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生理学家   
[0] 评论[0] 编辑

王志均

王志均,生理学家、医学教育家,在胃腺胰腺分泌的调节机制,消化器官活动对物质代谢的影响以及脑—肠肽的细胞保护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阐明了胃肠激素释放的天然刺激物,设计了一种胃肠四通瘘管,用以研究胃肠消化液分泌的神经体液调节,提出细胞保护可能是胃肠肽或脑肠肽的生理功能之一的设想。培养了众多消化生理研究人才。对教学和人才培养有自己的见解。

生平简介

王志均,曾用英文名Wang Chih Chin。1910年8月3日出生于山西省昔阳县东寨村一个中农的家庭。因为太行山区土地贫瘠,家庭生活十分拮据。家中有祖母、父母、姐姐、弟弟、妹妹,连他7口人。全家依仗父母务农维持生活。1917~1921年他在本村小学读书。当时中国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尤其在农村,读书还留有浓厚的旧时代私塾的特点。学生除国文、算术外,还要念《四书》,学古文。幸运的是,他所在的村是全县文化水平最高的村子。全村有大小地主上10户,前清举人两名,还有6个人曾经留日。因为这些人的子弟也要上学,所以本村小学办得很好,聘请的教师水平也较高。他当时以为,只要读好文史两类书,就会有出路,将来就有饭吃。村里那些显赫的人物给他树立了榜样,他希望自己也有像他们那样的一天。1922~1924年他在山西省昔阳县第一高小读书。但因为家贫,他小学毕业后没有能力升入中学,只好走自修苦读的路子。他白天在本村初小担任副教师(初小教师),晚上和清早努力自学。这样过了一年半的时间(1925~1926)。

前清举人王敦临先生是他的同族祖父,特别赏识他上小学时的好成绩和他好学苦读的精神,便经常指导他阅读文史书籍。他又读了《古文观止》、《古文释义》、《史记》、《纲鉴易知录》(顾炎武著)以及《王凤洲纲鉴》等书,从而打下较好的文学和历史功底,阅读文学和历史著作成了他一生的业余爱好。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说在山西省太谷县有一所铭贤中学,是由美国欧柏林学院(Oberlin College)兴办的教会学校,学费低,而且可以工读。1926年暑假他前去报考,结果以特别优异的成绩被录取。这是他一生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正是这个极好的机遇铸造了他一生的道路。铭贤中学经费充足,设备也比较好,校园环境优美宁静,而且有很好的校风。许多学生来自社会中下层的家庭,大家都自觉地勤勉节俭,求实上进,同学间也互相友爱。

他在学校里承蒙国文教师赏识,幸运地被推荐到校刊编辑部工作,主要任务是帮助整理和誊写稿件,加注标点符号。这些工作可以拿回宿舍在课余时间做,所得报酬足够充作生活费用。除打工外。他还参加学生会的工作,曾长期管理学生伙食。这些都使他得到社会活动的锻炼。他就这样顺利完成6年的中学学习。

1932年他高中毕业。因为他高中3年总成绩名列第一,获得学校授予的升学奖学金。同年,他考取清华大学。当年清华大学从5000名考生中录取了350名。

清华大学的学费很低,而且贫寒学生还可以申请缓交。山西省政府为了鼓励本省青年在省外国立大学学习,给这些学生发放津贴每人每年70元。加上中学给的奖学金50元,他在大学学习的一切费用就足够了。

王志均晚年患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2000年12月4日,他因心力衰竭继发呼吸衰竭和肾衰竭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逝世。

成就

对促胰液素和促胰酶素的研究

胰液分泌调节的研究,曾受到神经论观点的束缚。虽然有人早已发现将盐酸注入小肠可引起胰液分泌,但还是将此现象归因于神经机制。直到1902年,英国学者William Maddock Bayliss(1860~1924)和Ernest Henry Starling (1866~1927)发表论文“Mechanism of pancreatic secretion”(胰腺分泌的机制)(Journal of Physiology,26;302)证实盐酸可刺激小肠粘膜产生促胰液素,该物质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胰腺,刺激胰液分泌。这样才产生了激素调节的新概念。从此,消化液分泌的激素调节就成为消化生理的重要研究领域。1943年英国学者A.A.Harper和H.S.Raper又从小肠粘膜中提取了另一种调节胰液分泌的激素——促胰液素(后来证明它与胆囊收缩素为同一物质),并证明促胰液素和促胰酶素分别调节胰液中水和碳酸氢盐以及胰酶的分泌。他们发表的论文题为“Pancrozymin,a stimulant of secretion of pancreatic enzyme in extract of small intestine”(促胰酶素,小肠提取物中胰酶分泌的刺激物)(Journal of Physiology,1943,102:115)。在此之前,美国学者A.C.Ivy和E.Oldberg证明小肠粘膜提取物中存在胆囊收缩素(A hormone mechanism for gallbladder contraction and evacuation.Am J Physiol,1928,86:599)。

