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心理学家   
[10] 评论[0] 编辑

卡尔·兰桑·罗杰斯

生平
卡尔·兰桑·罗杰斯卡尔·兰桑·罗杰斯
卡尔.罗杰斯(Carl.Ranson.Rogers 1902-1987)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心理治疗家,被心理学史学家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 。

卡尔·罗杰斯1902年1月8日生于美国伊利诺斯的奥克派克。是家中的六个子女中的第四位,父亲是位成功的土木工程师,母亲主持家务,同时也是位虔诚基督教徒。

卡尔·罗杰斯12岁的时候,全家迁至一个离芝加哥30英里的农场,在那里度过了他的青年期,由于严格的家教和繁琐的家务,卡尔变得孤僻、独立和自我约束。

1919年考入威斯康星大学,选读农业,后转修宗教,于1924年获威斯康星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在此期间,他作为“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被选派到北京学习六个月,他说,他的新的经历扩展了他的思考,于是他对自己的一些宗教基础观念开始质疑。

毕业后,卡尔不顾父亲的反对,与Helen Elliot结婚,并在纽约安家。考上纽约联合神学院——著名的自由宗教研究机构,二年后转到哥伦比亚大学读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1928年获文科硕士学位,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曾出

卡尔·兰桑·罗杰斯卡尔·兰桑·罗杰斯

任纽约罗切斯特“禁止虐待儿童协会”儿童社会问题研究室主任,罗切斯特儿童指导中心主任,1940年他成为俄亥俄洲立大学心理学教授。1942年,他的《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咨询与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新概念》一书问世。1945年,他供职于芝加哥大学,出任咨询中心执行秘书。离开芝加哥后,他回到母校威斯康星大学,任心理学教授。1946—1947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1年,他出版了《Client-Centered Therapy患者中心治疗:它目前的实施、含义和理论》一书,十年后《成为一个人:一个治疗者的心理治疗观点》问世。

罗杰斯的突出贡献在于创立了一种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体系,其流行程度仅次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生而有之地具有自我实现的趋向,当由社会价值观念内化而成的价值观与原来的自我有冲突时便引起焦虑,为了对付焦虑,人们不得不采取心理防御,这样就限制了个人对其思想和感情的自由表达,削弱了自我实现的能力,从而使人的心理发育处于不完善的状态。而罗杰斯创立的就诊者中心治疗的根本原则就是人为地创造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积极尊重气氛,使就诊者能在这种理想气氛下,修复其被歪曲与受损伤的自我实现潜力,重新走上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心理康庄大道。

主要著作
卡尔·兰桑·罗杰斯卡尔·兰桑·罗杰斯
《咨询和心理治疗》(1942)

《来访者中心疗法》(1951)Client-centered Therapy

《患者中心治疗:它的实践、含义和理论》(1957)、

《在患者中心框架中发展出来的治疗,人格和人际关系》(1959)

《变成一个人:精神病治疗家的精神病观点》(1961)

《论人的成长》(1961)

《一种存在方式》(1980)

罗杰斯的学习观
卡尔·兰桑·罗杰斯卡尔·兰桑·罗杰斯
20世纪中叶,有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有必要探讨人类的思维能力、情感体验和主宰自己命运等问题,而不能过分关注"严格"的研究方法,以致于忽视了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实质性的东西。这些心理学家反对把对白鼠、鸽子、猫和猴子的研究结果应用于人类学习,主张采用个案研究方法。20世纪60年代,这种观点逐渐形成了一种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行为的基本假设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要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理解行为者所知觉的世界,即要知道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在了解人的行为时,重要的不是外部事实,而是事实对行为者的意义。如果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他的信念和知觉。当他看问题的方式不同时,他的行为也就不同了。换言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试图从行为者,而不是从观察者的角度来解释和理解行为。

一、意义学习与无意义的学习

罗杰斯认为,可以把学习分成两类,一类学习类似于心理学上的无意义音节的学习。学习者要记住这些无意义音节是一项困难的任务,因为它们是没有生气、枯燥乏味、无关紧要、很快就会忘记的东西。所以,它们一方面不容易学习,另一方面又容易遗忘。罗杰斯认为这类学习只涉及心智,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它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与完整的人无关。

另一类是意义学习。所谓意义学习,不是指那种仅仅涉及事实累积的学习,而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这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意义学习能把逻辑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观念与意义等结合在一起。当我们以这种方式学习时,我们就成了一个完整的人,即成了能够充分利用我们自己所有阳刚和阴柔方面的能力来学习的人。"(罗杰斯,1983)  

判断是意义学习还是无意义学习的依据是学习对于个人来说是否是有意义的。只是与学习者的某个部分(如大脑)有关,而与完整的人无关,学习者是不会全身心地投入这种学习的。

请注意:罗杰斯的意义学习(significant learning)与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的内涵不同。

罗杰斯批评传统的学校教育把儿童的身心劈开来了:儿童的心到了学校,躯体和四肢也跟着进来了,但他们的感情和情绪只有在校外才能得到自由表达。在他看来,我们不仅完全可以使整个儿童(情感和理智)都进入学校,还可以借此增进学习。

二、意义学习的四个要素

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主要包括四个要素:

第一,学习具有个人参与(personal involvement)的性质,即整个人(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都投入学习活动;

第二,学习是自我发起的(self_initiated)即便在推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时,但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内部的;

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 pervasive),也就是说,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会发生变化;

第四,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evaluated by the learner),因为学生最清楚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有助于导致他乡要知道的东西、是否明了自己原来不甚清楚的某些方面。自我评价是使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成为一直负责的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当学生必须对确定哪些准则是重要的,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了目标负起责任时,他也就真正学会了对自己及自己的发展方向负起责任来。

三、罗杰斯对行为主义的批评

罗杰斯对行为主义者只注重行为的结果,而不探讨行为的起因,提出了批评。他认为,人的行为是同自我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每个人都是按照一种与他的自我概念相吻合的方式行事的。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往往只看到与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相一致的那些事物。所以,罗杰斯认为,人是他自己行为的决定因素,人不从属于他的环境,而是可以对他生活的性质作出自由选择的。这是一种自由选择论,与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产生了尖锐的冲突。

四、罗杰斯论学习的原则

罗杰斯认为,人本主义的、以个人为中心的和以过程为定向的学习方式有以下十条学习原则:

1.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罗杰斯学习原则的基本假设。

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学习者总是怀着一种心理矛盾渴望发展和学习。这里的心理矛盾是说任何一种意义学习都包含着某种程度的痛苦。比如,学习本身就是痛苦的。小孩学走路总要摔跤跌倒,只是小孩从发展自己行走潜能中获得的满足远远超过了因遭遇挫折而引起的痛苦。又比如,由于学习时不得不放弃某些已有的观念而引起的苦恼。刚考入名牌大学的尖子生发现自己并不出众了,如果在心理上承认这一点无疑是痛苦的,但由此却能获得进展。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  
2.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就发生了。
  
在罗杰斯看来,一个人只会有意义地学习他认为与保持或增强自我有关的事情。同时,当学习者具有某种目的,并认为学习有助于达到这一目的时,学习速度就会加快。

3.涉及到改变自我组织(即改变对自己看法)的学习是有威胁性的,并往往受到抵制。
  

卡尔·兰桑·罗杰斯卡尔·兰桑·罗杰斯
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基本态度。当学生自我概念遭到怀疑时,他往往会采取一种防御态势。罗杰斯举了一个例子:20世纪60年代的人们反对男青年蓄长发,是因为如果接受了这种不顺从社会要求的做法,就会直接威胁自己的价值观--顺从社会的要求。

4.当外部威胁降到最低限度时,就比较容易觉察和同化那些威胁到自我的学习内容。
  
罗杰斯十分强调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比如一个阅读能力不强的学习者会因为嘲笑而停滞不前。但是如果在一种相互理解和支持的环境里,没有等级评分和鼓励自我评价的环境里,就可以消除上述外部威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崩溃,从而获得进展。

罗杰斯认为教学机器的最大好处之一,就是让学习能力低下者根据自己实际水平,小步子学习,并随时获得鼓励,降低了外部的威胁。

5.当对自我的威胁很小时,学生就会用一种辨别的方式来知觉经验,学习就会取得进展。
  
比如说,阅读能力不强的学生在一种有安全感的环境里,并相信对他自我不构成任何威胁时,他就能以一种辨别的方式觉察书本上的文字符号、识别类似单词的不同要素、体验各部分的意义,并试图把它们组合起来,这样学习就会取得进展。但是,一个士兵通常会很快学会辨别正常的脚印与表层伪装过的可能埋下地雷的脚印,这种现象如何用罗杰斯的这一学习原则来解释呢?
  
