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医学名词   
[0] 评论[0] 编辑

胆总管

疾病介绍

胆总管胆总管
1、什么是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胆总管囊肿??

为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先天性胆道畸形。  指胆总管的一部分呈囊状或梭状扩张,有时可伴有肝内胆管扩张的这样一种先天性畸形。也称为胆总管囊肿。

即使在当今,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教科书及文献上,本症的病名仍有多种叫法。如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胆总管囊肿、先天性胆总管扩张症、原发性胆总管扩张或巨胆总管症等等。近年,对本症的病理、形态、病因等研究的深入,发现除了胆总管的囊性扩张之外,约有半数的患者仅表现为胆总管的梭形或圆柱形扩张,而非巨大的囊肿。另外除了肝外胆总管的扩张外,约1/4的病例同时合并有肝内胆管的扩张,肝内胆管可呈梭形甚至小囊样扩张,因此,近来国内外普遍倾向认为将该症称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更为合理,更能全面地反映本病的理变化,更好地包容该症的多个方面。  

2、这种病多见吗?

像其他先天性胆道畸形一样,本症在亚洲东方人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白人。女性发病高于男性,约占总发病率的60~80%。本症在各年龄阶段均可见到,但囊肿型大多在10岁以下的儿童期获得诊断而得到治疗,梭状型则有较多延迟致成人期才被发现者。 

3、先天性胆管扩张症主要的病变或危害是什么?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主要的病变有(1)胆管扩张,反复发作的黄疸、炎症,每一次发作都会对肝脏造成损害。(2)胰胆合流异常的存在会引发很多严重的问题。(3)胆道穿孔。(4)胆道癌症的发生。一组统计报道,癌症发生时的平均年龄仅为35岁,比未接受手术者约早10年,而且相当一部分为30岁以前发病者。从接受内引流手术到胆道癌变发生的时间,不同内引流手术起发生癌变的时间不尽相同,但有约2/3病例在10年以内发病,也有时间超过20年以上者。对于发生部位,80%发生于扩张部胆道,10%发生于胆囊。具统计,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接受囊肠吻合内引流手术者,其发生胆道癌的几率是正常人群的35倍。 

4、患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必须手术吗?

明确回答,必须手术治疗。

另外,建议要施行新式的正确的手术。应该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来进行。

25至30年以前,对于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治疗,几乎均行囊肿-肠管吻合的内引流手术。但随后发现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癌变病例有相当一部分为接受内引流手术的患者,其中以囊肿十二指肠吻合为最多。具统计,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接受囊肠吻合的内引流手术者,其后来发生胆道系统癌的几率是正常人群的35倍(1)(5)。60年代末、70年代初,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合并胰胆合流异常的问题引起小儿外科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认可(5)(6),特别是近年各种胆道癌变的机理研究都提示可能与胰胆合流异常有关(7)(8)。因此,采用囊肿切除胰胆分流胆道重建的标准术式已为国内外学者所认可和广泛采用,而定为治疗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标准手术。许多资料都显示这种所谓的新式手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胆道癌变及诸多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问题。这是治疗先天性胆管扩张症一个极大的进步。笔者进一步提出新式手术观念。

