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科研机构   
[66] 评论[0] 编辑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遗传发育所)最早成立于1959年,在2001-2003年经由原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及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整合而组成现在的研究所。目前,共有58个创新研究组,现任所长薛勇彪博士。现有职工532人,其中科技人员34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5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4人,"百人计划与引进国外杰出青年人才"36人。获得3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科研群体"和2个中科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的资助。设有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生物信息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培养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博士生导师58人。在读研究生531人(博士生350人)。在站博士后20人。

研究所概况

遗传发育所瞄准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口健康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重要农艺性状分子机理、细胞分化器官发育生物分子网络动植物品种设计以及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研究,提出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理论和概念;建立和完善动植物品种分子设计和培育的方法、重要遗传疾病研发以及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技术体系。

遗传发育所下设5个研究中心(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分子农业生物学研究中心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和研究资源中心以及河北栾城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试验站等网络台站支撑系统;拥有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分子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省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是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北京)的依托单位。

在国内合作方面,遗传发育所与昆明植物所共建了"昆明植物所-遗传发育所化学生物学联合实验室"。为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价值链,遗传发育所分别在江苏扬州、浙江嘉兴、浙江杭州、河北石家庄、新疆石河子、湖南长沙天津建立了以水稻小麦棉花蔬菜等为重点研发对象的农业高新技术育种中心。此外,还在甘肃天水、陕西渭南、广东深圳、福建莆田等地建立了一批空间诱变育种基地。

在国际合作方面,研究所以互派学者、合作研究、举办双边研讨、联建实验室和举办国际大会等多种形式与世界许多国家的研究所、大学、公司和国际组织等进行积极务实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北京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共建"北大-耶鲁-科学院植物分子遗传学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与新加坡淡马锡生命科学院和英国利兹大学分别建立了国际联合实验室,2007年和先正达生物技术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曾主办过第18届国际遗传学大会和第11届国际植物组织培养与生物技术大会等大型国际大会。

2006年至今共新承担国家、院省部级及国际合作项目课题122项,目前在研课题248项。其间,共发表学术论文426篇,其中SCI论文299篇,IF累计1111;授权专利40项,审定农作物新品种7个,获国家奖4项。

遗传发育所是中国遗传学会的挂靠单位,负责编辑出版《JournalofGeneticsandGenomics》、 《遗传》《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遗传发育所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不断凝练科学目标,注重科研体制与管理机制创新,积极与国内外各单元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注重创造和谐科研氛围,希望通过5-10年的努力,将研究所建成具有国际影响的植物科学原始性创新研究机构,农作物品种分子设计和水资源高效利用领域的重要研究力量,模式动物发育分子生物学领域独具特色的创新单元;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人口健康的研究领域中发挥骨干与引领作用,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贡献。

历任领导

原遗传研究所

历任所长

钟志雄 副所长 1959-1966

祖德明 副所长 1959-1966

计明达 副所长 1972

王文质 革委会主任 1974-1977

胡含 所长 1977-1987

李振声 所长 1987-1991

陈受宜 所长 1991-1999

李家洋 所长 1999-2001

原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庄孝惠 所长 1980-1986

严绍颐 所长 1986-1989

马诚 常务副所长 1989-1994

孙方臻 所长 1994-2001

原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郭敬辉 所长 1978-1983

曹振东 所长 1983-1991

刘昌明 所长 1992-2002

现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李家洋 所长 2001-2004

薛勇彪 所长 2004年至今

现任领导

所 长 薛勇彪

党委书记兼副所长 陈永强

副所长 张爱民

副所长 袁萍

副所长 朱祯

副所长 马七军

所长助理 杨维才

所长助理 池建义

所长助理 姚庆筱

学术委员会

主任委员:许智宏

副主任委员:杨维才刘以训

委   员:(按姓氏笔划排列)

方荣祥、王道文、左建儒、刘德培、张爱民、李家洋、孟安明、武维华、种康
胡春胜、韩敬东、薛勇彪

学位委员会

主任委员:张爱民

副主任委员:杨维才 左建儒

委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道文、许执恒、张建、张永清、张喜英、李家洋、李巍、胡春胜、凌宏清、曹晓风、傅向东、储成才、韩敬东、薛勇彪