罗杰斯认为致命的地雷这种严重威胁只是一种对他机体的威胁,而不是对他自我的威胁。

6.大多数意义学习是从做中学的。
  
罗杰斯认为,促进学习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让学生直接体验到面临的实际问题、社会问题、伦理和哲学问题、个人问题和研究的问题等。这可以通过设计各种场景,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以便让学生对各种角色有切身的体会;也可以安排学生上去亲身实践体会。

7.当学生负责任地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
  
所谓负责任地参与学习,是指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

8.涉及学习者整个人(包括情感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
  
学习者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时,才会对学生发生深刻的影响。当学生尝试着发现自己得出的新观念、学习一种难度较高的技能,或从事艺术创作活动时,就会产生这种全身心投入的学习。但是罗杰斯提醒我们,学习者必须认识到这是他自己的学习,他可以一直学下去,也可以中途而止,无需权威人士来决定。

9.当学生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把他人评价放在次要地位时,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就会得到促进。
  
罗杰斯指出,外部评价对于创造性培养目标的实现大多是无效的。学生需要有机会自己判断、允许犯错、自己评价自己所作选择和判断的结果,这样,创造性、自主性和独立性才能开花结果。

10.在现代社会中最有用的学习是了解学习过程,对经验始终持开放态度,并把它们结合进自己的变化过程中去。

自由学习的方法
卡尔·兰桑·罗杰斯卡尔·兰桑·罗杰斯
 罗杰斯对学习原则论述的一个核心是要让学生自由学习。他列举了10种促进自由学习的方法。

1.构建真实的问题情景

罗杰斯提出,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或有关的问题。

2.提供学习的资源
  
罗杰斯认为,教师也就是学习促进者不应把大量时间放在组织教案和讲解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集中在简化学生在利用资源时必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
  
比如,仅仅告诉学生在图书馆可以借到某某书是不够的。如果学生通过分类目录查到这本书,但是却被人借走了,许多学生将不会有耐心或兴趣等到书还来时再借。因此,老师需要自己组建一个学生学习所需要的书籍库和材料库。另外,学习资源也不仅仅限于书本。这是需要注意的。

3.使用合约
  
罗杰斯认为,一种有助于学生在自由学习气氛中保证学有所得、并对学习承担责任的方式,是使用学生合约(Student  Contracts)。合约允许学生在课程规定的范围内制定目标、计划他们自己想做的事情,并确定最终评价的准则。
 
就一般而言,合约包括这样六个要素:1)决定合约的期限;2)为合约拟定一个一般的格式;3)收集资料和信息;4)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反馈;5)在合约中表明将如何评价学生;6)从一个学生开始,如果成功的话,再推广到其他学生身上去。

4.利用社区
  
学生可以利用社区中的资源,与人交流,进行社区研究项目等,从而成为知识的探索者。比如,学生可以选择社区中10个黑人和同等数量的白人进行交流,以了解他们对种族问题的态度。再比如,4个学生决定研究洛杉机的烟雾问题,这就是一个社区研究项目。

5.同伴教学---学生间的指导与被指导

6.分组学习
  
一个大班内,可以采用促进者-学习小组形式,分成若干自我驱动的小组,每组人数可从7至10人不等,组长大家推选,一周换一次。教师唯一的职责就是让学生自己来承担学习的责任。当然,把大班分成若干自我驱动的小组,还可以采取其他方式,如根据学生兴趣来分组。罗杰斯要强调的是:如果教师愿意把通常用于讲解的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放在规划促进学习上,那就可以解决看上去似乎无法克服的问题。

7.探究训练
  
在变化的社会中,只是拥有有关科学的知识体系对学生来说已经不是学习目的,学生应该成为探究者。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制定探究的步骤、创造探究的环境,为学生探究活动提供方便,从而使学生自主发现,寻找问题答案。

8.程序教学
  
尽管罗杰斯否定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但是他认为,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是促进学习的有用工具。

罗杰斯认为,一种编制合理,使用恰当的程序,可以有助于学生直接体验到满足感、掌握知识内容、理解学习过程,以及增强自信心。强调即时强化和奖励,而不是惩罚和评价,这是程序教学的有利因素。但是,罗杰斯也指出,倘若程序教学成了思维的替代物,就会构成真正的危险。

9.交朋友小组
  
交朋友小组是形成一种有利于意义学习气氛的重要方式。这种小组活动的目的,是要使每个参与者面临一种与人坦诚交流的情景,从而有助于解除各种戒备心理,以便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自由的,直接的和自发的沟通。

10.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在促进学习中是极为重要的。自我评价的方式可以各种各样,重要的是学习者感觉到自己有责任去追求特定的学习目标。

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评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学习的看法,大多是从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人意义这类角度提出来的。
罗杰斯学习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存在主义者主张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不存在于事物本身,而是由个体的知觉赋予其意义的。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存在于一种以他自己为中心的、不断变化着的经验世界中","经验是最高的权威。正确与谬误的试金石,是我自己的经验。……真理处于我内心的形成过程之中"。可以看出,罗杰斯的观点是一种唯心主义,他只强调个体此时此刻个人意识的经验。

罗杰斯正是基于上述观点,认为生长和发展是一种不断趋向自主、不断摆脱外部控制的过程。这种观点正好与当时的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因为,斯金纳关心外部控制,而罗杰斯要寻找摆脱外部控制的途径;斯金纳的理想的学习环境是一种能提供精确控制和可预测结果的环境,而罗杰斯所追求的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允许学生作出个人选择的学习环境;斯金纳强调通过课程内容的改革、教学技术的提炼和精确的评定方法来解决教育问题,而罗杰斯则提倡开放学校,不分教室和把"自由"学校作为教育改革的基础。

罗杰斯的有些陈述是有启迪意义的。比如:意义不是存在于教材之中,而是个人赋予教材以意义的,所以怎样呈现教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获取个人意义。又如:要理解学生行为,就必须识别学生看待自己行为的方式。