后I.Jorpes和V.Mutt将这些物质提纯,并阐明其全部氨基酸序列,证明促胰酶素与胆囊收缩素是同一物质。但是要进一步阐明促胰液素和促胰酶素这两种激素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生理意义,还必须了解哪些食物进入小肠后能引起促胰液素或促胰酶素的分泌,以及神经和激素在调节胰液分泌中所起作用的大小。要回答上述问题,在实验方法上必须做到:既要让胰腺保留在动物体内,又要将胰腺丰富的神经支配完全切除,还要让胰液流出体外以便收集和分析。王志均采用给狗自体移植胰钩部的巧妙方法,达到了这个目的。

这要进行两期复杂的手术:第一期是将带有胰主导管的胰钩部和胰头部的一部分从胰腺切下,移植于皮下,同时使胰导管与右侧第二乳头(剪去乳头尖)相连,以便胰液由此通道流出体外;第二期是切断移植胰腺与腹内连接的所有血管,并安装十二指肠套管和胃套管,以便通过前者向肠腔内灌注各种实验物质,通过后者将胃液引流出体外以控制实验条件。他利用上述制备首次详细观察了各种食物在小肠中引起肠粘膜释放促胰液素和促胰酶素的情况,发现盐酸、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和肥皂(油酸钠)以及糖类食物在小肠内对两种胃肠激素的释放产生不同的作用。这项研究成果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次较详细地阐明了胃肠激素释放的天然刺激物,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自1970年代初放射免疫测定法建立以来,许多学者通过直接测定血液内激素浓度而完全检验了王志均早年的工作,因此他的论文“Physiological determination of release of secretion and pancreozymin from intestine of dogs with transplanted pancreas”被国内外同行誉为消化生理的经典工作。

消化器官对代谢的影响

1950年代,王志均对一个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给狗仅仅假饲5分钟,而引起的胃液分泌竟持续两个多小时。当时他推断必有体液因素参与调节,并设想这种体液因素可能是胰岛素。于是他利用食管瘘狗观察了假饲对血糖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取消肾上腺髓质作用的条件下,假饲果然引起血糖浓度的降低,而且这一反应在注射阿托品、切断双侧膈下神经或胰外来神经后即消失,这说明这种反应是一种通过迷走神经传出的神经反射活动。但这里存在一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假饲引起的胰岛素分泌或血糖浓度的变化不大,这似乎难以解释假饲后胃酸持续分泌的现象。这一反应的意义何在?他进而考虑,消化吸收与物质代谢是两个紧密关联的生理过程。进食活动预示着将有大量营养物质被吸收入血,而血液中的营养物质的浓度在激素,特别在胰岛素的调节下是相对恒定的。进食活动引起的胰岛素释放,无疑有助于使即将吸收入血流的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尽快地得到安置(贮存),从而可防止它们在血液中的浓度发生过大波动。这正反映了机体功能调节的精密性和整体统一性。于是,“消化器官活动可以通过神经体液途径影响紧接着的中间代谢过程”这样一个新思路便形成了。

以后,王志均指导他的研究室有计划地开展了一系列实验工作,观察了进食活动,机械扩张胃、小肠区域和胰管等部位对糖和脂肪代谢的影响,并对其神经体液机制和中枢定位进行了分析。这项工作进行了12年,完成论文20篇,1964年进行了初步总结。美国学者H.R.Unger等于1969年提出肠—胰岛轴(enteroinsular axis)的新概念,它包括将有关食物进入胃肠道及在其中消化、吸收的信息传递给胰岛各型细胞的全部机制,这与王志均早些时候提出的观点是一致的。

王志均这项工作的意义在于如下。第一,首次阐明了胰岛激素的神经反射性调节。1950年代初他便通过假饲实验证明了生理性刺激可以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胰岛素的释放。在国外直到1971年才有人在患肥胖症的青少年身上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并得出同样的结论。在1964年,他们用选择性破坏胰岛A细胞和生物鉴定等间接方法,第一次指出胰岛A细胞对胰岛素的释放受交感神经调节。国外学者到1971~1973年才陆续报道用放射免疫测定法直接测定血液中的胰高血糖素而得出同样的结果。第二,阐明了迷走—胰岛素系统和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在进食活动对糖代谢调节中的拮抗作用。

迷走—胃泌素机制在胃液分泌神经反射期中的重要性

传统的胃肠生理学曾认为,胃液分泌的神经反射是一个由迷走神经传出的纯神经机制。但在1930~1940年代,有人指出兴奋迷走神经可引起胃窦释放胃泌素。因此神经反射期是否也有体液因素参与,这问题引起了争论。

