或较强烈的退热剂,以防疹子出不顺。对伴有烦躁不安患儿或为预防高热惊烦时可适当使用镇静剂如鲁米那(每次每公斤体重1—3毫克),非那根(每次每公斤体重0.5—1毫克),水合氯醛(每次每公斤体重30—50毫克)。对过高热患儿为减少高热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可酌情给予小量退热剂,使体温降至38—38.5℃,切忌大量发汗与急速降温。
(3) 对前驱期或出疹期疹出不透者,可服用五粒回春丹透疹散、银翘散或鲜芫荽煎剂,芦根汤等协助透疹。
(4) 患儿体力消耗大,但食欲差、纳食少,故应注意补充大量水分及多种维生素(Bl、B2、C、A及D),饮食宜清淡易消化。1次吃不多,则可少量多餐,勤喂水。
(5) 咳嗽重者可服棕色合剂、止咳糖浆等。痰粘或声嘶者应给雾化吸入,每日4—6次。
(6) 肠道症状重者,应加用胃蛋白酶合剂,每岁1毫升,每日2—3次或胰酶片,0.1一0.3克,每日2—3次,以助消化。每日腹泻超过5次者,可予小量收敛剂。
(7) 护理上要注意保持室内温暖、湿润、空气清新,光线不宜过强。定时通风换气时,应将患者安置在避开风口处。要注意眼、鼻、口的卫生,眼鼻分泌物多,勿使堆积,要用湿水或3%硼酸水勤洗,保持鼻腔通畅。遇有结膜炎,可点用0.25%氯霉素眼液。每次喂饭、药和水果后,要喂温白开水少许,并定时1日数次以生理盐水或3%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预防口腔炎症、溃疡的发生。
(8) 没有合并细菌感染时,无需常规应用抗生素

对麻疹病毒至今尚未发现特异的抗病毒药物,故治疗重点在加强护理,对症处理和防治并发症。
(一)护理及对症治疗 应卧床休息,单间隔离,居室空气新鲜,保持适当温度和湿度,衣被不宜过多,眼、鼻、口腔皮肤保持清洁。饮食宜富营养易消化,并应多喂温开水。不可忌嘴,
恢复期尚应加餐。高热时可给小剂量退热剂,咳剧时予以镇咳药等。体弱病重者可早期给丙种球蛋白肌注,少量多次输血或血浆。近年报告给麻疹病人补充维生素A,一次10万~20万IU口服,可减轻病情,使病死率下降。
(二)中医中药治疗 前驱期初热时,可用宣毒发表汤或升麻葛根汤加减,以辛凉透表,驱邪外出;外用透疹药(生麻黄、莞荽子、西河柳、紫浮萍各15克)放入布袋中煮沸后在床旁蒸薰,或稍凉后以药汁擦面部、四肢,以助出疹。出疹期宜清热解毒透疹,用清热透表汤,重病用三黄石膏汤或犀角地黄汤。虚弱肢冷者用人参败毒饮或补中益氯汤。恢复期宜养阴清热,可用消参麦冬汤或竹叶石膏汤。

中医治疗
麻疹板蓝根

出疹前期
治法:解表,透疹,化痰
荆芥8 克、连翘9克、 薄荷6 克、桔梗9 克、鱼腥草9 克、前胡6克、蝉蜕6 克、黄芩8 克、白芍10克、 葛根6克、 浮萍8克 、甘草4克。

出疹期
治法:清热解毒,透疹,退热
金银花12克、 白芍10 克、升麻6克、 葛根12克、 浮萍9 克、蝉蜕6克、 青天葵12克、柴胡8 克、紫草10 克、板蓝根9 克、丹皮10 克、生地12
克。

恢复期
治法:养阴生津,健脾胃
天花粉10克、 生地10 克、麦冬10克、沙参10 克、芦根12 克、玄参9 克、桔梗9克、川贝6 克、杏仁8 克、紫菀9克、 射干8克、 鸡内金10 克、山药12 克、扁豆12克。

上述3个药方的加减:
(1) 皮肤有紫斑出现,加赤芍8 克、丹皮9克。
(2) 出血者,加地榆9 克、莲子芯6 克、仙鹤草10克。
(3) 痰多者,加款冬花10克、 桑白皮10克。
(4) 咽喉肿痛者,加黄芩8 克、山豆根6 克、马勃6克。
(5) 神志不清者,加胆南星8 克、石菖蒲6 克、安宫牛黄丸(依照说明书服用)。

