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科研机构   
[60] 评论[0] 编辑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10月,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国立自动化研究机构。50多年来,经过几代自动化所人的奋发努力,目前已经发展成为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于一体的新型科研机构。

研究所简介

目前,全所在编职工321人,其中院士1人,研究员、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125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863领域专家2人,IEEEFellow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海外杰出青年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0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5人。具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和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学研究生581人,其中硕士生229人,博士生352人,博士后39人。

经过五十多年的探索与发展,自动化所已形成立足智能技术,聚焦复杂信息的智能计算、复杂系统的智能控制、集成化智能系统三个重要方向,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与高技术产业化“三位一体”,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良好格局。现设有科研开发部门5个: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研究中心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中科院重点实验室高技术创新中心综合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与国际和社会其他创新单元共建的联合实验室和工程中心14个,包括中法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中新数字媒体研究院智能服务机器人联合工程实验室系统医学与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心等;另有汉王科技、三博中自等十余家持股高科技公司。

自动化所五十余年的历史中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建国发展初期,自动化所开拓了我国的控制科学,为“两弹一星”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改革开放年代,自动化所开创了我国模式识别智能信息处理的新领域,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创立了享誉中关村的中自集团。1999年9月,自动化所首批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全所围绕科技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文化建设等,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创新试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研究所的创新跨越、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以来,自动化所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0余项。发表论文数量逐年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专利申请和授权量连年攀升,多年位居北京市科研系统前十名。目前,研究所持股企业的效益持续增长,以自动化所创新技术为核心的各类产品正在实现产业化、规模化,为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新的征程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将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努力创建规范高效、民主和谐、环境优美、具有强大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际知名的国家研究所,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发展理念

◎基本定位:“一、二、三、四、五”

目标定位:一个目标

建设规范高效、民主和谐、环境优美、具有强大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特色鲜明的国立研究所,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不断做出重要贡献!

使命定位:二项使命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智能技术的创新研究,为我国信息内容安全和有效利用、骨干传统产业的自动化升级改造和新时期国家安全提供核心关键技术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开展复杂系统与计算智能领域的重要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本领域学科发展

人本定位:三心工程

为广大员工创造一个

?顺心的人际关系

?舒心的工作环境

?称心的生活待遇

研究所管理中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水平定位:四个接轨

自动化研究所要在

?科技水平

?运行管理

?工作环境

?生活待遇

等方面逐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功能定位:五大功能

?在前沿基础性研究方面不断取得原始创新成果

?在战略高技术研究方面不断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在促进高技术产业化方面不断提供关键技术

?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为国家输送优秀人才

?在科普方面不断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应有贡献

现任领导

王东琳副所长(主持工作)

王东琳,男,1956年12月出生,籍贯江苏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1974年8月参加工作,197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法定代表人)、国家专用集成电路技术工程中心主任,研究员。

1974.08-1978.09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插队

1979.01-1982.12北京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系读大学学习

1983.02-1987.10总参三部计算中心工作助理研究员

1987.11-1994.04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国家专用集成电路技术工程中心工作

(其间:1988.12 工程师  1992.06 高级工程师

1994.04-1998.12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国家专用集成电路技术工程中心副主任

1998.12-2005.07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国家专用集成电路技术工程中心主任

(其间:2000.12 研究员)

2005.07-2006.07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总工程师、国家专用集成电路技术工程中心主任

2006.07-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副所长、国家专用集成电路技术工程中心主任

2007.11-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副所长(主持工作)、国家专用集成电路技术工程中心主任

何林党委书记、副所长

何林,男,1963年1月出生,籍贯江苏,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8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0.09-1984.07天津大学力学系学生

1984.07-1994.05中国力学学会办公室工作人员、 《力学学报》 (中、英文版)编辑部工作人员、 《力学与实践》编辑部工作人员

(其间:1985.07助理编辑

1987.09-1990.12在职硕士研究生

1991.07编辑)

1994.07-1998.06中国力学学会办公室副主任、《力学学报》(中、英文版)编辑部副主任、《力学与实践》编辑部副主任

(其间:1996.07副编审)

1998.07-2000.03中国力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力学学会办公室主任、《力学学报》(中、英文版)编辑部主任、《力学与实践》编辑部主任

