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性肠炎
潜伏期通常为2~3天,最短数小时,最长可达1周。起病急,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排黄色水样,无黏液及脓血,量多,一般5~10次/d,重者超过20次/d。多数伴有发热,体温在37.9~39.5℃。成人轮状病毒感染可有全身乏力、酸痛、头晕、头痛等症状。疾病描述轮状病毒性胃肠炎(rotavirusgastroenteritis)是由轮状病毒(rotavirus)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病原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呕吐及腹泻。病程大多较短。是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可发生流行或大流行。
轮状病毒侵入人体到达小肠后,通过其外壳蛋白Vp4(吸附蛋白)与肠黏膜绒毛上皮细胞上的乳糖酶结合而进入上皮细胞。在上皮细胞质内增生并使其受到破坏、脱落。由于绒毛上皮细胞受到破坏,使乳糖酶等二糖酶减少,导致乳糖向其他单糖转化受阻,乳糖在肠腔内积聚造成小肠及结肠腔内高渗透压,使水分移入肠腔,导致腹泻和呕吐。随后,来自隐窝底部的立方上皮细胞上移、替代已脱落的绒毛上皮细胞,由于其细胞功能未成熟,仍处于高分泌、低吸收状态,结果导致肠液潴留,使腹泻时间延长。轮状病毒复制过程中合成的非结构蛋白NSP4,在轮状病毒致病过程中起肠毒素的作用,可引起细胞内Ca2+水平升高,促使小肠黏膜cAMP水平上升也参与腹泻的形成。如腹泻及呕吐严重,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的发生。本病为可逆性病理改变,黏膜常保持完整性。主要受损部位在小肠。活检可见小肠绒毛缩短而钝,固有层单核细胞浸润,上皮细胞不规则,呈立方形、有空泡或坏死。
1.流行病学资料根据流行季节、流行地区,出现相似肠道症状患者,应注意本病。
2.临床表现潜伏期较短,起病较急,表现为腹泻,排黄色水样便,部分患儿可伴呼吸道症状。
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多数正常,少数略为增多,细胞分类中可有淋巴细胞增加。粪便检查:外观为黄色水样稀便,无黏液脓血,镜检多无异常。
2.粪便中病毒、病毒抗原检测电子显微镜检测粪便中的病毒:电子显微镜通过典型形态的观察作出特异性诊断,其阳性率可达90%。本法快速准确,但设备昂贵,操作要求高,故多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病毒特异性抗原的检测:许多免疫学方法可用于检测轮状病毒特异性抗原。如酶免疫测定(EIA)、补体结合试验(CF)、免疫荧光(IF)方法等。其中EIA法特异性、敏感性最高,且操作简便。
3.粪便中病毒核酸的检测可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核酸杂交法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其中核酸杂交法特异性较高,PCR法敏感性较高,多用于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
4.轮状病毒的血清抗体检测采用EIA等免疫学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如发病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的抗体效价呈4倍增高,则具有诊断意义。
预防:切断传播途径是本病预防的重点。
1.管理传染源应早期发现患者及隔离患者。对密切接触者及疑诊患者实行严密的观察。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饮水及个人卫生,做好患者粪便的消毒工作:防止饮用水源和食物被污染。医院要严格做好婴儿区及新生儿室的消毒工作。如大便不能自控的小儿,应限制其进入日托或学校。
3.接种免疫轮状病毒的疫苗已可在临床应用。在流行期间,对高危人群和易感人群采用被动免疫的方法也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人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保护作用。提倡母乳喂养,以减少幼儿患病的严重性。经牛轮状病毒免疫后的牦牛的牛奶中含有IgA及IgG抗体,用此种牛奶喂养婴儿也有保护作用。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暴发流行或散发流行。A组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婴幼儿腹泻传染性强,易感者只需10个病毒即可感染,可在家庭内和医院迅速传播。B组轮状病毒引起的暴发流行常与水源污染有关。经污染食物,可发生局部暴发流行或散发流行。生活的密切接触可导致散发感染。此外,本病也有经呼吸道传播的可能。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A组轮状病毒主要感染婴幼儿引起婴幼儿腹泻,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以6个月至1岁幼儿为最多。B组轮状病毒主要感染成人引起成人腹泻,可发生在各年龄组,但发病以青壮年最高。感染后均可产生抗体,特异性IgG抗体可长时间存在,但有无保护性尚未能肯定。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反应。已有再次感染发病的报道。
