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科研机构   
[85] 评论[0] 编辑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简称福建物构所)创建于1960年,它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福建分院筹建的技术物理所、应用化学所电子学、数学力所、自动化所、稀有金属所和生物物理研究室。1961年调整合并为理化研究所,1962年改名为华东物质结构研究所,1973年定名为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卢嘉锡院士(已故)是我所的创始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福建物构所逐渐成为在国内外有特色、有影响的我国结构化学和新晶体材料的重要综合研究基地之一。

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福建物构所位于福州市西郊的闽江之畔,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眦邻的世界500强企业“沃尔玛山姆会员店”与所仅一街之隔。全所占地面积约150亩,大院里已形成环境园林化、生态自然化的格局,与相邻的福州江滨公园、金牛山公园相交辉映。

福建物构所现有职工304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吴新涛院士、洪茂椿院士);研究员29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34人。是国家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学博士生110人、硕士生166人、博士后6人、博士生导师25人。

2004年,根据中科院提出的“以人为本,创新跨越,竞争合作,持续发展”新科技发展观的要求,对科研系统结构进行了调整,在原有三个研究室的基础上,设立了“三个研究平台”(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电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纳米材料重点实验室)其中包括“七个研究室”即:结构化学基础研究室、纳米材料研究室、理论计算化学研究室、晶体材料研究室、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室、激光工程研究室、应用化学研究室。

福建物构所是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研究机构。主要从事新型化合物的晶体和分子结构及其与宏观性能(即化学性能、物理性能和生物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重视研究其可能的潜在应用。以无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前沿领域的金属簇化学及新技术晶体材料为主攻方向,进行系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时适当开展生物大分子(包括金属酶)的晶体结构和分子结构研究。充分发挥结构化学、新技术晶体材料等学科领域的优势,瞄准二十一世纪科学发展优先领域中重大基础性问题,重点开展结构敏感功能、纳米材料、光电子功能材料的研究,使结构化学和材料科学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体系。在科研方法上,重视实验与理论、化学与物理和其它非化学学科、结构与性能、静态与动态、基础与应用的“五重双结合”,形成综合优势。建所以来,共有219项科技成果获得各类科技奖励,其中问鼎国家科技三大奖及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1项、中国发明专利金奖2项。“八五”以来(至2004年止),共发表科技论文2699篇,论文被SCI收入和引用数一直居全国1500多个研究机构的前列。

2001年7月,福建物构所获准进入中科院第二期创新工程试点,从此这个中国科学院在闽的唯一研究所,如涅盘后的凤凰一飞冲天,各方面的工作取得骄人的成绩。2001年至2004年,福建物构所共有10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三等奖以上奖励。其中,洪茂椿、吴新涛院士承担的“新型无机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规律与性能研究”既2001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之后,2002年又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3年,由卢绍芳等完成的“钼(钨)硫核或纯核簇的集合、结构和性能研究”获得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近几年来,福建物构所前沿基础研究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尤其是洪茂椿院士、吴新涛院士和曹荣研究员分别以无机化学前沿研究的评述性专章被收入国际学科性重要出版物、多篇论文进入ESI顶级引用率以及有关论文连续入选ISI“十大化学热门文献”等,在国际上产生积极影响并受到国际权威机构的赞赏。