2000.03-2002.05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党委副书记

2002.06-2002.07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兼副所长

2002.07-2006.07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

2006.07-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

王飞跃副所长

王飞跃,男,1961年生于山东青岛,籍贯浙江东阳。1982年获山东化工学院学士学位;1984年,获浙江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美国伦塞利尔理工学院计算机与系统工程博士学位。1990年起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先后任助教授、副教授和正教授,1998年作为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引入海外杰出人才之一回国工作,现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西安交通大学软件学院院长、亚利桑那大学复杂系统高等研究中心主任和中美高等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等职。

王飞跃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系统和复杂系统的建模、分析和控制,是智能控制方面的国际知名学者,也是该领域的早期开拓者之一。在基础理论方面,王飞跃教授是智能机协调理论,语言动力学系统(LinguisticDynamicSystems,LDS),代理控制方法(Agent-BasedControl,ABC),复杂系统的计算理论等的提出者;在核心技术开发方面,他及其团队多年来致力于应用特定操作系统ASOS(ApplicationSpecificOperatingSystems),OSGi兼容中间件,实时嵌入系统和远程可重构可编程器件的研究和应用;在重大工程应用方面,主要围绕着智能交通系统,智能车辆和汽车电子,智能空间和智能家居系统以及综合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人才培养方面,自1990年起,王飞跃培养30多名博士,90多名硕士。自80年代初至今,王飞跃教授在力学、数学、控制、智能系统、复杂系统、机器人和自动化等领域发表论文及专著百余篇,获研究经费2000多万美元和5000多万人民币。

王飞跃现为英文《IntelligentControlandIntelligentAutomation》丛书主编,IEEEITS杂志主编、IEEEIntelligentSystems杂志副主编,IEEE会刊《Systems,ManandCybernetics》、《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KnowledgeandDataEngineering》和《Robotics&Automation》等编委,《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杂志副主编,1996年至2000年任《InternationalJournalofIntelligentControlandSystems》主编。现任IEEE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学会主席,旅美科协董事会主席,北美竺可桢教育基金会副会长和董事,中国自动化学会复杂性专业学术委员会主任,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控制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任1998年IEEEIntelligentControl和2001年IEEESystems,ManandCybernetics国际大会ProgramChair,2003年IEEE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国际大会GeneralChair,2004年和2005年IEEEIntelligentVehicles会议Co-ProgramChair和GeneralChair,2006年8月主持召开IEEE/ASM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echatronicandEmbeddedSystemsandApplications,2006年10月主持召开TheFirstUS-ChinaInternationalWorkshoponDigitalGovernmentResearchandPractice。1996年获美国Caterpillar技术发明奖,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研究基金,2004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奖。2003年当选IEEEFellow,2004年当选中国旅美科技协会主席,2005年当选INCOSEFellow,同年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MU)计算机系访问教授。2006年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历史沿革

1956年

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1月14日,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共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该报告对1949年以后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的进步作了明确的估计, 指出 “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 …… 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报告用了四分之一篇幅讲科学工作,提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一日千里地突飞猛进”,“使人类面临着一个新的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前夕”。报告明确提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和“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同时提出“制定一九五六到一九六七年科学发展远景计划”的任务。

1月31日在周总理的领导下,由当时中共中央主管科学工作的陈毅、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具体领导,召开了包括中央各部门、各有关高等学校和中国科学院的科学技术工作人员大会,动员制定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来自全国23个单位的787名科技人员提出了发展远景规划的初步内容,体现出全国“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在规划制定过程中,深切感到某些新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为了更快地发展这些新学科,使其在短时间内接近国际水平,把计算技术、自动化、电子学和半导体这四个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列为“四大紧急措施”,经周总理同意,确定由中国科学院负责采取紧急措施,尽快筹建相应的四个学科研究机构。

8月18日当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劲夫签发“(56)党组张发字第44号”文,上报陈毅同志并转中央的关于“中国科学院请批准筹建计算技术、电子学、自动化及远距离操纵等三个研究所和筹备委员会名单”。文中建议由下列人员组成自动化及远距离操纵研究所筹委会。

主任委员: 钱伟长(兼)

副主任委员:钱钟韩(兼,南京工学院副院长)

沈尚贤(兼,交通大学教授)

武汝扬(建委计量局副局长,正请调中)

委员:朱物华(兼,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务长)

郎世俊(兼,东北工学院教授)

钟士模(兼,清华大学教授)

陆元九(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夏光韦(兼,中国科学院机电研究所副所长)

