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医学名词   
[86] 评论[0] 编辑

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混合型

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肾小管酸中毒(renaltubularacidosis)包含不同种类肾小管转运功能障碍,通常是不能分泌氢离子(H+)或重吸收碳酸氢根(HCO3-),但肾小球滤过率并不减少。血浆HC03-降低,氯化物含量增加,表现为阴离子间隙不增加或正常的高氯性酸中毒。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占多数。75%为成人患者,70%患者为女性,可有肾性维生素D缺乏病或骨软化症肾钙化和(或)肾结石等。

疾病概述

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肾小球滤过膜结构示意图
混合型肾小管酸中毒(renaltubularacidosis)包含不同种类肾小管转运功能障碍,通常是不能分泌氢离子(H+)或重吸收碳酸氢根(HCO3-),但肾小球滤过率并不减少。血浆HC03-降低,氯化物含量增加,表现为阴离子间隙不增加或正常的高氯性酸中毒。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占多数。75%为成人患者,70%患者为女性,可有肾性维生素D缺乏病或骨软化症、肾钙化和(或)肾结石等。

混合型RTA,是兼上述两型Ⅰ、Ⅱ型RTA的临床特征并存。有人将本型分为混合型和Ⅲ型RTA两种。认为混合型兼有Ⅰ、Ⅱ型RTA两者之临床特征,被称为Ⅱ型RTA的亚型。其症状较重,尿中大量丢失碳酸氢盐,超过滤量的15%,且尿中尿铵及可滴定酸排出减少。Ⅲ型RTA则是Ⅰ型的亚型,亦有Ⅰ、Ⅱ型的临床表现,但远端小管酸化功能较Ⅰ型为重,尿中丢失HCO3-达滤过量的5%~10%,因此酸中毒皆比Ⅰ、Ⅱ型重,并发症也较多。

混合型肾小管酸中毒(renaltubularacidosis)包含不同种类肾小管转运功能障碍,通常是不能分泌氢离子(H+)或重吸收碳酸氢根(HCO3-),但肾小球滤过率并不减少。血浆HC03-降低,氯化物含量增加,表现为阴离子间隙不增加或正常的高氯性酸中毒。RTA分4型,此处所述为混合型和Ⅲ型RTA。

症状体征

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患者
混合型RTA典型者临床表现有:

1、常有酸中毒典型病例有高氯酸血症,尿pH能降至5、5以下。或有糖尿、磷尿、氨基酸尿等。

2、低血钾的临床表现继发性醛固酮增多促进K+的排泄,代谢性酸中毒与低钠、低钾血症可有生长发育迟缓、恶心、呕吐等酸性中毒以及软弱、疲乏、肌无力、便秘等低钠血症和低钾血症表现。

3、泌尿系结石。

4、骨病其骨病的发生较Ⅰ型RTA患者多见,儿童表现为维生素D缺乏病成人为骨硬化症

5、继发性甲旁亢部分患者尿磷排泄下降,出现血磷下降和继发性甲旁亢。

其他临床表现:

1、近端肾小管酸中毒(i型)(prtai)型:

(1)多见于男性婴儿或儿童;

(2)多尿、烦渴、遗尿,可出现低血钾,肌无力,骨软化、骨疏松等;

(3)尿ph值可降至5、5以下;

(4)有代谢性酸中毒及钾、钠、钙等电解质紊乱。

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酸碱平衡示意图
2、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rta,ⅱ型)

(1)女性多见,多发病于20-40岁,亦可见于任何年龄;

(2)典型的高氯性酸中毒、伴低钾、钠、钙血症;

(3)早期可有多尿、烦渴、多饮颇似尿崩症

(4)尿ph>6;

(5)高钙尿肾结石和/或肾钙化。

3、混合型肾小管酸中毒(ⅲ型)临床特征是i型和ⅱ型rta的表现同时存在,临床症状较严重。

4、全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gdrta,ⅳ型):

(1)高氯性酸中毒伴持续性高钾血症;

(2)部分病人有肾素分泌障碍,导致低肾素,低醛固酮血症,高血压可存在。

5、肾功能不全的肾小管性酸中毒任何慢性肾病,当gfr降至20-30ml/min常伴此型rta,酸中毒较轻,症状不多。

疾病病因

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肾小管上皮细胞
混合型RTA是兼上述两型Ⅰ、Ⅱ型RTA的临床特征并存,故发病原因也兼有Ⅰ、Ⅱ型RTA的特征。

1、原发性疾病散发的和遗传的。

2、继发性遗传性疾病骨质石化症,神经性耳聋,碳酸酐酶B缺乏或功能减低,丙酮酸羟化酶缺乏,遗传性果糖耐量下降,胱氨酸沉积症Lowe综合征Wilson病等。

3、药物和中毒两性霉素B、锂、甲苯。

4、钙代谢异常原发性钙沉积肾病,特发性高钙血症,维生素D过量或中毒,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5、全身免疫性疾病和高丙种球蛋白疾病特发性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舍格伦综合征甲状腺炎肝硬化原发性胆管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