新式手术观念

应该进行什么样的手术? 请介绍您的新式手术观念
十余年来的临床经验中经常发现即使施行了这种标准的根治手术,即囊肿切除、胰胆分流、肝管空肠吻合术,对于大部分患者十分有效,而对部分患者则仍有较多的术后胆道感染的并发症。其机理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即对其原因和对策进行了探讨。
临床发现,胰胆分流胆道重建手术中即使采用了多种抗返流的方法,仍不能完全解决术后肠胆返流的问题(9)(10)。本组病例中几乎均有胆道积气也说明这一点。即使有返流存在,但多数患者多数情况并不发生胆道的感染。考虑只要肠胆吻合口及其近端胆道无狭窄的存在,即使发生返流,返流物也会随即排除,无潴留而不会引致感染。然而临床经常发现,先天性胆管扩张症除了肝外胆总管的扩张外,约有30~46%的病例合并存在肝内胆管的扩张。本组肝内胆管扩张的发生率达43.7%,而其中60%为囊样扩张,呈“葫芦”状,其汇入肝总管的开口表现为瓣膜状、隔膜状或细短管状狭窄。如果囊肿切除、肝总管肠管吻合之后,肝内胆管狭窄的问题未解除,则术后返流性胆管炎发生的可能性则大增。本文第二组病例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第一组则是一例证。说明在标准术式即囊肿切除胆道重建的基础上对远近端胆管的进一步处理可有效地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笔者体会,术前b超或ct检查提示合并肝内胆管扩张者应高度怀疑是否存在肝内胆管的狭窄,在术中进一步进行胆管造影、胆道镜观察、胆道探子行肝内胆管及胆总管远端探察、术中直视观察等,以了解远近端胆管病变。肝内胆管狭窄多发生于左右肝管汇入肝总管或在一级肝内胆管起始处,经肝总管的开口多可通过隔膜切除、纵切横缝的方法扩大“葫芦”的开口,解除狭窄。目前,先进的螺旋ct三维成像、mrcp、mri三维成像等方法也可为手术前的术式选择提供指导(11)(12)。笔者认为以往为防止吻合口狭窄而保留较多的肝总管壁,即保留较大的肝总管“喇叭口”的方法并不可取,强调术中要在充分了解远近端胆管病变的基础上选择进一步的处理方式。  

主要症状

胆总管胆总管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临床表现

本症患者女性多于男性。笔者曾统计186例中,男女之比为1:2.9,结合其他报道男女之比为1:2.5~4。以往国内报道发病年龄较小,约半数以上为3岁以前获得诊断,但随着对梭状型胆管扩张症认识程度的提高,检出率大为增加,成人的发病病例也逐渐占有相当的比率。如日本的报道,14岁以上的非小儿外科病例占有发病的半数以上。相信随着梭状型病例获得诊断的增多,平均发病年龄会上升。

许多教科书都描述腹痛、黄疸及腹部肿块为本病的3个典型症状。但许多患儿,特别是梭状型者多不同时具有上述的“三主征”。临床上常以其中1-2种表现就诊。据笔者对186例的分析统计,同时存在者只占20-30%。

腹痛
多局限在上腹、右上腹部或脐周围。疼痛性质以绞痛为多,也可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的钝痛、胀痛或牵拉痛。有时高脂肪或多量饮食可诱发腹痛发生。幼小病儿腹痛的表现因不会诉说,常易误诊。以笔者经验,相当一部分婴幼儿腹痛时常呈头肩向下的跪卧位姿势,似可作为一种参考。有的腹痛反复发作,持续数月乃至数年,疼痛发作时常伴有黄疸,并可同时有恶心、呕吐、厌食等消化道症状。据统计,具有腹痛者占60-80%。

有的突发急性腹痛并有腹膜刺激症状,常见胆总管穿孔,继发腹膜炎。笔者经历数例,多哭闹不安,呕吐,进行性腹胀加重,但腹膜刺激征较胃肠穿孔为轻,均经腹腔穿刺抽出胆汁性腹水而获诊断。

肿块
多于右上腹部或腹部右侧有一囊性感光滑肿块,上界多为肝边缘所覆盖,大小不一。笔者曾见超过脐下接近盆腔的巨大腹部肿块病例。可有轻重不一的触痛。部分囊肿的下端胆总管处有瓣状皱襞,起活瓣作用。内容排出则囊肿变小,见黄疸亦渐消退,这时囊肿体积会变小,黄疸减轻。在本病的诊断上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梭状型胆管扩张症则不会触及腹部肿块。

黄疸
间歇性黄疸为其特点,大多数病例均存在此症状。笔者的统计病例中囊肿型的黄疸发生率为86%,而梭状型达92%。出现黄疸时间隔期长短不一。严重黄疸可伴有皮肤瘙痒,全身不适。黄疸出现和加深说明因胆总管远端梗阻,胆汁引流不畅所致。 可能是由于合并囊内感染或胰液反流所致。当炎症减轻,胆汁排出通畅,黄疸可缓解或消退。部分患儿黄疸加重时,粪便颜色变淡,甚至呈白陶土色了,同时尿色深黄。除3个主要症状外 ,合并囊肿内感染时可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8~39 ℃,亦可因炎症而引起恶心呕吐的消化道症状。

7、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为什么会发生癌变?