8月收到中国科学院(56)院秘字第711号文,内容如下:

自动化及远距离操纵研究所筹备委员会:

兹送上院颁“中国科学院自动化及远距离操纵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圆

形木质印章一枚,请查收启用为荷。

附印章一颗

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章)

8月25日陈毅同志在中国科学院上报的“(56)党组张发字第44号”文上正式批示:“同意办,报总理及中央。”

9月从东北工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大、天津大学、华中工学院等高等院校分配的42名大学毕业生陆续来所报到。

10月11日-13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筹委会扩大会议,讨论了我所的研究方向和任务。

会议确定我所的研究方向是:解决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有系统地提高和发展理论的研究工作。

我所的任务是:发展自动调节理论,建立工程计算方法,发展生产过程自动化的科学基础,发展电力拖动的理论,发展工业对象的远距离控制、远距离测量和远距离调整的理论和方法,发展技术工具制造的科学基础。

11月23日中国科学院决定,为集中科学研究力量,开展自动化方面的研究工作,调原中国科学院长春机械电机研究所自动化研究室疏松桂等33名科技人员到北京自动化及远距离操纵研究所工作,其中副研究员4人,助理研究员7人,研究实习员20人,技术员2人,上述人员于1956年12月陆续到达北京。

12月3日中国科学院以(56)院秘字第1070号文,通告中国科学院成立科学情报研究所等10个研究机构。
本院各行政、研究单位(包括分支机构):

中央已批准本院成立下列研究机构:

1. 科学情报研究所

2. 应用真菌学研究所

3. 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

4. 自动化及远距离操纵研究所筹备委员会

5. 电子学研究所筹备委员会等

12月根据第一次筹委会扩大会议拟定的所的研究方向和任务,组成6个研究组及有关行政和辅助部门。研究组名称、题目负责人和研究内容是:

1.生产过程自动化组,负责人:钱伟长(兼)、陆元九、陈家镛(兼),

研究内容:典型自动化对象之选择及其解决方法的研究。

2.模拟及计算技术组,负责人:屠善澄、朱培基,研究内容:模拟及数字计算装置的研究。

3.调节理论组,负责人:钟士模(兼)、童世璜,研究内容:调节理论的成果综述等。

4.远动学组,负责人:王传善、张翰英,研究内容:新型远控远测系统的研究。

5.自动电力拖动组,负责人:沈尚贤(兼)、疏松桂,研究内容:自动电力拖动及随动系统基本问题的综述及初步研究。

6.自动化技术工具组,负责人:杨嘉墀、陆元九(兼),研究内容:自动化技术工具的研究。

12月全所职工人数为115人,其中研究技术人员77人。

12月随着从本院长春机电所33人的调入,也同时带来延续下来的课题。自动化所与昆明机床厂合作,对电动仿型铣床随动系统进行分析和调试,使试制过程中存在的低速爬行问题获得了明显的改善。该任务由黄玉棠等人于1958年圆满完成。

1957年

1月-6月为迅速开展研究工作,决定对新毕业的大学生进行培训,使他们尽快投入工作,所开办了俄文培训班及讲授电子学自动调节理论等课程。

3月由于工业自动化研究在国内的基础很薄弱,为顺利开展研究工作,需要吸取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于1956年底组成一个自动化小组随中国科学院技术考察团赴苏联、捷克斯洛伐克进行考察,历时半个月,至1957年3月下旬回国,自动化小组成员为武汝扬沈尚贤陆元九童世璜王传善

4月2日为加强我所各部门工作的领导和建设,经所务会议决定,建立了多个管理委员会。

1.仪器设备委员会负责人:陆元九

2.技术辅助委员会负责人:童世璜

3.基建委员会负责人:屠善澄

4.图书委员会负责人:疏松桂

5.学术活动及干部培养委员会负责人:杨嘉墀

6.编辑委员会负责人:杨嘉墀

7.协调和对外联系委员会负责人:武汝扬、钱伟长、沈尚贤

4月17日-9月18日苏联自动化技术工具专家阿葛依金,生产过程自动化专家列尔,气动液动专家阿依捷尔曼相继来所讲学,我所大部分科技人员和部分所外人员参加听课并整理出有关讲义,以利更好地吸收、应用。
5月成立所金工厂,工人7名。