罗杰斯学习理论的特点,在于他试图把认知情感合二为一,以便培养出完整的人。只是过分偏重情感,引导他走向一个极端。

对罗杰斯的评价
卡尔·兰桑·罗杰斯卡尔·兰桑·罗杰斯
罗杰斯的突出贡献在于创立了一种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体系,其流行程度仅次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生而有之地具有自我实现的趋向,当由社会价值观念内化而成的价值观与原来的自我有冲突时便引起焦虑,为了对付焦虑,人们不得不采取心理防御,这样就限制了个人对其思想和感情的自由表达,削弱了自我实现的能力,从而使人的心理发育处于不完善的状态。而罗杰斯创立的就诊者中心治疗的根本原则就是人为地创造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积极尊重气氛,使就诊者能在这种理想气氛下,修复其被歪曲与受损伤的自我实现潜力,重新走上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心理康庄大道。他的自我论和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和在基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人有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共同趋向。但他更强调人的自我指导能力。相信经过引导人能认识自我实现的正确方向。这成为他的心理治疗和咨询以及教育理论的基础,自我指导理论起初是在心理治疗和咨询以及教育理论的基础,自我指导原理起初是在心理治疗经验中得出的。他认为,精神障碍的根本原因是背离了自我实现的正常发展,咨询和治疗的目标在于恢复正常的发展。他的疗法原称非指示疗法,后改称来访者中心疗法。这种方法反对采取生硬和强制态度对待患者,主张咨询员要有真诚关怀患者的感情,要通过认真的“听”达到真正的理解,在真诚和谐的关系中启发患者运用自我指导能力促进本身内在的健康成长。这一原理也适用于教师和学生、父母与子女以及一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又称以人为中心的理论。他的心理疗法今天在欧美各国已广泛流行,他的人格理论也颇有影响。
成为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卡尔·兰桑·罗杰斯卡尔·兰桑·罗杰斯
常有人这样问我,“人们究竟因为什么问题前来咨询中心求助于你和其他心理顾问?”对此我总感到难以答复。我只能说,他们有着你所能想象的任何一种问题,而矣邢嗟辈?分我敢肯定是你连做梦也想不到的。例如,有学业上一败涂地的大学生;有被婚姻弄得苦恼不堪的家庭主妇;有感到自己已经濒临精神崩溃或精神病变的人;或是某个担任要职的专业人员,由于过分沉溺于性方面的胡思乱想而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或是一个在班上拔尖的优秀学生,仅仅因为相信别人断言自己是无可救药的蠢笨而变得绝望呆滞;也有被孩子的顽皮行径搞得焦头烂额的家长;有活跃于交际场所的时髦女郎发现自己突然被一阵无可名状的沮丧心情所压倒;有的女性因为感到生活与爱情都正在从身边悄然逝去而万分忧虑,纵使她的大学毕业成绩优良也不足以补偿她失去的一切;有的男子则确信某些强大的邪恶势力正在积极策划阴谋,企图暗算他;……。我可以这样无休止地列举出一大堆人们需要我们帮助解决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它们真可说是集各种生活经验之大成。然而,我对这种开清单的作法是不会满意的。作为一个心理咨询顾问,我很清楚,人们第一次向你诉说的问题隔上两、三个小时后就会完全变成两样,即便到了第十次来向你诉说时,问题还会变。现在你们该明白了为什么我会感到难以回答我们已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

不过,我已逐渐相信这么一个事实:尽管人们的问题包罗万象,错综复杂,但回答却只有一个而且非常简单。我们努力为咨询者创立了一种利于治疗的关系,这样,我们可以倾听他们诉说自己的经验。从许多咨询者的谈活中,我感到他们每个人其实都为同一个问题所困扰。人们主要诉说的问题可能在情境上有所不同,他们苦恼的原因也可能不大一样,有的来自学习,有的源于妻子,有囊蛭习澹械氖且蛭约菏タ刂频幕蚧奶乒殴值男?为,有的却因为某种恐惧心理等等。但是在所有这些差异后面,有一个人们共同探求的中心问题。在我看来,每一个人似乎都在心底深处反复自问:“我到底是什么人?我怎样才能接触到隐藏在表面行为下面的真正的我?我如何才能真正变成我自己?”
      
一、变成自己的过程
      
1.从面具后面走出来
      
看来每个人最希望达到的目标和他有意无意追求的不外是要变成他自己罢了。这里,让我先解释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当一个人因为自己的种种烦恼来找我咨询时,我发现首先最好是努力与他建立一种可以使他感到自由安全的关系。我的目的是要了解存在与他内心世界里的感受方式,认识他的门来面目,并创造一种自由气氛,使他对自己的思想、感受和存在感到无拘无束,爱怎样就怎样。在这种情况下,他会怎样利用这种自由呢?
      
我的经验表明,他靠这种自由可以变得愈来愈接近它真正的自己。他开始抛起那用来对付生活的伪装、面具或扮演的角色。他力图像发现某种更本质、更接近于他真实自身的东西。他首先把那些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意识的用来对付生活的面具扔在一旁。在一次咨询中,一位年轻女人在对我描述她一直长期使用的面具时,她表示自己已完全不能确信在这种四面讨好、八面玲珑的伪装后面还存在什么她的真正自身:我正在考虑有关是非标准的问题。我不知怎么学会了一种窍门,我想,嗯,或者说是一种习惯,即老是想使我周围的人感到轻松自在,或使事情进行得一帆风顺。我们周围总得有些能息事宁人的和事佬吧,他们就像能平息海浪的油一样。无论是在小型会议上,或是在朋友们的聚会时,还是在其他什么场合,我总能帮助把事情搞得顺顺当当的,而且总是显得自己过得挺快活。有时,我连自己也感到惊讶地提出与我真实想法完全相反的意见,因为我注意到如果我不这么做,负责召集的人就会很不高兴。换句话说,我简直从来就不曾有过——我的意思是我从未发现自己对于事物曾有过——什么明确固定的看法。现在看来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在家里长期养成的习惯。开始,我只是不坚持自己的信念;到后来,我已经不知道我是否还有什么应该支持的信念。我从来没有诚实地成为我自己,我也从来不清楚我自己究竟是什么,我只不过一直在扮演某个虚假的角色。
      
从这段谈话里,你能看到她如何审视自己长期沿用的假面具,如何认识到自己对它的不满,并努力思考怎样才能认识到面具后面的真正自身,如果这自身确乎存在的话。在这一努力发掘真实自身的过程中,咨询者特别愿意利用我们为他建立的治疗关系去探索考察他的经验的各个侧面,并勇敢地承认和正视自己常常面临的深刻矛盾。他懂得他有不少行为,甚至有不少情感都不是真的,都不是他的有机体的真实反应。所有这些不过是某些表面的东西,某种伪装而已。在这背后,他自己却深藏不露。他发现,他在许多时候是按照自认为应该的那样去生活,而不是根据他本身的要求。他常常感到自己只是应别人的需要而生存在世,他似乎根本没有什么自我,他只是试图按照别人认为他应该的那样去思维、感受和行动罢了。
      
在一点上,我非常吃惊地发现,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经以他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极其准确地描述了人的这种困境。最常见的使人沮丧的情景是一个人不能根据其选择或意愿而成为他自己;但最令人绝望的则是“他不得不选择做一个并非自己本身的人”。另一方面,“与绝望相反的情景就是一个人能够自由地真正成为他自己,”而这种自由选择正是人的最高责任。当我在读他的某些著述时,我几乎觉得他曾听我们的咨询者描述过对自我的探索。这种探索常常使人感到痛苦不安。
      
当人们看到自己正在摆脱这些以前从未觉察到的假面孔时,对自我的探索捅涞酶恿钊?心烦意乱。他们开始探究存在于自身内部的那些狂乱而猛烈的情感,这是一件可怕的工作。要除掉自己曾以为是真正自我的一部分的面具,这可能是一种令人极度不安的经验。不过,一旦人们有了思想、感受和存在的自由,他们便会朝着这一目标迈进。有一个人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治疗的交谈,她下面的这段话可以揭示这一点。她用了不少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她是怎样竭尽全力去接近她自己的真实内在的。
      
