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微生物学   
[0] 评论[0] 编辑

披膜病毒科

披膜病毒科

 

正文
  在病毒核壳外面披盖着一层保护其活性的脂蛋白包膜的1科。
  病毒粒呈球形,直径多为40~70纳米,氯化铯浮力密度约为1.25;核心为直径25~35纳米的二十面体核壳,内含连续线型正链RNA;分子量为 4×106;具有感染性,本身起信使核糖核酸的作用,核壳包裹在紧贴的脂质包膜内,包膜上有糖蛋白的突起。病毒用脂溶剂或去氧胆盐处理时,因包膜裂解而被灭活。本科病毒在细胞质内增殖,自细胞质膜以芽生方式释放。能凝集动物的红细胞。大多数能在节肢动物、脊椎动物体内以及它们的组织培养细胞内增殖。
  根据血清学反应,本科下分为 4属88种:甲病毒属、黄病毒属、风疹病毒属和瘟病毒属。由于甲病毒属和黄病毒属的成员较多,传播和扩散的环节较复杂,能感染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故将这两属病毒的特征及其引起的人、畜主要疾病列表如下。

披膜病毒科披膜病毒科

  黄热病曾给人类造成很大危害,自应用17D弱毒活疫苗后,该病已得到有效地控制。在中国,乙型脑炎疫区的范围很广,人、马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并引起猪的流产和死产。利用组织培养灭活疫苗广泛免疫,已收到明显的预防效果。70年代又研制成功了减毒活疫苗,在预防马的脑炎和猪的流产方面有效。
  1978~1980年,中国广东、广西登革热曾流行,登革3型病毒是主要病因。1型和 4型仅在局部地区发生。通过采取隔离病人和灭蚊有效地控制了流行。
  风疹病毒属  病毒粒直径50~70纳米,与其他披膜病毒无血清学关系,也没有节肢动物媒介。本属只有1种病毒,即风疹病毒,宿主仅限于人,但猴也敏感。病毒经呼吸道传播。风疹本身并不严重,但孕妇感染后,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各种先天性畸形,称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预防本病在于隔离病人或避免接触病人,必要时可给青年妇女注射减毒活疫苗以预防胎儿畸形,但孕妇忌用。
  瘟病毒属  在形态和理化特性上是典型的披膜病毒,但与其他披膜病毒没有血清学关系,也没有节肢动物媒介。本属包括猪瘟病毒、牛腹泻-粘膜病病毒和羊边界病病毒。马动脉炎病毒、小鼠乳酸脱氢酶病毒、白纹伊蚊融合因子、胡萝卜斑纹病毒和猴出血热病毒也可能是本属的成员。
  猪瘟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但各毒株的毒力不同,抗原性上也可能有某些差别。猪是唯一的自然宿主,人工接种可使牛犊、绵羊、山羊和鹿发生无症状感染,家兔在感染后出现暂时性发热。病毒经乳鼠腹腔注射可连续传代,也可在猪的肾、骨髓、脾和白细胞等体外培养的细胞内增殖,但不产生细胞病变。猪肾细胞内接种猪瘟病毒,几天后再种入鸡新城疫病毒,可使后者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称为鸡新城疫病毒激化试验(END试验)。
  猪瘟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是国际动物卫生法规中甲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疫苗接种是控制猪瘟的重要手段,中国培育的54-Ⅲ系兔化弱毒疫苗安全有效,被称为C株(即中国株)兔化猪瘟疫苗。
  牛腹泻-粘膜病病毒在形态和理化特性上与猪瘟病毒相似,且两者具有共同抗原。自然宿主是牛。病畜严重腹泻,消化道有糜烂和溃疡。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上养牛业发达的国家,猪也可发生亚临床感染并产生抗体,实验感染时可使绵羊和山羊发生腹泻。病毒可在牛的睾丸和肾等体外培养的细胞内增殖,有的毒株引起细胞病变,有的不引起细胞病变,但常可呈现END现象。至今分离的许多毒株,在抗原性上还没有发现明显差别,不能明确地分为不同型或亚型。通过胎牛肾细胞传代减毒的弱毒疫苗,已推广应用。
  参考书目
 T.O.Berge, International Catalogue of Arbovi-ruses,2nd ed.,DHEW Publication No.(CDC)758301,1975.

 

配图

 

相关连接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雅司螺旋体    下一篇 链激酶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