国家杰青科学基金获得者

"百人计划"入选者

研究中心

植物基因研究中心

植物基因中心以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组建。研究队伍中具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基金委“优秀创新群体”2个(入选者6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名,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8名,中科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入选者5名。中心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与科学发展前沿,瞄准植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基因组的结构研究为出发点,系统、深入地开展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着重于大规模新基因的克隆鉴定、功能分析和潜在应用价值的探索,力求阐明调控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遗传机理与网络,推动植物生物技术的源头创新和转基因植物的产业化。中心力求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创新研究群体和技术平台,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的植物基因研究中心。

中心主任:左建儒

副主任:曹晓风

研究小组:王 斌组、左建儒组、朱 祯组、朱立煌组、张劲松组、李传友组、李家洋组、陈明生组、
陈受宜组、周奕华组、曹晓风组、储成才组、程祝宽组、谢 旗组

分子农业生物学中心

通过模式种、作物种和野生资源种间的比较遗传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深入分析重要植物生物学过程的遗传、生化和生理机制,鉴定和分离调控主要农艺性状的关键基因和位点;建立等位变异创制、组装和转移的高效试验平台,综合运用常规育种和分子设计改良技术,培育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农作物新品种和新种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实际贡献。

中心主任:王道文

副主任:傅向东、张相岐

研究小组:傅向东组、胡赞民组、李振声组、凌宏清组、刘 敏组、唐定中组、童依平组、
王道文组、张爱民组、张相岐组、翟文学组、朱保葛组

发育生物学中心

以生物个体发育和器官发生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为目标,通过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提供生物性状代谢途径遗传调控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新思路。该中心以分子发育生物学院重点实验室为基础,联合北京大学等相关研究力量,组建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形成我国发育生物学研究的核心力量。

中心主任:杨维才

副主任:张永清、李 巍

研究小组:马润林组、王 沥组、王朝晖组、刘佳佳组、孙方臻组、许执恒组、张 建组、张永清组、
李 巍组、杨崇林组、杨维才组、陈 凡组、陈良标组、黄 勋组、鲍时来组、薛勇彪组、
戴建武组

分子系统生物学中心

系统生物学是近几年来活跃发展的生物医学领域的前沿学科。它不同于过去几十年的还原式研究方法,不是以单个基因或单个蛋白为研究对象,而是以多个生物大分子,如多基因、多蛋白组成的生物网络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生物分子之间如何通过动态地相互作用完成特定的生物功能。

分子系统生物学中心是以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系统生物学创新研究组为核心,通过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生物学和医学等交叉学科研究,系统地解析生物信息传递及生物进化的规律,重点探讨功能基因组细胞代谢组疾病基因组、生物分子网络、生命进化的前沿课题。

本中心将以各种模式生物为基础,结合本中心和本所其他研究组获得的遗传信息和发育过程的数据,通过一系列算法研究和统计模型的建立模拟各种复杂的分子网络预测和分析基因组的功能单元、信息互动和进化方式,并结合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及中大规模的组学等实验手段完善信息网络的模型,以解决我国动植物新品种的分子设计、遗传性疾病发生机理及风险预测、重要功能基因开发利用等重大国家需求目标中所涉及的系统生物学或计算生物学问题。

中心主任:韩敬东

研究小组:韩敬东组、王秀杰组

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农业资源高效利为核心,研究工作从节水的遗传基础-节水品种创新-植株耗水及调控-群体水分耗散及调节-农田生态系统的水分运移及节水技术-区域水资源与持续发展研究。形成以水高效利用为核心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单元,为农业节水基础理论与节水技术创新、区域水资源利用与农业持续发展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贡献。

中心主任:马七军

副主任:胡春胜

研究小组:安调过组、胡春胜组、李俊明组、李霞组、刘金铜组、刘孟雨组、刘小京组、沈彦俊组、
杨永辉组、张万军组、张喜英组

博士后流动站

基本概况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简称遗传发育所)成立于1959年,由原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三所整合而成。地处北京"奥运公园"旁新的生命科学园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4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与"引进国外杰出青年人才"36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获得3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科研群体"和1个中科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的资助。

设有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物信息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培养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博士生导师58人。在读研究生578人(博士生390人)。在站博士后18人。

研究所拥有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分子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省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是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北京)的依托单位。设有多个研究中心和支撑系统。