现在回想起来,我曾经一层一层地拆掉了我的全部防御,因为我总爱在自己周围建起道道防线,然后在生活中试一试,最后又将它们摒弃;而在这整个过程中,自己却始终保持不变。我并不知道在这些防御工事的里面究竟是什么,我真有些害怕发现它,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最初,我觉得在自己的内部什么也没有——只是一片空虚。我感到自己急切需要一个坚实的核心。过后,我感到自己面临一堵厚实的砖墙,高得难以翻越,厚得无法穿过。一天,这堵墙开始变成半透明状,不再是团体。后来,墙好像慢慢消失了,但是在它的后边,我看见一座大坝,见面是被拦截的凶猛翻腾的水。我感觉到自己如像正在拼死地顶住这股大水的冲击,假如我开一个哪怕是极小的
卡尔·兰桑·罗杰斯卡尔·兰桑·罗杰斯
洞,我只好完全屈服于一种自怜情绪,然后是自恨,最后则变成了自爱。我感到自己好像已经跃过了一道深渊,安全地到达了彼岸,虽然我还在边缘处摇摇晃晃,尚未站稳脚跟。我不知道自己在寻求什么,也不知道我正向何处去,但我那时确实感觉到自己在向前迈进,正如每当我在真正地生活时所能感受的一样。
      
我相信她的这番话能够较好地表达出许多人的共同感受:一旦伪装、高墙或大坝不复存在,那么被他内心世界所禁锢的汹涌的情感浪潮就会冲走一切障碍,使之荡然无存。而且,她的话表明人对寻求成为自己有一种紧迫的需要。同时,她的话也初步揭示人如何确定自身实在的方法,即只有在他充分体验到自己处于活生生的有机状态时所产生的各种情感以后,他才能肯定他确实是他的真正自我的一部分,正如这位咨询者曾经体验过她的自怜、自恨和自爱等各种情感一样。
      
2.情感体验
      
我想再进一步谈谈关于情感体验的问题,这种体验实实在在是对我们自身中未知的因素的发掘。我将尽力描述出这种现象,尽管它是很难用任何明确的语言来表达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数不胜数的原因使我们不能充分体会到自己的情感态度。这些原因可能是用于过去的经验,或可能是基于眼前的情况,也可能是由于我们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假如我们让自己的情感态度自由充分地表现出来,这就显得太危险,或具有太大的潜在的危害性。但是,一旦人们处于安全而自由的治疗关系中时,他们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如实地获得种种体验。人们可以通过我称之为“纯精神修养”的方式去进行这样的体验,而且他们已经这么做了。在这些短暂的时刻里,体验者便完全沉浸在他自己的恐惧、愤怒或柔情之中。
      
或许,我能再举个例子来更好地说明这一点。从下面这段咨询者的谈话中,可以明白一些我的意思。这是与一位女性咨询者进行的第31次治疗谈活的节录。她已经好几次谈到,有一种周期性情感使她烦恼不安。她无法控制这种情感,甚至还不大清楚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这是由于她实际上已中断了与父母的关系而产生的吗?这是一种罪恶感吗?她无法确定。最后,她以下面这些话结束了交谈。
      
咨询者:我有一种感觉,但不是罪恶感。(停顿,她抽泣了)。因此……当然我是指,我还无法把它说清楚,只是觉得这是一种受到严重伤害后所产生的情感。治疗家:唔,不是犯罪感,只是感到受了严重的伤害。咨询者:(哭泣)这是……你知道,我自己常为这种情绪感到内疚;但是在以后的几年里,当我听到父母们……对他们的孩子喝斥“不要哭”时,我似乎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嗯,他们凭什么该叫孩子别哭?他们只知道自己感到不好受,但谁还能比一个孩子感到更难受呢?啊,这似乎就是我想要说的意思……我——我是说他们应当让孩子哭,而且……他们或许还该体谅体谅孩子。以一种……比较客观的方式,。嗯,这就是……就是我一直体验到的那种情感。我是指,现在……正是现在我所体验的这种情感。治疗家:我现在多少能明白一点你所指的这种情感了。看来你实际上挺像是在为自己哭泣……。咨询者:那当然,我已经开始明白并感受到了这一点……你看,我曾一直竭力掩藏它,(哭泣)而宁肯为此默默地忍受这许多痛苦,甚至我还得掩藏所有这些痛苦。(哭泣)这正是我要摒弃的,就是受到伤害我也不大在乎了!治疗家:(安详地)你感觉到了在这种情感的最底部有一种不禁为你自己而哭泣的悲伤情绪,正如你已体验过的那样。但你觉得不能流露出来,一定不能,于是你不得不用你所讨厌的、想要摒弃的痛苦来掩盖它。现在你已几乎感觉到,你与其承受这种痛苦的折磨,不如忍受伤害。(停顿)你似乎想极力表达这样一个意思:我在受到伤害,但我一直力图把它掩盖起来。咨询者:我以前并不清楚这一点。治疗家:唔,那么这实际上是你的一个新发现。咨询者:(同时说道)我以前真的没有弄清楚,我以为这似乎与生理的问题有关,我……我一直在我的自身内部到处查找,看是否有些东西,像神经末梢或其他诸如此类的细小组织,给捣碎了。(哭泣)。治疗家:你觉得就好像你某些最脆弱的方面——几乎是纯生理性的——已被压碎或损害了。咨询者:对,而且你知道,我确实就产生了这种感情:噢,你这可怜的人!(停顿)。治疗家:于是,你不由得对这个人,即你自己,产生出一种非常强烈的怜悯感。
      
我希望上面这段引述表达出了一些我想极力说明的东西,即最大限度地体验你的情感。正如这位女性,她在这些短暂的时刻里只是深深地感到自己受了伤害,只知道为自己所承受的损害感到悲哀。在这种毫无保留的情感流泄中,人们不仅可以体验到伤害和悲哀,而且可以感受到人所能产生的一切情绪。如妒嫉、绝望、或信心、骄傲、敏感的柔情、使人不寒而栗的恐惧、令人销魂落魄的爱情等等。
      
我从这类体验中渐渐懂得,人正是在这种时刻才接近于他的本来面目,真正成为他自己。如果一个人通过治疗,以这种方式体验到了来自他自身机体的全部情感,也就是说,以这种自己能够清楚意识到的、公开的方式体验这些情感,那么他就已经体验到了他自己,体验到了他自己所具有的内在。这时,他就真正成为他自己了。
      
3.在体验中发现自我
      
让我们就如何变成自己本身这一问题再作进一步的探讨。这是一个最使人感到困惑不解的问题。我想再次引用某个当事人在咨询交谈中的一些谈话记录,以期从中获得解答这个问题的启示。她谈到她在生活中所用的种种假面孔是怎样给打碎的、遗弃的,尽管这样会使人感到某种程度的惶惑,但同时,又使人感到如释重负,轻松起来。她接着讲道:你知道,一个人把精力用来拼凑某种武断的生活模式是毫无必要的,完全是一种浪费。你以为你必须像玩积木那样自己去构造某种模式;但是,你会发现有这么多方面需要考虑,就如积木大多而不知道该把它们分别放在什么位置上好。一旦你放错了地方,就不免导致连锁反应,造成更多的不适当。于是,你不得不花更多的力气去维持这种状况,因为稍一松手,整个模式就会坍塌。但由于过于疲惫,你最后不得不感到与其这样自费力气地维持错误状态,还不如一团混乱的好。接着你会很快看到,一旦你撒手不管、听其自然,生活模式就会自己出现,你根本无须耗费丝毫心血。你只要去发现它就行,在这种过程中,你也会发现自己。你必须让你的经验向你揭示其深刻含义;假如你要自作聪明地把某种意义强加给经验的话,那么你就是在反对自己。
      