1、浮萍9克,芫荽9克。水煎分服。
2、紫草饮:紫草、赤芍、麻黄、当归、甘草各等份,共为粗末,每服10克,水1杯煎服。
3、五粒回春丹,按年龄大小分服。

并发症

年幼体弱营养不良及免疫力低下者,患麻疹后极易发生并发症常见的如下:
(一) 肺炎 除麻疹病毒本身可引起巨细胞肺炎外,在病程各期尚易并发继发性肺炎,以出疹期为多见。病原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腺病毒并发肺炎时,全身症状加重体温持续升高,出现气促鼻翼扇动,发绀肺部有中小湿啰音,常并发脓胸、脓气胸、心肌炎心衰及循环衰竭等。若病程迁延不愈可引起支气管扩张症、严重肺炎为麻疹死亡的主要原因。
(二) 喉炎 麻疹患者常伴有轻度喉炎,出现声音嘶哑有刺激性,干咳重症。喉炎多系合并细菌或其他病毒感染,则有声嘶加剧咳嗽犬吠样,出现喉梗阻现象、缺氧青紫吸气性呼吸困难。气时三凹征明显,如不及时处理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则可迅速发展至三度喉梗阻而窒息致死。
(三) 心肌炎心功能不全 重症麻疹因高热中毒症状严重可影响心肌功能,尤其在营养不良小儿及并发肺炎时。临床表现为气促缺氧,明显四肢冷发绀心率快。心音弱肝脏增大,心电图显示T波和ST段改变及低电压病毒重危。
(四) 脑炎 麻疹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较其他出疹性疾病为多,发病率约1‰~2‰多发生于出疹后2~5天。偶见于前驱期也可在出疹后2~3周发病,早期可能由麻疹病毒直接引起,而晚期发生者多有脑组织髓鞘病变。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常出现高热肢体瘫痪及呼吸衰竭、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中细胞数增至50~500/mm3以单核细胞为多,蛋白质稍增,糖正常。病情大多危重,可留有强直性瘫痪智力障碍失明等后遗症。
(五)其他 尚可并发口腔炎中耳炎、乳突炎。大多为细菌继发感染,常因慢性腹泻照顾不当、忌口等引起营养不良及各种维生素缺乏症。原有结核病灶者可扩散恶化发生粟粒性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麻疹。后也易发生百日咳水痘等感染。

饮食原则

(1) 发热或出疹期间,饮食宜清淡、少油腻。可进食流质饮食,如稀粥、粉、面条及 新鲜果汁、菜汁等。

(2) 退热或恢复期,逐步给予容易消化、吸收,且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如牛奶豆浆、猪肝泥、清蒸鱼、瘦肉、氽丸子、烩豆付、西红柿鸡蛋、嫩菜叶及新鲜的蔬菜水果等。
(3) 有合并症时,可用高热流质及半流质饮食。多食牛奶、鸡蛋、豆浆等易消化的蛋白质和含维生素C丰富的果汁和水果等。
(4) 疹发不畅,可食芫荽(香菜)汁、鲜鱼汤、鲜汤等。
(5) 出疹期间及恢复期宜吃荸荠甘蔗汁、金针菜莲子大枣萝卜等煮食。

食疗
麻疹西瓜

麻疹初起:症状为发热、咳嗽流涕、畏光、眼泡浮肿、泪水汪汪、神倦思睡、腔颊部、齿处可见白色疹点。此期约3天。
芫荽葱豉汤:芫荽15克,头3个,豆豉10粒,三物共煮汤,汤成入香油盐调味。一日1 剂,连服3日。
黄豆金针菜:黄豆50克,金针菜25克,黄豆浸一昼夜,金针菜洗净,共煮至熟,取汁代 茶饮,日1剂,3次服完,连服3天。
出疹期:症状为皮疹出现至消退,约3-4天。患儿高热不退,皮肤出现玫瑰样丘疹, 针尖大小,先见耳后发际及颈、头面、胸背、四肢手掌足底止为丘疹出齐。
五汁饮:甘蔗汁60毫升,荸荠汁30毫升,萝卜汁、汁各30毫升,西瓜汁60毫升隔水共 蒸熟,凉后代茶饮。每日1-2剂。
二皮饮:梨皮20克,西瓜皮30克,洗净切碎共煎,去渣入冰糖饮,日1剂,连服5-7天。
恢复期:皮疹按出现的次序消退,皮屑脱落,皮肤留褐色斑迹,烧退,食欲渐增。
淮山百合粥:淮山、苡薏仁各20克,百合30克,粳米100克,洗净共煮,粥熟分3次服完 ,连服10天。
莲子冰糖羹:莲子、百合各30克,冰糖15克,莲子去心,与百合冰糖文火慢炖,待莲子 百合烂熟即可。日1剂,连服10天。随意服。