国际合作方面,研究所以互派学者、合作研究、举办双边研讨、联建实验室和举办国际大会等多种形式与世界许多国家的研究所、大学、公司和国际组织等进行积极务实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北京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共建"北大-耶鲁-科学院植物分子遗传学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与新加坡淡马锡生命科学院和英国利兹大学分别建立了国际联合实验室。主办第18届国际遗传学大会和第11届国际植物组织培养与生物技术大会等大型国际大会。

2001-2007年共发表SCI论文821篇,IF累计2303;发明授权专利81项(含美国专利2项),审定农作物新品种41个,获国家科技奖10项(含国家最高科技奖1项)。在近年中科院“社会可持续发展科技研究”类评估中名列第一;二期创新综合评估被评为优秀类研究所。

遗传发育所共承担国家、院省部级及国际合作项目课题482项,其中国家级10项。专利授权66项,培育农作物新品种80余个,累计推广面积达1.5亿亩。自2001年进入创新以来,研究所在1%人类基因组测序、水稻全基因组"工作框架图"、水稻第4染色体精确测序等方面的重大研究成果分别入选2001和2002年度"世界和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水稻株型发育机理研究被列入2003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另外,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动物早期发育和克隆,以及保护和利用遗传资源研究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成就。先后在Nature,Science,PNAS,PlantCell,Development等国际一流科学杂志发表论文多篇。仅2004年度,全所共发表SCI论文131篇,IF累计295;申请专利27项,授权28项(含美国专利1项),审定农作物新品种4个,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近期中国科学院"社会可持续发展科技研究"类评估中名列第一。

遗传发育所是中国遗传学会的挂靠单位,负责编辑出版《遗传学报》《遗传》《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目前《遗传学报》已经更名为《JournalofGeneticsandGenomics》并和国际著名的Elesverscience出版社合作出版。

遗传发育所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不断凝练科学目标,注重科研体制与管理机制创新,积极与国内外各单元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注重创造和谐科研氛围,希望通过5-10年的努力,将研究所建成具有国际影响的植物科学原始性创新研究机构,农作物品种分子设计水资源高效利用领域的重要研究力量,模式动物发育分子生物学领域独具特色的创新单元;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人口健康的研究领域中发挥骨干与引领作用,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贡献。

李振声院士荣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7年2月27日上午十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等出席大会。我所李振声院士荣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自给李振声院士授奖。

李学勇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学勇

李学勇,1998年9月~2002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攻读遗传学博士学位,师从李家洋院士。

在导师李家洋院士的指导下,开展了"水稻分蘖控制基因MOC1的克隆与研究"工作。分蘖是禾本科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农艺性状,直接决定水稻的穗数并进而影响水稻的产量。以自然条件下发生的水稻极端少分蘖突变体monoculm1(moc1)为材料,采用遗传图谱定位克隆技术分离了水稻分蘖主控基因MOC1。该基因编码产物属于植物特有的GRAS转录因子家族的一个成员,它不仅控制侧生分生组织的起始和分蘖芽的形成,还具有促进分蘖芽生长发育的功能。MOC1基因是第一个被克隆的控制水稻分蘖的基因,是近年来在植物形态建成、特别是侧枝形成领域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MOC1基因的克隆对于阐明水稻等禾本科作物分蘖调控的分子机理和对于应用分子育种技术培育高产作物品种,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本项研究成果于2003年4月10日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422:618-621)杂志上。

进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学习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研究所良好的研究基础和浓厚的科研气氛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受益匪浅。研究所既有多位著名的老科学家,又有一大批从国内外引进的杰出青年学者,他们的研究方向各不相同,涉及到当今生物学的各个前沿领域。各个实验室之间互相帮助和交流,极大地扩展了研究生的知识面,在本所内就可以学到几乎所有实验技术。研究所领导和导师们都非常重视研究生工作,为学生创造了比较好的生活环境,提供了充足的科研经费。经过博士生阶段的学习,我的科学研究能力获得了本质性的提高,为我将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请有志于生物科学研究的青年朋友报考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在这里进入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毕业后赴美国耶鲁大学分子细胞发育生物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继续从事植物遗传与发育领域的研究。我依旧关注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发展,她的每一个成就都使我感到欣喜和自豪,并激励我更加努力地工作。祝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取得更大的成就!