现在让我按照我的理解来解释一下她的这段富有诗意的谈话。我想,所谓变成自己,在她看来就是要去发现存在于不断变幻的经验中的模式,或内在秩序,而不是把经验纳入某种轨道,变成某种伪装或面目全非的结构。“变成自己”的意思就是去发现存在于自己的感觉和反应中的统一与和谐。真正的自我应该在一个人自己的经验中自然而然地找到,而不是强加。
      
通过引用这些咨询者的谈话片断,我一直力图说明由于他们跟治疗家建立了充满热情和谅解的、富有益处的关系,他们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咨询者似乎开始逐步地、痛苦地探索在他用来对付世界的面具后边究竟是什么,甚至他自己也一直受着这个面具的欺骗。他深刻地,而且常常是生动地体验到了隐藏在他自身内部的各种因素,因此他越来越变成了他自己。他不再装着处处顺应别人,不再玩世不恭地否认一切情感,也不再被上理智的外衣,他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充满情感的、起伏变幻的生命过程。一句话,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人。
    
二、抛开面具后出现的新人
      
卡尔·兰桑·罗杰斯卡尔·兰桑·罗杰斯
我想有些人可能会问,“咨询者究竟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仅仅对我们说他抛弃了面具还不够,我们还要知道面具后面掩藏的是什么人?”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决非易事,这是由于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即每个人都想成为一个与其他人不同的、有独自特点的人。不过,我可以指出我所目睹的经过治疗而出现的新人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倾向。任何人都多少有些这类特点,但没有人能够全部具备。尽管如此,我仍然可以根据我所治疗过的人来进行一些概括。
      
1.对经验开放
      
首先,人们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变得比较开放地对待自己的经验。这在我看来有丰富的含义,它与防御戒备性态度相反。心理实验证明,如果感官信息与自我的组织模式有矛盾,这些信息就往往在意识中遭到歪曲。换句话说,我们只能容纳那些符合预先存在于我们心中的图像的东西,而不能如实地接受全部感官信息。
      
但是,当人们处于我已描述过的那种安适的关系中时,他们的防御戒备心和僵化态度往往会消失,而以愈益开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经验。他们变得更易于了解源于自身机体内部的情感和态度,同时也变得更能认识周围的客观现实,而不是以先入之见去一味硬套。他们能够看到,并非一切树木都是绿的,并非一切男子都像刻板无情的神父,并非一切女性都拒人于千里之外,并非一切失败都证明自己毫无是处,……。他们可以从新的环境中如实地获得证据,而不是曲解存在,使之符合早已持有的模式。可以想见,一个人越是开放地对待其经验,他就越能够以现实的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人,正视他的新环境,处理他所面临的新问题。这就意味着他的信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可以容忍模糊。他可以接受对立的证据,而不封闭现实。我相信,这种在认识自己周围的客观实在时所抱有的开放态度,是那些通过治疗而呈现新貌的人的一个重要因素。也许,我可以用一次治疗交谈的记录来对此作出更生动的说明。一位年青的男性专业人员在第41次交谈时说,他在对待自己的机体感官和情感体验上已变得越来越开放了:
      
咨询者:在我看来、并不是任何人都能说出我所体会到的全部变化。但可以肯定地说,我近来对自己的生理结构已抱有更尊重和更客观的态度,我的意思是我不再对我的自身提出过高的要求。这便是治疗产生的结果。我过去常常想克服自己在晚餐后产生的疲乏感。而现在,我已能比较确切地感到我真的累了,我并未有意使自己疲乏,这不过是我在生理方面有些虚弱罢了。我过去对自己的倦意看来是过于苛刻。治疗家:所以现在你能容忍自己感觉累了,而不再以一种责难的态度来对待它。咨询者:是的,我已不再认为我不应该产生疲乏或别的感觉。我不再与自己的疲乏感过意不去,也不再认为这是什么了不得的坏事。这一点似乎有极其深刻的意义。而且,我想我已经找到了我过去为什么要持那种苛求态度的原因。这主要因为我的父亲就是如此对待这类事情的。例如,我若是病了,并且告诉了家里的人,我父亲就明显地希望替我干点什么,但同时他要说,“天哪,这太麻烦了。”你知道,他的态度就是这样。治疗家:他看来挺讨厌生病。咨询者:对,我敢说我父亲对他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不太满意,正如我过去一样。去年夏天我把背部扭伤了。我当时听见“嚓”的一声,我立刻明白糟了。开始,我感到持续不断的剧烈疼痛。医生检查后对我说不要紧,只要注意不再过度扭曲,伤就会自己好的。唔,大约在几个月前他说的这话。但是直到最近,见鬼,我还觉得疼,依然如故。这可不是我的过错。治疗家:这并不说明你有什么不对。咨询者:是的,我似乎过分感到疲乏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长期不愈的扭伤,所以——我已经跟医院的大夫约好用X光透视一下。你可以看到,我对这方面的感觉已变得比较准确客观。我可以肯定地说,我也能够这样准确而客观地去感觉我吃的东西和我吃了多少。这真是一种深刻的变化。当然我跟妻子和孩子的关系也是——啊,要是你能看得见我的内心世界,你会简直认不出来——正如你具有的关系一样。我是说,再也没有什么能比这更实在更真实的了,你对孩子抱有真正的爱,同时又从孩子那里得到同样的爱。我简直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我们越来越尊重琼蒂,我们都是如此。我们都注意到了——是的,我们都注意到了她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这可真是件意义深刻的事情。治疗家:依我看,你现在似乎已能更准确地理解你自己。如果你的身体感到疲乏,你会留意到并相信这一点,而不表示责难;如果你的身体出现疼痛,你能立即察觉;如果你真正爱你的妻子和孩子,你也能感受到,而且能体会到其间的差异。
      
从这段不长的然而具有象征意义的谈话中,可以看出我一直想极力说明的问题,即对待自己经验的开放。起初,这个人不能自由地感觉自己的疼痛和疾病,因为他认为这是不可容忍的。他不能体会自己对孩子的柔情和爱,因为这样的感情似乎意味着脆弱,结果他不得不时常装出一付刚强的男子汉气概。但是,他现在能够真正开放地对待来源于自身机体的经验:当他累了的时候,他能够感觉到疲乏;当他的机体组织出现疼痛时,他能感到疼痛;他可以自由地体验自己对女儿的爱,也可以对她生气,甚至表示出来,正如他自己后来所说。总之,他能够在生活中体会到来自他的整个机体的全部经验,而不是将它们排斥在意识之外。
      
2.信任自己的机体
      
那些经过治疗改变的人的第二大特点是。他们越来越深刻地发现自己机体的可靠性,认为它是一个最好不过的工具,因为它能够在任何新的环境下找到最恰当的行为方式。如果这话看来有点使人莫名其妙的话,我可以详细谈谈这个问题。为了帮助理解,我们可以设想一个人面临下述这些存在的选择:“我是回家度假,还是独自消磨时光?”“我要喝别人给我的第三杯鸡尾酒吗?”“我愿意选择此人作我的伴侣吗?”请想想在这样一些情况中,经过治疗改变的人会做出什么反应呢?只要他开放地对待他的感官经验,他就可以得到一切有关的资料,在这基础上他可以制定恰当的行为方式。他对自己常常是复杂而矛盾的情感和冲动了如指掌。他能够自由地感知社会的要求,无论是相对僵化的“法令”,还是朋友和家庭的愿望。他能够回忆起曾有过的类似情景,以及自己在那时的不同行为所导致的后果。他对这种复杂的生活情景具有比较准确的认识。他可以让他的机体组织和意识较好地共同考虑、权衡和比较各种刺激、需要和要求,以及它们各自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这种复杂的权衡和比较,他可以找到在这一特定情景中能够最大限度满足他的全部需要的行动途径,既包括长远的需要,也包括近期的需要。
      
