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生理学   
[0] 评论[0] 编辑

短日植物

短日植物(Short-day plants, SDP)是一类对光周期有特定需求的植物,即只有在每天光照时间短于一定长度时才会开花。短日植物在生长和开花过程中需要长时间的黑暗(夜间)来触发开花机制,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sm)。短日植物的光周期要求通常在12小时左右,具体时间因植物种类而异。


1. 短日植物的特点


短日植物的开花受光周期调控,在每天光照时间短于某一临界长度时才会开花。例如,菊花(Chrysanthemum)、大豆(Glycine max)、水稻(Oryza sativa)等都是典型的短日植物。当日长超过某一临界值时,这些植物不会开花,或开花过程受抑制。


2. 光周期感应机制


光周期感应(photoperiodic sensing)主要通过植物体内的光敏色素(phytochrome)和生物钟(biological clock)实现。光敏色素是植物感知光周期变化的关键分子,它能够感知光的质和量,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物钟则是植物内在的时间测量系统,通过昼夜节律调控植物的生理过程(1)。


在短日植物中,光敏色素和生物钟共同作用,通过调节关键基因的表达,触发开花信号。研究发现,CONSTANS(CO)基因在光周期感应中起重要作用,它通过调控FLOWERING LOCUS T(FT)基因的表达,最终控制开花时间(2)。


3. 短日植物的生长环境


短日植物主要分布在纬度较低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这些地区的昼夜变化较小,适合短日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在这些地区,短日植物的开花时间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确保其在最适合的季节开花和结果。


4. 短日植物的应用


短日植物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应用。通过控制光周期,可以调控短日植物的开花时间,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例如,在温室栽培中,通过延长黑暗时间,可以促使短日植物提早开花和结果,增加经济效益(3)。


此外,研究短日植物的光周期调控机制,有助于揭示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分子机制,指导植物育种和改良。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造短日植物的光周期感应路径,可以培育出适应不同地区和季节的作物品种(4)。


5. 参考文献


1. Thomas, B., & Vince-Prue, D. (1997). Photoperiodism in Plants. Academic Press.

2. Song, Y. H., Ito, S., & Imaizumi, T. (2010). Similarities in the circadian clock and photoperiodism in plants.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 13(5), 594-603.

3. Jackson, S. D. (2009). Plant responses to photoperiod. New Phytologist, 181(3), 517-531.

4. Andrés, F., & Coupland, G. (2012). The genetic basis of flowering responses to seasonal cues.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13(9), 627-639.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锻炼    下一篇 己糖激酶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