近年对胰胆合流异常患者胆道癌变的机制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主要有如下几种学说:(1)胆汁中的致突变物质的致癌学说,董教授较全面地对胰胆合流异常与胆道癌变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并通过制做动物模型,检测患者及胰胆合流异常动物模型胆汁的致突变性,对其制癌机制进行研究。初步提出了由于胰胆合流异常存在,胰液与胆汁合流, 胆道内的胰液可以使被肝脏解毒、轭合并随胆汁排至胆道的致癌物质重新脱轭合而恢复其致癌性的新学说。即:人类生活的环境里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如污染的空气﹑香烟﹑烤焦的肉类等等都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正常人摄入后被吸收﹑经血液转运至肝,在肝脏多种解毒酶类的作用,致癌物质被轭合解毒,经胆肠排出体外。所以,对于正常人,即使少量摄入致癌物质,也并不致癌。但在胰胆合流异常患者,由于胰液向胆道逆流, 胆道内含有大量胰液,胰酶可以使被肝脏解毒、轭合并随胆汁排至胆道的解毒致癌物质重新脱轭合而恢复其致癌性。尤其合并胆管扩张症的患者,胆汁郁积﹑滞留胆道时间长,因此,胰胆合流异常患者的胆道癌发生率较正常人要高得多。该假说提出后,曾在美国﹑日本的国际杂志发表,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专题介绍,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

(2)胰液逆流破坏学说:由于胰液的分泌压明显高于胆汁的分泌压,胰胆合流异常患者经常会发生胰液向胆道的逆流。胰液进入胆道,许多种胰酶在胆道会被激活,激活的胰酶对胆道粘膜产生破坏作用。在胆道粘膜的破坏→修复→破坏的过程中,发生化生而致癌

(3)胆汁酸致癌学说 :胆汁酸的代谢产物胆酸和脱氧胆酸的化学结构与已知的某种致癌物质的结构相似,两种胆汁酸的代谢产物可能变性而成为这种致癌物质。在胰胆合流异常和胰液向胆道的逆流的情况下,这两种胆酸的含量明显增加。另外,正常情况下含量极微少的石胆酸在胰胆合流异常患者胆汁中明显增多,而这种胆酸已被证实对胆汁中致突变性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

研究情况

 能介绍一下您对本病诊治的研究情况吗?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胆道癌发生机制与手术干预对策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通过卫生部主持的成果鉴定。为国际先进,部分研究居国际领先。(张院士为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新的假说提出后,即受到国内外临床医学、胆道外科界的广泛重视。曾在日本第十四届胰胆会议、中国科协首届青年科技大会、中华小儿外科第一届肝胆学术会议、第一届全国小儿肿瘤会议大会发言。曾应邀参加第30届日本胆道学术大会(日本神户),并作特别讲演,受到好评。接受大会主席、著名癌变学者tahara的邀请,作为20余位各国特邀专家中的唯一一位中国教授参加了96年在日本广岛举行的第一届国际消化器癌大会,做专题讲演,受到好评与重视。该研究曾在曾在国内外著名杂志《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美国《carcinogenesis》、日本《胆道学会杂志》等杂志和相关医学学术专著中发表论文和专著文章20余篇。并在第七届全国普外科学术会议上做专题讲座推广介绍了本课题。多篇论文被引用。多次在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推广介绍。

该假说的提出在理论上阐述了胰胆合流异常胆道癌高发生率的机制问题, 为该症的正确治疗、胆道癌的预防提供了有益的理论依据。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肾静脉血栓    下一篇 胆总管囊肿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