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神经科学   
[93] 评论[0] 编辑

石鱼

简介
这张老照片显示了两只石鱼和它们的位置这张老照片显示了两只石鱼和它们的位置

石鱼,又名绣花针。为庐山著名特产“三石”之一。因为它生长在石涧和因瀑布造成的涧穴中,利用它特有的功能——吸盘,栖附在水中的岩石上,或涧崖的石缝间,故名“石鱼”。又因体形小如针,故又名“绣花针”。石鱼的高度恰好是现在水文观测的零刻度,极高的科学价值。除此之外,在辽宁省朝阳市的凌源市、北票市,锦州市义县等地也有一种名为石鱼的化石,该石为白鲟、狼鳍鱼等鱼类化石,《石雅》载之为“石鱼”。

特征

石鱼,是一种小型鱼类,多半栖附在飞瀑深潭、高峡山崖石缝之间,其吸盘能吸附峭壁逆水前进,固称为"石鱼"。它头部平扁、体细长,前部浑园而腹部侧扁,成鱼体长50--60毫米,最大者可达13厘米左右,多在四至五月产卵于小溪中。

营养价值

石鱼生长在庐山的峡谷溪流中,体小,长而略扁,其肉细嫩鲜美,味道香醇,因而遐迩闻名。石鱼不论炒、烩、炖、泡都可以,营养成分丰富,尤为产妇难得之滋补品。

石鱼除庐山有外,在九江、宜春、赣州、吉安等地的山区都有发现,但以庐山石鱼质佳。“石鱼炒蛋”为庐山特产名菜之一。 其肉细嫩鲜美、味道香醇、脂肪适中,含蛋白质高而成为井冈山、永新等地"三石"(石耳、石鱼、石鸡)特产之一。

分布

石鱼在中区产出历史悠久,分布面较广,据同治甲戌年《永新县志》地方特产记载:"官北(即现井冈山拿山一带)的石鱼背偈腹平、犹如指、色白、味美。"近年来,全区年产量可达2000--2500公斤。

庐山石鱼
(图)石鱼庐山石鱼

《庐山志》记载:“砂鲤大者寸许,小者三,四分,群游涧水中。”是一种小型鱼类栉虾虎的幼鱼,头部扁平,体细长,前部浑圆而后侧扁,有两个背鳍,成鱼体长只有50-60毫米,所捕到的幼鱼多在10-30毫米左右,如同绣花针大小差不多。据科技工作者对石鱼的长期考察,认为石鱼就是长上七,八年,长短也不超过寸许。

石鱼,喜欢在涧潭石缝中巢栖,或在清凉处以砂石覆盖的小水涧栖息生活,所以古人叫它为“砂鲤”。石鱼,当每年的四月下旬至五月产卵于涧溪中,幼鱼只一年就可长成成鱼。在每年端午节前后,即为榴月仲夏之际,当水温升到22-26度时,暴雨后放晴,首次“鱼讯”就来临了,石鱼随着山涧洪水,浮游而下,聚集在深潭中,整个涧穴中,石鱼戏水,密麻闪跃,不计其数,此时是捕石鱼的最好时机,每次讯期,约3-4天,直至仲秋,也还会出现讯期。若论其品质,尤以头,二,三期鱼讯的石鱼为佳品。这时捕获的石鱼,体质纤嫩,体个均匀,加工后的鱼干呈奶油黄色,并富光泽鲜明。

《庐山志》载述着关于石鱼体态的有趣描绘:“头长为体长的四分之一,吻长为头长之四分之一,眼间距为头长之四分之一,头阔为头长之三分之一,眼为头之五分之一。”石鱼体色淡呈透明状,无鳞,体侧有8-14条直立黑纹,尾呈义状,可见石鱼体态,堪称奇美。

庐山多峰谷深壑,溪涧河流数不胜数,为石鱼的生长繁衍创造了优越的生态环境。其中尤以庐山石门涧,是庐山西部流域最长的溪涧,流经杨家山,赛阳,石门,直至九江县沙河,此条水系甚产石鱼,最负盛名。庐山石鱼,作为珍品食用,据《庐山志》记载始于清代,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石鱼肉质鲜嫩香醇,且营养丰富,已是宴席上难得的山珍佳肴。以石鱼烹调出来的庐山地方风味的菜肴有:如兰花石鱼,石鱼烙里脊,锅贴石鱼,油焖石鱼,石鱼炒鸡蛋等。凡来山旅游的佳宾贵客,均觅机品尝石鱼佳肴,以饱口福,不亦乐乎。亦有宾客们购买一些石鱼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