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创造的巴氏小胃,一直是研究胃液分泌神经调节的一种经典制备。但它也存在以下缺点:①小胃与主胃隔离后不再接触食物刺激,时间久了其分泌功能难免衰退。②小胃分泌的胃液经常流失于体外,这会影响动物的健康。③小胃的胃液分泌量少,不易准确地进行测量和分析。为了克服这些缺点,王志均特别设计了一种狗胃肠四通瘘,该制备分3部分:胃窦小胃、由胃底和胃体组成的胃瘘和十二指肠瘘。经腹壁置入四通套管。套管系铜质,T字形,有3个底盘与胃体断端、胃窦断端、十二指肠断端相通,不进行实验时用管塞将直管塞住,胃肠内容物不致外流。实验时取出管塞,置入一个分隔为3个腔的内套管,此管可以截断胃体与胃窦以及十二指肠间的通道,还可使三者相互隔离并分别与体外相通,从而得以收集这些部位的分泌物。在这种制备中平时食物仍能沿正常通道——胃体、胃窦到达十二指肠,实验狗的饮食与正常狗无异。实验时则可暂时截断胃与十二指肠或胃体与胃窦之间的通路,也可使三者互相隔离并分别与体外相通。这样可以从全胃而非小胃收集到较多的胃液,而且该制备具有完整的神经支配,还可以进行胃窦灌流等实验,因此可以取得旧法不能取得的重要实验结果。他于1965年在《中国生理学报》发表题为“迷走—胃泌素机制在胃液分泌神经反射期中的重要性”一文,指出:①切除胃窦后,由假饲及胰岛素低血糖引起的总酸排除量较切除胃窦前减少80%以上。②迷走—胃泌素的作用远比迷走神经的作用为强,且两者间有相互加强的作用。这篇论文无可争议地阐明了迷走—胃泌素机制在胃液分泌神经反射期中的重要性,从而对持续数十年的一场争论作出有力的回答。

人才培育

王志均一生培养的学生数千人,特别是培养了120多名消化生理研究人员,这些人分布在全国各地,成为学科带头人或研究骨干。他对教学和人才培养也颇有见解。他的几篇著作,如“关于高等学校的智能培养问题”、“关于培养研究生的几个问题”、“关于培养科学道德问题”等,充分反映了他的思想。他经常强调高等教育要把培养智能放在第一位,而把传授知识放在第二位。他一贯反对注入式的教学法而提倡启发式的教学法。他的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经常向学生介绍有杰出贡献的前辈科学家是如何发现新现象、新规律的,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精神。许多学生毕业二三十年后,对他讲过的一些有启发性的故事仍铭记不忘。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他强调培养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寻找研究课题,设计科研方案,解决分析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放手让他们实践,再引导他们作出分析和总结。

他还强调培养科学人才时不仅要重视智力的开发,还要特别注重道德的培养。并强调导师和学术带头人应首先作出榜样。

1988年他出版了《生命科学今昔谈》,该书文字隽雅流畅,内容包括科学发现故事、科学家小传、科学史话以及对人才的论述等,着重阐述科学思路与创新、科学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以及人才培养等。内容很具启迪性,对青年科学工作者尤其有教育意义。

他具有很高的声望,与国外许多科学家有良好的关系,许多人经他的推荐和介绍出国深造。

工作经历

1936年8月~1937年7月 任清华大学生理学助教。

1937年1月~1939年6月 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进修。

1939年8月~1940年7月 任云南昆明中正医学院生理学教师。

1940年8月~1941年8月 任贵州镇宁中正医学院生理学教师。

1941年8月~1946年7月 任贵州贵阳医学院生理学教师。

1946年9月~1950年9月 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院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

1950年9月~1953年 任北京大学医学院生理学副教授、中国生理学会理事。

1953~2000年 任北京医学院(后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学教授。

1956年 当选中国生理学会常务理事。

1962年 任北京医学院消化生理研究室主任。

1964年 当选中国生理学会常务理事。

1978年 当选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生理学进展》主编。

1980年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1~1985年 任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

1985~1989年 任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

1986年 任《生理学进展》名誉主编

1989~1994年 任中国生理学会名誉理事。

1994年 任中国生理学会名誉理事长。

2000年12月24日 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在北京逝世。

主要论著

1 Wang CC, Grossman MI, Avy AC. Effect of secretin and pancreozymin on amylase and alkaline phophatase secretion by the pancreas in dogs. Am J Physiol, 1948, 154:358~368.

2 Wang CC, Grossman MI. Physiological determination of release of secretion and pancreozymin from intestine of dogs with transplanted pancreas. Am J Physiol, 1951, 164:527.

3 Wang CC, Chou CY. Reflex secretion of insulin after sham feeding. Chin Med J, 1960, 80:109.

4 王志均,张席锦.消化器官对代谢的影响——十二年工作总结.科学通报,1964,(8):675.

5 卢光启,王志均.迷走—胃泌素机制在胃液分泌神经反射期中的重要性.生理学报,1965,28:398.

6 王志均,卢光启,潘国宗.狗胃肠四通瘘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中国生理学报,1965,28:420~423.

7 王志均,等(北医消化研究室).蛋白胨灌流胃窦对肠内糖负荷产生的高血糖的影响.北京医学院学报,1976,3:168~171.

8 王志均.关于培养研究生的几个问题.生理科学进展,1982,13:20.

9 顾顺发,王志均.胰岛肽对急性胰腺炎大鼠的细胞保护作用.生理学报,1983,35:219.

10 王志均.关于高等学校的智能培养问题.生理科学进展,1983,1983,14:376.

11.王志均.关于培养科学道德问题.北京医学院学报,1984,16:81.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王健    下一篇 童第周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