5月由钱学森、沈尚贤、钟士模、陆元九、郎世俊等人发起,经过有关部门的酝酿和全国科联的商定,产生了由钱学森等29人组成的中国自动化学会筹备委员会。确定筹备委员会挂靠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及远距离操纵研究所。

筹委会成员如下:

钱学森 屠善澄 朱淇昌 朱良漪 沈尚贤 郎世俊 陆元九

钟士模 杨嘉墀 文传源 王传善 朱 正 朱物华 金 兰

咎 陵 殷宏章 梁思礼 许德纪 疏松桂 杨龙生 蒋大宗

钱伟长 王双华 彭淳绍 黄纬禄 顾谷同 陆佰勤 武汝扬 何健文

6月中国自动化学会筹备委员会在北京举行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会上推选了钱学森等9人组成常委会,选出钱学森为主任委员,屠善澄为秘书。

常委会成员如下:

钱学森、屠善澄、朱淇昌、朱良漪、沈尚贤、郎世俊、陆元九、钟士模和杨嘉墀

6月召开了自动化及远距离操纵研究所第二次筹委会扩大会议,进一步讨论确定所的研究方向和任务,根据国家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第39项生产过程机械化和自动化要求以及同有关部门分工情况,确定我所主要任务是以生产过程自动化为主,并适当承担国防部门提出的有关任务。

9月10日至12日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在法国巴黎召开了创办国工作会议,有18个国家代表参加,筹委会派钟士模和杨嘉墀代表中国参加了会议,钱学森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IFAC第一届执委会委员,使中国自动化学会(筹备委员会)成为IFAC的发起者和第一批成员之一。

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苏联的人造卫星一号发射成功,此后,我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我国开展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

12月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的《自动化》(注:1963年创刊的《自动化学报》的前身)期刊创刊号出版,每季一期,内容是介绍国内外自动化工作动态、科研成果和研究工作报告。

12月为了掌握国内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机械化过程,我所负责组织了自动电力拖动和热工、化工生产过程自动化两个调查组,参加了机械生产自动化和矿山机械自动化两个调查组,对国内各有关部门进行了摸底调查。

1958年

1月武汝扬、张翰英访问中国科学院院长顾问苏联专家拉扎连科,就自动化所的工作方向和任务交换意见,拉扎连科介绍了苏联自动学和远动学研究所工作情况和经验,对中国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1月20日-3月7日苏联专家柯岗来所讲学,内容是“模拟技术和计算装置”。

3月12日-14日在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校召开了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执委会会议,由屠善澄代表钱学森教授出席。

5月17日毛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7月19日为适应开展人造卫星控制、原子能反应堆自动控制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综合自动控制等三大任务的需要,经所务会议讨论通过,由自动化所筹备委员会武汝扬给郭沫若院长、张劲夫副院长发函,提出在正式成立自动化研究所之前,将现有研究组改为研究室并提出相关的干部配备。

8月一批由沈阳空军、北京空军、兰州空军、广州空军等转业复员军人来所,作为科研辅助人员。为了迅速培养他们适应科研工作的需要,所成立了业余科技大学,疏松桂任校长,杨守庚任教务长。

8月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陆元九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581任务”,成立了中国科学院581领导小组。该领导小组的任务是组织实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和业务领导,并拟订成立下属三个设计院,其中第二设计院由自动化及远距离操纵研究所部分研究人员组成。

8月9日经中国科学院院务会议批准,所正式组建研究室和科一级组织。

研究室名称

专业方向

负责人

第一研究室

卫星控制和部件

陆元九(主任)

第二研究室

原子能反应堆控制

杨嘉墀(主任)

第三研究室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控制

屠善澄(主任)

第四研究室

生产过程自动化和调节理论

童世璜、潘守鲁(副主任)

第五研究室

远动学

王传善(副主任)

第六研究室

电力拖动

疏松桂(主任)

第七研究室

自动化技术工具

杨嘉墀(主任)

第八研究室

计算技术

朱培基(副主任)

金工厂

李忠庆(厂长)

管理机构设:秘书科、人事科、总务科、器材科、基建科、编译科,正式成立了图书馆

9月15日我所正式提出三峡水利枢纽电站综合自动化方案初步意见,包括三个部分:1.频率和有功功率的自动调整;2. 励磁的自动调整;3.辅助设备的自动控制系统。

10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李富春聂荣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跃进成果展览会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控制系统模型。我所参展项目有:邱永华等制作的船闸及升船机模型;装有动物的探空火箭、仪器舱模型;毛绪瑾、林庆伦、倪宏谊等研制出的“异步电动机离子变频调速系统”实物,这在当时属于前沿性的工作。