6、间质性肾疾病梗阻性肾病、肾移植排斥反应、镰状细胞血红蛋白病海绵肾止痛剂肾病
7、原发性疾病散发的,遗传性的。

8、继发性遗传性疾病遗传性果糖含量下降、碳酸酐酶B缺乏及功能减低。

9、药物和毒物重金属(铅、镉、汞、铜),碳酸酐酶抑制剂,服用过期四环素

10、其他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发性骨髓瘤、舍格伦综合征、淀粉样变、肾病综合征、肾移植排斥反应、高维生素D血症、慢性活动性肝炎。

病理生理

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肾小管间质病变
混合型RTA发病机制应与Ⅰ、Ⅱ型RTA相似。

1、H+主动转运致管腔速度降低

(1)梯度缺陷:H+转运对管腔H+(管腔-细胞或管腔-小管周围H+梯度)的抑制作用异常敏感,其主动转运速度降低。

(2)H+分泌缺陷:即使解除H+浓度的抑制后,H+由细胞向管腔转运仍低于正常,分泌能力降低。

2、H+从管腔到细胞(或到间质)弥散速度增加。

(1)H+反流增加:小管上皮细胞腔面膜或紧密连接对H+通透性增加,使H+由管腔向细胞内反流。

(2)依赖电压的H+转运缺陷:因管腔Na+吸收减少或Cl-重吸收增加,降低了管腔的负电荷,降低了H+的分泌或增加了H+的反流。

3、重吸收HCO3-的能力下降正常人HCO3-85%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近曲小管酸化功能受损害时,重吸收HCO3-的能力下降,过多的HCO3-从尿中排出,这种碳酸氢盐的耗失,使血中HC03-含量下降,形成酸中毒碱性尿

诊断检查

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血液过滤功能
诊断:混合型肾小管酸中毒与Ⅰ型RTA相近者其诊断依据为有引起Ⅰ型RTA的病因者。有高氯性酸中毒。尿铵>40mmol/d,氯化铵负荷试验尿pH>5、5,碳酸氢钠负荷试验,(U-B)PCO2<4、0kPa,可诊断本病。与Ⅲ型RTA相近者为Ⅱ型RTA,其诊断依据为:有高氯性酸中毒,除外非肾原性疾病所致者。不明原因的低钾血症低磷血症尿糖阳性、尿磷升高、氨基酸尿,尿pH>6、O;酸、碱负荷试验阳性者可诊断本病。

实验室检查:

1、血液化验主要表现血K+、Ca2+、Na+、PO43-偏低,血Cl-增高,血浆HCO3-减少,CO2结合力降低血氯升高,血HCO3-降低,血钾正常或降低。

2、尿液化验尿中无细胞成分,HCO-排泄分数多<5%,尿NH4+<500mmol/d,24h尿Na+、K+、Ca2+、PO43-排出增多。尿pH>5、5,尿钾排泄量增加。

3、负荷试验

(1)氯化铵试验:对可疑和不完全性Ⅰ型RTA常用试验;给受试者氯化铵0、1g/(kg?d),分3次口服,连续3天。第3天每小时留尿1次,测尿pH及血HCO3-,当血HCO3-降至20mmol/L以下时而尿pH>5、5,有诊断价值。有肝病者改用氯化钙1mmol/(kg?d),方法与阳性结果的判定同氯化铵负荷试验。

(2)尿铵测定:正常人尿铵排泄量约为40mmol/d,Ⅰ型RTA尿铵排泄量<40mmol/d。

(3)尿PCO2测定:5%碳酸氢钠静脉滴注,使血pH维持在0、5h以上;当尿pH>血pH时,尿PCO2>血PCO22、66kPa或更多则有诊断意义。即一旦尿液呈碱性,无论血HCO3-浓度是否恢复正常,如尿PCO2>9、3kPa可认为集合管H+分泌能力无异常。

(4)尿胱氨酸检查:近曲小管疾患时常存在胱氨酸尿,如阳性则有助于诊断(氰化物硝基氢氰酸盐试验:取尿液5ml加浓氨水1滴,5%的氰化钠3滴,呈紫红色反应为阳性)。在酸负荷试验中,如尿pH<5、5或更低,则诊断Ⅱ型RTA的亚型。

(5)碱负荷试验:

①口服碳酸氢钠法:从1mmol/(kg?d)开始,逐天加量至10mmol/(kg?d),酸中毒被纠正后,测血、尿HCO3-浓度与肾小球滤过率,计算尿HCO3-的百分率:尿中HCO3-量=尿HCO3-(mmol/L)×尿量(ml/min)/血浆HCO3-(mmol/L)×GFR。正常人尿HCO3-为零;Ⅱ型、混合型RTA>15%,Ⅰ型RTA<3%~5%。

