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级综合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其前身是1941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建立的中央研究院中国教育研究室,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57年1月26日,经国务院和中央书记处批准建立。“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停办。1978年7月14日,经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亲自批示,国务院批准恢复重建。
五十年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在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扎实地研究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政策与实践问题,为我国教育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和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2007年10月以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新一届所领导班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出“一体两翼”的功能定位,即以科学研究为主体,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推广的协调发展;以知识服务和产业创新为翼,即以教育部中心工作为重点的政策咨询服务和以提供标准、模式为重点的教育实践服务;以教育科学出版社为主体,以九刊一报和主业优质培训为增长点,以数字化、网络化产品为突破手段的创新文化产业。立足于国家发展战略,立足于教育部中心工作,立足于区域性、全国性指导,立足于高水平国际交流,以应用对策研究为主导,以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努力建设成为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教育研究所,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理论支持。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现任所长袁振国教授,党委书记徐长发研究员,副所长田慧生研究员。现有在编人员254人,专业技术人员215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104人。
袁振国,男,1959年生,江苏泰州人,中共党员,教授。现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1977年泰州五七农场插队,1978至1982年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获文学学士;1982年扬州师范学院任教;1984年至1986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研究生学习,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86年至2000年华东师范大学任教,期间,1989年评为讲师,1992年评为副教授,1996年任华东师范大学公共教育学部主任,同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教授,1997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1998年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2000年任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副司长,2004年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2007年9月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党委书记 徐长发
徐长发,男,1956年生,山东费县人,中共党员,研究员。现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1982年1月毕业于山东大学经济系,同年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制度研究室工作;1991年9月任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副主任;1993年7月任教育科学出版社副总编,1995年7月任常务副社长;1995年12月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同时兼任教育科学出版社社长(至1999年6月)、音像出版社社长(至2003年9月)、《教育文摘周报》总编辑(至2003年9月);2002年9月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兼党委副书记。2007年9月,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副所长 田慧生
田慧生,男,1965年生,甘肃人,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1981年至1988年,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获教育学学士、硕士学位;1988年至1994年,西北师范大学教科所任教,期间,1988年至1991年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习,1991年至1992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育学院(OISE)中加联合培养教育学博士项目学习,1992年获博士学位。1994年调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工作,1995年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实验研究中心主任,1999年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助理,2002年起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2007年1月26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将迎来50周年华诞。1957年1月26日,国务院和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建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半个世纪以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始终为创建、发展、繁荣中国教育科学事业而不懈探索和创新。50年岁月如歌,50年春华秋实。今天,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作为一个国家级教育科研机构,以其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实力雄厚、教育文化产业发达、国际学术交流活跃的特色和优势,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回眸过去,面向未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将以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继续走向新的辉煌。
一、诞生:适应新中国教育事业需要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具有光荣的传统和优良的学风,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41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建立的中央研究院中国教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人民教育事业,关心教育科学研究。早在1941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就创建了中央研究院,并设立了中国教育研究室。教育研究室在李维汉、徐特立、吴玉章等老一代革命教育家的领导下,为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形成,为革命根据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创立,都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同时,中国教育研究室的设立,也为后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准备了人才。当时在这个研究室工作的一批干部和研究人员如董纯才、陈元晖、李冰洁、张健、华子扬等,后来都参与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创立。
