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神经疾病   
[0] 评论[0] 编辑

边缘带梗死

定义

    分水岭梗死:又称边缘带梗死,是由于大多数动脉血管区域相对低灌注引起,会产生双侧症状。边缘带脑梗死指两条动脉供血区之间边缘带部位的缺血性损害,主要发生在半球的表浅部位,可以发生在大脑半球的单侧,也可以发生在大脑半球的双侧,但临床上以单侧较多见,发病率约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0%。其致病因素与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不同。最常见原因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血压降低,或某一动脉干供血不足,使动脉近心端的供血尚可,而远心端的末梢边缘区供血降低,从而发生缺血梗死

   常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临床症状和体征取决于损害的部位和程度,大脑皮层分水岭脑梗死常没有任何症状。前分水岭脑梗死指梗死带位于大脑前动脉、中动脉之间的表浅区域,表现为一侧肢体反复发作的麻木、乏力或轻偏瘫。后分水岭脑梗塞指梗死带位于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之间的表浅层,最常见的症状是偏盲,以及皮层性偏身感觉障碍。皮层下分水岭脑梗死,梗死位于大脑中动脉深浅之间,偏瘫症状较常见,并可有半数以上偏身感觉缺失。基底节分水岭脑梗死,即基底节区各组动脉血管之间的缺血梗死,常有单纯偏身运动及感觉障碍,亦可见单纯中枢性面瘫。

病例

国外学者报道,脑分水岭梗死(CerebralWatershedinfarction,CWSI)的发病率占脑卒中患者的10%,国内报道为2.6%~16.6%。多为发生在脑部相邻大动脉供血区之间交界区的局限性脑损害。病因多为血流动力学障碍,患者在发病前已有脑动脉狭窄或闭塞。

我们曾遇到3例患者,例1为女性,72岁。发病前1d晚上头痛,到附近医院测血压为220/120mmHg,给予肌肉注射利血平和硫酸镁。次时晨醒来头痛消失,却发现右侧肢体不利来急诊。既往高血压10多年,平时血压为170/100mmHg。查体:精神倦怠,淡漠,血压120/60mmHg,可以复述医生的语句,但不能表达自己有何不适。颅神经未见异常,右上肢肌力Ⅲ级,右下肢肌力Ⅳ级+,右下肢巴氏征(+),右上肢轻度痛觉减退。头颅CT示:额中回楔形低密度灶,前、后中央回上部1/3处可见2个带状低密度灶,约1.0cm×0.5cm,B超示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60%。经静脉滴注706代血浆、复方丹参等,血压上升,病情缓解,回家疗养。

例2男,59岁。早上行走时自觉心慌、右半身发软。有冠心病房颤史5年。查体:血压150/90mmHg,心率105次/分,律不齐,左口角力弱,左侧上肢肌力Ⅳ级﹢,左下肢肌力Ⅳ级﹣,左巴氏征(+),无感觉障碍。EEG示心房纤颤,B超示右颈动脉分叉狭窄70%。头颅CT示右侧脑室旁可见3个小条状低密度灶,间断排列并与脑室平行。

例3男,55岁。有高血压史(180/100mmHg)8年。因患"肠炎",频繁腹泻,2d后晨起,自觉视物不清,身体发软。查体:血压为100/70mmHg,面黄,表情淡漠,粗查视野左侧偏盲(不全),余颅神经(-)。左侧上、下肢肌力Ⅴ级﹣。头颅CT示右顶叶下部颞上、后部低密度灶。B超示双颈内动脉均有狭窄,其中右侧重,约60%。这3例患者均有颈动脉狭窄,其供血动脉远端末梢分支可能已有一定程度的低灌注。在突然发生血液动力学障碍时,即造成分水岭区小动脉闭塞,导致梗死。动力学障碍,例1在肌肉注射注2种降压药后突然血压大幅度降低;例2为心房纤颤、心源性栓子脱落后栓塞所致;例3反复腹泻、脱水致血压下降。局限颈内动脉病损与突发动力学异常,这2个条件是分水岭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

分型

分水岭梗死临床表现不同,一般分为3型。(1)皮质前型;(2)皮质后型;(3)皮质下型。例1表现为偏轻瘫,以上肢为重伴感觉障碍,无颅神经损害,有情感障碍超皮层失语。头颅CT显示的梗死灶位于左侧大脑前、中动脉之间的分水岭区,此例属皮质前型。例2只表现为偏身力弱,纯运动障碍,头颅CT示右脑深部大脑中动脉皮质支与深穿支间分水岭区梗死,应属皮质下型。例3偏瘫极轻,有偏盲,头颅CT梗死灶位于大脑中、后动脉皮层支之间分水岭区,为皮质后型。脑梗死除常规治疗外应加强病因治疗,如医源性低血压和休克处理。有条件者应对颈内动脉病变作进一步处理。严重狭窄时,行经皮血管成型术(PTA)或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

http://club.health.sohu.com/read_elite.php?b=nbaman&a=2897380

http://club.health.sohu.com/read_elite.php?b=nbaman&a=2897380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边缘叶    下一篇 运动神经元病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