麻疹苦瓜

用方一:豆腐绿豆汤——清热解毒
原料:绿豆30克,豆腐30克,冰糖适量。
制法:将绿豆淘洗干净,放入锅中,加水适量,浸泡一小时后煮烂,加入豆腐,再煮20分钟,调入冰糖,使之融化即可。
服法:佐餐食用(糖尿病人去糖)。
用方二:苦瓜豆腐汤——清热解毒,通利肠胃,亦可解酒毒
原料:苦瓜150克,瘦猪肉100克,豆腐400克,料酒、酱油香油精盐味精植物油各适量。
制法:将苦瓜切细条;瘦肉跺成末,加料酒、酱油、香油腌10分钟;豆腐切块。炒锅置火上,
加油烧热,下瘦猪肉末划散,加入苦瓜条翻炒数下,倒入沸水,推入豆腐块,用勺划碎,加酱油、精盐、味精,淋入香油即可。
服法:佐餐食用。
用方三:百合粥——润肺养肺
百合30克,大米100克,两样同煮成粥,可长期服用。
用方四:天门冬粥——养阴润肺
天门冬20克,大米100克,冰糖10克。先煎天门冬,去榨取汁,加入大米煮熟,加入冰糖即可服用(糖尿病人去糖)。

自治疗法
麻疹甘草

1、成药自疗法
(1)荆防败毒散,每次1-3克,每日2次。
(2)消疹散,每次1/2-1袋,每日2次。
(3)小儿紫草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4)犀角透表丹,口服;1/2-1丸,日服2次。上药应用需根据使用说明或遵医嘱。
2、验方自疗法
(1)葱白1大把、芫荽1大把,将药物水煎,用宁麻蘸汁五心及全身擦之即透。本方主治疹出不透,擦之有透疹外出之功效。
(2)紫草防风桔梗甘草各9克,水煎频频饮服。用于麻疹隐伏不出或出而速回。
(3)地肤子6克、浮萍3克、蝉蜕3克、紫草10克,水煎频服。用于麻诊初起。
(4)犀角3克、生地10克、桃仁6克、元参10克、黄芩6克,煎水30毫升,徐徐服之。用于麻疹初出未齐,收没太速。
(5)连翘银花丹皮、元参、甘草梢白芍通草桑叶大青叶各3克,鲜石斛10克、鱼芦根10克,薄荷2克,犀角0.6克,水煎服,犀角磨细面,用药汁冲服。
3、饮食自疗法
(1)公猪血10滴、冰片少许研细,纳猪血内,加水适量,1次服下。用于麻疹隐伏不出或出不透,其色紫黑暗淡,烦躁不安。
(2)红萝卜50克、荸荠30克、甘蔗30克,煎汤,频频饮之。用于麻疹初期。
(3)紫草茸、蜡梅花各适量,水煎作饮料。

麻疹阿魏

4、外治自疗法
(1)阿魏0.2-0.4克,置于黑膏药中央,贴脐,1周取下。
(2)柑子叶30克,炒焦研末,以米醋敷脐部。用于麻疹后气喘。
(3)牵牛子15克、白矾30克、面粉少许,共研末醋调,敷于足底涌泉穴。
(4)生杏仁、生桃仁、生栀子各10克。上药共研末,用少量鸡蛋清调糊状,敷于胸部。用于麻疹出疹后出现面赤身热,烦渴谵语,疹色赤紫而暗的患儿。
5、其他自疗法
(1)熏洗法:

① 鲜芫荽150克,煎汤,擦洗全身,并内服少许。

②  芫荽、浮萍、西河柳、生麻黄各15克,水煎,用所产生的蒸气,熏患儿的全身,等药液稍凉后,再用药液洗患儿。
(2)揉搓法:

