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生物学   
[0] 评论[0] 编辑

中华缺翅虫

中华缺翅虫中华缺翅虫

中华缺翅虫是一种小型昆虫,体长约0.3厘米左右。个体为褐色,头部较大,呈三角形,活动灵活。无单眼复眼触角呈念珠状,共9节。翅部细长,前翅大于后翅,也有无的种类。

简介

学名:Zorotypus sinensis Huang 
门: 节肢动物门
纲: 昆虫纲
目: 缺翅目
科: 缺翅虫科
分布范围: 西藏察隅本堆
数量: 罕见
形态特征: 体长0.3—0.4厘米(约针孔的长)

中华缺翅虫缺翅虫

体重不详
攻击指数:5
防御指数:5
耐寒指数:10
感官能力视觉5;嗅觉5;听觉5
特殊技:3对足都披毛,后足较粗壮,可爬行
识认方法
身体为深褐色。头部近似三角形,额面稀布刚毛触角念珠状,共9节,每节都生刚毛,口器为咀嚼式。
生态习性
住:栖息于枝叶茂盛、阴暗潮湿的原始常绿阔叶林内的风折木、死树等的树皮下。
行:主要为爬行
食:不详,可能为肉食性。
繁殖卵生
成长:幼虫为渐变态
保护级别: 国家II级保护动物
濒危原因:
1、栖地遭到破坏
2、分布区过于狭小

中华缺翅虫属昆虫纲缺翅目缺翅虫科。拉丁学名为Zorotypus sinensis。中华缺翅虫仅分布于中国西南部西藏自治区境内。1973年由中国生物学家黄复生教授首先发现,并正式定名为“中华缺翅虫”。

身体特征

中华缺翅虫缺翅虫
体长3~4mm,深褐色。头近三角形,稀布刚毛;触角念珠状,9节,2、3节最短,1、5、6节长于端部各节;上须5节,前分开;下唇须3节,端节最长,有毛。胸部发达,前胸背板方形,中胸和后胸成梯形。足有毛,跗节2节,第1跗节极短,第2跗节长,端部有2个镰形爪;后足强壮,后足腿节腹侧有1列8~9枚小刺,由基部向端部渐渐变短。腹部10节,腹节背板横向狭窄,雄虫第9节背板后缘有1个棒状突起,第10节背板有1个勺状突;尾须短,仅1节。雄虫有时在腹部末端后有1个钩形附器。缺翅虫包括有翅型与缺翅型。变态不完全。本种生活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我国于1973年首次发现,仅知2种。有关本种的生物学生活史了解很少。 

中华缺翅虫是一种小型昆虫,体长约0.3厘米左右。个体为褐色,头部较大,呈三角形,活动灵活。无单眼复眼,触角呈念珠状,共9节。翅部细长,前翅大于后翅,也有无翅的种类。

生活环境

中华缺翅虫缺翅虫
我国于1973年在西藏初次发现了中华缺翅虫。它个头很小,缺翅型雄成虫体长只有3~4毫米,深褐色。从正面看,头部近似三角形,额面稀布刚毛;触角呈念珠状,共有9节,每节都生刚毛;口器为咀嚼式,上颚短,有3~4个尖齿,下颚呈鸟嘴状;胸部发达;3对都被毛,后足较粗壮;腹部未端两侧有一对乳头状尾须,不分节,有稀疏刚毛,此虫没有翅,是渐变态。栖息于枝叶茂盛。阴暗潮湿的原始常绿阔叶林内的风折木、死树等的树皮下,单个或群集生活。国内仅分布于西藏察隅、本堆。

分布地区

中华缺翅虫缺翅虫
中华缺翅虫通常栖息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雨林季节雨林地带的树皮下或土中,喜成群活动。主要以真菌孢子类为食。

世界已知1科1属27种,多数分布在近赤道两旁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多生活在常绿阔叶林内,在倒木、折木的树皮下。通常幼虫成虫集聚在一起,惊动后四处奔跑逃逸,十分活泼有趣。我国1973、1974年才在西藏发现2种缺翅虫,分别命名为中华缺翅虫(仿陈瑞瑾图)和墨脱缺翅虫

演化

中华缺翅虫缺翅虫繁殖
多数学者认为缺翅目啮虫目有比较密切的亲缘关系。缺翅虫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内,就整个类群而言,它是一个广布的目,东西半球各有十几个分布区;但就各个种来说,却是典型的窄分布,90%以上的种仅出现于某一特定的地区。这种广布目和窄布种的现象表明缺翅虫是一个相当古老的类群。大陆岛屿上的缺翅虫的起源和进化可能与大陆漂移有关。在原始的同一个大陆上,缺翅虫有共同的起源。随着原始大陆的解体和漂移,缺翅虫的祖先也分离、解散,并且在新的条件下生活、繁殖、发展与进化