新中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为了适应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改造旧教育、创建新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发展道路的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建立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刻不容缓。1956年,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订了《十二年科学规划》,从而使“尊重科学、热爱科学”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与行动。在全国十二年科学规划中,教育科学作为整个科学事业中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首次被确立。在此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建议尽快成立国家教育科学研究机构。这一提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56年6月,国务院指示教育部集中一批国内著名教育专家,成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筹备处并参与《十二年国民教育事业规划纲要(草案)》的起草工作。
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新中国教育科学建设提供了动力。中央教育科学研究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新中国教育科学事业的兴起。建所以来,教育部领导董纯才、柳湜、周荣鑫、戴伯韬、张健等曾担任或兼任过所长,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老一代教育家徐特立、吴玉章、叶圣陶等在建所初期也给予了有力支持。在创建初期,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和学者,如曹孚、陈元晖、王铁、潘懋元、吕型伟、胡克英、吴式颖、许椿生、郭林、伍棠棣、王焕勋、琚鑫圭、胡尚理、滕纯、金世柏、周鸿志、毛文颖、张安国等,孜孜不倦地实践与求索,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学术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成立初期,由教育理论研究组、教材教法研究组、教育史研究组、教育心理研究组以及资料室构成。她以服务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探索中国教育发展道路为研究方向,以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理论、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国外教育改革动态为主要任务。老一代专家们为加强教育科学基本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收集、整理老解放区教育资料,研究革命根据地教育经验和传统;开展教育工作的调查研究,进行教学实验;开展国际交流活动,请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来华作学术报告;致力于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探索,编写高师《教育学》教材;参与制订《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等,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一些有实践经验的干部相继从地方上调来充实科研管理,一批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作为新生力量也开始进入科研队伍,教育科学研究出现一片生机。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作为国家教育科研机构,它的成立、发展,标志着党和政府对教育科学事业的关怀与重视,反映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对教育科学研究的客观需要。但是,正当我国教育科学事业处于难得的发展机遇之际,“文化大革命”导致全国教育事业遭受严重破坏,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被迫撤销。
二、重建:承载教育改革发展的使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要求教育事业在科学的教育政策、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快速恢复和发展,中国教育科学事业的春天到来了。1978年7月14日,经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批示,国务院批准恢复重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由此,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进入了一个健康、稳定的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工作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李鹏、李岚清、陈慕华、费孝通、雷洁琼、彭佩云、许嘉璐、顾秀莲等都曾对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给予关心、指导或题词。历任教育部部长(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何东昌、朱开轩、陈至立、周济,分管副部长王明达、吕福源、王湛、陈小娅和相关业务主管副部长袁贵仁、章新胜、吴启迪、李卫红、田淑兰、柳斌、邹时炎、张天宝、张保庆、韦钰、朱新均等都十分关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工作或多次亲临视察,听取工作汇报,给予具体指导,并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教育部各有关司局对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指导。这都直接推动了教育科学研究很好地为现代化教育事业建设服务,为党和国家重大教育决策服务,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
第一,坚持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做出了重大的学术贡献。
1978-2002年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围绕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这一中心任务,在“三个面向”思想指导下,为繁荣和发展中国教育科学事业,坚持“四个服务”的办所方针,着重研究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一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建设为重点,承担了一系列有关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邓小平教育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理论研究课题。从“六五”到“十五”,在教育本质与功能、教育方针、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的“三个面向”、科教兴国、教育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富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此外,研究领域还涉及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投入、道德教育、课程教学与教材教法、劳动技术教育、教育技术、教育管理、教育评价、教育心理、中外教育人物与思想评价等方面,形成了教育理论、教育史、比较教育、教学法、学前教育、教育心理、特殊教育等优势学科和一支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人才队伍。
第二,立足于服务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需要,广泛开展应用性研究,在承担重大科研课题的数量和质量上,居于全国前列。
