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生物学家    千人计划   
[0] 评论[0] 编辑

张奇伟

 
姓名:张奇伟

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博士生导师、长江讲座教授  美国冷泉港实验室(CSHL)教授

张奇伟
张奇伟

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于美国Rutgers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91年加入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并于2002年成为美国冷泉港实验室首位取得正教授职位的华人科学家。张奇伟教授是世界上最早进行跨学科生物信息学研究的科学家之一,对模式识别和统计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为多家国际权威期刊的编委及美国NSF和NIH评审人、中国科学院的海外评审专家。在包括Cell, Nature Genetics, PNA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
  张奇伟于2003年受聘为清华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起担任清华大学长江讲座教授,2008年起作为核心成员参加了清华大学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讲席教授组,2009年起作为我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的引进人才,担任清华大学教授。自2004年担任清华大学长江讲座教授以来,先后在清华大学联合指导近10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表观遗传学、基因转录调控、生物分子网络分析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先后在Genome Research、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Molecular Systems Biolology、Human Molecular Genetics、Bioinformatics等多个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了十余篇研究论文。


个人简历



    出生于1956年11月

    1981年 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获学士学位

    1987年 美国Rutgers大学,获博士学位

    1987年9月至1990年9月   美国纽约大学(NYU)Courant数学科学研究所    博士后

    1990年9月至1991年9月   美国纽约大学(NYU)Courant数学科学研究所    客座学者

    1991年1月至1996年1月   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基因组    研究者

    1991年  美国Rutgers大学客座    讲师

    1996年   美国冷泉港实验室    助理研究员

    1997年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遗传学专业    兼职教授

    1999年   美国冷泉港实验室    副教授

    1999年   美国冷泉港实验室Watson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信息学课程主任

    2001年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生物医学与生物工程专业兼职教授、物理学专业兼职教授

    2002年   美国冷泉港实验室     教授

    2003年   清华大学生物信息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自动化系    客座教授

    2004年   清华大学生物信息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自动化系    客座讲习教授

    2005年~2008年   中国科学院    海外评审专家

科研方向



    [1] 生物信息学,统计模式识别,计算生物学,基因组学,基因表达与调控  

            张奇伟是国际生物信息学界的权威科学家,是冷泉港实验室首位取得Rolling-5教授职位的华人科学家,在物理图谱、基因发现、非编码区及启动子识别、可变剪接、细胞周期调控、比较基因组学及干细胞分化等方面有突出的学术成就,是美国较早进行跨学科生物信息学研究的科学家之一,对模式识别和统计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是几家国际权威期刊的编委及美国NSF和NIH评审人,1999年以来已发表重要论文46篇(SCI已检索32篇),成果被引用累计已经在千次以上。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 北京清华大学自动化系

    邮政编码: 100084

    Fax:     010-62786911

    Email:  mzhang@cshl.edu  


近期代表性论文:


Wang, X., Xuan, Z., Zhao, X., Li, Y. and Zhang, M.Q. 2009. High-resolution  Human Core-promoter prediction with CoreBoost_HM. Genome Res. 19: 266-275.
Zhang, C., Zhang, Z., Castle J., Sun, S.,  Johnson, J., Krainer, A.R., Zhang, M.Q. 2008. Defining the regulatory network of the  tissue-specific splicing factors Fox-1 and Fox-2. Genes Dev. 22: 2550-63.
Zhang C, Li W-H, Krainer AR,  Zhang MQ (2008) An RNA landscape  of evolution for optimal exon and intron discrimination. PNAS 105:5797-802
Kim, T.H., Abdullaev,  Z., Smith, A.D., Ching, K.A., Loukinow,  D., Green, R.D., Zhang M.Q., Lobanenkov V, Ren, B. 2007.  Analysis of the vertebrate insulator protein CTCF binding sites in the human  genome. Cell 128:1231-12453.
Zhang C, Krainer AR,  Zhang MQ. (2007) Evolutionary  impact of limited splicing fidelity in mammalian genes. Trends in Genetics.  23:484-8
Zhang C, Hastings ML, Krainer AR,  Zhang MQ. (2007) Dual-specificity  splice sites function alternatively as 5' and 3' splice sit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4, 15028-15033
Smith AD, Sumazin  P and Zhang MQ (2007)  Tissue-specific regulatory elements in mammalian promoters. Mol Sys Biol.  3:73
Das R, Dimitrova  N, Xuan Z, Rollins RA, Haghighi F, Edwards JR, Ju J, Bestor TH, Zhang MQ (2006) Computational  prediction of methylation status in human genomic sequence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6 Jul 3; 103:10713-6
Smith AD, Sumazin  P, Xuan Z, Zhang MQ (2006) DNA  motifs in human and mouse proximal promoters predict tissue-specific  expressio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3(16):6275-6280
Das D, Banerjee  N, Zhang MQ (2004) Interacting  Models of Cooperative Gene Regulation -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1(46):16234-16239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