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骨
鼻骨的解剖结构
- 位置与形态:
- 鼻骨是成对的长方形小骨,位于面部中线两侧,构成鼻背(鼻梁)的上1/3部分。
- 上端与额骨鼻部连接,外侧与上颌骨额突相邻,下端与鼻软骨(外侧鼻软骨)相接。
- 骨性连接:
- 鼻骨间缝:左右鼻骨在中线处通过纤维软骨连接,形成鼻梁骨性基础。
- 鼻颌缝:鼻骨与上颌骨额突之间的骨缝,易在外力冲击下发生骨折。
- 血液供应:
- 主要来自面动脉的分支(鼻外侧动脉)和眼动脉的分支(鼻背动脉)。
- 神经支配:
- 三叉神经(眼神经的分支)支配鼻背皮肤感觉。
功能
- 保护作用:支撑鼻腔入口,保护内部结构(如筛板、嗅神经)。
- 维持鼻腔形态:与鼻软骨共同构成外鼻轮廓,影响呼吸气流方向。
- 美学意义:鼻骨形态决定鼻梁高度,是面部立体感的重要组成。
鼻骨骨折(常见临床问题)
病因
- 外伤:如跌倒、拳击、运动损伤或交通事故。
- 解剖弱点:鼻骨中下部较薄,易发生横向断裂(“凹陷性骨折”)。
临床表现
- 急性症状:
- 鼻部肿胀、瘀斑(“熊猫眼”)、鼻出血、鼻梁偏斜或塌陷。
- 触诊可及骨擦感或骨碎片移位。
- 并发症:
- 鼻中隔血肿:需及时引流以防感染或软骨坏死。
- 脑脊液鼻漏(罕见):筛骨骨折累及颅底时可能发生。
诊断方法
- 影像学检查:
- 鼻骨侧位X线:初步评估骨折线位置。
- CT扫描(冠状位+三维重建):明确骨折范围及是否累及邻近结构(如眶壁、筛窦)。
- 内镜检查:排除鼻中隔偏曲或黏膜损伤。
治疗
- 非手术治疗:
- 无移位骨折:冰敷、止痛药(如布洛芬),观察1-2周。
- 手术治疗:
- 闭合复位术:骨折后7-10天内局部麻醉下复位(使用Walsham钳或手指按压)。
- 开放复位内固定:复杂骨折(如粉碎性骨折)需手术重建。
鼻骨相关的其他疾病
- 先天性畸形:
- 鼻骨发育不全:见于某些综合征(如21-三体综合征)。
- 感染:
- 骨髓炎:罕见,多由开放性骨折或术后感染引起。
- 肿瘤:
- 骨瘤:良性肿瘤,常见于额窦或筛窦,偶累及鼻骨。
鼻整形术中的鼻骨处理
- 截骨术:
- 通过截断鼻骨外侧壁缩窄鼻背(如驼峰鼻矫正)。
- 骨移植:
- 自体骨(如髂骨、肋骨)或人工材料填充鼻梁塌陷。
注意事项
- 复位时机:鼻骨骨折超过2周后可能因骨痂形成难以复位。
- 术后护理:避免擤鼻、戴眼镜或碰撞鼻部至少4周。
解剖学图谱参考
- Gray's Anatomy:鼻骨与周围结构的骨性连接详图。
- Netter解剖图谱:鼻骨血供与神经支配示意图。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