进入创新工程以来,福建物构所把“人才强所”的战略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努力从各个方面为年轻同志创造成才条件,重视和发挥青年科技人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积极为他们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让更多青年同志有机会进入学科前沿领域,通过组织重大科技活动和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学术带头人。继洪茂椿院士之后,曹荣卢灿忠郭国聪三位研究员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卢灿忠、黄艺东二位研究员入选首批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郭国聪、毛江高杨国昱三位研究员入选福建省第六批百千万人才工程,使一批优秀年轻的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福建物构所积极参与和融入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积极发挥中科院的窗口和纽带作用,通过项目带动战略,为提高福建省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3年3月,福建省批准依托福建物构所、联合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同行的优势组建“福建光电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纳入福建省与中科院共建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2004年又批准实施以福建物构所为牵头单位的重大科技专项“新材料与器件”,加快促进福建光电子材料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同时福建物构所与福州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签订了共建协议,标志着所校的合作与交流走向规范化和法理化的层面。由福建物构所控股的福建福晶科技有限公司,拥有世界一流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和器件的产品。公司依靠所里雄厚的科技实力和人才优势,根据中科院的要求,正加快实现中国人工晶体产业整合的定位和人工晶体市场的产业升级,一方面靠市场化整合(产业平台),另一方面完成与资本市场接轨,尽快成为上市公司(资本平台),并联合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同行的优势,加快促进福建省光电子材料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带头作用。对推进福建的社会经济、科技的和谐快速发展,加快福建省全面小康社会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

福建物构所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备购置、基础建设等方面保持较大投入力度。2001年以来,仪器装备总投资5400万元,目前有各类科研仪器3700多台,总价值达6600多万元,其中价值20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有8台,为所里的科研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园区基础建设方面,建筑面积7960平方米的物理楼改造装修工程,已于2003年交付使用,装修改造后的物理大楼,设施完善、功能齐全、面貌一新。新落成的研究生公寓(7182多平方米),从建筑造型,到室内装饰都让人耳目一新,为广大学生创造了一种优美、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新建化学综合实验楼(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在时间紧、要求高的情况下,已进行基础施工,2006年底化学综合实验楼的建成,将使福建物构所具备了在结构化学与新材料学科基础设施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所。 

福建物构所出版的刊物有中英文版《结构化学》(收入SCI),影响因子为0.548,是国家一级学术刊物。图书馆藏书45000余册,期刊400余种13万余册。

院士

卢嘉锡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卢嘉锡
化学家。祖籍台湾台南。福建厦门人。193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系。193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物理化学“哲学”博士学位。1985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年被选为比利时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他早年设计的等倾斜魏森堡照相的Lp因子倒数图,曾为国际X射线晶体学界普遍采用。创建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1973年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网兜模型之一,之后又提出过渡金属原子簇合物“自兜”合成中的“元件组装”设想,还系统地组织提出一些[Mo3S4]4+簇合物的“类芳香性”本质问题,因而使中国化学模拟生物固氮及有关原子簇合物的合成和结构化学研究跻身世界前列。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现任第八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等职。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梁敬魁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梁敬魁
无机物理化学家。福建福州人。195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60年在苏联科学院冶金研究所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期在晶体结构化学、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三个交叉领域从事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在功能材料的多晶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相图和点阵常数精确测定方面做了大量系统的工作。