“六五”以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共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数百项,其研究成果在教育决策、指导实践、繁荣教育理论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先后承担了国务院、教育部以及有关部委委托的大量的重大政策调研任务,作为主要力量承担了第七次全国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调研和课程方案制订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完成了有关“普九”与扫盲、高等教育改革、城市教育改革、农村教育改革、职业教育改革、中等教育结构调整、民办教育与办学体制改革、“五四”学制、新课程改革、教学与发展、德育改革、外语教学改革、等级分改革等调研任务,并参加了许多重要政策文件的起草工作,撰写了诸如《关于推进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义务教育投资的国际经验与政策建议》、《关于促进中小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行动建议》、《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建议》、《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建议》、《关于教育督导与评估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讨》、《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聚集对策》、《全国中小学工资制度改革基本思路与对策》、《关于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若干指标的思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性建议》、《非公办幼儿教师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及对策的建议》等一批有关教改实践和为教育决策服务的报告与建议,为各项政策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创办的《科研与决策》,作为颇有分量的内部参考刊物,及时地将有关重大政策调研、科研成果、国外教育改革动态送呈教育部并推荐给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对形成重大教育决策起了重要参考作用。
第三,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体系,在加强全国教育科研组织与管理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自1978年11月成立,组长一直由教育部部长担任。自“六五”以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就设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负责联系全国的教育专家和教育科研工作者,担负着全国教育科研项目的规划、申报、评审、管理及成果评奖工作,成为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的资源中心。在历任部长(主任)的直接关心和指导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于引领教育科学发展方向,促进学术规范,建设教育精品课题,提高教育研究质量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教育部支持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于2001年6月主持召开第一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所(院)长工作联席会议,迄今已召开了6届。历届会议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全国教育科研协作网络建设,密切了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机构的业务联系,促进了全国教育科研资源的整合。
第四,在恢复和加强与国外教育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中,推动了中外教育学术交流与合作。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科研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保持和加强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联系,通过项目合作和举办、出席有关国际学术会议,开展了与世界各国教育研究机构的交流活动,推动了教育科研系统的国际交流合作。2001年5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与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签订合作协议草案,恢复了两个国家教育科学研究机构中断多年的合作关系。在实质性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学院、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等一批国际知名大学教育院系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联系。
三、改革:担当繁荣教育科学的责任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对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抓住这一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新一届领导班子根据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已经形成的历史传统与优势,制定《2003-2007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大科研”理念,实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机构调整方案》,对发展目标、战略重点、体制改革和行动策略作出了积极合理的调整,进一步明确了功能定位,强化了“四个服务”的办所宗旨,极大地焕发了教育科研的创新活力。
第一,改革原有科研体制,提出了“大科研”理念,逐步迈上了研学产结合的发展道路。
2003年,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新一届所领导班子本着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对原有的教育科研管理体制和机构进行了改革,规划了“确立一个发展目标”、“突出两个工作重点”、“实现三个提高”、“建设四个中心”的蓝图,极大地鼓舞了全所科研人员自觉树立为繁荣教育科学开拓创新的主体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其中,“一个发展目标”即推进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由国家级大所向国家级强所转变;“两个工作重点”是指在继续坚持“四个服务”办所方向的前提下,进一步集中优势力量,突出科研重点,强化基础研究的原创性、目的性和针对性,加强基础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突出“为重大教育决策、政策创新服务,为教育实践创新服务”;“三个提高”,即“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四个中心”,即要把中央教科所逐步建设成为“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科学知识创新中心,全国教育信息和学术交流中心,全国教育科研力量组织、协调及骨干人员培训中心,全国教育科学知识转化与教育文化产业开发中心”。
2004年,所领导班子进一步提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要进一步强化科研主业地位,构建研、学、产一体的“大科研”格局,努力探索研、学、产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机制。实践证明,坚持大科研发展路线,不仅基本解决了机构设置不合理,资源严重短缺与浪费、科研力量分散,科研经费紧张、科研体制不顺、发展机制不活等一系列问题和困难,而且逐步建立起行政精干高效、科研求实创新、机制开放灵活、文化多元兼容的科研体制和发展机制,为实现由国家级教育科研大所向国家级强所的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科研形态实现重大转变,科研课题、科研经费和科研成果总量快速增长。
在“大科研”理念的引领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科研形态更加强调和重视为重大决策和实践服务,多类型研究并存;更加强调和重视研、学、产的相互促进、转化和共同发展;更加强调和重视调查研究、科学实证、教育实验和理论创新。
为有效提高科研质量,以知识贡献和人才支持服务于教育改革与创新实践,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从2003年以来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了多样化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合理引领科研方向、正确规范科研行为,确保教育科研事业有序、高效、稳步发展以及激发科研热情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三年多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总量和经费大幅度增长。在“十五”期间,共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75项,各类横向课题4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16项。自2004年起,每个年度自行设立所级课题。三年多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经费来源渠道不断拓宽,自筹经费达1500多万元,大大缓解了科研经费长期严重短缺的矛盾。