向日葵盘3个,蒸熟取出,候温揉擦患儿胸背部。用于麻疹出疹后又突然隐没的患儿。

② 生葱3株,胡荽子3克,煎汤,入鸡蛋煮熟,乘蛋热揉搓患儿身上,蛋冷再煮再搓,连搓3-4遍,盖衣被取微汗,疹即透发。

治疗验方

1、托麻透发汤:葛根15g,白茅根15g,淡竹叶10g,紫草10g,升麻5g,薄荷3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适用于麻疹初期。 
2、荆芥透疹汤:荆芥10g,牛蒡子6g,蝉衣3g,连翘5g,桑叶5g,板蓝根6g,薄荷3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适用于麻疹初期。
3、解毒透疹散:肉桂3g,附子3g,天麻6g,钩藤6g,僵蚕6g,土元6g,薄荷6g,雄黄1.5g,蟾蜍1个。共研细面,2岁小儿每服1.5~2g,日服3次。适用于麻疹早期或出疹期。 
4、解毒透疹汤:蝉蜕3g,芥穗3g,紫草3g,桃仁3g,杏仁3g,浙贝母6g,花粉6g,连翘10g,银花10g,麦冬10g,芦根12g,薄荷2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麻疹备期。 
5、养阴解毒汤:元参6g,石斛5g,麦冬9g,紫花地丁5g,金银花5g,连翘5g,山栀1g,竹叶1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麻疹恢复期。 
6、熏洗:麻黄、浮萍、芫荽各15g,黄酒60g,加水适量煮沸,使水蒸气满布室内,再用毛巾沾药液热敷头面及胸背。用于麻疹透发不利者。[2]

关于疫苗
麻疹麻疹

1、由于麻疹的潜伏期长,接种麻疹活疫苗后,其能产生抗体的时间可与自然麻疹的潜伏期相接近,因此当易患儿在接触麻疹 2日内应急接种麻疹活疫苗,仍可预防麻诊的发生,若接触 2日后接种,可能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故在麻疹流行期,及时组织易感儿接种,可控制该地区麻疹的流行。
2、1986年中国颁布的儿童基础免疫程序规定麻疹初免年龄为 8月龄,7周岁加强一次。初免年龄确定在 8月龄,是根据绝大多数胎传抗体消失的时间而定的,胎传抗体消失的时间通常在 8一12月龄,此时接种疫苗可避免因胎传抗体会中和接种到人体内的麻疹减毒活病毒,从而降低免疫成功率。7 周岁时之所以还需进行一次加强注射,主要是考虑免疫的持久性问题。目前认为,疫苗的免疫持久性不能与自然麻诊的免疫持久性相比;疫苗一次接种不能保持终生免疫,血清抗体滴度会逐年下降至阴性,一旦与野毒株接触,即可发生临床型麻疹。基于上述理由,有必要在初免成功后,间隔一段时间进行加强免疫,以保持机体的免疫力。我国规定在 7周岁再加强一次,有的地方规走在 2周岁时又增加一次免疫。
3、注意事项
1) 因麻疹疫苗是病毒减毒活疫苗,接种过程中注意疫存放的条件要求,勿使疫苗受阳光直射;开启安瓶和接种消毒时勿使疫苗与酒精接触,注射必须待消毒剂完全干后进行,决不允许注射后用棉签按
住针头拨针,以免杀死活疫苗,影响免疫效果。
2)疫苗要冷藏、冷运,贮存温度-20℃,运输温度0一8℃。安瓶启开后30分钟内注射完毕,超过时间,剩余疫苗应废弃。
3) 注射剂量准确,技术规范,达到一人一针一管,防止交叉感染。
4) 疫苗变色、混浊,有摇不散之沉淀或安瓶有裂纹等均应废弃不用。
5)注射过丙种球蛋白者,接种本疫苗应间隔一个月。

预防

和预防其它传染病一样,麻疹的预防工作也应抓管理好传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3个环节。而其中以保护易感人群为主,制定一个以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1) 管理好传染源:由于麻疹患者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因此管理好患者对控制本病的播散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做法是:

① 对处于传染期的麻疹患者应予隔离治疗,有条件者送传染病院,那里隔离严密。若无条件住院,对普通麻疹患儿在隔离治疗也行,最好不去医院就诊,由地段医生送医送药上门,指导护理。病儿不到人口密集场合去。末出过麻疹的小孩也不要到病儿家串门。