发表论文、综述300余篇,著有《相图与相结构》(上、下册)和《高压氧化物超导体系相关系和晶体结构》。提出从第一条衍射线面间距值测定高Tc氧化物超导相结构和原子粗略位置的简便方法,发现分别属于两种结构类型的铊系超导相。在Cu-Au二元系中观察到一系列新的超结构相。开展了相图在单晶生长中应用的研究,在多元硼酸盐体系中确定了具有倍频效应的物质,并成功地解决了优质紫外倍频BBO晶体生长的原理和实践。主持完成属首创的核试验瞬时过程测温装置的研制。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乾二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张乾二
化学家。福建惠安人。1954年厦门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厦门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在配位场理论方法研究中,研究新的耦合系数的性质和计算方法,使计算方法标准化,并将弱场和强场理论的计算相互沟通,改进和简化计算方法的普适化。发展了分子轨道图形方法。在原子簇化学键理论研究中推导出旋转群─点群变换系数的闭合表达式,为簇骼多面体分子轨道的构造和计算的统一处理提供了可能。在探索簇合物电子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多面体分子轨道理论方法”,既可对簇合物的电子结构进行定量计算,又可对所给结构的合理性做出定性的判断和解释。在多电子体系的量子化学研究中,解决了酉群内外积耦合系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并提出一种与经典结构式相对应的新型多电子体系波函数(键表),建立了价键理论的对不变式方法与直观的化学反应规则,为多电子体系的研究提供了一种键表酉群方法。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吴新涛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吴新涛
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家。生于福建石狮。196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66年福州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结构化学和簇化学研究。在过渡金属硫化学及簇化学领域总结出硫原子配位构型与元件组装的关系表,阐明了硫原子的孤对电子数与配位数对合成的重要作用,为设计合成新原子簇化合物提供了理论依据。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作为首例的新构型原子簇化合物。基于对簇化学的贡献,他被美国发行的《簇科学杂志》称为该领域的“国际带头学者”。开拓出自组装合成无机一维高聚链化合物的新体系,探索了阳离子的价态和大小对阴离子元件组装的影响,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新构型的无机一维高聚链化合物。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洪茂椿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洪茂椿
无机化学家。1953年生于福建莆田。1978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化学系,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硕士学位。日本名古屋大学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研究,用化学自组装法设计合成金属-有机纳米笼、管及线;宏量制备了多种新型原子团簇;系统地合成了金属石墨状聚合物、具有纳米孔洞的金属-有机聚合物和新型稀土与过渡金属混合聚合物,并研究它们的结构与其性能关系。在“纳米功能分子”和 “新型无机-有机聚合物”的无机前沿领域做出贡献。他在新型无机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规律与性能研究方面的工作曾获多项奖励。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历任所长

卢嘉锡 任期1960.2-1984.3(此后任名誉所长)

梁敬魁 任期1984.7-1987.6

张乾二 任期1987.6-1992.5

黄锦顺 任期1992.5-2000.6

化学生物学研究室

实验室简介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提高人口健康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涵,与我国众多的人口所形成的巨大药物消费市场相比,我国当前的药物尤其是新药的创新能力薄弱,大量使用的是进口的药物,这无形中增加了医保系统的成本。新药设计和发展是化学生物学的一大重要研究内容。

科学发展的源动力之一来自于多学科的融合。化学生物学正是化学与生物学交叉的一个新兴的前沿学科,化学生物学融合化学和生物学相关学科的技术和方法,通过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及其对生命体系的影响而达到了解和调控生命体系的目的。蛋白质科学和小分子化学及其相互作用是化学生物学的重要具体内涵。化学生物学在国际上已得到认可并正在迅速发展,如Nature出版集团已在2005年首刊了该领域的专门期刊:NatureChemicalBiology。利用这些新学科的原理和方法,比如以系统的观点来研究生物体的外源介入及其效应,或在分子水平研究外源药物与靶物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将不仅会推动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也可能会为重大疾病的治疗、创新药物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或策略。

化学生物学研究室的目标是:瞄准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性重大问题,联系与我国、我省经济建设、人类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重要需求,集中开展化学生物学、结构基因组、蛋白质组学、环境与能源以及重要生物过程的结构与性能模拟等的原创性研究;大力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凝聚研究和技术队伍,产出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并在重要的前沿领域开拓新的研究方向。

室主任简介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黄明东

黄明东博士,现为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化学生物学研究室主任。1982年和1985年分别获得福州大学和厦门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之后任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3年获得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Scripps研究所和哈佛大学医学院工作。2002年应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到福建物构所工作,先后承担了包括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及福建省重点基金等项目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在尿激酶受体介导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以及蛋白质与细胞膜相互作用的结构机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研究工作发表在包括Science(通讯作者)、NatureStructureBiology、J.CellBiol.、J.Biol.Chem.等国际国内杂志上。他的科研成果在多个国际会议上被邀为大会报告。现在的主要研究方向为(1)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研究;(2)理性药物设计和药物研发。

研究方向

融合化学和生物学相关学科的技术和方法,通过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及其对生命体系的影响而达到了解和调控生命体系的目的。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

1)生物体系中的一些重要化学过程

2)生物固氮酶、氢化酶、光合作用系统II的活性中心的化学模拟

3)重要蛋白质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4)生物膜信号分子及其抗肿瘤药物研究

黄明东课题组

结构生物学课题组

研究方向(ResearchDirections):