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优秀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以2005年为例,全所科研人员共发表学术论文480余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00多篇,《新华文摘》转载4篇,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27篇;共出版著作48部、译著8部、编写教材27册,其数量是2001年的5倍。许多科研成果扎根于实践,具有前瞻性,如“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全国各实验区、实验校日益显示出对社会转型期学校制度改革的影响力;立足于探索新时期劳动技术教育改革、职业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义务教育监测、科学教育、教师教育、德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特点与规律的系列实践性课题研究,不仅在教育理论上有所创见,而且在实践中发挥出积极的指导作用。此外,一批重要政策调研报告,也对国家重大教育决策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第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所科研资源整合和科研机制改革,逐步形成了“大科研”科研范式与格局。
在“大科研”理念指导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坚持“科研强所、产业富所”的发展思路和“高效、高能、高质”原则,将全所产学研力量进行了合理重组,形成了新的结构体系。目前,下设7个研究部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30余个研究中心,基本覆盖了所有教育科研领域。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建有教育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共建教育原理博士点,与山东临沂师范学院合作建立了“实验教育学院”;迄今共有三届24名博士后进站,81名国内访问学者来所访问;有教育文化产业实体6个,专业报刊10种;附属学院、学校(幼儿园)4所,各级各类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实验区、实验校237个。此外,有挂靠各级各类学术团体如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中华孔子学会等9个。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突出以人为本的办所方针,走“人才强所”的发展道路。现有在编人员260人,青年科研人才茁壮成长,新型人才不断引进。现有博士41人、硕士65人,103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其中研究员27人,队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近年来,所内专家队伍快速成长,形成了以6名博士生导师、8名博士后指导教师、17名访问学者导师为骨干的领军方阵和以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为主导的创新高地;形成了以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为基础,以重大决策和实践服务为导向,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业研发为一体,并拥有教育科学著作出版、教育报刊编辑发行的综合性大科研的发展格局。
第四,教育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科研环境与条件日益改善。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确立了以科研为主业,以学术发展为主线,以产业创新为动力,以全面提高“大科研”核心竞争力为主题的总体发展思路,教育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并以强烈的科研意识和鲜明的科研特色,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教育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其表现是:(1)作为教育文化产业龙头的教育科学出版社,通过管理机制改革,立足科研,整体实力不断提升,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出版领域延伸至电子、音像和期刊,多种图书成为品牌。在全国第三届教育图书奖评比中,教育科学出版社成为全国唯一连续两届选送图书全部获奖单位,并连续几年荣获“诚信纳税企业”、“国税50强”的称号。全国500多家出版社2005年销售码洋调查结果统计表明,教育科学出版社已位居第7位。(2)报刊出版发行工作日趋集团化,影响力日益扩大。如《教育研究》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份正式出版的教育理论学术刊物,28年来始终关注教育理论和实践前沿问题,代表着教育学术发展的主流方向,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权威性教育学术期刊。《中国特殊教育》、《中国德育》、《大学·研究与评价》、《教育史研究》、《教育文摘周报》等10种教育报刊,以学术创新特色赢得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厚爱。(3)科技开发与教育培训走出新路子。如科技开发中心以课题为引领,探索出“以科研促推广,以培训促使用,以使用促教改”的科研推广模式,其学具、教具、课件等主要产品在全国推广。培训中心和各科研部门,均以科研课题为载体,以深入教改第一线为特色,以满足中小学校长、教师专业成长为宗旨,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各类教育培训,推动了教育科研普及和科研成果应用的延伸,为务实性、服务性科研开辟了动力源、转化场。教育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教育科研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有力促进了科研环境建设。
中央教科所教育科学资源建设初见成效。图书馆珍藏有40余万册图书,而教育类图书最为齐备。期刊门类齐全,网络查询教育文献数据极其便捷。在现有局域网和互联网基础上,计划五年内建成“中国教育科学资源网”,大幅度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和服务水平,搭建高水平的科研交流平台,形成与有关研究机构资源共享的网络化、交互式的新格局,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成为全国教育信息交流中心和传播中心。
四、发展:呼唤教育科学繁荣和创新
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大发展为教育科学繁荣与创新带来了广阔空间。面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对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要,面对创新型国家建设对创新人才的强烈呼唤,面对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历史任务,作为国家级教育科研机构,按照《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将进一步发挥在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核心示范作用、综合支撑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繁荣和发展中国教育科学事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作出积极贡献,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全体成员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
第一,积极推进现代教育科研院所制度建设。
按照现代科研院所的体制架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坚持以科研工作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努力实现全所各项工作的新跨越,向“国际有影响,国内高水平的教育科研机构”目标继续迈进。目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大科研”范式基本形成,主要是:(1)突出课题研究与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相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调查研究、开发应用研究相结合,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科研的成果质量、学术品位和社会效益,形成高水平的专家队伍、优秀的品牌资源和新的科研生长点;(2)确保原有的研究优势学科,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不断强化研究部与研究中心的责任制,扩大部门的自主权,推行项目负责人制,以促进重大项目的合作研究、学术团队建设;(3)根据研究人员的研究特点和不同的研究范式,实行新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实行科研成果展示制度、优秀成果奖励、公示制度,积极引导科研人员在完成科研任务过程中自觉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4)改善科研管理,加强科研资源调查和基础性建设工作,建立科研情况统计年报制度,提高科研信息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实效性和导向性,为科研生产激发活力。