② 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发现患者要及时级报告,填写传染病卡片,以便全面掌握疫情,采取措施,防止蔓延。
(2) 切断传播途径:如通风,患儿居住的房间(或住过的房间)、用过的衣物,经通风、日晒后,空气中的传染性颗粒即被稀释至可感染的浓度以下,且麻疹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又不很强,经此种处理后,传染性即不存在。至于接触过传染期患儿的人立即再去接触易感者时,也有携带病毒传播开来的危险,故应先更换外衣。洗手脸或在室外逗留20分钟,除去表面沾染的麻疹病毒后再去接触易感者。
(3) 保护易感人群:除半岁以内的婴儿和隐性感染者外,凡是没有出过麻疹的人,无论年纪大小,性别如何,均为易感者。保健站对这些人平时应有登记,做到心中有数,按计划进行疫苗接种,提高人群中麻疹免疫水平。—旦有流行,托幼机构应加强晨检或暂停接送,隔离检疫。对体弱多病及营养不良的儿童进行重点保护。

麻疹预防

麻疹的预防主要有:
①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② 隔离患者。麻疹传染力强,在流行期间,医疗防疫部门应组织医务人员对患者定期进行家庭访视,做到“病人不出门,医药送上门”,直到出疹后5天。托儿所幼儿园要设置临时隔离室对患者进行隔离。对接触者应进行隔离观察2~3周;如无症状,才能回班活动。麻疹患者停留过的房间应开门窗通风20~30分钟。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后应脱去外衣洗手,或在户外活动20分钟后再接近易感者。
③ 麻疹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尤其是医院),少串门,以减少感染和传播机会。
④  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不挑剔食物,多喝开水。
⑤ 自动免疫: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者均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后12天左右可产生免疫力,即使得病,病情也较轻。
⑥ 被动免疫:在麻疹流行期间,对没有接种过疫苗的年幼、体弱易感者,在接触患者5天以内,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可能免于患病或减轻病情。

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预防麻疹的关键,故对易感人群实施计划免疫十分重要。如发现麻疹病人,则应采取综合措施防止传播和流行。
(一)自动免疫 易感者都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初种年龄不宜小于8个月,因恐来自母体的抗体中和疫苗病毒,使之失效。中国目前定于8个月时初种,4岁时加强一次。国外主张在15个月时初次接种更为保险,并认为在1岁以内接种者,应于1年后加强一次。疫苗应保存在2~10℃暗处,每次皮下注射0.2ml,1次即可。各年龄剂量相同,于麻疹流行季节前一个月接种最好。易感者在接触麻疹病人后2日内,若应急接种麻疹疫苗,仍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病情。流行时易感者80%接种了疫苗,可于2周内控制流行。接种疫苗后反应轻微,5~14日后可有低热数日,偶见稀疏淡红皮疹。
有发热和急、慢性疾病者,应暂缓自动免疫;有过敏体质、活动性结核、恶性肿瘤白血病及应用免疫抑制剂或放射治疗和先天性免疫缺陷者,不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凡8周内接受过输血或血制品及被动免疫制剂,以及4周内接受其他病毒减毒活疫苗者均应推迟接种,以免影响效果。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血清抗体都有上升,阳性率可达95%~98%,最早于12天血液中即可出现血凝抑制等抗体,1个月时达高峰,抗体效价在1∶16~1∶128。2~6个月后渐降,一般仍维持一定水平。部分接种者4~6年后可全部消失,故复种年龄可在4~6岁时。婴儿主动免疫覆盖率达到90%以上时,可形成无病区。
有些国家将麻疹疫苗与风疹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同时接种,不影响其免疫效果。
(二)被动免疫 年幼体弱及患病者如接触麻疹病人,5天内进行被动免疫可免于发病,5~9天内进行则仅能减轻病情。可肌注丙种球蛋白(10%)0.2ml/kg,或胎盘球蛋白0.5~1.0ml/kg,或成人血浆20~30ml。被动免疫力仅能维持3~4周,3周后又接触麻疹患者需再注射。
(三)综合预防措施 发现麻疹病人应立即作疫情报告,并招待呼吸道隔离至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至10天。凡接触患者的易感儿应检疫3周,并根据情况给予自动免疫或被动免疫,接受免疫制剂者,应延长检疫至4周。在麻疹流行期间,应大力宣传患者不出门,医药送上门,易感儿不患门,集体机构加强晨间检查,对可疑者应隔离观察。