11月26日武汝扬、刘宏、王传善、易允文、陈继遵同苏联专家卡伏鲁洛夫进行了交谈,武汝扬同志简要地介绍了由我所负责教学任务的中国科技大学自动化系概况,苏联专家就自动化教学计划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指出该专业要多学一些数学,尤其是拉氏变换、群论、概率论、逻辑理论和算法理论等;并指出电工学理论、电机学、电力拖动教学等内容太多;在系内应分设两个专业,即自动化系统专业和自动化元件专业。

12月第二设计院成立,吕强任院长,设在红山口高等军事学院内,由原一、二室和五室部分人员组成,下设三个研究室:

310室

卫星控制和部件

负责人:陆元九

320室

遥测、遥控

负责人:王传善

330室

仿真技术和设备

负责人:屠善澄

12月由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山西分院、广州分院、武汉分院、太原分院、上海机电设计院调来拟在实际工作中培训的65名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参加我所工作。

12月全所各类人员统计如下表:

科技人员

103人

技术辅助人员

385人

工人

238人

行政人员

105人

总计

831人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正式成立, 隶属于中国科学院领导, 实行全院办校、所(研究所)系结合的方针,各系的有关专业课由院内相关研究所组织人员进行教学。我所受聘参与教学的先后有陆元九、屠善澄、朱培基、潘守鲁、何善堉、毛绪瑾等。所内还给有关老师配有助教和教学辅助人员。

1959年

1月21日中国科学院党组传达1959年邓小平总书记关于现在放卫星与国力不相称,要调整空间技术研究任务的指示。中国科学院党组决定:调整任务,收缩机构,停止研制大型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把力量转到重点搞探空火箭上来,不断探索卫星发展方向。

1月-6月我所第二设计院举办数学、电子线路、调节原理培训班,对从各分院调来的大学未毕业提前参加工作的人员进行脱产培训。

5月15日,6月12日所务扩大会议,确定1959年年度研究工作计划:

1.继续进行国家提出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综合控制方案论证和探索卫星控制和部件的研究工作。

2.继续落实和进行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第三十九项生产过程机械化和自动化任务。

5月15日-19日由我所主持召开了“三峡升船机电力拖动和自动控制讨论会”,会议主要目的是选定三峡升船机主拖动方案和工作安排问题,参加会议的有来自长江规划办公室的10个单位共25人。

5月27日-6月3日由我所主办的全国自动化专业会议在北京召开, 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各分院自动化所和院有关代表,会议就自动化科学研究的任务、方向、研究课题、组织协作、组织机构以及干部培养等几个方面交流经验和意见,以便于将自动化科学研究工作在落实的基础上推向前进,武汝扬同志做了《关于开展自动化科学研究的一些意见》的报告,杨嘉墀、陆元九、童世璜、王传善等也在会议上做了专题发言。

12月所大楼建成,我所第二设计院后改名为自动化所二部的三个研究室从红山口高等军事学院迁回。

1959年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有:

1.无触点远动综合装置

2.DMZ-4电子模拟计算机

3.无人气象站遥测系统

4.毛条均匀自动控制

5.机床控制程序定位装置

6.转炉炼钢双色比值测量仪

7.升船机拖动系统方案

8.红外辐射温度计

9.异步电动机离子级联调速系统

10.水电站数据检查记录装置。该项工作由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控制项目

转变而来。由水电部决定,长江三峡水电站自动化项目在新安江水电站试点。这是我所与上海电表厂合作试制的新产品在新安江水电站使用。1961年3月,由水电部主持鉴定通过。该课题参加人员有叶正明、张东韩、许毓秋、易林森等人。

1960年

1960年继续执行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第三十九项任务,我所开展的重点项目有: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综合自动化;大型模拟计算装置;铁道远动化;2.16米反射天文望远镜自动控制。2.16米望远镜是院管的大型协作项目,我所承担的是其全部控制部分。由毛绪瑾抓总,林庆伦、倪宏谊等8人参加。其他还有高炉、转炉自动化等任务;继续探索卫星控制和部件研制等工作。

