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接触抗原
已接触抗原(Antigen-Experienced)
已接触抗原指免疫系统先前通过感染、疫苗接种或抗原暴露,对特定抗原产生了特异性识别与记忆的状态。此时,机体在再次遭遇相同抗原时,可启动更快、更强的二次免疫应答,这一过程是适应性免疫的核心特征。
核心机制与细胞基础
1. 初次免疫应答(Primary Immune Response)
抗原识别:
初始B细胞(Naïve B cell)通过BCR识别抗原,并在Th细胞辅助下活化。
初始T细胞(Naïve T cell)通过TCR识别抗原肽-MHC复合物,活化后分化为效应T细胞。
效应阶段:
体液免疫:浆细胞分泌IgM(早期)→ IgG(后期)。
细胞免疫:CD8+ T细胞直接杀伤感染细胞,CD4+ Th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记忆形成:
部分B/T细胞分化为记忆细胞(Memory B/T cells),长期存活于淋巴组织或循环中。
2. 二次免疫应答(Secondary Immune Response)
启动速度:数小时至数天(初次应答需5-10天)。
抗体特性:
类别转换:IgG、IgA或IgE为主,亲和力显著提高(体细胞高频突变优化)。
效价更高:抗体浓度可达初次应答的10-100倍。
T细胞反应:
记忆T细胞迅速扩增,分泌更多IFN-γ、TNF-α等效应因子。
记忆细胞的特征
类型 | 表型标记 | 功能定位 | 存活时间 |
---|---|---|---|
中央记忆T细胞(Tcm) | CD45RO+ CCR7+ CD62L+ | 次级淋巴器官(淋巴结、脾脏) | 数年 |
效应记忆T细胞(Tem) | CD45RO+ CCR7- CD62L- | 外周组织(黏膜、炎症部位) | 数月 |
记忆B细胞 | CD27+ CD38- IgD- | 生发中心或骨髓 | 数年至终身 |
长寿命浆细胞 | CD138+ CD27hi | 骨髓 | 终身 |
抗原接触后的免疫记忆形成条件
抗原特性:
免疫原性:蛋白质抗原(如病毒衣壳)比多糖抗原(如肺炎球菌荚膜)更易诱导记忆。
剂量与暴露途径:适中剂量(非耐受剂量)及系统性暴露(如肌肉注射疫苗)更有效。
共刺激信号:
B7-CD28、CD40-CD40L等分子提供第二信号,避免免疫耐受。
细胞因子环境:
IL-2、IL-21促进记忆T/B细胞分化;IL-7/IL-15维持记忆细胞稳态。
临床应用与意义
疫苗设计原理:
减毒/灭活疫苗:模拟自然感染,诱导记忆细胞生成(如麻疹疫苗)。
mRNA疫苗:通过编码抗原蛋白,激活T/B细胞记忆(如新冠疫苗)。
免疫治疗策略:
过继性细胞疗法:输注肿瘤抗原特异性记忆T细胞(如CAR-T)。
增强免疫记忆:佐剂(如铝盐、TLR激动剂)优化疫苗效果。
自身免疫病管理:
抑制异常记忆B/T细胞(如利妥昔单抗清除CD20+ B细胞)。
与其他免疫状态的对比
状态 | 抗原暴露史 | 免疫反应特点 | 典型场景 |
---|---|---|---|
未接触抗原(Naïve) | 无 | 缓慢、低效的初次应答 | 新生儿首次接种疫苗 |
已接触抗原 | 有(自然感染/疫苗) | 快速、强效的二次应答 | 加强针接种后反应 |
免疫耐受 | 持续低剂量抗原 | 特异性无反应性 | 器官移植后药物维持 |
研究前沿
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Trm):
定位于皮肤、肺等屏障组织,提供局部快速防御(如流感病毒再感染)。
表观遗传调控:
DNA甲基化(如记忆T细胞的FOXP3位点去甲基化)维持记忆细胞身份。
通用疫苗开发:
靶向保守抗原表位(如流感病毒血凝素茎部),诱导广谱记忆应答。
已接触抗原的免疫状态是机体长期保护的核心机制,其研究推动了疫苗优化、肿瘤免疫及自身免疫病治疗的突破。理解记忆细胞的动态调控,将为精准免疫干预提供新策略。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妊娠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下一篇 异处生毛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