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传染病   
[62] 评论[0] 编辑

皮肤鼠疫

简介
腹部皮肤鼠疫形成溃疡
腹部皮肤鼠疫形成溃疡

皮肤鼠疫:病菌侵入局部皮肤出现痛疼性红斑点,数小时后发展成水泡,形成脓疱,表面复有黑色痂皮,周围有暗红色浸润,基底为坚硬溃疡,颇似皮肤炭疽。偶见全身性脓疱,类似天花,有天花样鼠疫之称。

流行病学
家鼠家鼠

1.传染源
鼠疫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间流行前,一般先在鼠间流行。鼠间鼠疫传染源(储存宿主)有野鼠、地鼠、狐、等,其中草原土拨鼠黄鼠旱獭等最重要。

家鼠中的黄胸鼠褐家鼠黑家鼠是人间鼠疫重要传染源。各型患者均可成为传染源,以肺型鼠疫最为重要。败血性鼠疫早期的血有传染性。腺鼠疫仅在脓肿破溃后或被蚤吸血时才起传染源作用。

2.传播途径:
①经鼠蚤传播:人鼠疫流行前每先有鼠间鼠疫流行,一般先有野鼠传家鼠。家鼠死亡后鼠蚤另觅宿主。鼠蚤吮吸病鼠血液后,病原菌在蚤前胃大量繁殖而发生壅塞,受染蚤再附人体吸血时,吸入的血手足反流,病菌随之侵入构成感染。此种鼠→蚤→人是人鼠疫(腺型)的主要传播方式。

②经皮肤传播:剥食患病啮齿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病人的脓血或痰,经皮肤的伤口感染。
③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患者痰中的鼠疫耶尔森菌可借飞沫或气溶胶以人→人的方式传播,造成人鼠疫的大流行。
④消化道传播进食未煮熟的带菌的野生啮齿动物肉,也可感染患病。

大腿部腺鼠疫大腿部腺鼠疫

3.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差别。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在疫区已发现有无症状的咽部携带者,因此认为可能存在隐性感染病例。

4.自然疫源地:
鼠疫在世界各地存在许多自然疫源地,野鼠中鼠疫长期持续存在。人间鼠疫多由野鼠传至家鼠,由家鼠传染于人引起。偶因狩猎(捕捉旱獭)、考查、施工、军事活动进入疫区而被感染。

鼠疫自然疫源地目前分布在亚洲美洲非洲的53个国家;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面积大约有100万平方公里(超过了1/10国土面积),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青海西藏、陕西、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西、四川贵州等19个省区,主要宿主有13种,主要媒介有14种。

鼠疫自然疫源地可按主要宿主媒介及地理环境等分类。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分11个类型:①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②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③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④帕米尔高原长尾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⑤天山山地灰旱獭、长尾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⑥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⑦锡林郭勒高原布氏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⑧呼伦贝尔高原蒙古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⑨滇西山地齐氏姬鼠大绒鼠鼠疫自然疫源地;⑩滇西山地闽广沿海居民区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青藏高原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流行特征

人间鼠疫的流行的特征为:①流行性:本病多由疫区籍交通工具向外传播,形成外源性鼠疫,引起流行、大流行。②季节性:本病流行的季节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情况有关。人间鼠疫多在6~9月,肺鼠疫多在10月以后流行。

近年来鼠疫流行特点:①范围扩大,呈上升趋势;②间隔多年再度暴发:印度1963年以后没有报告,时隔28年后,1994年爆发肺鼠疫流行,共报告了876例,中国的云南、广西时隔多年再度暴发,四川、贵州首次发生人间鼠疫报告;③向城市及人口密集的地区逼近;④远距离传播构成新特点。

鼠疫类型
2004年10月因农牧民剥食旱獭所致海鼠疫暴发,地理位置和疾病传播示意图2004年10月因农牧民剥食旱獭所致海鼠疫暴发,地理位置和疾病传播示意图

腺鼠疫:最为常见,占85~90%。好发部位依次为腹股沟淋巴结、腋下淋巴结(约占20%)和颈部淋巴结(约占10%),多为单侧。病初既有淋巴结肿大疼痛且发展迅速,淋巴结及其周围组织显著红、肿、热、痛,并与周围组织粘连成块,剧烈触痛。病人处于强迫体位,病后2~3天最重。若治疗及时,淋巴结肿可逐渐消退;治疗不及时,4~5日后淋巴结化脓溃破,部分可发展成败血症、严重毒血症及心力衰竭或肺鼠疫而死亡。用抗生素治疗后,病死率可降至5~10%。

肺鼠疫:既可是原发性,亦可为继发于腺鼠疫患者。原发肺鼠疫起病急,寒战高热、胸痛、呼吸促迫、发绀、咳嗽、咳痰,痰为粘液或血性泡沫状,肺部仅可闻及散在的湿啰音或轻微的胸膜摩擦音,显得较少的肺部体征与严重的周身症状不相称。X线检查呈支气管肺炎改变。常因心力衰竭、出血、休克而危及生命。

败血症型鼠疫:为最凶险的一型。多继发于肺鼠疫或腺鼠疫。原鼠疫败血症亦称暴发型鼠疫,但少见。原发性败血型鼠疫多因患者免疫功能差,感染菌量多,毒力强,所以发展极速。常突然高热或体温不升,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无淋巴结肿。皮肤粘膜出血、鼻衄、呕吐、便血或血尿、DIC和心力衰竭,多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很少超过3天。病死率高达100%。因皮肤广泛出血、瘀斑、紫绀、坏死,故死后尸体呈紫黑色,俗称“黑死病”。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可由肺鼠疫、腺鼠疫发展而来,症状轻重不一。

轻型鼠疫:又称小鼠疫,发热轻,患者可照常工作,局部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偶见化脓。血培养可阳性。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其他少见类型:

脑膜脑炎型:多继发于腺型或其它型鼠疫。在出现脑膜脑炎症状、体征、脑脊液为脓性,涂片或培养可检出鼠疫耶尔森菌。
眼型:病菌侵入眼结膜,致化脓性结膜炎。
肠炎型:除全身中毒症状外,有腹泻及粘液血样便,并有呕吐、腹痛、里急后重,粪便可检出病菌。
咽喉型:为隐性感染。无症状,但从鼻咽部可分离出鼠疫耶尔森菌,多见于预防接种者。

附件列表


62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第二次世界鼠疫大流行    下一篇 猪流行性腹泻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