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科研机构   
[0] 评论[0] 编辑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缩写为SIBS)成立于1999年7月,是中国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综合性国立研究机构,由原上海地区的中国科学院8个生命科学研究所和2个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组建而成。

研究院概况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当人类迈进21世纪门槛的时候,人类基因组计划已告完成,后基因组时代已现端倪,生命科学的飞速进步不断推动着人类对自身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人口与健康领域成为国际上生命科学研究最为集中、进展最快的一个领域。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3亿人民对健康医药的战略需求亟待依靠生命科学来满足。在国家药物与人口健康领域战略需求与世界生命科学前沿发展不断交汇的时代背景下,按照中国科学院党组的重大决策,1999年7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为“上海生科院”)应时代潮流的挑战而诞生了。秉承了中国科学院沪区8个生物学研究机构半个多世纪的优良传统,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之一。

上海生科院的使命是在中国建设一个国际先进水平的“药物与人口健康自主创新核心”,使之成为产出“一流成果、一流效益、一流管理、一流人才”的生命科学研究机构,促进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基地,以及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在我国药物与人口健康自主创新体系中发挥骨干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为提高中国疾病防控能力、人民健康水平、促进医药产业发展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

科研实力

上海生科院成立7年来,一直按照中科院党组的精神全力以赴地建设着这个核心基地:

运用整合、新建、转制、搬迁等各种研究机构深化改革方式,完成了原来8个生物学研究机构的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组成4个研究所和1个转制企业;在中科院的支持下又适时地进行新的战略布局,以几乎是一年一个的速度新建了4个研究所和1个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

凝练提升了科技创新目标,调整了学科布局和科研结构,吸引、凝聚和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科技人才,造就了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队伍;

大力推进跨所合作和国际国内合作,推进原始创新,实施以知识产权产生、保护、经营和管理为核心的技术转移战略,科研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取得了一批原始创新成果;

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创新文化建设,树立“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以创新为民为宗旨”的科技价值观,倡导“砺志求真,笃学明德”的核心理念,率先推行科研道德行为准则,营造了以“合作交流”为底蕴、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研究所始终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把有利于科研、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有利于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三个有利于”作为一切工作方针的判据,针对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具体环境条件,先后提出和实施了相应的工作总方针,起步期实行“对内稳固,对外拓展”,巩固期实行“巩固、提升,合作、交叉”,跨越期将实行“抓基地,建平台,创一流”。

科研体系

上海生科院是由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上海生理研究所、上海脑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上海昆虫研究所和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等8个生物学研究机构经过结构调整、体制创新而组建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上海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等也先后整建制并入。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学术传统、学术积淀有着50多年的历史,这里人才辈出,诞生过世界生命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世界上首次全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创制了中国第一个被国际公认的创新药物“蒿甲醚”,首次完成蟾蜍卵母细胞的人工单性繁殖等。有关研究所还曾率先在国内开展以基因工程为主的现代生物技术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抚今追昔,研究所无限景仰前辈贤哲在这里开创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事业的远见卓识,钦佩几代科学家在这里的开拓耕耘,感谢历届院所领导、全院同仁和研究生为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改革、建设和发展所做出的无私奉献!

上海生科院现有8个研究所和4个支撑单元,分别是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药物研究所、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健康科学研究所、营养科学研究所、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和中科院-马普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上海中科伍佰豪生物工程研究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实验动物中心。她已经成为了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大型综合性国立研究机构。

上海生科院聚焦科技创新活动于以下重点研究领域: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和生物信息学,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相互作用及功能,细胞活动的分子网络调控,脑发育与脑功能的分子与细胞机制,防治重要疾病的新药研究开发、中药现代化以及药物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植物分子生理和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生物医学转化型研究,现代营养科学病毒学免疫学计算生物学,以及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在知识创新工程三期,上海生科院将围绕建设“药物与人口健康自主创新核心”,跨所部署创新药物、重大疾病诊治、生物技术产品研究等三大研究计划,建设和完善创新药物研发、疾病系统生物学研究、工业生物技术研发等三大技术平台。