家庭护理
麻疹麻疹

1.孩子得了麻疹如无并发症应在家中隔离。隔离时间为5天,有并发症者需延长至10天。由于麻疹病毒一旦离开人体很快就会丧失致病力,因此,只要居室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就可以达到空气消毒的目的。家长接触病儿后,只需在户外逗留20分钟,即可不传染他人。 
病儿的衣服。被褥玩具等在室外晒1~2小时就可达到消毒目的。
2.卧床休息至疹子消退、症状消失。为了使病儿休息好,应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居室要安静、空气要新鲜湿润,经常要开窗通风,但要避免穿堂风,不要让冷风直接吹到病儿身上,要避免强烈光线刺激病儿的眼睛,窗户拉上窗帘,灯泡用灯罩罩住。给病儿穿衣盖被要适当,穿盖过多,捂得全身是汗,见风反而容易感冒着凉,而引起肺炎。
3.食物给以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多喝水或热汤,这样不但有利于将身体内的毒素排出,利于退热,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使皮疹容易发透。疹子消退,进入恢复期,及时添加营养丰富的食物。除生冷油腻的食物外,不需“忌口”。
4.注意病儿的皮肤眼睛口腔鼻腔的清洁。麻疹病毒侵入人体后,不但使皮肤出疹子,同时还使眼结膜、口腔、鼻腔粘膜产生分泌物,这些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如不及时清洗,分泌物长时间地刺激皮肤粘膜,使这些部位的抵抗力下降,给病毒继续入侵和其他致病菌的生长繁殖创造了条件。因此,做好病儿皮肤粘膜的清洁卫生是十分重要的。
5.高热的护理。麻疹病儿如果没有并发症,发热不超过39℃,不必采用退热措施,发热在39℃以上的,需采取一些退热措施,如按医生的指导吃少量阿斯匹林,忌冷敷及酒精浴。
6.注意观察病情,及早发现并发症。麻疹的并发症多而且比较严重。常见的并发症有肺炎、喉炎、心肌炎及脑炎等。
肺炎表现为咳嗽加重、气喘、呼吸困难、面色发绀。喉炎表现声音嘶哑、吸气性呼吸困难,甚至出现像狗叫声的哮吼性咳嗽。心肌炎表现为面色苍白、心慌气短。乏力多汗。脑炎表现为嗜睡或烦躁、头痛、剧烈呕吐甚至惊厥昏迷,如果发现上述表现,应立即请医生诊治,防止发生严重后果。

注意事项
麻疹麻疹

1、护理人员要戴好口罩或注射麻疹疫苗,以防交叉感染。
2、居室应常通风,因在阳光下或流动空气中20分钟麻疹病毒会失去致病力,但要避免病人被风直接吹到,为避免阳光直晒,可用深色窗帘遮盖,室内应保持一定的温湿度,地面可泼洒一些水。
3、由于病人高热消耗较大,应鼓励病人少量多餐,进食一些流质、半流质饮食,多喝开水。
4、前期、出疹期体温在39.5摄氏度以上时可以用紫雪散、柴胡、清热解毒散等缓和的退热剂退热,把握热度不能降得过猛,以免剧烈的退热会使疹子发散不充分,头部可敷温湿毛巾,切忌酒精擦浴、冰袋降温。
5、口腔应保持湿润清洁,可用盐水漱口,每天重复几次。
6、一旦发现手心脚心有疹子出现,说明疹子已经出全,病人进入恢复期。
如果病人出现高热不退,呼吸急促,咳嗽加剧,鼻翼煽动,口周紫红,四肢冰凉,脉搏细弱,心率加快,皮疹引退或出疹不全,声音嘶哑,哮吼样咳嗽嗜睡惊厥等症状,说明病人有其他合并症,应立即送医院治疗,小儿的病情观察更应家长留心,防止延误病情治疗。

小儿麻疹注意事项
1.单纯出麻疹,孩子无其他并发症,一般没有危险,家长不要慌张,按医生嘱咐在家对病儿进行细致护理,可顺利恢复腔康。需要时家长可以请负责本地段的保健人员到家里来访视,指导治疗与护理。不要带孩子到处去看病,这样万一着凉,疹子出不透,就容易发生并发症。或再感染上其他疾病。同时也会把麻疹传染给别人。
2.急性期病儿有高热时,如按医生的吩咐吃少量退热药,或用温水给病儿擦浴等,都可以使体温下降,但必须注意,退热不要退得太快、太低,出汗过多,可能会造成病儿“虚脱”,或者疹子没有发透,役决就回去了。一般退至38℃左右就行。
3.自从小儿普遍采用麻疹疫苗预防接种以来,城市小儿麻疹发病明显减少,但在学龄期或青年期往往出现了较多病例,这就需要在适当的年龄阶段进行再免疫。

附件列表


69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    下一篇 黄曲霉毒素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