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药
kangyiyu yao
抗抑郁药
antidepressive drugs
一组主要用来治疗以情绪抑郁为突出症状的精神疾病的精神药物。与兴奋药不同之处为只能使抑郁病人的抑郁症状消除,而不能使正常人的情绪提高。抗抑郁药于20世纪50年代问世,在此前抑郁性疾病并无合适的药物治疗手段,常仰仗电休克治疗。20世纪50年代以后,抗抑郁药已成为抑郁病人的首选治疗手段,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休克治疗,使需作休克治疗的病人数目大大减少。
抗抑郁药可分以为两大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 (TCA)。其中以三环类的应用最为广泛,品种也较多。近年又在三环类的基础上研制成四环抗抑郁药,其实四环类和三环类的治疗作用和副作用都很相似,可以看作同一类别。鉴于MAOI的副反应较多,而且有的还很严重,又同许多食物及药物有复杂的交互作用,它们的抗抑郁效应又不如三环类,因此,临床应用日减。常用抗抑郁药见表。
一般认为,抑郁症状是某些神经递质的功能过低所致,抗抑郁药则能使这些中枢神经递质的有效浓度增高,从而使抑郁情绪改善。三环抗抑郁药能阻断突触前膜的胺泵,减少去甲肾上腺素(NA)和5-羟色胺(5-HT)这两种神经递质的回收;而MAOI类抗抑郁药则能减少氧化酶对上述神经递质的破坏;结果都造成这些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内的浓度增高。因MAOI副作用较多且严重,目前多用于治疗对三环抗抑郁药反应不佳的病例。以下主要介绍三环抗抑郁药。
三环抗抑郁药口服后吸收快而完全。在血液中90%与血浆蛋白质结合,主要分布于肝、脑和心脏等组织。药物由肝脏代谢,其代谢产物种类颇多,其去甲基产物,如阿米替林代谢成去甲替林,丙咪嗪则成为去甲丙咪嗪,仍具治疗作用。最后经肾脏由尿液排出。药物的半减期甚长,约为18~48小时。药物的血浓度并不总是与治疗效应平行,但与副作用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有关。
三环抗抑郁药的主要适应症为各类抑郁症,对内源性抑郁症(躁狂抑郁性抑郁症)疗效尤佳。抑郁性神经症、反应性抑郁症、因躯体疾病或药物所致的抑郁症状,亦可用本类药物治疗。此外,还可治疗恐怖症、惊恐发作及强迫症。
严重的心、肝、肾疾病以及青光眼患者为治疗的禁忌症。老年、孕妇、前列腺肥大和癫痫患者,宜慎用。
各种三环抗抑郁药的抗抑郁效应大致相仿。但有些药物,如阿米替林或多虑平,还具较强的镇静作用,可选用于具较明显焦虑和激越症状的抑郁症患者;而丙咪嗪或氯丙咪嗪,镇静作用较弱,适用于言行缓慢等阻滞症状较突出者。治疗时宜取剂量渐增法,在2周左右的时间内增至最合适的治疗剂量。一般而言,镇静作用最早呈现,第 1周时睡眠已有所好转,接着是食欲改善和言语及行为动作方面的进步;而情绪提高的作用常需在治疗2~3周后才逐渐显示。症状好转后,仍需继续使用治疗剂量4~6周以巩固疗效。以后可减至半量,维持治疗6个月左右,以防复发。本类药物取口服给药法。在治疗剂量时,因药量较高,可分次服用,临睡的剂量分配可多一些,这有助于入睡。维持治疗时,可每晚睡前一次服用。个别药物,如氯丙咪嗪,有针剂,可作静脉滴注,主要用于严重的抑郁症病人。
药物的副作用主要表现在植物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植物神经系统的副作用,因药物的抗胆硷作用所致,常见口干、视物模糊、瞳孔扩大、便秘、排尿困难和体位性低血压。这类副作用一般并不影响治疗,且在治疗过程中能逐渐适应。但因常在疗程早期,治疗效应尚未呈现时已经出现,部分病人因此而不愿服药,中断治疗。在老年人或少数敏感病人中,有可能导致尿潴留,肠麻痹和使青光眼病状加重。心血管方面的副作用,常见者为心动过速,心电图ST-T段的非特异性改变,严重者则可发生传导阻滞或心律紊乱。其他可能发生的副作用,有头昏、嗜睡、细微震颤,偶见癫痫发作、药疹和粒细胞减少。过量服用可导致急性中毒,表现为谵妄、昏睡或昏迷,可能伴有严重的心脏并发症。由于本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而抑郁症患者常有消极意念,可能服药自杀,故药物必须由他人妥善保管和掌握,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
三环抗抑郁药,于20世纪50年代末始用于临床,疗效肯定,用于治疗(躁狂抑郁性抑郁症、内源性抑郁症)时有效率达70~80%;维持治疗,对于预防抑郁症的复发亦有一定的作用。只是它们的抗胆硷能及心脏方面的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们的应用。国内外都在试制新的副作用较少较轻的抗抑郁药,已初见成效,如异戊塞平、三唑酮、溴苯丙啶和安优灵等,但它们的正反效应及利弊,则有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精神活动和精神障碍
现代医学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