1)结构生物学研究(StructuralBiology-fromgenesynthesistoproteinstructure):以X射线结晶学为主要手段,研究解决生物学中提出的重要结构问题,特别是细胞表面受体的结构、及其介导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总结大分子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性,为包括多肽和蛋白质在内的大分子的研究、设计和功能改进提供结构基础,并最终达到理性设计创新药物的目的。具体的研究工作将涵括基因克隆、蛋白质表达、纯化与结晶,晶体结构解析、结构分析。

2)化学生物学研究(ChemicalBiology):蛋白与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设计、合成、以及在细胞和动物水平上的表征。Protein-proteininteraction;protein-druginteraction;designandsynthesisofnewdrugentitiesandtheirevaluationinanimalmodels.

研究成果:

在多种国际杂志上(包括Science、JMB、CMLS、J.Struct.Biol等)发表了四十几篇原创科研文章。其中一项成果是成功测定了尿激酶-尿激酶受体复合物高分辨率(1.9埃)的晶体结构。这项结果对研究尿激酶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及设计尿激酶受体抑制剂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这项结果被SCIENCE杂志接受发表。BioWorldToday杂志对该项工作进行了专评、并指出该项工作提供了“抑制肿瘤转移的第二代靶物”。

研究经费(ResearchFunding):

感谢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中科院“百人计划”、科技部863和973项目、国家人事部和福建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的资助。

部分论文目录(SelectedPeer-reviewedpublications):

ZhuL,Yang,F,Chen,L,MeehanEJ,Huang,M(2008)Anewdrugbindingsubsiteonhumanserumalbuminanddrug-druginteractionstudiedbyX-Raycrystallography,JStructBiol.,inpress(IF=3.5)

HouX,ChenM,ChenL,MeehanEJ,XieJ,HuangM.(2007)X-raySequenceandCrystalStructureofLuffaculin1,aNovelType1Ribosome-inactivatingProtein,BMCJ.Struct.Biol.Apr30;7:29(IF=1.9)

ZhaoG,YuanC,WindT,HuangZ,AndreasenPA,HuangM.(2007)Structuralbasisofspecificityofapeptidylurokinaseinhibitor,upain-1.JStructBiol.49(1):71-7.(IF=3.5)

YuanCandHuangM.(2007)DoesuPARexistinalatentform?Cell.Mol.LifeSci.(IF=5),64(9),1033.

LiY,ParryG,ChenL,CallahanJA,ShawDE,MeehanEJ,MazarAP,HuangM.(2007)Ananti-urokinaseplasminogenactivatorreceptor(uPAR)antibody:crystalstructureandbindingepitope,J.Mol.Biol.(IF=5)365(4):1117-29

YangF,BianC,ZhuL,ZhaoG,HuangZ,HuangM.(2007)EffectofHumanSerumAlbuminonDrugMetabolism:StructuralEvidenceofEsteraseActivityofHumanSerumAlbumin,J.StructuralBiology(IF=3.5),157(2):348-355

ChenJ,ChenN,HuangJ,WangJ,HuangM.(2006)Derivatizablephthalocyaninewithsinglecarboxylgroup:synthesisandpurification,Inorg.Chem.Commun.(IF=1.7),9:313-315.

HuaiQ,MazarAP,KuoA,ParryGC,ShawDE,CallahanJ,LiL,YuanC,BianC,ChenC,FurieB,FurieBC,CinesDB,HuangM.(2006)StructureofHumanUrokinasePlasminogenActivatorinComplexwithitsReceptor,Science(IF=23),311(5761):656-9.

RaoY,BianC,YuanC,LiY,ChenL,YeX,HuangZ,HuangM.(2006)AnOpenConformationofSwitchIofSar1GTPaserevealedbycrystalstructureatLowLowMg2+.BiochemBiophysResComm,348(3):908-915(IF=3)

LiY,ParryG,ChenL,CallahanJA,MazarAPandHuangM.(2005).Optimizationofcrystalsofaninhibitoryantibodyofurokinaseplasminogenactivatorreceptor(uPAR)withhydrogenperoxideandlowproteinconcentration,ProtPepLett(IF=0.8),12(7):655-658.