在这种斟酌权衡某一特定的生活选择所包含的各种因素时,人的机体组织并不是一贯正确,有时也可能做出错误的选择。但是,由于他对自己的感性经验常常持开放的态度,所以一旦出现令人不满的后果,他便能立即意识到,并迅速进行修正。
      
这可能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大多数人不能正确估量和权衡所面临的选择,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常常把某些不属于自己经验的因素考虑在内,同时又把某些经验以内的成分排除在外。举例来说,一个人可能坚持认为“我可以饮烈酒而不醉,”但只要看看他过去的经验,他的话就很难说是正确的。又如一位年轻女子在她未来的丈夫身上可能只看见其优点和长处,但如果她对自己的经验开放些,她就会发现他也具有弱点和毛病。
      
一般说来,当咨询者对其经验持开放的态度时,他就会发现他的机体组织是值得信赖的。他不再那么害怕自己的情感反应,对源于自身机体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情感和倾向越发感到信任和喜爱。良心对他来说,已不再是一个铁面无私的监察官,专门监视那些富于危险、不可预测的本能冲动,因为人们很少敢让这些冲动自由地表现出来;而现在良心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已经与情感思想和睦相处,成为其中的一员。而且,我们发现一旦消除了严厉的监视和控制后,本能冲动和情感思想完全可以实行恰如其分的自理。
      
3.出自个人内心的评判
      
卡尔·兰桑·罗杰斯卡尔·兰桑·罗杰斯
当一个人由于治疗而正在向真正的人转变时,他的另一个独特倾向表现在他的选择、决定和价值判断的根源和出发点上。他越来越感到评价的基点存在于自身内部,因而他逐渐不再寻求他人的赞可或否定,不再依赖他人提出的生活标准,也不再依靠他人来帮助自己做出决定和选择。他认识到自己进行选择的基点在自身内部,唯一值得考虑的问题是:“我的生活方式能使我真正感到满意吗?能真正表现我自己吗?”我想,这一点对任何有创造性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举一个例子,它或许能有助于说明这个问题。这段简要的对话引自我与一个年轻女研究生的交谈记录。她来寻求咨询帮助,因为她有许多烦恼,甚至考虑过自杀。在交谈过程中,她发现自己有一种极强烈的愿望,即希望依赖他人,希望有人为她指点生活的道路和方向。因此,她对那些未能给她足够指导的人报有苛刻的批评态度。她一个接着一个地评论她的教授,她痛心地认为没有一个教授能使她懂得任何具有深刻意义的东西。后来,她开始逐渐意识到造成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是她自己未能主动地配合老师学习这些课程。接着就是下面这段我要引述的对话。从这段引述中,我想你们可以进一步理解“一个人承认评价的基点存在于自身内部”的深刻含义。现在让我们看看这段引述,它摘自与这位年轻女性的一次后期交谈,她在这时已经开始逐步认识到她自己可能对学习的落后负有部分责任。
      
咨询者:啊,我不知道我是否一直在四处瞎碰,结果只求得一知半解,而没有真正掌握什么知识,也根本没有真正定下心来深钻学问。治疗家:也许,你的学习就像蜻蜓点水,没有在某一点上进行深入地挖掘。咨询者:嗯,因此我说——(缓慢地、沉思地)嗯,据此看来,嗯,事实上全在我自己。我是说,我事实上根本不能在学习上依赖他人。(很轻地)我得靠自己。治疗家:你现在开始明白了——只有一个人能够帮助你完成学业——你必须认识到除你自己以外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越俎代庖。咨询者:(长时间停顿——静坐沉思)我显得像吃了一惊吧!(轻轻地笑了)治疗家:吃惊?你是说这是一桩使人吃惊的事吗?咨询者:噢,(很长时间的停顿——明显地在与内心情感作斗争)。治疗家:你愿意再进一步谈谈你这是什么意思吗?这真的使你感到惊吓?咨询者:(笑起来)我,唔——我自己也不大明白。我是说——唔,我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停顿),我似乎处于——我自己也不清楚——处于一个非常脆弱的位置。但是我,唔,我把这种想法全倒了出来,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几乎是自己涌出来的,而不是我说出来的。好像我把什么东西放了出来似的。治疗家:你好像觉得它很难说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咨询者:啊,我对此感到万分惊讶。治疗家:你好像觉得,“啊,看在老天的分上,我说过这样的话吗?”(两人都笑起来)。咨询者:真的,我以前可没有这种感觉。我一直——晤,这真像我在说某种想法。晤,它本来就是我自身的一个组成部分。(停顿)或者说,晤,(困惑不解地)它是我拥有的某种东西,晤,我说不清楚。我感到有了力量,但同时我又感到——意识到这是一件使人害怕和吃惊的事。治疗家:对啦,你的意思是当你诉说这种想法时,你感到有一种力量支持你,但同时你对自己所说的又感到害怕,是吧?咨询者:嗯,我感觉如此。例如,就是此时此刻我也感到——我的内部有一种力量在冲动汹涌,好像确实有某种强大的存在。不过,晤,它最初只是一种身体的感觉,它脱离我长期以来一直依凭的支撑而涌现出来。治疗家:你感觉到了某种深藏于你自己内部的强大东西,它不断向外汹涌,同时,你又觉得一旦将它表述出来,你就会感到自己像失去了原有的支撑。咨询者:嗯,大概是这样——我不敢肯定——我想它打乱了我一直习惯的精神结构。治疗家:它在一定程度上震撼了原有的强大结构,使它完全被震松了。咨询者:嗯,(停顿,然后谨慎地然而确信无疑地)我,我想——我不知道,但是我感觉到我将开始去做更多我应该做的事……我有那么多事情需要做。看来,在我生活的条条大道上,我还得开辟新的行为途径——或许——我可以表到自己在某些方面已经干得好多了。
      
我希望这段引述能帮助说明那种被一个正在成为有自己特点和有责任感的人所体验到的力量,以及伴随着他所承担的责任而同时产生的烦恼和不安。
      
4.愿意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
      
这里,我愿意指出那些为发现自己和变成自己而努力奋斗的人所具有的最后一个特点,即他们宁愿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而不愿做某种单纯的成品。当咨询者刚一进入治疗关系时,他总希望达到某种固定的状态,他总想触及能解决问题的关键,他希望工作效率高,婚姻状况使人满意。在自由的治疗对话中,他常常会放弃这些一成不变的目标,愿意接受这样一种令人满意的认识:他不是一个固定僵化的实体,而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一位咨询者在结束治疗时,似乎感到有些迷惑不解,他说:“我还没有完成自我综合和自我重新组织的工作,但这并不使人气馁,只是有点困惑罢了。现在我认识到这原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令人激动,有时还使人感到不安,同时它又使人大受鼓舞,感到自己在行动,在朝着一个确定的目标前进,尽管你并不能总是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个目标究竟是什么。”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到我所说的“信任自身机体组织”,以及多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我再引用一段咨询者就生命存在的流动性所说的话,“整个经验系列和我从中发现的意义似乎把我引人了一个既迷人又令人惊吓的过程。当我最后竭力去理解经验的直接含义时,我只是感到自己好像在经验的左右下,朝着一些我只能模糊定义的目标迈进。我的感觉表明,复杂的经验系列像河水一样奔流不息,从中我可能有幸懂得经验自身包含的不断演变的复杂性。”显然,他把自己看成为一个流变不止的过程,而不是已经完成的结果。这意味着人应该是一个流动的过程,而非一成不变的实体;是一条奔腾不停的江河,而非坚硬的顽石;是潜能不断变化实现的集锦,而非若干固定特征的简单汇集。
      