中国已知2种缺翅虫的分布区域十分接近,相距仅200多公里,但并不互相重叠,分别生活在各自的分布区内。由于形态特征十分相象,雄性外生殖器同属一个类型,它们显然是来自同一祖先的近缘种。它们的祖先类群生活在低海拔的阔叶林内,并与南亚原始缺翅虫有着密切联系。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发生的时候,第四纪曾经出现多次冰期,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缺翅虫在高原的庇护下避免了严寒的袭击而被保存下来,形成东半球缺翅虫最北的分布区。随着造山运动的继续发展,西藏地区的原始缺翅虫又被分隔,在漫长的进化道路上形成同一地域的两个近缘种

受国法保护的虫

中华缺翅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要是有人问,我国有哪些受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的野生动物时,许多人会毫不费力地举出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丹顶鹤大天鹅等许多珍稀动物的名称。可是,如果有人问我国有哪些受国法保护的昆虫的时候,恐怕能回答上来的人就不多了。在我们的国家里,一些极其稀有的昆虫,也同样受到了国家法律的保护。

中华蛩蠊是一种体长不过12毫米的小虫。它体色棕黄,头顶长有长长的鞭状触角,细的身躯末端有两条分节的尾须,看上去像一只大黄蚂蚁,又像一只蟋蟀的幼虫,很不起眼。不过,你可别小看了它,它虽然貌不惊人,却是受到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的国家一级保护昆虫哩!

一种看起来十分平常的小虫,为什么会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呢?原来,中华蛩蠊是属于蛩蠊目的一种昆虫。蛩蠊目昆虫是古昆虫的残遗类群,堪称昆虫王国里的活化石。研究它,对探讨昆虫的起源,演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蛩蠊目昆虫虽然有20多种,可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有发现有它们存在,成为我国唯一没有发现的昆虫目。直到1986年,我国的昆虫学家才终于在东北长白山区发现了我国的第一只蛩蠊。这只新发现的蛩蠊,不但填补了我国没有蛩蠊目昆虫的空白,而且还是世界上没有发现过的蛩蠊目昆虫的新种。因此,它被命名为“中华蛩蠊”。

除了中华蛩蠊,我国的受法律保护的昆虫还有濒危稀有的昆虫伟铗(虫八)、中华缺翅虫墨脱缺翅虫金斑喙凤蝶双尾褐凤蝶等。

发现

中华缺翅虫缺翅虫发现地--长白山
早在远古,昆虫和昆虫产品作为商品打入市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昆虫作为商品在市场的交易越来越活跃,量越来越大。开发商把许多昆虫制作成工艺晶投放市场,有蝴蝶王国之称的台湾,利用蝴蝶资源,每年创汇2000万美元。当前,国内外不法商人,疯狂地采集销售珍稀蝴蝶,许多珍贵种类囱—临灭绝的境况。为了保护生物资源,早在1988年国务院便公布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其中昆虫15种。

在我国,中华蛩蠊是国家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王书永研究员于1986年在吉林长白山首次发现。中华缺翅虫和墨脱缺翅虫北京动物研究所黄复生研究员于1973和1974年先后在西藏察隅墨脱地区发现。伟铗仅分布于四川

尖板嗜春蜒分布于福建。宽纹北春蜒分布于北京河北山西甘肃内蒙古新疆。中华缺翅虫分布于西藏 (察隅),墨脱缺翅虫分布于西藏(墨脱)。拉步甲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江西,硕步甲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广东。臂金龟科 Euchiridae仅有3属20种。在我国,阳彩臂金龟Cheirotonus jansoni Jordan 分布较广,江苏、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有其分布,而格彩臂金龟 Cheirotonus gestrot Pouillaude国内仅分布云南,戴褐臂金龟Propcmza crusdavidi Deyrolle只分布江西。戴叉犀金龟分布扛西福建

故乡--西藏

中华缺翅虫缺翅虫的故乡--西藏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部,地跨北纬26°50?—36°53?、东经78°25?—99°06?之间,面积122多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面积的八分之一,在中国各省区中,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居第二,相当于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卢森堡5国面积的总和。北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相邻,东面和东南面同云南省四川省接壤;南部与西部自东而西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以及克什米尔地区毗邻,国境线长约3842公里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昆虫纲 INSECTA