1月4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复我所关于所的管理机构编制的问题的请示,同意建立处一级管理机构,计有:计划处,人事处,器材处,保卫处,行政处,工厂管理处和所办公室。

1月23日中国科学院经院务会议讨论批准,任命武汝扬为自动化及远距离操纵研究所代理所长,潘纯为副所长。

地理位置

科研机构

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

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4年由国家计委批准筹建,1987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依托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实验室第一任主任是现任国家科技部副部长的马颂德研究员,现任主任为谭铁牛研究员。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22人,平均年龄37.8岁,科研骨干均具有博士学位。实验室流动人员包括博士后、在读博士生与硕士生、高级访问学者及客座研究人员。实验室计划发展规模为固定人员25-30人,流动人员100人左右。

实验室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展前瞻性的基础研究;立足国内,面对现实,推进定向性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为发展战略,追求个人事业与集体事业共同协调发展,力争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实验室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与图形学,口语信息处理、自然语言处理以及模式识别应用与系统等。

实验室目前承担了三十余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图象、语音、自然语言理解与知识发掘),国家基金委重大、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计划“863”项目,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等。

实验室成员每年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不少发表在国际权威刊物与国际重要会议上,如IEEE汇刊(PAMI等),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 Pattern Recognition, 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Automatica, EuroSpeech, ICSLP, ICASSP, ICCV, ICPR, ACCV等。

近年来,实验室已获准和申请发明专利2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其它部委级三等奖3项,国际发明金奖与世界知识产权专项奖各1项。

实验室在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有着优良的传统。实验室借各种机会,积极组织学术交流,每年一批在美国法国德国日本英国新加坡等地工作的优秀中国留学生,定期到实验室从事短期客座研究,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等二十多个国家或地区的知名学者到实验室做学术报告达几十人次。实验室通过中科院自动化所和法国国立信息与自动化研究院(INRIA)成立了“中法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与香港科技大学成立了信息技术联合实验室。实验室成员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组织的工作,担任许多国内外学术期刊的主编、副主编或编委,以及国际重要学术会议的大会主席或程序委员会委员等。

实验室十分重视与高新技术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希望通过与社会资源的有效组合,促进成果转化,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1994年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正式对国内外开放。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是戴汝为院士,现任主任为王飞跃研究员,现有工作人员26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1人,研究员9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和“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入选者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实验室现有博士后13人、博士生86人、硕士生57人。

实验室以复杂系统和智能科学的理论与应用为主要研究方向,利用网络化环境,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立足自动化和系统工程技术,以智能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工程、社会、经济和国防中的复杂系统建模、分析、控制和优化等问题。实验室的发展目标是成为一个国际一流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地。

 高创中心
 
高技术创新中心是所级综合性信息与自动化研发机构,以智能识别和智能控制技术以及两者的有机结合和集成应用为主要的科研和开发方向。

集成电路设计工程中心

国家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家级的专用集成电路分析和设计基地。中心主要从事集成电路逆向分析方法学的研究和系统的开发,同时自主地进行集成电路设计和分析。

综合信息系统研究中心

综合信息系统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主要从事综合信息处理、智能控制与集成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中心下设综合信息部、传感与控制部、智能视觉部、多媒体和虚拟现实部、科学艺术研究中心、RFID研究中心、彩票安全技术研发中心等部门。中心现有职工120余人,研究生30余人。

中法实验室(模识)

中法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LIAMA)是中国科学院与法国国家信息、自动化研究院(INRIA)于1997年1月共同建立的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座落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实验室第一任中方主任由原自动化所所长马颂德研究员担任,法方主任由INRIA的Olivier Monga博士担任。2000年,中法实验室进入到第二期合作发展阶段(2000-2004)。包括路甬祥院长在内的中科院领导以及法方部门代表参加了“中法实验室”合同续签仪式。合作部门除第一阶段的中国科学院与法国信息与自动化研究院两家外,又增加了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与法国国际农业研究中心两个法国国家级科技管理机构。2004年11月,实验室进入了第三期合作阶段,合作单位进一步扩大到七家,新增了中科院自动化所和法国地质与矿业研究局和法国农业科学院两个法国国家级科研机构。

中法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是在中国科学院领导与院国际合作局指导下成立的,被立为中科院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该实验室的发展目标是促进中法两国在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科学技术领域方面持久的、实质性的国际合作。实验室是一个开放实验室。实验室的管理工作由中方主任与法方主任协商执行。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中法双方组成,主要负责实验室的学术发展方向,评审年度申请项目,以及检查实验室主任的工作情况。学术委员会是由两国资深的学者、教授组成(如目前包括了两名中科院院士,一名法国科学院院士)。