BianC,YuanC,LinL,LinJ,ShiX,YeX,HuangZ,HuangM.(2005).PurificationandpreliminarycrystallographicanalysisofaPenicilliumexpansumlipase,BBA-ProteinandProteomics(IF=2),1752:99-102.

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室

实验室简介

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室目前有三个课题组,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从分子/原子尺度,纳米介观到宏观尺度各个层次上的理论化学计算学与物理研究,为我所结构化学和新功能材料的研究提供理论创新源泉。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面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国际合作重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等研究项目。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吴克琛课题组

课题组长简介

吴克琛,男,1965年8月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结构化学》杂志编委,兼任研究生处处长。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93年毕业于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理学博士。曾任德国Max-Planck研究所博士后、荷兰Groningen大学材料科学中心访问教授、英国Oxford大学理论与物理化学实验室访问教授、日本高等科学技术研究院JSPS特邀访问教授。1998年作为海外引进人才回所工作。先后在Nature,J.Phys.Chem.A&B,Chem.Phys.Lett,AppliedPhys.A,Inorg.Chem.,NewJ.Chem.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曾主持国家科技部重大科技计划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及面上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获得过福建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主持人)和福建省青年科技奖。实验室拥有先进的并行计算机及良好的化学合成制备设施。目前开展的主要工作为:(1)金属团簇光电子材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2)纳米及纳米超分子光学材料的研究。(3)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在过渡金属化学和材料学的应用研究。

研究方向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原子簇化合物的结构、电子结构及线性、非线性光学性质

多金属原子簇化合物(polynuclearmetalclustercompound)表现出独特的簇芯-配体协同的结构特征和金属间d-d作用和金属-配体间d-p/d-sp作用的电子结构特征。这使得多金属原子簇化合物成为研究新的光学、电学、催化和生物现象的新兴领域。揭示这些新现象、新性质的结构因素和微观起源,并且在微观水平上调控功能以发展新型功能材料是本方向的研究目标。

有机金属簇(配)合物的制备合成

针对目标性质,采用水热合成和绝热绝氧反应技术,合成制备新的有机金属簇(配)合物。目前的目标是制备新颖的无心对称的晶体化合物,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和谱学技术(红外、紫外可见、核磁等)表征结构特征;通过磁性质、电学性质、粉末倍频技术和超级Rayleigh散射技术研究新颖物质存在的性质与功能;结合理论计算技术加以分析、判断、修饰和改进新物质的功能性质。在有机金属簇(配)合物中发现和制造新颖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物质并竭力使之获得应用是本方向的研究目标。

纳米团簇及纳米超分子的计算化学

介观尺度的团簇和超分子具有微观尺度分子(<10?)所未见的独特的性质并有可能在纳米尺度上制备和应用。研究体系从分子尺度演化到介观纳米尺度(10-100?)所引起的结构稳定性、电子结构变化及特殊性、物理性质的演变特点、规律及其内在原因,提出纳米材料和超分子材料的制备方向,并且在这一新兴领域中发挥理论计算科学的优势与作用是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目标。

过渡金属离子与DNA/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微量的过渡金属阳离子存在于生物体内并发挥着超乎人们意识的作用。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入某些过渡金属阳离子已在临床上证明是有效的和救命的。目前为止,过渡金属阳离子与生物分子靶标的作用机制有待开发。过渡金属离子与DNA的核酸碱基、磷酸基团、蛋白质中不同的氨基酸的作用机理微观到理论计算分析可以发挥弥补实验缺憾的作用。对常见的过渡金属阳离子与DNA碱基、五碳糖及磷酸基团的成键、非键机理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是目前本研究方向的目标。