第二,不断提高为重大教育决策服务的能力。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围绕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政策与现实问题积极开展调研。一些重大的调研报告引起了国务院和教育部领导的高度重视,给予充分肯定并做了重要批示。同时,主动承担了大量为教育部决策服务的重要课题,如“60个项目县义务教育监测工作”、“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新三片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体制研究”、“教师教育和特级教师研究”、“全国青少年科学教育师训计划”、“素质教育的理论、政策专项调研”、“为了更加公平的教育”、“中小学生学业成就调查研究”等等。通过编辑《科学与决策》和出版《对策与建议》,积极为教育决策服务。2006年,又新成立教育政策分析中心,一支包括专业政策分析人员在内的优秀学术团队正在形成。
第三,大力提升教育科研原创能力。
为把自身建设成为国家级强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将着力提升知识原创力和国际影响力确定为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不断营造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科研文化。总结和弘扬50年来所形成的崇尚真理、扎根实践、服务决策、面向社会的优良科研传统,引导科研人员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各部门结合教育科学发展趋势与要求,突出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紧紧跟上教育发展的前沿趋势,积极开展各种学术活动,探讨社会转型期教育理论建设的根本问题,组织精干力量,打造优势学科梯队,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力争在教育与和谐社会建设、教育与创新型国家建设、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教育体制改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监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少年德育、农民工子女教育、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教师教育模式创新、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学校效能与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科学教育、农村幼儿教育、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等重大问题的研究上取得突破,产生一批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带动优势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快速提升国内外教育交流与合作能力。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不断开拓国际教育交流新局面,正向着多领域、高层次、务实性合作迈出坚实的步伐。
2003年以来,学术交流的层次不断提高,高层来访频繁。国际合作项目及经费逐年增加。每年出国(境)访问人次不断增加,接待境外来访达100余人次,三年累计举办国际会议10余次。新西兰教育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韩国教育开发院、国际视障协会、日本京都大学教育学院、越南教育和培训部等先后来访。许多国际知名学者如日本教育学会会长佐藤学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学院院长迈克·富兰教授,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主任马克斯·范梅南教授,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校长库兹米诺夫,美国国家科学资源中心执行主任萨莉·舒勒女士,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原校长戴尔·里克教授等多次来所交流,开展学术对话。
随着学术交流的领域的不断拓展,双边和多边合作进展迅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坚持以项目为依托,先后与几十个国家、地区以及国际教育组织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如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合作的“增值性评价研究”项目正在为形成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学校评价提供有益的借鉴作用。与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合作的“20-21世纪之交中俄教育比较”研究成果以中俄文分别在两国出版,为“中俄国家年”做出了贡献。
此外还与香港、澳门的若干教育学院及科研机构开展了多层面的项目合作;与日本长野县高中教师工会和俄罗斯教科院喀山职业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所建立了定期互访机制。国内外教育交流已成为促进全所学术思想交流、扩大学术影响的一个重要的窗口与平台。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正在以“走出去”的方式,展示着中国教育科研的水平和实力。2004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被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选举为外籍院士。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教育与价值教育联合会秘书处由菲律宾马尼拉迁至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原副所长周南照研究员出任会长。
第五,加强文化建设,为人才成长创造条件。
为促进人才成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针对行政干部、科研人员、技术服务人员不同性质与特点,围绕所风建设、学风建设、制度建设,分别提出职业道德、岗位要求、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及考核标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为形成特有的“科研文化”、“科学精神”、“文明单位”做出了贡献。全所行政、后勤人员,牢固树立“大科研”观念,积极主动为科研主业服务,为人才成长积极改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离退休老干部也为所的改革与发展积极献计献策,发挥作用和影响。一个富有旺盛活力、吸引力、感召力、亲和力的人文环境和使人心情舒畅、昂扬向上、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学术氛围正在形成。
5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全国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教育改革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的办所宗旨,秉承“求真、笃行、弘道、创新”的所训,积极落实科研强所、人才兴所、产业富所的发展战略,从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扎实的科学研究、锐意创新的开拓精神,为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现代教育科学体系而不懈努力,谱写中国教育科学的新篇章!
l1956年6月,教育部党组批准,成立教育科学研究所筹备处。
l1957年1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筹建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央书记处批示同意成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1958~1959年,教育部决定,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与北京师范大学结合,参加“教育革命”,由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双重领导。
1960年10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正式成立,由教育部直接领导。其主要职责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切实贯彻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经过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总结实际教育工作的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建设事业服务。下设办公室、研究部(含教育理论研究组、教育史研究组、教材教法研究组、教育心理研究组)、资料室。