发展目标

创新药物研究计划瞄准“出新药”目标,将针对严重影响中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建立完整的药物创新体系;重大疾病诊治研究计划将开展疾病的发病机理、新诊断标记物、预防与干预研究等,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新思路、新手段、新途经;生物技术产品研究计划将重点研发生物类药、营养干预、生物质能源和医用原料等。目前,围绕“三大研究计划”已经优选了8个重大研究方向,即创新药物研发,中药现代化,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糖尿病的发病机理与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与防治,艾滋病等新生传染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与防治,肿瘤的发病机理与防治,工业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等。

创新药物研发平台将进一步完善国家新药筛选中心、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中药现代化中心等,重点建设药效评价中心、药物代谢中心、安全性评价中心、分析中心,建设药物制剂中心、药物质量控制中心等;疾病系统生物学研究平台将进一步提高基因组平台、蛋白质组研究平台、生物信息学研究平台的技术支撑能力,新建代谢组研究平台和计算生物学平台,实现各组学研究的对接;工业生物技术研发平台将完善和建设基因克隆表达平台、动物细胞表达平台、多肽合成平台、工业微生物发酵平台、生物催化与转化平台、抗体平台和蛋白质分离纯化平台等。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重点实验室是聚集高水平科技人才,开展科学前沿探索,贡献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基地。现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分子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干细胞重点实验室。

围绕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产业化,上海生科院实施了五大战略:促进技术转移战略、发展企业集团战略、院地共建孵化器战略、培养研发人才战略、建设生产基地战略等。

上海生科院以世界领先地位为目标看科学创新,以国际竞争力提升看技术创新与发展。坚持分类评价,基础研究坚持质量重于数量的评价导向,逐步推行国际化专家评价制度;研发与产业化工作则坚持市场需求和机制为评价导向。

人才队伍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生科院现有职工1810人,科技人员1200余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6名,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5个,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93人,包括国外引进81人,国内引进5人,一个“海外知名学者”团队7人。

上海生科院面向海内外广纳英才。一些外籍科学家走上所长领导岗位。美籍华裔神经科学家蒲慕明教授任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德国科学家乌里·施瓦茨(UliSchwarz)任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主任、美国贝勒医学院教授臧敬五任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史香林任营养科学研究所所长、法国科学家杜文圣(VincentDeubel)任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所长、德国科学家德乐思(AndreasDRESS)任马普计算生物学研究所外方所长。

上海生科院已成为中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高级人才培养基地。2003年在国家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中位居生物学学科第一,2005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2000至2005年先后有9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1人获中国科学院长特别奖学金,41人获中国科学院长奖学金,340人获其他各类奖。实施研究生精品教育工程,邀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机构的专家进行授课,《Nature》杂志的评价认为“上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生教育”。现有在学研究生164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993,硕士研究生653,博士后78人。此外,还培养生物学与临床医学交叉复合的双博士学位人才和研发研究生。

交流合作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国际合作成为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上海生科院与德国马普学会共建计算生物学研究所、马普客座实验室、建立青年科学家小组和伙伴实验室,与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和上海市政府共建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共建中法生命科学及基因组研究中心,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共建分子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与瑞士Novartis公司、美国Tanox公司、GSK公司等多家国际大公司等建立了合作实验室。与英国《Nature》出版集团合作实现《CellResearch》加入国际科技期刊发行阵营。与美国NIH、康奈尔大学加拿大大学健康网络(UHN)、亚太分子生物学网络组织(A-IMBN)等著名机构开展合作研究。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及国际脑研究组织等机构的组织工作和学术交流活动。每年主办或承办多次大中型国际学术会议,接待外国科学家来访数百人。

积极拓展国内合作,营造开放的科研体系。参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市共建“辰山植物园”,与上海图书馆共建“生命科学图书馆”,与上海有机所共建“化学生物学研究中心”,与大连物化所共建生物大分子联合实验室,与上海交大共建系统生物学研究所,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系统生物学系,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分别与上药集团、绿谷(集团)共建“中央研究院”、“绿谷研究院”,与浙江省湖州市共建“先进工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等等。