激光工程技术研究室

实验室简介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研究室以激光技术及其工程化研究为方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及市场应用,注重自己特色及多学科交叉集成,推进新型激光器件关键单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的发展,开展与光电子器件紧密相关的激光晶体、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探索及其工程化生长技术研究。目前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课题、福建省"新材料与器件"重大专项、福建省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

研究室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4人,高级职称9名,在读博士后1人,研究生12名。

目前确立的三大课题研究方向:

1.林文雄组:新型固体激光技术及工程系统的研究

2.姚元根、庄欣欣组:大截面水溶液非线性光学晶体生长

3.凃朝阳组:新型激光晶体和无机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的研究

林文雄课题组

组长介绍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林文雄
林文雄博士,1966年3月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福建物构所激光工程技术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光辐射安全与激光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兵工学会光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激光》、ChinesePhysicsLetters、《物理学报》特邀审稿人。1988年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应用物理系光电子专业;1988年保送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1994年公派赴美国硅谷开展“高光束质量半导体泵浦固体激光器研制”课题的国际合作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50余篇,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四项中国授权专利、20项中国受理专利;作为第一作者获得2006年第13届运盛青年科技奖,2006年福建省科技奖二等奖;作为主要参加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奖励。近年来共培养博士后1名,研究生2名。

长期致力于全固态激光、非线性光学技术应用基础研究、系统集成技术及工程化应用研究。主持了国家级创新基金重点项目和科研基础项目、国家863计划重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等15项科研项目。多项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先进水平,并在在国内多家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中获得了推广、应用,对增强我国在激光高技术领域的实力和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晶体材料研究室

实验室简介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晶体材料科学是我所在国内外最具知名度的学科之一。在非线性光学、激光、X射线分光等功能晶体材料及其激光器件研究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发明了被誉为“中国牌”的BBO、LBO等多种新晶体材料。共获得国家发明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科院特别奖1项、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
晶体材料研究室现有5个研究课题组,承担着十多项中国科学院重要研究方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重大、重点和面上基金项目。

研究方向:

王国富研究组:激光与非线性光学晶体及其应用

张戈研究组:光机电一体化研究

叶宁研究组:非线性光学晶体研究

龙西法研究组:铁电和压电晶体材料研究

曾文荣研究组:新技术晶体的开发和研制

材料化学与物理研究室

实验室简介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材料化学与物理研究室成立于2001年4月,是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所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对原有学科布局进行凝炼和优化调整后成立的。旨在通过该研究室的建立和进一步发展,首先使得结构化学研究更为具体地融入材料功能性质的解释、分析和应用前景的预测,利用我所在结构化学领域的研究优势和雄厚学术基础,对材料科学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结构与性能关系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在此基础上指导新型功能材料的研究;其次利用我所在金属原子团簇等化合物长期的合成与制备经验,有选择地开展一些能发挥我所特长的新型功能材料的研制;第三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光电子材料以及其它先进材料的发展态势,拓展我所在材料学科的研究领域,力争通过源头创新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电新材料。

该研究室将瞄准国家二十一世纪发展优先领域中重大基础性的问题,结合我所已有基础和发展需要,以结构化学为基础,开展结构敏感功能材料和光电子功能材料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目前初步确定的研究方向有:

1.纳米材料和器件;

2.有机、无机杂化功能材料;

3.功能复合、功能集成光电子材料和器件;

4.材料的维数、带宽和布居调控与物理性能的关系研究;

5.生物医学材料和仿生材料的合成以及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

6.结构敏感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

目前该研究室有研究员4名,其中中科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百人计划"入选者3名。根据物质结构研究所的学科布局规划,该研究室到2005年将设置11个课题组,各种层次的专业岗位聘任人员47名,流动人员50名。材料化学与物理研究室欢迎海内外材料领域的科技英才前来交流、合作、加盟;欢迎有志于材料科学事业的年轻人前来学习、工作。