②静脉滴入碳酸氢钠法:以4ml/min的速度滴入5%NaHC03,持续2h。注入前测患者血pH、PCO2、HCO3-浓度和尿pH、HCO3-浓度;以后分别在注入30,90min后测血pH、PC02、HCO3-;60,120min测尿pH和HCO3-,在患者血HCO3-恢复正常时,尿中HC03-排泄量>肾小球滤过量的15%,提示近曲小管HCO3-吸收障碍。尿HCO3-排泄分数=(尿HCO3-/血浆HCO3-)/(尿肌酐/血肌酐)。血浆HCO3-浓度正常时,Ⅱ型RTAHCO3-排泄分数>15%,Ⅰ型RTA<5%。此法可鉴别Ⅰ型、Ⅱ型RTA。

其他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KUB平片或IVP片中可发现鱼籽样肾结石。并可了解骨病情况。

2、超声波检查可了解肾脏有无钙化及结石。

鉴别诊断

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肾小管上皮细胞
本病需与Ⅰ型、Ⅱ型RTA及肾小球疾病所致代谢性酸中毒鉴别,后者常有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氮质血症的临床表现。也需与氮质潴留所致酸中毒的其他疾病和其他类型肾小管性酸中毒鉴别。如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有时与尿毒症酸中毒可混淆,但尿毒症的代谢性酸中毒有氮质血症和血磷增高,鉴别不难。由于遗传性特发性高钙尿症所致的肾钙化症,可引起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亦需与原发性者鉴别。此时的结石可为磷酸钙结石,但无低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不完全性RTA,最易和特发性高钙血症分不清,此时,可作氯化铵负荷试验。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则各有其临床特点。

治疗方案

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枸橼酸
混合型肾小管酸中毒及Ⅲ型肾小管酸中毒的治疗应参照Ⅰ、Ⅱ型。但Ⅲ型碱性药用量应更大,碳酸氢钠剂量每天5~10mmol/kg。与Ⅰ型RTA相似者治疗同Ⅰ型。

1、病因治疗Ⅰ型RTA患者多有病因可寻,如能针对病因治疗,其钾和酸分泌障碍可得以纠正。

2、碱性药物的应用Ⅰ型RTA碱性药物的剂量应偏小,剂量偏大可引起抽搐。因肝脏能将枸橼酸钠转化为碳酸氢钠,故常给以复方枸橼酸合剂即Shohl溶液(枸橼酸140g,枸橼酸钠98g,加水至1000ml)50~100ml/d,分3次口服。

3、钾紊乱的治疗低钾者常用枸橼酸钾合剂,即枸橼酸钠300g,枸橼酸钾200g,加水1800ml;60ml/d,分3次口服。补钾亦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大。禁用氯化钾。

4、钙及维生素D的应用维生素D的用量偏大,每天注射维生素D2或D330万U。当血钙>2、5mmol/L或血清碱性磷酸酶恢复正常时则停用,以避免高钙血症;应用维生素D时必须与碱性药物同用。与Ⅱ型RTA相似者治疗同Ⅱ型肾小管酸中毒。如有明显继发性原因如治疗药物或金属中毒、多发性骨髓瘤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性疾病等,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按Ⅱ型RTA的治疗原则进行相应治疗。

并发症

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软骨病,生长发育迟缓,维生素D缺乏病或骨软化症,部分发生肾结石或肾钙化,晚期发展成尿毒症,少数有神经性耳聋等。

预后及预防

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肾钙化
预后:混合型肾小管酸中毒及Ⅲ型肾小管酸中毒如早期诊断及治疗,没有发生肾钙化症者,预后一般良好。及时补碱,可延缓出现肾钙化症和肾结石;有些病人可以自发性缓解;有些肾钙化症的病人,尤其是加杂尿路感染时,可发展为慢性肾衰而死亡。

预防:对Ⅲ型肾小管酸中毒,尚无有效预防措施。而继发性疾病的预防应从治疗基础疾病入手,控制其发展致肾小管性酸中毒。对已病患者要积极治疗,防止病情进展,争取预后良好。

流行病学

3型罕见,是1型和2型的混合型。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占多数。75%为成人患者,70%患者为女性,可有肾性维生素D缺乏病或骨软化症、肾钙化和(或)肾结石等。原发性者常为散发性,继发性者可继发于多种疾病。原发性多见于男性儿童,幼年期发病,有些随年龄增长而自行缓解。继发性者最为常见。临床发现RTA的发病率:原发性RTA占23、5%,继发性RTA占76、5%;免疫性疾病伴发RTA约占27、8%;按临床分型Ⅲ型占7%。

相关词条

卵巢黄素瘤

纳博特囊肿

妊娠糖尿病

卵巢畸胎瘤

男性不育

输卵管堵塞

泌尿生殖道蝇蛆

男子性功能障碍

卵巢早衰

免疫性不孕

妊娠阑尾炎

卵巢肿瘤

 

 

附件列表


86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深睡眠    下一篇 湿化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