l1970年6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被撤销。
l1978年9月,国务院批准重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所为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业务上受中国社会科学院指导。其职责是:开展以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教育史、教育情报、各国教育制度、教学现代技术、各级各类学校管理等方面为重点的教育科学研究。下设教育理论研究室、教学方法研究室、教学现代化技术研究室、教育心理学研究室、教育史研究室、教育制度研究室、教育情报研究室、各级各类学校管理研究室、幼儿教育研究室、 《教育研究》编辑室、图书资料室和办公室。
l1978年10月,教育部成立教育科学规划小组,其办公室设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l1980年4月,成立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年2月,调整全所机构建制。研究机构设:教育理论研究室、教育心理学研究室、教育制度研究室、教学方法研究室、教育史研究室、学校管理研究室、幼儿教育研究室、外国教育研究室、现代数字手段研究室;科辅部门设:图书资料室、《教育研究》编辑部、教育科学出版社;党政设:办公室、人事处、科研规划处、行政处、基建办公室、党委办公室。
l1983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我所,由历任所长任主任。办公室作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单列学科管理部门,业务上接受全国社科规划办公室的指导和管理。
1986年3月,成立老干部处。
1986年,教育制度研究室分设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成人教育研究室。
1987年1月,增设德育研究室、教育实验研究室、教育评价研究室、体育研究室,并按照国家教委党组对筹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要求,逐步调整全所科研结构、配备合理的科研队伍。
1988年2月,增设农村教育研究室。
1988年4月,增设特殊教育研究室。
1990年10月,设立监察室。
1991年5月,设立财务处。
1991年7月,《教育研究》编辑部改名为教育研究杂志社。
1991年10月,设立审计室(处级)。
1991年12月,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教育学术交流中心
1992年3月,建立教育科学培训部。
1992年4月,设立国家教委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该中心与我所高教研究室合并,由我所归口管理,科研业务同时受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指导。
1992年4月,建立学校体育卫生研究中心。原体育研究室并入该中心。其业务工作由国家教委体育卫生司和我所双重领导。
1992年5月,成立教育科学技术开发中心。
1992年6月,成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音像出版社。
1993年11月,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合并到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l1995年1月,实施全所机构改革。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是国家教委直属的事业单位,是综合性的教育科学研究机构,设:教育战略规划与政策研究室、德育研究中心、教育质量测评监控研究中心、农村教育研究室、幼儿教育研究室、特殊教育研究室、教育实验研究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教材评价研究室、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成人教育研究中心、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中心、比较教育研究中心、教育信息研究中心、教育理论研究室、教育心理研究室、教育史研究室。科辅机构设:教育研究杂志社、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科技开发部。党政机构设:党委办公室、所办公室、人事处、科研管理处、财务处、老干部处、基建设备处、所学术委员会(兼职)。
l2003年7月,实施全所机构调整。调整后的机构设置是:
(一)科研序列
1.教育发展研究部(含农村教育研究中心)
2.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部(含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中心)
3.学校教育研究部(含德育研究中心、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中心)
4.课程教学研究部(含教育实验研究中心、幼儿教育研究中心)
5.教育理论研究部(含当代中国教育史研究中心、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6.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部(含特殊需要儿童研究中心)
7.教育督导与评估研究中心(与教育发展研究部合署办公)
(二)科辅序列
1.教育研究杂志社
2.教育信息研究中心(含教育图书馆)
(三)行政序列
1.党委办公室
2.所长办公室
3.科研管理处
4.人事处
5.财务处
6.国际交流处
7.总务处(含物业管理中心)
8.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教育文化产业序列
1.教育科学出版社
2.音像出版社
3.教育文摘周报社
4.教育科技研发中心
5.培训中心(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l2003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成为全国首家正式招收国内访问学者的教育科研机构。2003年起开始在人类发展与教育、教育史、教育评价与考试、比较教育、发展心理与教育、中小学德育、特殊教育等7个学科(专业)招收国内访问学者。2006年又增加了5个学科(专业),共在12个学科(专业)招收国内访问学者。其宗旨是:充分利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资源,为国内高等院校、地方教科院所以及教师培训机构培养学术和业务骨干力量,同时促进教育科研领域的学术交流,加强所内学术建设和队伍建设。
l2003年12月,经国家人事部批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4年起开始招生。研究领域有:教育政策、教育管理、比较教育、道德教育、课程教学、教师教育、心理与特殊教育、教育史等。主要宗旨是:(1)培养、吸引高层次优秀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2)围绕重大的教育基础理论问题和教育前沿问题开展研究;(3)通过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以及竞争机制的引入,带动我所科研队伍建设和科研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实现人才强所的战略目标。
l2005年9月,增设中国德育杂志社。办刊宗旨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为德育决策服务、为德育实践服务、为德育科研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德育体系、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四有”新人,立足于把握政策导向,深化德育科研,指导德育实践,提高德育实效。
【1956-】
筹备处负责人:戴伯韬(1956.6任命)
成 员:王铁、陈元晖、曹孚、许椿生、王焕勋、纪之(高师司)、葛宜生(办公厅)、聂一苇(计划财务司)、胡尚理(1956.6任命)
所长(兼):
l柳湜(1958.4中央批准,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l周荣鑫(1961.7~1963.3,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
l戴伯韬(1963~1966,时任教育部党组成员)
副所长:任时(1960.10~1963)
【1978-】
l所长(兼): 董纯才(1978.6~1983.2,其间任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筹备处领导小组成员:刘松涛、宫钧民(1978.6任命)
临时党支部书记:刘松涛(1978.7任命)
临时党支部支委:宫钧民、郭林(1978.7任命)
临时办公会议成员:刘松涛、宫钧民、郭林、赵明、王铁、张诚(1978.9任命)
临时负责人: 张健、刘松涛、张天恩、王铁、李冰洁、宫均民、郭林(1979.6任命)
l党委筹备小组:华子扬、张天恩、李冰洁(1980.3任命)
【1983-】
l所 长:张健(1983.2~1985.2,曾任教育部党组成员)
副所长:张天恩(1983.2~1985.2)
滕纯(1983.2~1985.2)
吴福生(1983.2~1983.12)
周玉良(1983.4~1985.2)
l党委书记:张天恩(1983.1~1987.9)
专职副书记:吕贤良(1983.1~1987.9)
【1985-】
l所 长:吴畏(1985.2~1990.8)
副所长:潘仲茗(1985.2~1990.8)
滕纯(1985.~1990.8.)