苏伟平课题组

组内介绍

本课题组成立于2005年6月,经过一年的壮大发展,各方面已初具规模。人员方面,现有五人,其中课题组长一人,工作人员一人,研究生三人;实验室方面,拥有质量上乘的玻璃仪器,德国进口的布劳恩手套箱,并将继续添置实验所需先进仪器设备。我们秉承求真务实之精神,为化学造福人类、造福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纳米材料研究室

纳米材料实验室简介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纳米材料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是2004年福建物构所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以后作为三个平台之一布局而成立的新研究室,卢灿忠研究员任实验室主任。现正向福建省有关部门申报成立福建省纳米材料重点实验室,已初步获批准立项。

实验室以纳米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为主要方向,围绕非常规半导体、荧光性能的纳米材料、纳米分子材料合成与结构调控、光电子纳米陶瓷材料及器件、低维无机纳米材料、孔性纳米吸附-储氢材料、纳米材料的结构化学、复合功能纳米材料与应用以及纳米材料的结构与物理效应关系等方面开展工作,并探索纳米材料新的实验与应用技术;根据纳米材料的特点,研究和总结材料组分、结构与物化特性关系的规律,形成新型纳米材料设计合成、结构调控、器件研制与应用的研究特色,为新材料的研制提供创新的源泉。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促进产业化;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纳米科技骨干队伍。争取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实际应用,并制定相关的产品或产业标准,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实验室有一批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年为主的,活跃在纳米材料领域、成绩卓越的学术带头人;其中,有获得多项国家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的院士、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招聘的杰出人才;有留学归来的优秀学者;有自己培养的高水平的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以及一批基础扎实、经验丰富、思想活跃的青年研究骨干;组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朝气并富有竞争力的科研队伍。

以重大需求为牵引,以福建省纳米材料重点实验室为研发平台,依靠国内科研院所的研发力量,采取项目带动建设战略,实现纳米材料的结构创新,突破共性关键技术,构筑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力促福建省纳米材料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居国内先进地位。

结构基础研究室

实验室简介

研究室以结构化学基础研究为方向,开展现代结构化学研究方法在探索新功能材料中的应用,并以此指导新功能材料的研究。主要开展“结构化学研究新方法、原子团簇化学、纳米材料的结构化学、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及超分子化学、功能化合物的分子设计、结构敏感材料的基础研究及生物过程中的结构化学”等方向的研究。郭国聪研究员任研究室主任,现有八个研究组,其中研究员、博导八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奖者二名,“百人计划”获得者五名。承担国家基金、中科院和福建省等多项重要科研项目。

张杰课题组

课题组长简介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张杰
张杰,女,1968年9月出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0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并获理学学士学位,1993年7月获吉林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同时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6月获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8月至1998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1998年9月晋升为吉林大学化学系副教授。1999年7月至2001年7月获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资助与东京都立大学工学部应用化学专攻T.Iyoda教授合作,从事光调控分子磁性方面的研究工作。2001年8月到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2002年7月被聘任为研究员,课题组长。

曾从事无机化学及无机与分析化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涉及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化学模拟、有机-无机复合半导体的组装及光伏性质研究、稀土离子的生物效应及光调控分子基磁功能材料的研究。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及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教育部留学人员基金,以及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的多项课题,研究方向为功能配位化学和材料化学,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自旋可调控功能材料、磁性和导电性分子材料、共轭有机配位体的功能超分子组装及无机/有机杂化光电材料等。致力于利用光电化学活性紫精和联吡啶鎓盐、多酚和半醌自由基,功能性卟啉分子及多羧酸衍生物等作为主要结构及功能基元进行分子材料的组装及器件化研究。

博士后流动站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是全国博士后管委会首批批准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单之一。建有化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了二个专业----结构化学和新晶体材料。

结构化学:依托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无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前沿领域的金属簇化学为主攻方向,探索新型化合物的合成、分子结构规律及其与宏观光、磁、电、催化、生化性能之间相互关系,研究其潜在的应用。新技术晶体材料:以结构化学为基础,以新型激光、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和器件为主攻方向,从合成、晶体生长、结构分析、性能表征、结构选型、理论计算、晶体缺陷研究到器件研制等进行系统的应用基础研究。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经过四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具备了较强的科研实力和较好的博士后培养条件,两大学科领域的研究近十几年来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为高层次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奠定了基础。自1989年以来,已出站博士后18名,目前在站5名。