实验室的项目发展是按照“滚动、淘汰、增新”的方式进行的,由中法双方研究人员共同申请,研究成果为双方共享。实验室鼓励双方研究人员及学生的中短期学习、访问与学术交流。目前已资助了49项/次中法合作项目,已吸引了两国国家级科研机构与著名大学的研究工作者及学生已达100多人次。

中法实验室积极举办双边学术交流活动及会议,为加深两国科学家以及研究工作者的实质性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管理和支撑机构

综合处 

协助所领导对有关工作的综合协调、督查督办;承担重要会议与活动的组织协调、文秘事务、信息宣传、对外联络与接待、安全保卫、综合档案与综合统计工作;承担所党委、纪委和工会的日常事务工作,协调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综合协调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含园区管理、机要通讯、领导用车、所机关公共物品的采购、职工周转住房的安排与维修等)。

科技处

协助所领导确定研究所各个阶段的重点研究领域和学科发展方向,开展科技情报和发展战略研究,组织制定中长期科研发展规划;负责研究所科研业务的协调管理;加强与有关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联系与沟通,组织争取重大项目;负责研究所重大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负责科研业务方面的规章制度建设;负责科研业务工作的日常管理(包括课题管理、成果和报奖管理、保密、质量和计量管理、国际合作与外事管理、科研统计、科技档案管理等);承担重大科技活动的组织、承办学术活动及科普工作。

知识产权与产业化处

负责对技术、市场的情报进行规划、收集、分析、处理;负责研究所成果转化方面规章制度的调研、起草与制定等工作;负责制定研究所有关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工作的规划、计划,并策划制定有关技术标准,以及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日常工作;负责开展研究所与地方政府、各类企业的创新平台建设,并开展多渠道的合作;负责对研究所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进行筛选、运作;负责研究所所地合作领导小组、投资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财务资产处

负责研究所的日常财务管理和纳税工作;负责财务预决算和综合分析;负责研究所公用支出的审批;综合协调政府采购工作,负责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负责职工住房补贴和住房公积金的管理;负责下属单位的审计工作等。

人力资源处

协助所领导制定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规划;承担人事制度改革和转岗分流工作;负责所属机构与编制和岗位聘任的管理;负责人才引进和干部选拔任免工作;负责薪酬福利和各种社会保障事务的管理工作;综合协调组织全所部门和人员的绩效管理、考核和继续教育工作;负责高级访问学者管理工作;负责人事档案管理、人事信息统计等工作;负责离退休人员的管理与服务工作;负责职工和研究生的医疗保健工作;负责计划生育工作。

研究生部

协助所领导制定研究生教育工作发展规划;负责全所研究生的招生计划、招生宣传及录取工作;负责研究生日常教学管理及学位管理;负责研究生的学籍及档案管理工作;综合协调组织导师选聘工作;负责合作培养研究生和研究生同等学力学位授予;负责研究生就业服务与派遣;负责博士后管理工作;负责指导与联系研究生会工作;负责所友联谊工作。

科研支持部

负责研究所的电讯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含网络管理与服务、主页维护等);负责研究所图书情报资源服务、期刊出版工作;负责科研部门的行政支撑和有关技术支持工作;承担挂靠学会的办公室日常工作。

研究领域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是中国信息与自动化领域骨干研究所,以智能信息处理、复杂系统与智能控制为主要研究方向,是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到生产经营于一体的新型科研机构。

在知识创新工程即将进入新的阶段之际,自动化所结合自身情况与国际新形势,于2003年9月制定了自动化所科技工作战略规划,明确自动化所的研究跨越两大高技术领域,即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领域;聚焦三个学科方向,即智能控制与综合自动化、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以及智能信息处理方向。战略规划还对我所发展的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做出如下描述:

“在智能控制与智能信息处理领域,坚持开展定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大力加强高技术研究与开发;通过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在3–5 年时间内,使自动化研究所的科技综合竞争力再上一个新台阶,在有限的目标上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到2020年,争取将自动化研究所建成一个人才济济、具有强大创新能力名副其实的国立研究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与国际著名同行研究机构和大型跨国公司互为研发战略伙伴。”