周玉良(1985.2~1990.8)
赵登昌(1987.6~1989.10)
l党委书记:周兴林(1987.10~1990.2)
党委副书记:吕贤良(1987.10~1990.8)
【1990-】
l所长:卓晴君(1990.8~1995.10)
副所长:赵一兵(1990.8~1994.3)
潘仲茗(1990.8~1995.12)
曹青阳(1990.8~1995.12)
温孝杰(1991.8~1995.12)
周南照(1991.8~1995.12)
高爱玲(1994.9~1995.12)
l党委书记:赵一兵(1990.2~1994.3)
高爱玲(1994.9~1995.12)
党委副书记:吕贤良(1990.8~1995.12)
【1995-】
l所长:阎立钦(1995.10~2002.6,其中1995.10~1997.2任主持工作副所长)
副所长:高爱玲(1995.12~1999.1)
周南照(1995.12~1999.1)
谢国东(1995.12~2002.9)
徐长发(1995.12~2002.9)
连秀云(1998.9~2002.9)
所长助理:田慧生(1999.3~2002.9)
l党委书记:高爱玲(1995.12~1999.1)
阎立钦(1999.1~2002.6)
党委副书记:周福成(1996.2~1998.8)
连秀云(1998.9~2002.9)
【2002-】
l所长:朱小蔓(2002.6至2007.9)
副所长:徐长发(2002.9至2007.9)
田慧生(2002.9至2007.9)
l党委书记:朱小蔓(2002.6至2007.9)
党委副书记:徐长发(2002.9至2007.9)
【2007-】
l所 长: 袁振国(2007.9- )
l党委书记: 徐长发(2007.9- )
l副所长: 田慧生(2007.9- )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规划办)正式成立于1983年,是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常设办事机构。作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单列学科管理部门,业务上接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指导。
规划办设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兼任规划办公室主任,统筹领导规划办公室的工作。
【主要职能】
l负责制定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及课题指南;
l负责制定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
l负责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各类课题的评审与管理工作;
l负责编制重点课题经费预算;
l负责组织优秀科研成果的评选奖励和交流推广活动。
【工作理念】
引领科研方向,建设精品课题;培养研究队伍,恪守学术规范;
加强成果转化,扩大社会影响;提升教育品质,促进人才成长。
【主要工作】
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领导下:
l制定和组织实施了全国教育科学“六五”至“十五”规划,
l组织实施“十一五”规划,
l汇编出版“六五”至“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成果公报,
l出版《中国教育科学规划回顾与展望》
l出版《教育科研大家谈》
l出版《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概览》
l出版《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学科调查报告》;
l1989年、1999年和2006年组织开展了第一届、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活动。
l通过《科研要报》(月刊)、《中国科研报告》(季刊)和办公室网站,以及相关教育媒体反映全国教育科研信息和课题研究动态。
教育政策研究中心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内设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香港大学“中国教育研究中心”、教育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项目秘书处。
【主要职责】
1.围绕教育部中心工作开展各种支持性、前瞻性、基础性政策研究;
2.研究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着重研究教育的体制、结构、投资、管理、质量、效益等重大政策问题;
3.深入调查我国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及时分析教育政策走向,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战略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对教育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梳理并进行跟踪研究,对教育部重大决策提出积极建议;
4.研究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开展教育部特别委托项目“中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村中小学生源变化有关问题”的研究以及相关组织协调工作。
5.研究教育行政管理及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教育部特别委托项目“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数据分析”的管理、分析及研究工作;
6.关于教育质量管理以及教育质量测量、评价和监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开展现代质量管理体系应用于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研究及中介服务和相关咨询服务;
7.对部分发达国家及与我国国情相似的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开展中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经验的比较研究;
8.开展中国留学教育历史与现状研究;
9.进行私立与民办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区域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10.主办双月刊《新教育》杂志,面向中小学,聚焦素质教育,着重刊发有关教育调研、教育考察、教育政策、教育改革及管理、办学及教育教学经验等方面的文章和研究报告;
11.协助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等部门开展决策性研究;
12.开展与香港大学中国教育研究中心的项目合作;
13.参与研究生、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指导工作。
【主要成果和承担的重要研究项目】
教育发展研究部先后承担了世界银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福特基金会、韩国教育开发院资助的国际项目研究,以及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十一五国家青年专项课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公关项目等研究工作。作为骨干单位参与了2005度年教育部委托重大调研课题“素质教育理论、政策研究”、2006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工作。由教育发展研究部承担的地方决策研究项目“江苏省宿迁市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研究”于2006年完成,并由江苏省宿迁市市政府正式颁布实施。