4.流行情况轮状病毒是幼儿病毒性急性胃肠炎最常见的病因。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儿童死于轮状病毒性腹泻。A组轮状病毒引起婴幼儿腹泻流行遍及世界各地,其中以发展中国家为主。是发展中国家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主要原因,也是发达国家住院婴幼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主要原因。成人轮状病毒感染可见于多个国家,但至今只在我国发现流行。亚热带地区,A组轮状病毒流行常发生于秋冬季,流行高峰多在10~12月,在热带地区则无明显季节性。成人轮状病毒感染全年均可发生,在我国流行多发于夏季,以五六月份为最高。
西医疗法
(一)抗病毒治疗
2.双嘧达莫(潘生丁)片:为用量3~5毫克/(千克体重·天),分3次口服。
3.西咪替丁:用量为15~20毫克/(千克体重·天),分次静脉滴注或口服。临床应用中应注意药物副作用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4.干扰素:有报道,用小剂量干扰素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每天1次肌肉注射5万单位,连用7天,总有效率为85.8%,明显高于对照组(57.1%),且治疗后免疫功能明显提高。
5.分泌型免疫球蛋白:有报道,应用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口服液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剂量按3~5毫克/(千克体重·天),分3~4次口服,3~5天为一疗程,治疗组止泻天数明显缩短。有人应用抗轮状病毒免疫牛初乳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取得显著疗效。抗轮状病毒免疫牛初乳60毫升,每次6毫升,每天3次口服,3天为一疗程,止泻的总有效率为91%。6.抗A组轮状病毒鸡卵黄免疫球蛋白:陈六英等应用抗A组轮状病毒鸡卵黄免疫球蛋白治疗104例A组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的患儿,总有效率为87.5%,平均止泻天数为2.98±1.41天,轻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二)胃肠黏膜保护剂
常用的是双八面蒙托石粉,如肯特令和蒙托石(思密达),是目前专家推荐的治疗小儿性肠炎的有效药物。用量:不足1岁,每天1包;1~2岁,每天1~2包;2~3岁,每天2~3包。分3次加温水50毫升口服。
(三)微生态制剂
疗效较好的制剂有培菲康、丽珠肠乐、金双歧,属双歧杆菌制剂。
(四)其他支持和对症治疗
对于营养不良患儿宜对症补充微量元素锌、铁,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_1、维生素B_(12)、叶酸等;山莨菪碱、异丙嗪等也可对症应用。
(五)饮食调整和抗生素的应用
现在多主张继续母乳喂养或继续平常已习惯的饮食,如粥、面条、蔬菜、肉末、鱼等,可给一些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钾。也有人观察去乳糖饮食有利于婴幼儿腹泻的痊愈。
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者一般不用抗生素,应用抗生素不利于疾病恢复。对重症患者,可以适当选用抗生素。
中医治疗
(一)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分型有风寒泻、湿热泻、伤食泻、脾虚泻等,主要治法有温中健脾、清热祛湿、收涩止泻、芳香化浊、渗湿利水、消食导滞等。
孟晓露等应用桂附理中汤加减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80例,以温运健脾为主要治法。处方:红参、附子各5~10克,肉桂3~5克,茯苓10~15克,甘草3克。伤食呕吐加益黄散(含青皮、陈皮、丁香、诃子、炙甘草);中阳下陷加升麻、葛根;腹胀加小茴香、防风;大便白淡、四肢不温可增加附子用量,加炮姜;发热、舌苔黄腻加荷叶、姜汁炒黄连。剂量随年龄增减。每天1剂,水煎频服。结果:显效6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5%。
王建玲拟藿香苓术汤,以疏风散寒、渗湿止泻、健脾助运祛水湿为治法。基本方药:藿香6~9克,苏叶3~6克,白术6~9克,茯苓6~9克,太子参6~9克,煨葛根10~20克,厚朴3~6克,车前子6~10克,砂仁1.5~3克。泻如水注、小便短少者加泽泻6~10克、滑石6~10克;肝周红赤,有化热之象者少佐黄连1.5~3克。每天1剂,水煎两次,分2~3次服,每次50~100毫升。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5毫克/(千克体重·天)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3天为一疗程。治疗组73例,痊愈29例,有效39例,总有效率为93.2%。对照组60例,痊愈24例,有效33例,总有效率为93.2%。经卡方检验,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李双杰等应用秋泻合剂扶脾助阳、温中固肠,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52例。方用丁香1.5克,肉豆蔻6克,赤石脂、灶心土、寒水石各9克。每天1剂,3天为一疗程。总有效率为90.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不用吃那么多,你要注意几点,我们宝宝也得过
1。注意宝宝排泄物的处理,尤其是尿布要用水煮消毒
2。大人注意清洁,回家要洗手和换衣服再去抱宝宝
3。如果腹泻严重就吃点思密达(蒙石托散),止泄,不泄了就要停
4。吃妈咪爱或合生元(益生菌试剂),慢慢等宝宝肠胃恢复
过一段时间再带宝宝的大便去验,自己去点去就好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