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细胞生物学    动物学   

流动镶嵌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英语:Fluid Mosaic Model)是描述生物膜结构的科学模型,由美国科学家辛格(S. J. Singer)和尼科尔森(G. L. Nicolson)于1972年在《科学》杂志上首次提出。该模型强调细胞膜的动态性和异质性,认为膜结构由流动的磷脂双层和镶嵌其中的膜蛋白共同组成,是当前生物学中解释细胞膜结构的核心理论之一。

历史背景  

1. 早期模型

   1925年,戈尔特(Gorter)与格伦德尔(Grendel)通过红细胞实验提出磷脂双层结构,为膜模型奠定基础。  

   1935年,丹尼利(Danielli)和戴维森(Davson)提出“三明治模型”,认为膜由磷脂双层夹在两层球状蛋白之间构成。  

   1959年,罗伯逊(J. D. Robertson)的电子显微镜观察支持单位膜假说,但无法解释膜的功能复杂性。  

2. 模型的提出 

   1972年,辛格与尼科尔森整合荧光标记技术、电子显微镜和生物化学研究,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取代了静态的三明治模型。

核心内容  

1. 主要特点

   膜的流动性:磷脂分子可在膜平面内横向自由移动,膜整体呈现液态特性(受脂肪酸链长度、饱和度及温度影响)。  

   磷脂双层基质:亲水头部朝外,疏水尾部向内,形成连续的双层结构。  

   膜蛋白的镶嵌分布:  

     整合蛋白(跨膜蛋白)嵌入磷脂双层。  

     外周蛋白附着于膜表面,通过静电作用与磷脂或整合蛋白结合。  

   不对称性:膜蛋白与糖脂、糖蛋白在膜内外侧的分布具有方向性(如糖类仅分布于膜外侧)。  

2. 动态行为  

   膜蛋白可侧向扩散,但翻转运动(跨层运动)罕见。  

   胆固醇调节膜的流动性和稳定性(高温时限制流动,低温时防止凝固)。  

发展与完善  

脂筏假说(1988年):提出膜中存在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的微区(脂筏),参与信号传导和蛋白质分选。  

膜蛋白的受限运动:部分蛋白因细胞骨架锚定或聚集形成功能复合体,流动性受限。  

膜曲率与拓扑结构:近年研究关注膜蛋白对局部膜形态的调控作用(如细胞吞噬、囊泡运输)。  

实验证据  

荧光恢复技术(FRAP):显示膜蛋白在光漂白后可重新扩散,证明流动性。  

冷冻蚀刻电镜:直接观察到膜中蛋白颗粒的镶嵌分布。  

膜重组实验:分离纯化的膜蛋白可重新嵌入人工磷脂双层并恢复功能。  

应用与影响  

细胞生物学:解释物质运输(载体蛋白)、细胞识别(糖蛋白)及信号转导(受体蛋白)机制。  

医学领域:指导药物递送系统设计(如脂质体),阐明某些疾病(如囊性纤维化与膜通道蛋白缺陷相关)。  

合成生物学:人工膜系统的构建参考此模型。  

争议与批评  

过度简化质疑:某些膜结构(如线粒体内膜)蛋白密度极高,流动性显著降低。  

区域化结构:脂筏的存在提示膜并非完全均质,局部区域可能具有特殊功能。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原生质    下一篇 RNA编辑(RNA Editing)

关键词

参考文献

[1].   Singer, S. J.; Nicolson, G. L. (1972). "The Fluid Mosaic Model of the Structure of Cell Membranes". Science. 175 (4023): 720-731.
[2].   Alberts, B. et al. (2022).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7th ed.). Garland Science.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