乔红

乔红,2001年9月~2004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攻读遗传学博士学位,师从薛勇彪研究员。

在导师薛勇彪研究员的指导下,开展了"金鱼草S位点编码的F-box基因AhSLF-S2在自交不亲和反应中功能与作用机制的研究"工作。自交不亲和性是高等植物为了避免自花授粉,产生更多的遗传多样性,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抑制自交的机制。自交不亲和性分为孢子体自交不亲和与配子体的自交不亲和性。我室通过染色体步行分离到了与S-RNase紧密连锁的F-box基因AhSLF-S2。通过生化手段及转基因的方法证明了F-box基因AhSLF-S2控制花粉的自交不亲和性,同时证明AhSLF-S2与S-RNase相互作用,并且在亲和反应中可能通过泛素降解途径降解S-RNase。自交不亲和性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理论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物的进化过程,在实践中,可以改变经济作物的不亲和性状,避免嫁接等过程,对于降低劳动成本,增加产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本研究的论文一篇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ThePlantCell"(16:582-595)上,一篇正在修改中。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里有许多著名的老科学家,我是慕名而来的。来到这里我看到了这个所的发展和壮大。近年来所里引进了很多年轻有为的科学家,他们的研究方向各不相同,涉及到当今生物学的各个前沿领域。他们的加入为遗传发育所注入了活力和生机,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科研思想,活跃了科研氛围。所里的实验条件优越,各个实验室之间有着良好的交流,因此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先进的实验技术和科研思路。导师很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充足的科研经费,其他部门的老师也尽力为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困难。在这里的博士生活,使我体会到了科研的艰辛与快乐,科学研究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可以说是国内的科研圣地,在这里可以与科学家零距离接触,在这里进入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她的大门为致力于生物科学研究的青年朋友敞开。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为我以后的发展提供了无可挑剔的条件,非常感谢我的导师和所里其它的老师,她的发展与我的发展息息相关,她的成就使我感到欣喜和自豪。祝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取得更大的成就!

王飞:当初大学毕业时很偶然的选择了遗传发育所,选择了自交不亲和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硕士一年级的时候在玉泉路的研究生院上了一年的专业课,期间看了不少各个领域的文章,当初想着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吧,所以自交不亲和领域的资料看的并不多。等第二年进了实验室,开始独立做试验了,才明白自己对这个领域的理解是多么的浅薄。随着独立开展试验的日子越来越久,才逐渐的开始喜欢上这个领域。虽然平时做试验绝大部分是失败的,总是叫人心情很郁闷,但后来,又逐渐的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这个乐趣就在于从失败中寻找原因,到处去查资料,跟实验室的同学们一起分析讨论,最后把问题解决了。通过这个过程,我逐渐认识到,必须认真仔细的对待每个试验结果,尽量达到每个试验都能说明一个问题,尤其对那些与自己预期不想符合的结果,更要认真考虑,因为新的发现可能就在这些异常的结果中。非常幸运的是,我的导师薛勇彪研究员对学生非常的负责任。薛老师的睿智和对科研的执著追求深深感染着我。平常跟他谈话,总是能学到有用的东西,无论是在试验方面还是生活方面。我可以跟他自由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及自己打算做的试验,而薛老师总是能够做出最及时的指导,因此经常能避免走弯路,少做了许多设计不严谨的试验。正是从薛老师身上我才逐渐学到了该如何根据试验的结果提出问题,以及设计严谨合理的试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我所在的实验室有着非常好的氛围,每个学生都在努力的工作,大家经常在一起讨论试验,哪里出问题了,可能是什么原因,谁以前遇到过这种情况,最后是怎么解决的。常常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建议,就把困扰自己几周的问题给解决了,而且常常还能给自己打开新的思路,实验室的每个人都从中受益很大。现在感觉到,生命的意义不就在于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时,不退缩,勇敢的面对,积极的去克服、去超越吗?还有句话说,生活就象一面镜子,你怎么看它,它就会怎么回报你。虽然发现的过程异常的艰辛,但是当最后预期的试验结果出来的时候,那种心里自豪和美妙的感觉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恐怕这也是驱使我不断的前进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遗传发育所学习生活的四年,是我在生活上和科研上走向独立、走向成熟的四年。正是在薛老师的指导下,在实验室同学们的帮助下,我才逐渐具有了独立提出问题,设计试验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遗传发育所的四年只是我人生道路的一个起点,因为我会不断的努力,做出更大的成绩,只有这样才不负导师的谆谆教导,以及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只有这样才配的上是一名遗传发育所培养的学生!

相关词条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天则经济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郑州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参考资料
http://edu.genetics.ac.cn/Index.asp

附件列表


66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