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神经科学   
[0] 评论[0] 编辑

突触后膜电位

突触后膜电位(Postsynaptic Membrane Potential)

突触后膜电位,又称为后突触电位,是神经系统中一个关键的生理现象,用于传递神经信号和实现神经通信。它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核心机制之一。

结构与功能

突触后膜电位是指位于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通常是电位的去极化。突触后膜电位的发生取决于突触前膜的释放的神经递质,通常是神经元间通信的化学信号。

突触后膜电位的主要功能包括:

  1. 信号传递:突触后膜电位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关键步骤。当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时,这些分子物质会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导致电位变化,从而将信息传递给后继神经元。

  2. 神经可塑性:突触后膜电位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长时程突触可塑性,如突触增强突触抑制。这种可塑性允许神经系统在学习和记忆等过程中进行适应性调整。

电生理学特性

突触后膜电位的电生理学特性包括:

  1. 膜电位变化:突触后膜电位通常会发生去极化,使膜内电位变得更加正电。这个电位变化是由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来控制的。

  2. 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膜电位可以是兴奋性的,使神经元更容易产生动作电位,也可以是抑制性的,使神经元更难产生动作电位。这取决于释放的神经递质以及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类型。

相关机制

突触后膜电位的生成涉及多个分子和细胞机制,其中包括:

  1. 神经递质释放: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如谷氨酸γ-氨基丁酸(GABA)。这些化学信号将信息传递给突触后膜。

  2. 受体:突触后膜上存在多种类型的受体,包括离子通道受体代谢型受体。这些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并触发电位变化。

  3. 离子通道: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可以通透不同类型的离子,如钠离子钾离子,以调整膜电位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Malenka RC, Bear MF. (2004) LTP and LTD: an embarrassment of riches. Neuron. 44(1):5-21.

  2. Kandel ER, Schwartz JH, Jessell TM. (2000) 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 Fourth Edition. McGraw-Hill Professional.

  3. Purves D, Augustine GJ, Fitzpatrick D, et al. (2018) Neuroscience, Sixth Edition. Sinauer Associates, Inc.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甲状腺亢进症    下一篇 突触前膜电位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