辽宁化石
(图)石鱼化石石鱼化石

化石石鱼多数沉积岩如泥岩页岩石灰岩出露的地区都有分布。道路的切坡、采石场、波浪冲刷的河岸以及悬崖,常剥露出大量鱼化石,是理想的采集地点;软岩石出露之处,若岩石没有严重变形也是较好的采集地;硬岩石则发掘十分困难,且不易得到完整的石鱼。

凌源市宋杖子一带的原白鲟化石,出于晚侏罗—早白垩世义县组地层。原白鲟为软骨硬鳞鱼次亚纲,鲟形目,匙吻鲟科。体呈纺锤形,长可达1米以上。头长约为全长的1/4,略扁平,吻部突出,端稍上翘,眼小,口大。躯干和尾部侧扁。背鳍较大,居臀鳍之前,大小相似,尾鳍叉裂明显,近对称发育。

凌源市大新房子一带的狼鳍鱼化石,出于晚侏罗—早白垩世义县组下部地层。其体呈梭形,背部平直,体长约为头长的3.5倍,头部大小与体高相似。眼大,吻短,口裂较深。鳃盖骨巨大,长方形。背椎41—47个,尾鳍分叉大、裂浅,常有一个尾上骨。

北票市上园镇尖山沟一带的北票鲟化石,出于晚侏罗—早白垩世义县组下部地层。北票鲟为软骨硬鳞鱼类,鲟目,北票鲟属。幼鲟不足,成鲟可达90cm。体呈长梭形,背缘较平。头宽而平直,口宽,吻部圆钝。尾鳍为长歪尾。北票市上园镇尖山沟和黄半吉沟一带的狼鳍鱼化石,出于晚侏罗—早白垩世义县组下部地层。其体小,呈纺锤形。体高约为全长1/4-1/5,头大,吻端圆钝,头长与头高几乎与体高相等。眼大,口缘有大的锥形齿。脊椎43—45个,最末三个尾椎上扬,尾鳍分叉浅。鳞片圆形。义县金刚山一带的狼鳍鱼化石,出于晚侏罗—早白垩世义县组地层。其体呈纺锤形,略侧扁。头短,头长小于体高。额骨宽短,口缘及口内的尖锥形牙齿硕大,脊椎40-41枚。尾鳍分叉,无尾上骨。鳞片圆形,较厚大。

石鱼山

石鱼山在湘乡市城西十里的湖山乡境内,又名石鱼屏,
曾誉称“石鱼彭鬣”,为湘乡八景之一。

一千多年以前,中国古代卓越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这样记载过:“涟水东入湘乡,历经石鱼山,山高数十丈,广十里,山下多元石,色黑而理若云母,凿开一层,辄有鱼形,鳞鳍首尾,宛若刻画,长数寸,鱼形备足,烧之作鱼膏腥,因以名之。”

石鱼山的“鱼”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来这里游览、寻觅。六朝名人张正就曾游览此山,见石作赋曰:“鱼跃湘乡之水”,并镌石立碑。唐朝时,文学家段成式也曾来过这里,在《酉阳杂俎》中,记述了他在石鱼山的见闻。

石鱼给人以奇特神秘之感,它就是一种石。据考证,在几百万年以前,湘乡的湖山及至苏坡乡一带是一个偌大的湖泊,湖泊里生长着鱼和其他浮游生物。后来,由于地壳的剧烈运动,这些生物一批一批被埋在泥沙下面,长期受着压力和地心热力的作用,泥沙形成为岩石,鱼经过炭化也就凝胶在岩石层中,成为化石了。

石鱼,可以说是一种反映地质演变的艺术珍品。它不仅能给人以古朴纯真的享受,而且能给人以知识的启迪。1958年修建湘黔铁路时,路基穿过石鱼山,曾发现大量的石鱼。现在,虽然此山已奠于铁路之下,但铁路两旁仍有鱼石披露,倘若开发,动辄有“鱼”。

附件列表


93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寄生鲶    下一篇 爱国细菌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