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心理学家   
[0] 评论[0] 编辑

埃德温·格思里

个人简介

埃德温·格思里 【Edwin Ray Guthrie 1886.01.09-1959.04.23】,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代表之一。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林肯市,因心脏病逝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

 他的父亲是钢琴店店主,母亲是小学教师,他是家中五个孩子中的长子,自幼好读书,八年级能阅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人与动物的情绪表达》。1903 年进入内布拉斯加大学,主修数学和哲学和心理学,1907 年获数学学士学位,1910 年获哲学硕士学位。在校期间,他曾是斐陶斐荣誉学会(Phi Beta Kappa)成员,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曾在林肯高中教授数学。之后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1912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12-1914 年在费城一所高中任数学老师,1914 年在华盛顿大学开始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先任哲学研究员,1928 年改任心理学教授。1920 年,他和海伦(Helen MacDonald)结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召服役,1941 年任美国作战部总参谋部海外分部首席顾问。1942 年改任战事情报局海外分局首席心理学家。

学术贡献

1943 年回华盛顿大学,先后出任研究生院院长和心理学教授。1956 年退休时,华盛顿大学将一座建筑以格思里之名命名,用以表彰他在心理学上的贡献。

格思里从数学、哲学转向心理学,主要是由于受他的老师、哲学家辛格(E.A. Singer)的影响。在辛格看来,哲学上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还原成行为的问题,并在行为的水平上加以分析。换言之,哲学问题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更好的解决。格思里早期的理论观点与华生和巴甫洛夫的学说很相似,但经过多年发展之后,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学习理论。

1935 年,在《学习心理学》一书中,他提出了一条据以可理解学习的其他一切规律的学习规律:“刺激的某一组合,如果曾伴同过某一动作,那么,当这种刺激组合再次出现时,这一动作往往也会随之发生。”这条学习律不包括其他学习理论家所注重的强化或动机等变量,只强调学习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在他看来,当有机体对某种刺激作出某种反应时,便已充分达到了它们之间联结的力量。当这种刺激再次出现时,就会再次作出这种反应。因此,学习是一次性完成的。他把一切学习都归结为刺激和动作的同时结合。对此规律,1942 年他又以第二个陈述加以补充:“一个刺激模式第一次与一个反应相结合,就获得了充分的联结力量。”即确认当刺激与其所产生的反应同时发生时,就足以建立两者联系,并且这种联系会无限期地保持下去,除非出现某个后继事件来取代它。这就是他的著名的一次练习学习(one-trial learning)理论。

为了阐述他的学习理论,格思里对刺激、反应与强化作了与众不同的解释。

1.对刺激的解释。人们通常把整个刺激情境看作是一种刺激。而格思里认为,在现实中,刺激情境是由时时刻刻在发生变化的大量刺激要素构成的。事实上,有机体在某一时刻只是对刺激情境中的某些刺激要素作出反应。所以,格思里的“刺激”概念,等同于环境中影响感觉接受器的那些特征。

2.对反应的解释。一般行为主义者都将反应视为构成行为的单元,个体在刺激情境中学到的是反应。格思里对作为动作(movement)的反应与作为行动(act)的反应作了区分:前者是指个别的肌肉动作;后者是指由一系列肌肉动作构成的动作复合体。在他看来,行动是无法如实逼真地描述的。行动发生在整体反应之中,而整体反应是无限复杂的,同时又是与其它反应融合在一起的。因此,整体反应既没有名称,又无法描述。例如,投篮球不是一个单一的动作,而是由一连串肌肉动作组成的行动。他关心的是动作(即投篮时各种肌肉的动作)而不关心行动或行动的结果(即不关心整个投篮的过程和球是否投中)。格思里认为,正是这些动作与各组刺激要素形成的联结,才是学习的真正内涵。换言之,学习即是在刺激要素与肌肉动作之间形成的联结。

