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生物学家   
[0] 评论[0] 编辑

陈江野

个人简介
陈江野陈江野

1988年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
1990至1992 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微生物与分子遗传系做博士后。
1988至1990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2年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
1995年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8年以来,多次以访问教授的身份到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生化系工作。
现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基因与基因组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遗传学会常务理事,上海遗传学会常务理事。

研究方向

形态发生的分子机制:信号转导与基因表达调控

研究工作

主要从事白色念珠菌形态发生及其致病机理的研究以及人类Cdc2相关激酶及其对应细胞周期蛋白的功能研究。

(1)白色念珠菌形态发生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2)MAPK和cAMP信号转导途径在白色念珠菌形态发生中的功能作用。
(3) 白色念珠菌致病机理的研究。
(4) 白色念珠菌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
(5) 人Cdc2相关蛋白激酶基因的表达调控规律及其在细胞生长分化和调亡过程中的功能作用。

白色念珠菌菌丝形成的机理研究:白色念珠菌是一种人类机会性致病菌,其形态变化与其致病性相关,多种外界信号影响其形态发生和毒性表现。克隆了白色念珠菌多个形态发生和致病相关基因,它们的表达受MAPK和cAMP途径共同调控。构建了多种白色念珠菌信号转导途径成员的基因敲除株,建立了几个实验系统,用于白色念珠菌菌株的毒性试验。克隆到一个新的Cdc2相关激酶基因CRK1基因以及几个新的转录因子基因包括CaFLO8基因,运用免疫共沉淀、体外翻译、体内体外磷酸化、亚细胞定位等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手段,分析Crk1精确的调控位点以及调控网络,阐明Crk1上下游的信号转导途径。利用DNA microarray技术,宏观分析受CaFlo8因子调控的细胞壁和细胞膜蛋白的表达情况,阐明了CaFlo8因子在致病相关基因转录调控中的机理。在基因水平和细胞水平研究了白色念珠菌形态发生的调控机制以及几条参与白色念珠菌毒性表现的信号转导途径,阐明了影响白色念珠菌毒力的多个因子,为白色念珠菌致病机理的阐明和抗真菌药的筛选打下理论基础。筛选得到一个人类Cdc2相关蛋白激酶基因hPFTAIRE1,运用人脑LexA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其作用靶蛋白;得到与hPFTAIRE1有结合作用的蛋白,包括14-3-3b,14-3-3e,14-3-3h,14-3-3t, Kiaa202,PLZF和一个推测的Cyclin。推测的Cyclin(CyclinY),编码一个细胞周期蛋白,与p35具有较高的同源性。CyclinY能够与蛋白激酶PFTAIRE1和PCTAIRE1相互作用,预示着CyclinY在生物体内有着多重的调控作用,进一步将分析hPFTAIRE1以及CyclinY在细胞生长分化和调亡过程中的功能作用。

白念珠菌的白-灰转换是一种双稳态转换,我们筛选并鉴定了一个调控白念珠菌白-灰形态转换的关键基因WOR1。WOR1的表达呈现一种全或无的双稳态模式,即在灰菌中大量表达而在白菌中检测不到表达,这与白-灰形态转换过程中没有中间态的现象吻合。进一步研究发现,内源WOR1基因的大量表达对于白菌细胞转换为灰菌细胞以及维持灰菌细胞的形态都是必需的,而过量表达WOR1使白念珠菌锁定在灰菌状态,并且能够克服MTLa1/?2复合物对白-灰转换的抑制作用。更有趣的是,WOR1基因的转录受自身编码的转录调控因子的反馈激活,而且激活作用可以在灰菌细胞中稳定遗传。这些结果发表在2006年8月《PNAS》,揭示了白念珠菌白-灰形态转换的分子机制,解释了白-灰形态转换的随机性,为研究原核生物如枯草杆菌和高等真核生物如瓜蟾中普遍存在的双稳态转换系统提供了范本。更重要的是,该研究展示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反馈调控机制,这种机制对于白念珠菌作为人体共生菌快速适应人体环境的变化无疑是有重要生理意义的。该项工作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

获奖情况

1991年度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94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4年获上海市启明星计划资助。
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00年获中科院百人计划匹配经费资助,多次获国家863计划资助,多次获国家基金委经费资助。
曾经获得上海市优秀启明星,三八红旗手,优秀回国人员,科学院十佳青年等称号。
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三十多篇,申请和获得中国发明专利多项。

近期论文

1. Guanghua Huang, Huafeng Wang, Song Chou, Xinyi Nie, Jiangye Chen* and Haoping Liu*, 2006. Bistable expression of WOR1, a master regulator of white-opaque switching in Candida albican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6, 103(34):12813-12818.

2. Fang Cao, Shelley Lane, Prashna A.P. Raniga, Yang Lu, Zhou Zhou, Karalyn Ramon, Jiangye Chen*, Haoping Liu*, 2006,The CaFlo8 transcription factor is essential for hyphal development and virulence in Candida albicans. Mol. Biol. Cell. 2006, 17(1):295-307.

3. Yankun Gao, Mei Jiang, Tao Yang, Jiangye Chen, Analysi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hPFTAIRE1 and PLZF in yeast two hybrid system,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isica Sinica, 2006, 38(3) :164-70.

4. Guanghua Huang, Xinyi Nie, Jiangye Chen, CaMac1, a Candida albicans copper ion-sens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promotes filamentous and invasive growth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isica Sinica, 2006, 38(3): 213–217

5. Yankun Gao, Mei Jiang, Tao Yang, Jian Ni, Jiangye Chen. A Cdc2-related protein kinase hPFTAIRE1 from human brain interacting with 14-3-3 proteins. Cell Res. 2006, 16(6): 539-547.

6. Ming-Min Zhao, Derong An, Jian Zhao, Guanghua Huang, Zuhua He, and Jiangye Chen, Transiently Expressed Short Hairpin RNA Targeting 126 kDa Protein of Tobacco Mosaic Virus Interferes with Virus Infection,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2006, 38(1): 22–28.

7. Xuming Mao, Fang Cao, Xinyi Nie, Haoping Liu, Jiangye Chen, 2006. The Swi/Snf chromatin remodeling complex is essential for hyphal development in Candida albicans. FEBS Letters, 2006, 580:2615-2622.

8. Jian Ni, Xiaoyan Liu, Jiangye Chen, 2006, Expression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Candida albicans Cdc37, Chines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2006, 28(4): 611-616.[1]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理查·欧文    下一篇 史蒂芬·杰伊·古尔德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