成果

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上海生科院努力为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撑服务,拥有集文献情报、期刊学会、档案、网络服务为一体的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提供方便快捷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实验动物中心是中国规模最大、品系最多的啮齿类实验动物繁育和供应基地,也是国家两大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之一。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拥有包括岳阳路、枫林路、重庆路、漕宝路、九亭、浦东张江等在内的六大园区,总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正在大力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实验室的基本建设,使之十年不落后,五十年可改造,努力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后勤服务一体化、社会化、市场化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服务质量得到提升。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2000年至2005年,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积极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任务,并自主部署一批“前沿领域项目”。新增主持973项目6项,973计划SARS专项5项,新增主持863及重大专项课题125项。新增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332项,其中重点项目16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5项,创新群体5项。承担中科院创新重大项目3项,创新重要方向项目30项。上海市各类项目261项。

2000年至2005年,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在人类基因组及其功能研究、植物基因组及其功能研究、脑发育与可塑性基础研究国际前沿研究、创新药物的研发、细胞信号传导研究、新药筛选体系和高通量筛选技术、高等植物重要生理过程的信号传导研究、免疫与临床治疗研究、干细胞基础研究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创新成果,先后在《Science》《Nature》及其系列、 《Cell》及其系列、 《PNAS》《PlantCell》等杂志上发表高水平论文63篇。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总数居全国科研机构前列,生物学领域第一位。

2000年至2005年,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共获得国家、省部委等的科技奖励60项,其中第一完成单位获奖成果38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6项(3项为第一完成单位,3项为第二完成单位),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第一完成单位),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第二完成单位);上海市科技进步奖38项(第一完成单位27项),其中一等奖11项。

2000年至2005年,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申请专利539项,其中发明专利371项;专利授权168项,其中发明专利121项;获得国家新药证书33张,其中一类新药证书3张;获国家新药临床批文45张,其中一类新药证书5张。

核心理念

生科院的核心理念是: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坚持以科学研究为立院之本,追求科学真理和原始创新,以科学知识和技术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学术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科研机构

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简称生化与细胞所)成立于2000年5月,由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与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整合而成,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成员单位之一。现任所长为李林研究员。

生化与细胞所是中国生命科学领域最具科研实力和影响力的国立研究机构之一。经历半个世纪的风雨和几代科学家的艰苦创业和奋斗,研究所(它的前身)先后取得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工全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卵母细胞的受精成熟和单性生殖、家鱼的人工繁殖等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技一等奖。不仅在国内享有崇高的科学和社会声望,也为国际同行所瞩目。

生化与细胞所定位于战略性基础研究,以着力解决和满足应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而产生的重大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为主线,加强与提升面向世界最前沿的高水平的基础研究。研究所不断坚持“两个面向”凝练科技创新目标,形成了目前依托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以蛋白质科学和表观遗传调控研究为核心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领域和以信号转导和细胞活动分子网络研究为核心的细胞生物学领域。围绕“创新药物的新靶点与新机制、细胞的全能性与定向分化”两大研究主线,生化与细胞所在“重大疾病相关的蛋白质复合物研究、遗传不稳定性与衰老及肿瘤、重大疾病的细胞活动分子网络、干细胞分化调控与组织工程、男性生殖发育及健康”等方面开展研究,力争为国家人口与健康重大需求作出贡献,并以原创性成果及高水平人才跻身国际知名研究机构之列。

神经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神经所拥有十五个的研究组,主要的研究领域为分子细胞和系统神经生物学。研究所将以每年两到三个研究组的速度招募新的研究组组长,最终至2010年达到30个研究组的目标。每个研究组由不超过五名的工作人员与数目不等的研究生和博士后组成。多数研究组与国内外的同行有合作研究,长期合作者被聘为神经所的客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部、基金委等对研究所的资助,使研究所研究人员的经费和仪器设备接近国际标准。由著名神经生物学家组成的国际顾问委员会,为神经所的体制、科研工作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建议。定期的国际同行对每个研究组的学术评估为保证提高研究所的整体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脑的结构和功能是对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最终挑战,神经科学将是21世纪最活跃的前沿基础学科。过去的几十年神经科学研究在发达国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中国的研究进展还赶不上国际步伐。在上海成立神经科学研究所为中国神经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立足于本土以及与国际同行竞争的新机会。

相关词条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七二五所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参考资料
http://www.sibs.ac.cn/index.asp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下一篇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