组织机构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2006年12月成立知识产权与产业化处,负责全所的产业化工作,具体职责包括知识产权管理、了解社会需求与科技市场动态、推介科技成果、管理持股企业、研究产业策略等方面工作。

自动化所知识产权与产业化处集管理与服务职能为一体,根据国内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发展需要,组织、整合自动化所与地方资源,促使自动化所的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向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流动,为实现产业技术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开放式的服务平台。

宗旨:致力于促进研究所技术、人才和信息资源与区域经济的紧密、有效结合,为充分配置和发挥研究所资源,面向社会、融  入社会、服务社会,促进地方科技和经济发展而发挥重要作用。

思路:瞄准国家急需的重大课题以及地方急需提升的规模产业,做好技术成果向产业化快速和有效地转移,推进学科交叉并承 接大项目、尖端课题和中低端量大/面广项目以形成联合优势。

要求:坚持高效率、高标准、高素质的原则,全面服务于全所科技开发工作,致力于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体系的建设。

职能:作为研究所与地方(含企业)合作的归口管理职能部门,该处承担着技术/市场情报收集分析、重大项目筛选、投资决策 咨询、专利战略分析、知识产权管理、创新平台建设以及与国内著名企业之间的横向合作等全过程管理工作。

工作职能

秉承“面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宗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以科技创新为己任,发挥国家级科研院所的领军作用。实现产业化目标: 

    
        建设孵化平台,打造中自品牌  
?    推广核心技术,奠定产业优势  
?    结合社会资源,共建创新平台  
?    组建产业联盟,制定技术标准 
?    培养复合人才,加速技术转移  
  
自动化所知识产权与产业化处在所务会的领导下,在全所职工的大力支持下,将围绕“保护知识产权、了解社会需求、推介科技成果、管理持股企业、研究产业策略”五方面开展工作,构建研究所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体系。  

 在研究所所务会的正确领导下,以所地合作领导小组、投资管理委员会、知识产权与产业化处为主要支撑力量,形成研究所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体系; 

集管理与服务职能为一体,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根据地方区域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发展需要,组织、整合以研究所技术、人才为核心,促进研究所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科技资源向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流动/互动;同时,促进研究所学科建设; 

充分发挥研究所自动化和信息处理学科优势,为实现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改造、培育新的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开放式的服务平台。 

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作为我国自动化与信息领域的国家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汇聚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

自动化所现有在编职工321人,创新科技岗位主要人员均具有博士学位,50%以上的人员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研究所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125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863领域专家2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5人。一些科研骨干在国际学术界担任了重要职务,现有IEEE Fellow 2人,INSCOW Fellow 1人,IFAC Fellow 1人,1人当选为国际模式识别联合会信号处理与机器智能委员会主席,1人当选为IEEE智能交通系统学会主席,还有多人担任了十几种国际权威期刊的主编或编委。

自动化所不断加强以项目聘用为主体的流动队伍建设,现有项目聘用人员360余人,他们在研究所科研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部分人员已经成为研究所的科研骨干,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课题在内的一些国家科研项目。

自动化所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积极建设外脑队伍。在中科院海外评审专家中,有14位与我所合作,占本学科中科院海外评审专家的78%。其中,9人获院海外杰出学者基金项目支持,并有3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B类。

自动化所坚持开放联合、广聚英才的原则,每年均有数十位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加盟研究所。受研究所的环境和政策吸引,一批在国外研发机构和外资企业工作的优秀人才加盟自动化所,出现了国内信息与自动化领域少有的“人才回流”现象。

国际合作

项目合作

自动化所联合中欧5国10多个单位共同承担由欧盟和国家科技部资助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我所同日本松下公司合作,成功研制出世界最新中日互译原型机 

我所与日本国际先进通讯技术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

面向LC-STAR项目的汉语口语语料处理

在中科院和英国皇家学会的支持下,与英国雷丁大学开展视觉监控项目的合作研究 

人才交流 

基于独立成份分析的彩色图像特征提取和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

三维场景建模与运动理解

交通场景的视觉监控

具有视觉导航、语音控制、全方位移动机器人平台开发 
 
合作机构

与新加坡媒体发展管理局正式成立“中国-新加坡数字媒体研究院”

中法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LIAMA)

中英成像科学与机器人联合实验室(筹)

相关词条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天则经济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郑州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附件列表


6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    下一篇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