部门先后向国务院、教育部以及相关部门提交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中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报告》、《基础教育领域“农民工子女教育保障”问题研究》、《北京市大兴区农民工子弟学校撤并调研报告》、《北京市海淀区打工子弟学校调研报告》、《浙江省、广东省民办教育调研报告》、《江苏省宿迁市教育调研报告》等重要研究成果,为决策服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另外,部门研究人员还在《教育研究》等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研究》、《关注千万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等一系列研究论文,出版了《中国教育热点问题透视》、《中国历代私学教育》、《留学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管理实施ISO9000族标准的研究与实践》、《学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范本》、《ISO9000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山东省昌乐二中实施ISO9000实例》、《学校文化建设—校长与管理文化》等学术著作。
目前部门正在开展的重要项目:
1.“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2007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发展研究部承担总课题组秘书处的日常工作。吴霓研究员为中央教科所课题首席专家。
2.“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主持人为吴霓研究员。
3.“农村中小学生源变化有关问题”,2007年教育部委托研究项目。教育发展研究部承担总课题组秘书处工作。合作研究项目。
4.“中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监测与评估研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教育部实施项目。
5.“中国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管理与实施研究”,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2007-2008年度资助项目,袁振国所长为课题组组长,教育发展研究部部分研究人员负责课题研究的日常开展工作。
6.“中国高中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8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课题,袁振国所长为课题组组长,教育发展研究部部分研究人员为课题组核心成员,承担对策与建议部分研究。
7.“西部留守儿童道德成长研究”,“十一五”国家青年基金立项课题。
(二)目前部门研究人员正在承担的研究项目:
1.“学校管理引入ISO9000族质量认证体系标准的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主持人为吴霓研究员。
2.“中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研究及数据库建设”,2007年度中央教科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课题,吴霓研究员为共同主持人,与重庆市教科院开展合作研究。
3.“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职业保障的法律机制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主持人为李晓强博士。
4.“论批判型教师”,2006年度中央教科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课题,主持人为张宁娟博士。
【专业刊物】
《新教育》杂志(双月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编辑。
面向各级党政领导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领导、教育科研人员、一线教师,以及关心和支持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
办刊宗旨:发挥国家级最高教育科研机构的优势和特点,适应我国新世纪现代化建设和加入WTO后教育改革开放的新情况和新要求,开阔视野、服务教育决策、服务教育实际、服务教育科研;推介名师、推介名校、推介一线教师教学经验;指导教育科研,发布科研课题成果。从政策、法制、管理、教学等不同层面,探求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当好教育决策的智囊和参谋,分析形势,把握机遇,构筑交流合作平台,介绍先进经验,提高服务水平,突出创新精神,努力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教育强国多作贡献。
主要内容:研究国家最新教育政策法规,分析区域教育发展规划,传递国内外教育改革最新信息,介绍国内外最新教育教学理论与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动态,反映教育科研最新成果,探索教育发展规律,链接教育改革试验基地。
办刊特色:以软科学下的教育研究为主,即从事教育宏观方面的研究,如教育政策、教育规划、教育发展等,试图以此更好地为教育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服务;以教育实践者研究为主,即努力反映一线教师的研究论文、课堂实录及分析、案例分析等成果,试图以此造就一批名师和名校。
杂志主编:吴霓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简介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组建于1996年2月,现有在职职工299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19人、中级85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245人,其中,博士12人,硕士10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北京市劳动模范1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1人,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北京市特级教师8人,入选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人,北京市中小学中青年学科教学带头人10人。
主要任务是:进行教育宏观决策研究、教育教学研究、教育理论研究;加强对教育科学、教学研究的领导和管理;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宏观决策以及学校管理提供服务,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服务。
“十一五”期间,我院承担各级各类课题45项,其中:全国教育规划课题2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4项,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8项,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及相关单位委托课题11项。自主开展的研究课题53项。此外,我院还承担着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委托的大量专项工作。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建于1978年,为河北省教育厅直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所长:宋思洁;总支书记:窦才
省教科所主要进行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决策咨询研究、中小学教学研究和课程教材改革研究与教材建设等工作,主办刊物《教育实践与研究》。
全所设有12个室、部,河北省教育学会秘书处、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在所。编制89人,现有80人。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 下一篇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