三、小结
      
我已经对你们描述了那些努力变成自己的人在生活上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我的职业使我有幸能与他们建立密切的关系。我试图尽可能精确地揭示这种变成一个真正的人的过程所包含的意义。我相信我自己对此的认识也是不清楚和不完全的,因为我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改变。我希望你们只将我所讲的当作一个目前有用的解释,而不是最后的定论。
      
我所以要强调这只是某种暂时的解释,因为我想澄清一点:我并不是在告诉你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变成这种人,这便是你们的目标。”我只是向你们讲述我在咨询者的经验中所窥见的种种意义,我的描述或许能说明你自己的经验,或者能给你的经验增添新的意义。我已经指出,人们似乎有一种成为真正自己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是一个有利的心理因素,它促使人摒弃他在生活中常用的面具,促使他去发现和体验隐藏在面具后面的陌生人——他自己的被掩盖起来的部分。我也刻画了那些经过治疗而形成的新人的某些特点,如:开放地对待自己的机体经验;相信自己的机体是感知生活的最佳工具;承认自己有责任作一个有独自特点的人;最后,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是一个不断流变的前进过程,并力图在这个经验的流程中不断发现自我的新内容。在我看来,只要我们处于变成一个真正的人的过程时,这些特点就要出现。
《关于人本主义理论中以人为中心治疗的进展研究》

作者:谢慧

卡尔·兰桑·罗杰斯卡尔·兰桑·罗杰斯
摘  要  :   卡尔·罗杰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乃至于对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卡尔·罗杰斯在心理治疗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其独具特色的‘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理论心理咨询和治疗。心理咨询和治疗实际上是一种咨访之间人际互动的关系。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提供了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把治疗者和求助者之间的关系转换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尊重求助者个人的人格和尊严,以求助者为中心,建立一种关怀、宽松、理解的氛围,使求助者能够自我探索、自我理解并目自我成长,帮助当事人消除自我不协调,促进自我的成长,使自我走向自我实现的道路。

关键词: 人本主义,罗杰斯,以人为中心治疗,自我实现,无条件关注, 真诚一致,同理心

“以人为本”思想在历史上源远流长。在古代中国《三字经》就说“人之初,性本善”,孟子也说“人之性善如水之就下……..”。荀子却云:“人之性恶,其善伪也。”世硕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告子以为“性无善无不善”……在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这一命题被认为是人本主义的最早宣言。苏格拉底使“认识你自己”成为希腊人的格言。古代哲人那种鲜明突出的个性,反映了人类最初的自我的自在。在中世纪,神学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人的地位被神所淹没。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以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为标志,把人对神的崇拜转向对人自身的崇尚。以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开端标志.现代心理学真正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100多年来.现代心理学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充满了生机。不断的来解释人的本质。来解决人的各种问题,并形成了心理学方面的七大主要学派:精神分析流派人本主义流派特质流派生物学流派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认知流派。每一分支、每一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引起心理学发展的历史性革命体现时代精神、引领心理学发展一代风骚、起到更朝换代作用的当属三大学派.即以日尔曼式的严密思辨和严谨的推演著称的弗洛伊德及其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具有雄辩口才和反叛性格、以犀利的文风著称的华生及其创立的行为主义;以穿透人心的深遂、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哲理著称的罗杰斯及马斯洛创立的人本主义。这三大学派.引导了现代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三大势力对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卡尔·罗杰斯作为现代心理学领域的第三份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最有影明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心理治疗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其独具特色的 “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理论心理咨询和治疗。“以人为中心”是一种咨访之间的心理治疗理论。心理咨询和治疗是一种咨访之间人际互动的关系。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提供了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把治疗者和求助者之间的关系转换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尊重求助者个人的人格和尊严,以求助者为中心,建立一种关怀、宽松、理解的氛围,使求助者能够自我探索、自我理解并目自我成长。

一、以人为中心治疗起源

人本主义心理学来源很多,但主要来自于两个领域:一是在欧洲响响广泛的存在主义哲学;一是美国心理学家,特别是卡尔.罗杰斯、亚伯拉罕.马斯洛的研究。

存在主义存在有几百年,他们以弗里德里希.尼采,索伦.克尔恺郭尔和让-保罗.萨特的学说为基础,之后鲁德维格.宾斯万格,梅达尔.博斯,维克多.弗兰克尔,等发展他们的理论.卡尔.罗杰斯在早期心理治疗的失败中意识到,治疗师不能决定他们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去解决.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一次阅兵时认识到,心理学对理解人类行为的作用是多么的渺不.于是建立和这个新流派去理解人类行为,成为了卡尔.罗杰斯和亚伯拉罕.马斯洛的毕生工作.在寻求新的理解人类行为的过程中,卡尔.罗杰斯从治疗的个案中找到了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的治疗方式。

 二、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理论的发展简史

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最初称为非指导性治疗,又称为来访者中心理论或来访者中心心理治疗,近年来,逐渐被以人为中心的理论或治疗的名称所代替。它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为罗杰斯。以罗杰斯的心理治疗实践和训究工作,以及他先后出版的著作为依据.可以把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理论的形成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初步提出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世纪 40年代,以《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出版为标志,罗杰斯提出一个关键思想:只有当事人才能够充分、深刻地了解自己。要取得较好的治疗,就要依靠当事人来指导治疗过程。此时的罗杰斯体系称为“非指导性治疗”。

1938年,罗杰斯协助建立了儿童指导中心,次年,出版《问题儿童的临床治疗》并开始对传统的心理指导疗法提出疑问。1942年,出版《咨询和心理疗法》,公开提倡在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中采用非指导性治疗,后来改称以人为中心疗法。

 2. 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出版为标志,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得到了发展,并强调来访者主观世界的重要性。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罗杰斯体系称为“当事人为中心疗法”。

1951年,他出版了主要著作《来访者中心疗法:它的实践、含义和理论》,提出了人格及其变化理论,也称“自我理论”。罗杰斯系统的阐述了这一疗法的理论和实践。其中,关于人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与机体经验的关系等理论问题得到深入、更清楚的探讨和分析。在实践方面,也从重视当事人所说的事实内容转为同时重视隐蔽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深刻、准确地“进入” 当事人的“现象世界”

3. 经验阶段:第份阶段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罗杰斯的《成为一个人》的出版为标志,重点放在“成为一个忠于自我的人”。

1959年,在《在患者中心框架中发展出来的治疗、人格和人际关系》著作中,更加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我理论”此后,罗杰斯一直致力于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理论的实践及其应用研究。1957年罗杰斯从芝加哥大学来到威斯康星大学,任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教授。这个时候他开始有意识地探索治疗中究竟要什么条件才能使当事人改变,并力图使自己的理论受到严格的经验检验。使得他对咨询师和当事人之间“伙伴关系”越来越强调。他认为,一个人越是接近自己的经验,信任自己的经验,并由自己的内心来评估以及乐于接受自己的成长是一个过程。之后,罗杰斯希望把他的体系扩展到传统的心理治疗领域之外,使大多数人过上一种人本主义的生活。

