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科研机构   
[94] 评论[0] 编辑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是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培养工作以来,首批被国务院批准的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的单位之一,已为国家输送了600多名优秀人才。1999年建立“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2年建立“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研究生指导教师近60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350多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2名。自1997年以来,有8名研究生获院长奖学金优秀奖,有5名研究生获亿利达奖,有9名研究生获华为奖,有5名研究生获盈科奖,有4名研究生获刘永龄奖,还有1名研究生获98“全国十大科技成果奖”。

电子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是1956年根据国家十二年科学发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展远景规划和发展“无线电电子学”等新技术的四大紧急措施而创建的中国第一个综合型电子信息科学研究所。建所以来,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共获得了400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其中有100多项分获国家及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发表、出版了大量研究论文和学术专著,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电子所已形成微波成像雷达及其应用技术、微波器件与技术、高功率气体激光技术、微传感技术与系统四个主导领域。

电子所是中国最早开展微波成像合成孔径雷达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单位。近30年来,完成了几代合成孔径雷达系统信息处理系统的研制,已成为中国合成孔径雷达及其应用技术的重要研究基地。电子所是中国最早从事微波器件与技术的研究单位之一,长期以来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任,为中国民用卫星、雷达、导航、加速器等高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电子所长期以来致力于高功率红外气体激光理论和技术的研究,特别是高功率高重复频率脉冲红外气体激光技术的研究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作为中国传感技术领域重要的研究基地之一和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方基地,电子所在生化微传感器和微系统及新型真空微电子器件等研究方面已形成特色,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并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电子所已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和公司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每年互访的专家学者达百余人次,共有200多名研究生和科技人员出国留学深造。电子所还多次成功地主办了国际和全国性的大型学术会议。编辑出版的《电子与信息学报》、《JournalofElectronics(China)》、《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在国内外发行,享有较高的声誉。

电子所高度重视高级科技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目前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和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物理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四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两个博士后流动站。

为迎接全球知识经济的挑战,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伟大战略,作为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首批试点单位,电子所正锐意改革,勇于创新,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充分发挥自身的综合优势,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建设成为在电子与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应用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基地,培养高级科技人才基地和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基地,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创新贡献。

机构设置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现任领导

所长:吴一戎

党委副书记:薛秀清

副所长:孟宪民丁赤飚刘濮鲲张国庆

历任领导

历届所长

第一任所长--顾德欢同志(任职时间1956年-1978年)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顾德欢同志

第二任所长--吕保维院士(任职时间1978年-1984年)

第三任所长--柴振明研究员(任职时间1984年-1991年)

第四任所长--朱敏慧研究员(任职时间1991年-1999年)

第五任所长--阴和俊研究员(任职时间1999年-2006年)

现任所长--吴一戎研究员(任职时间2006年至今)


参加筹建电子所的领导

李强、顾德欢、孟昭英、马大猷、闵乃大、罗沛霖

周国铨、钱文极、陈芳允、张恩虬、毛振淙。

历史沿革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是1956年9月根据国务院制定的我国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和发展“无线电电子学”等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新技术的四大紧急措施而创建的中国第一个综合型电子科学研究所。筹建前期租用西苑旅社,1958年7月迁入中关村,相继成立十个研究室,1960年初建立0305工厂,学科设置几乎覆盖当时无线电电子学的全部领域,1960年7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正式成立。建所初期,电子所主要从事信息论基本应用、毫微秒脉冲技术、晶体管电路、声学、真空电子学、毫米波波导通信、固体微波器件、量子放大器和激光器、微波技术、电波传播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1964年电子所进行了大的科研结构调整,分建了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航天部504所)两个所,援建了上海光机所、电子部22所、电子部55所、156工程处(航天部771所)、701工程处(洛阳测控所)五个所,奠定了我国电子科学技术的重要研究基础。

1965年8月华东电真空研究所236人并入电子所,电子所成为以真空电子学和气体激光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专业研究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所。

70年代末,电子所又开拓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主要从事通信与电子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等四个领域的研究,使之重新成为一个以应用研究为主的多学科综合型的电子科学研究所。

建所4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业已形成:微波成像与雷达技术、微波器件与技术、高功率气体激光技术、微传感技术与系统等四个优势学科。

科研成果

1978年——BJ-10型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刘濮鲲副所长向领导介绍微波器件