由此,他进一步认为,只要有机体对一组刺激要素作出一个动作,便在它们之间形成了联结,学习也就完成了。学习是一种全或无(all or none)的联结。如果有机体接下来作出另一个动作,那就说明有机体形成了一个新的联结,或者说发生了新的学习。这样,前一次的联结也就凋谢了。那么,有机体以后遇到类似刺激时,会作出哪一种反应呢?根据邻近的原理,有机体在某种刺激条件下最后作出的反应,是他以后遇到这种刺激时会作出什么反应的最佳预测者。由于他的学习理论建立在刺激 - 反应联结的邻近上,也就是说,他认为在学习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机制是暂时联系,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又被称为邻近学习理论(contiguity theory of learning)。

格思里全或无的学习概念,显然是与人们观察到的学习的渐进性相矛盾的。因为许多技能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会熟能生巧。格思里对此的解释是:一种复杂的行动或技能,是由许多个别的动作构成的,这需要在多种动作与多种刺激要素之间形成联结。而且,虽说学习过程本身是简单的、确定的,但任何刺激情境是相当复杂的、不确定的,都是由许多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刺激要素构成的。因而,有机体需要不断形成新的、合适的联结,以消除可能已形成的不适当的联结。因此,形成一种复杂行动的过程,可能是形成数千个细微的刺激一反应联结的过程。这样,格思里就解决了一次性学习与学习渐进性之间的矛盾。

为了说明他的这些基本观点,格思里与霍顿(Guthrie and Horton,1946)设计了一个特制的迷箱。迷箱前面是一块大玻璃,中间有一出口的小门,迷箱底板中央竖着一根小柱子。猫从迷箱背后的起点箱出发,经过一条通道进入迷箱。 只要猫一碰到那根柱子,不管是怎么碰的,小门就立刻打开,猫就可以逃出迷箱。当小门开启时,一架照相机自动摄下了猫碰柱子的镜头。

实验的结果是令人吃惊的。那就是,猫在每次获得释放时的动作基本上是相似的。一只猫如果第一次是咬柱子后逃出迷箱的,那它以后就一次又一次地咬柱子;另一只猫第一次是倒退到柱子上时打开门的,那它以后就几乎一直是向柱子倒退以求逃出迷箱。有的猫用前爪,有的用后爪,但在学会逃脱的方式后,以后只是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基本相同的方法。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知道猫在第10次尝试时逃脱的方式,就可以准确地预测到猫在第11次尝试时将会作出什么动作(如下图所示)。格思里认为,猫逃脱的动作之所以一再重复,是因为这一动作使它逃离了迷箱,从而阻止了形成新的刺激一反应联结的可能性。猫的这种始终如一的反应方式,证实了格思里的学习律。

猫在被释放时的照片临摹图。这是一只猫在第 9 至 12 次尝试时屡次使用的一个反应型式

3.对强化作用的解释。格思里的一次练习学习理论,只承认刺激与反应时间接近是构成学习的必要条件,而否定练习和强化两个条件的存在。然后,在世纪动物学习实验中,如不提供强化,动物是不会学到某一特定反应的。他对此的解释是,强化物所发生的强化作用,并非强化学到的行为,而只是个体学到行为的当时有助于将学到的行为保留下来。以在 T 形迷津的白鼠为例,如白鼠到丁字路口向右转到终点得到食物,食物的作用并非强化白鼠向右转的行为,而只是将白鼠右转的行为保留下来而不致于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

为了坚持“所有反应都是由刺激引发的”这一行为主义立场,格思里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动作本身就是一种刺激的来源。他认为,除了外部环境之外,反应也会为行为提供一种刺激,即由肌肉或其他内部事件引起的本体感受刺激或内感刺激。由于在两个相继的动作之间会产生一种非常短暂的联想,因此,在一个动作与前一个动作引起的遗留刺激(residual stimuli)之间形成联结是可能的。格思里把这类刺激称之为“动作 - 产生的刺激”,即指“直接因一些动作而产生的刺激”。

格思里和 J.华生一样,坚持认为科学只应研究客观的可观察的事件,心理学的对象是能观察到的、可测量和进行适当实验研究的行为。格思是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他的学习理论被认为是 20 世纪最重要的学习理论之一,并因其简明、易懂而受到赞扬。但某些观点也引起了一些反对者的非议。他们声称他在太少的原理基础上解释了太多的问题且轻视强化。他是 1945 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8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基金会的金质奖章 [1]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汉斯·艾森克    下一篇 大卫·奥苏伯尔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