申请条件为:凡是近5年获得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在4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均可申请到我站做博士后。

申请程序为:本人申请;两位博士生导师推荐;并提供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或通过博士论文的有关证明;培养单位出具的博士阶段本人身份证明;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体检合格证明。合作导师可自行选择,也可由我站负责推荐。经全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审批后,我站将与合作导师、博士后本人协商确定进站时间,并办理有关进站手续。

博士后在站工作期限一般为二年。期满出站,须发表二篇以上研究论文,并向我站递交《总结报告》,经我站组织的学术小组验收合格后,方可出站。

我站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博士后公寓一套、工资和津贴每月3300左右、并享受与我所职工同等的福利待遇、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随博士后本人流动。我站将竭诚为有志进站工作的人员提供热忱的服务。

技术测试中心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技术测试中心成立于2001年3月份,技术测试中心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共享测试仪器资源和对外开放服务机制、对仪器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为我所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提供有力的支撑服务,同时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而且还为提高全所创新技能和竞争能力、扩大我所影响发挥作用。中心现拥有25台/套大型仪器设备总价值约3750万元人民币,其中2001年以后添置的有20台/套价值约3000万元。

中心的大型仪器设备由具有实践经验的专门技术人员管理操作,在保证工作正常开展的同时中心正在逐步实行“一专多能”的管理模式,同时中心组织一批仪器设备组建了开放仪器实验室向科研人员开放:由培训合格的科研人员直接进行仪器操作,中心只负责这些仪器的日常管理维护及科研人员的培训工作。

控股公司

福建福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福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ASTECH)简称:福晶公司。主要从事晶体材料及其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激光及光通讯领域。公司总部位于福州市区,拥有一幢现代化的8层办公和生产大楼,总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员工近500人。

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福晶公司成为目前世界上领先的LBO、BBO、Nd:YVO4以及Nd:YVO4+KTP胶合晶体的生产商。公司发展了熔盐法,提拉法和水溶液法等多种晶体生长技术,拥有IAD,IBS,EB等多种镀膜加工工艺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公司的检测技术和设备也处于业界领先地位,拥有Zygo,Nikon,PrismMaster等多台检测仪器,与世界上主要的激光公司建立了良好的检测信息交流平台。公司2001年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的认证。同时公司多年来致力于品牌的建设,在世界上主要工业国家和地区都设有代理或分支机构。公司产品90%以上出口美、日、德等国家和其他美洲、欧洲、亚洲地区,被国际业界誉为中国牌晶体。其中LBO晶体在中国,美国和日本拥有晶体生长和器件应用专利。

福晶公司将本着“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企业文化精神,朝着“成为非线性光学晶体和激光晶体的最佳全球供应商”的公司目标而努力。

福建创鑫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福建创鑫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10月,是由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福建省乡镇企业联合总公司及五个独立法人共同投资兴办,经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的具有法人资格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325万元人民币。

公司董事长:兰国政

公司总经理:刘新平

公司依托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的研究和技术力量,力求以不断创新、保证质量、安全稳定的理念,走“为和为诚、为智为长”的发展之路,通过自主开发、合作开发、委托开发的合作形式,为国内外客户开发和生产指定产品。公司现有产品90%为出口产品,销往加拿大、美国、德国。

2005年8月,经福建省科技厅认定,公司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公司设有项目部和生产车间:

1、化工项目部及生产车间:主要设备有20~500升搪玻璃反应釜10台,10~20升玻璃反应及精馏设备10台,气流粉碎机1台,总面积3000m2,化工生产车间2000m2。主要产品: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药物中间体及感光胶等。

相关词条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天则经济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郑州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附件列表


85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下一篇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