1978年——微波诊断仪研制及等离子体诊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年——1兆伏新型闪光X射线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年——107对流层散射通信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年——彩色电视摄像管研制线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年——强流电子光学系统的研究及计算机数值计算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8年——《速调管群聚理论》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8年——高铝瓷的电子束焊接等四项特殊工艺技术的研究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8年——介质夹持、金属屏蔽螺旋线结构的色散计算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1978年——高速X射线摄影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8年——稀土化合物的制备及性质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8年——热电子发射机理和磁控管理论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8年——气体放电微波噪声的研究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8年——微波耦合波理论的研究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8年——通道式电子倍增器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1980年——强磁场超导聚焦大视场天文电子照相机的电子光学系统及性能测试获中科院二等奖

1982年——计算强流电子光学系统的通用程序获中科院二等奖

1986年——低纯度钕铁硼第三代永磁材料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7年——荧光灯质量攻关—高效长寿命日光色荧光灯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王庭大同志一行参观航天微波遥感系统联调大厅

1987年——二代微光管用微通道板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年——低纯度钕稀土铁硼永磁材料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8年——分子三维模型微机系统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2年——大洋特技字幕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2年——超导体模型计算机系统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2年——环形自由电子激光器理论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2年——中、高分辨率彩色视频投影技术研究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3年——涡旋诱发重联理论及其在地球磁层中的应用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7年——非广播用高清晰度彩色闭路电视系统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专利发明

序号 发明名称 发明名称
01 高功率窄线宽可调谐激光器 96114077.1
02 天线开关管半开放式输入窗 00231077.5
03 金属蒸汽激光治疗机 98108351.x
04 车用多功能灯箱 01259786.4
05 线性调频信号源 98108352.8
06 表面等离子体谐振测试仪 98102366.5
07 氢离子敏场效应管封装方法 99125246.2
08 高功率可调谐二氧化碳激光器 99127121.1
09 微结构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器 99127328.1
10 增益开关型高重复频率脉冲CO2激光器 97122024.7
11 真空微电子多功能传感器及制备方法 00109609.5
12 脉冲气体激光器 00109165.4
13 全金属螺旋慢波结构 00129588.8
14 小多注速调管覆膜阴极的制备方法 00132779.8
15 光测电度表 00132648.1
16 超声波耗能功率计 00254069.X
17 脉冲烟纸打孔装置 00266764.9
18 新型锥变结构高功率微波窗 00260439.6
19 微桥结构热偶型微波功率传感器 00132115.3
20 检测幽门螺杆菌传感器 00260523.6
21 单线混沌保密通信系统 98101231.0
22 以SiN*为梁的新型微结构谐振梁压力传感器制造方法 01124285.X
23 光标记的产生和提取装置 01110552.6
24 脉冲预电离纵向放电激光器 01202113.X
25 具有多层复合结构微热盘PCR扩增器 01120216.5
26 横向脉冲预电离的纵向放电气体激光器 01118723.9
27 三维微结构光寻址电位传感器 97103670.5
28 双频共面微带阵列天线 02294500.8
29 红光保健治疗仪 02230724.9
30 农膜用光转换剂及其制作方法 97122023.9

质量方针

技术领先,品质卓越;

管理科学,效益最优;

持续改进,顾客满意。

技术领先,品质卓越:在相关高新及应用技术领域中,始终处于引领地位,创造臻于完美的产品质量并获得广泛优异的社会效应。

管理科学,效益最优:管理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达到效益最大化。

持续改进,顾客满意:持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满足顾客需求和期望的能力,实现研究所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合作与交流

电子所历来十分重视国际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工作,自1979年以来,已同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研究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中马国际合作
机构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每年邀请国外专家150余人次来所开展合作研究,进行学术访问和讲学,同时派出100余人次的科研人员出访,参加国际会议、科技合作和进修。国际科技合作以学科发展需要和我所承担的国家重大项目的实质性合作为主,并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与交流,与俄罗斯、美国、英国、意大利、挪威、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签署了一批合作协议,取得了多项国际科技合作成果,有效地提高了我所科研水平和实力。电子所还不定期地举办相关学科的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学术研讨会。

相关词条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天则经济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郑州机械研究所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资料链接

http://www.ie.ac.cn/index.asp

附件列表


94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下一篇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