4. 成熟阶段:第四阶段是从70年代开始,罗杰斯的影响日益扩大,其理论改变为‘以人为中心取向”。

70年代初,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正式形成,他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价值和尊严。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疗法”是心理咨询和治疗学科中的一个改革。他在实践中发现了咨访关系对促成当事人改变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其中发展咨询关系、培养真诚、同感、理解和无条件的关注等,已成为大多数咨询者的共识,成了当代咨询和治疗实践的共同基础。他强烈地希望把他的体系扩展到传统的心理学咨询与治疗领域以外,使之应用于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诸如政治、国家和民族关系、教育、管理、家庭、团体等。是当代人大多数过上一种人本主义的、存在主义的个人生活,即超出个人的社会角色的、充分发挥其机能的、整和程度高的生活。在这种帮助活动中,“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强调一种“人—人关系,而不是“帮助者”和 “被帮助者”的关系。

三、以人为中心心理治疗理论的主要内容

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和方法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这种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们有了解自己问题的能力并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资源;人们对咨询师的需要是理解、真诚、支待、接受、关心和积极的评价。因此,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的价值取向是:心理治疗应把重点放在求助者身上,帮助求助者自我探索,发现自身的问题及挖掘自身的潜能,助人自助,让求助者不断获得自我概念,形成健康的人格,咨询师只要提供适宜的环境,设身处地地为求助者着想。

 1.对人的基本看法。

罗杰斯对人有份个假定:首先他假定人身上有一种最基本的、统御人的生命活动的驱动力量他把它称为“实现趋向”,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凡是有助于自我实现的都是有价值的。这一点可以概括为:人性规定了价值。罗杰斯对人的第二个假定为人性指导价值。并认为有机体本身具有一种“肌体智慧”,能够估价什么是符合实现趋向的,什么是阻碍实现趋向的。他的第三个假定是人是值得依赖的,个人性和社会性是统一的。此外,罗杰斯还认为人都有其对现实的独特的主观认识,在咨询中要为求助者保存其主观世界的存在;人基本上是诚实的、可信赖的,人有能力指导自己,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行动,从而达到良好的主观选择与适应;人拥有机体评价的过程,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把个体的经验与自我实现有机地协调配合,使人不断迈向自我实现。

2.有关自我概念的理论。

 所谓自我或自我概念是指个人经验中一切有关自己的知觉、认识和感受。这些经验是围绕如下问题而形成的,即:“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或“我能干什么?”等。自我概念的内容包括:自己的特点和能力,自己与他人以及环境的关系。自我概念是在个体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自我概念是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的基础。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人格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自我概念主要是指求助者对其体验的总体知觉和认识,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自我概念并不总是与一个人自己的体验或机体真实的自我相同。自我概念包括对自己身份的界定,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等。

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认为,心理失调产生的原因是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在个体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个体从自己的感受中获得的直接经验与从他人那里获得的间接经验(往往是对自己的评价性经验)往往不完全一致。]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实质是重建个体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问的和谐,或者通过价值的条件化内化他人的价值观念,形成自我观念,达到个体人格的重建。心理治疗的关键是治疗者对来访者的尊重,理解他们的经验,相信其自我导向的潜力,促使其自我改变。

3.促进人格改变的基本条件。

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认为促进人格改变有三基本条件,也是咨询师在咨询中应具备的基本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为建立良好的咨访互动关系创造适宜的氛围:

一是真诚一致: 就是指在治疗关系中,咨询员本人是一个表里一致的人。咨询员越是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出现,越是不戴专业面具或个人面具,来访者就越有可能发生建设性的改变和成长。真诚是以人为中心咨询理论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真诚。不仅意味着诚实,还要让求助者有安全和信赖的感觉,能够自然公开地讨论自己的情感和态度问题。

二是无条件积极关注: 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是指个体在任何条件下,即便表现出弱点和错误的时候,都能得到他人的积极关注。无条件积极关注是心理咨询者对求助者的态度,也是心理治疗的前提。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指治疗者对求助者的各种言行都采取宽容和接纳的态度,包括当事人的谎言、遮饰或不知觉中的不真实的叙述,通过倾听和非批判性的语言来表达尊重。尊重求助者是独特的个体,尊重求助者的个体价值和自我决定,一切为了求助者的利益。自我不协调就是因为有条件积极关注的结果,使得当事人将价值条件条件纳入自我概念中自己的直接经验、自己内在的真实感受,就被淡漠、疏远和遮蔽,他的直接经验就被歪曲或否认,或者自我概念中的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不一致。改变这种状况的必要条件是得到无条件积极关注。在治疗关系中,咨询员对当事人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意味着无条件地接受和尊重当事人的所有感受和任何表达,对其不加以批评或纠正。只有这样,当事人自己才能接受自己的真实经验,并将其整合到新的和谐的自我概念之中。

三是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咨询员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当事人的一切经验,包括欲望恐惧冲突等。去感同身受这些经验,好像你自己也在经历这些体验。咨询员要进入到当事人的主观世界,去感受并理解当事,既感人之所感,又知人之所感,分享他的快乐,分担他的痛苦,并将自己的这些感受有效地表达出来。同理心是以人为中心咨询和治疗的关键点。同理心对于治疗关系的建立,对于促进求助者的自我探讨都起着核心的影响作用。同理心指咨询师放下自己的主观态度,有效的聆听,设身处地的为求助者着想,体验其内心世界,并把这种感受反馈给求助者,达到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

四、以人为中心的贡献和影响

以人为中心疗法反对仅仅以病态人作为研究对象,把人看为本能牺牲品的精神分析学派,也反对把人看作是物理的、化学的客体的行为主义学派。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天生具有潜能,趋向自我实现,引入了当事人一词而摒弃了病人一词,以维护求助者的尊严、平等、及表达的对求助者的尊重

以人为中心疗法应该是罗杰斯的贡献,他提出了一个人具有善良和良好发展的天然本性,并依此提出一个优良的支持性和人际关系环境可以发展出一个人的健康人格的观点,他最成功的技术发明被称为“非指导性治疗技术“,这是一个具有和谐同理心的治疗方式,以至于在这一技术观点出现后,之后的各种其它疗法都对于他所提出的建议十分重视。这一观点建立在当来访者和咨询师分享咨询会谈过程的内容和进程时,一种和谐关系、支持性的安全环境将导致来访者人格认识自己并获得进步,从而获得心理障碍的解除并重新形成自己的健康人格。

以人为中心疗法对当事人的自我指导能力和自我负责的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对咨询师本人的人格和态度来使当事人进行改变的咨询思想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罗杰斯发展出以来访者中心疗法以后,以人为中心疗法又分化出人格中心疗法学派,从自我概念和现实经验相互和谐的概念来进行咨询。当今很多咨询治疗都多少采用和借鉴来访者中心疗法来进行治疗。

五、局限性

以人为中心疗法及其心理学家因为受到不少批评。整个体系透露出一股强烈的轻理性气息。他认为人过着“跟着感觉走”的生活,人对生活价值的选择和评价,既不依据他们认为这种选择正确,也不需要逻辑的合理性,而主要依靠人的直觉性质的感受,这些不应该成为要求人以及人的健康生活的基本标尺。

这个体系的个人取向缺乏对他人的责任感,也缺乏清楚明确的目标和目的。罗杰斯鼓吹了人性至上(但没有鼓吹个人至上)。忽视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先天潜能的制约和影响。咨询师显得过于消极,有时甚至易受当事人操纵。

该体系排斥任何诊断或评估,不对障碍进行任何分类,也忽视具体策略和技术的运用。

相关词条

马斯洛
奥苏贝尔

参考资料

http://www.3322.net/~psychspace.com/psy/consultation/case/01.htm
http://intl.ce.cn/zhuanti/gjth/zj/200805/07/t20080507_15388959.shtml

附件列表


1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加里·霍尔    下一篇 卡罗尔·吉利根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