双尾目 DIPLURA 铗科 Japygidae 伟铗 Atlasjapyx atlas Ⅱ
蜻蜓目 ODONATA 箭蜒科 Gomphiade 尖板曦箭蜒 Heliogomphus retroflexus Ⅱ
宽纹北箭蜒 Ophiogomphus spinicorne  Ⅱ
缺翅目 ZORAPTERA 缺翅虫科 Zorotypidae 中华缺翅虫 Zorotypus sinensis Ⅱ
墨脱缺翅虫 Zorotypus medoensis  Ⅱ
蛩蠊目 GRYLLOBLATTODEA 蛩蠊科 Grylloblattidae 中华蛩蠊 Galloisiana sinensis Ⅰ
鞘翅目 COLEOPTERA 步甲科 Carabidae 拉步甲 Carabus (Coptolabrus) lafossei  Ⅱ
硕步甲 Carabus (Apotopterus) davidi Ⅱ

中华缺翅虫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

臂金龟科 Euchiridae 彩臂金龟(所有种) Cheirotonus spp. Ⅱ
犀金龟科 Dynastidae 叉犀金龟 Allomyrina davidis Ⅱ
鳞翅目LEPIDOPTERA 凤蝶科 Papilionidae 金班喙凤蝶 Teinopalpus aureus Ⅰ
双尾褐凤蝶 Bhutanitis mansfieldi Ⅱ
三尾凤蝶   Bhutanitis thaidina dongchuanensis  Ⅱ
中华虎凤蝶 Luchdorfina huashancnsis Ⅱ
绢蝶科 Parnassidae 阿波罗绢蝶 Parnassius apollo Ⅱ

墨脱缺翅虫

中华缺翅虫墨脱缺翅虫
墨脱缺翅虫的缺翅型与中华缺翅虫十分相像,但前者雄虫第8腹节腹板后部中央4枚毛的排列为梯形,阳茎(雄虫的交配器官)先端延长,并逐渐尖锐,而后者第8腹节腹板后部中央4枚毛的排列呈弧形,阳茎先端不延长,并突然收缩成状。有翅型成虫体长2.5~3.0毫米,为暗黑色。两对翅膀窄长,密布短绒毛,前翅稍长于后翅,几乎等于体长的1.5倍。头部近三角形复眼圆形深黑色,稍突出,面有3个单眼。本种的生物学特征与中华缺翅虫相同。国内仅分布于西藏墨脱汉密

缺翅目Zoraptera

中华缺翅虫缺翅目生活地
本目为一类原始的稀有昆虫,具有集群的生活习性缺翅目昆虫纲中最小的一个目,也是了解最少的一个目。该目1913年首先建立,由于最初发现的种类都是无翅型,故命名为缺翅目,后来才发现有翅型

体长很少超过3-4毫米。有翅型翅展约7毫米。体扁平褐色暗黑色大,触角念珠状,口器咀嚼式。常无翅,有翅型的翅狭长。膜质,翅脉简单。腹部10节,尾须短而不分节。雌虫无产卵器

世界已知1科1属27种,多数分布在近赤道两旁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多生活在常绿阔叶林内,在倒木折木树皮下。通常幼虫成虫集聚在一起,惊动后四处奔跑逃逸,十分活泼有趣。我国1973、1974年才在西藏发现2种缺翅虫,分别命名为中华缺翅虫(仿陈瑞瑾图)和墨脱缺翅虫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触角九节缺翅目,一节尾须二节跗;无翅有翅常脱落,隐居高温高湿处。

昆虫纲的一目。小型稀见昆虫。通称缺翅虫。全世界已知不足30种。中国已知2种 ,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 。由于最初发现的缺翅虫均为缺翅型,所以定名为缺翅目。1920年,A.N.考迪尔在美洲得到这类昆虫的有翅类型。从此,人们明确了缺翅目昆虫有缺翅和有翅两个类型。
缺翅虫成虫的体长一般不到4毫米。有翅型翅展约7毫米。缺翅型体褐色,头近三角形,触角9节 。念珠状 。无单眼和复眼。口器咀嚼式。胸部发达。发育为渐变态。无社会组织结构和品级分化。缺翅虫一般生活在常绿阔叶林中,多发现于楠木树皮下、朽木或腐殖土内,有时可生活在白蚁巢附近,在消化道内可找到真菌孢子类残片。

相关词条

触角昆虫缺翅虫西藏昆虫纲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缺翅目缺翅虫科

书名: 《神秘的隐士》
ISBN:753042791
作者:李湘涛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定价:24
页数:354
出版日期:2004-1-1
简介:本套丛书用生活活泌的语言分门别类地介绍了我国所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形态、习性生存环境及其趣闻轶事,并呼吁人们一起来保护、挽救这些人类的朋友

中华缺翅虫《昆虫》
书名: 《昆虫》
图书编号:2329294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定价:39.0
ISBN:750571555
作者:乔治.C.麦加文
出版日期:2005-01-09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华爱灰蝶    下一篇 中华鲟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