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发育生物学   
[0] 评论[0] 编辑

突触体

  1. 简介
    突触体(synaptosome)是从神经组织中分离获得的一种亚细胞结构,主要由完整的突触前末梢及与其紧密结合的突触后结构组成。这种分离结构保留了突触的功能特性,能够进行神经递质的释放、摄取和代谢。突触体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工具,用于分析突触传递机制、神经递质代谢以及突触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学。

  2. 组成
    突触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

  • 突触前末梢(presynaptic terminal):包含突触小泡、线粒体、突触前膜及其相关蛋白,用于储存和释放神经递质。
  • 突触后结构(postsynaptic structure):包括突触后膜及其相关的受体和信号传导蛋白。
  • 突触间隙(synaptic cleft):突触前后结构之间的狭窄区域,充满细胞外基质分子,用于递质扩散和信号传递。
    此外,突触体中还可以检测到一些亚细胞结构,如内体(endosome)线粒体胞吐囊泡,参与突触可塑性及能量供应等功能。
  1. 特性
  • 完整性:突触体保持了突触结构的完整性,包括功能性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
  • 功能活性:突触体能够在体外条件下继续完成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再摄取。
  • 标志蛋白:突触体常被标记和鉴定的蛋白包括突触素(synaptophysin)、突触核蛋白(synapsin)、PSD-95(突触后致密物蛋白)等。
  1. 制备与应用
    突触体的制备通常采用差速离心和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从脑组织中分离获得。制备好的突触体广泛应用于以下研究领域:
  • 神经递质代谢:研究神经递质的释放、摄取及降解过程。
  • 突触可塑性:研究突触功能变化,如长期增强(LTP)和长期抑制(LTD)。
  • 疾病机制:用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突触功能障碍的研究。
  • 药物筛选:评估药物对突触传递和神经递质代谢的影响。
  1. 相关研究
    近年来,突触体的研究进一步扩展到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领域。例如,通过对突触体的蛋白质谱分析,可以揭示特定神经回路中突触特异性蛋白的功能和表达模式。此外,突触体中发现的内体(endosome)相关标志物(如Rab5和Rab11)表明内体在突触小泡循环和突触后受体调控中的重要作用。

  2. 结语
    突触体作为一种独特的实验模型,为探索神经系统的分子机制和功能提供了宝贵的工具。通过对突触体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神经系统的基础功能及其在疾病中的改变,为神经科学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见解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Südhof, T. C. (2013). Neurotransmitter release: the last millisecond in the life of a synaptic vesicle. Neuron, 80(3), 675-690.
  2. Harris, K. M., & Weinberg, R. J. (2012). Ultrastructure of synapses in the mammalian brain. Cold Spring Harbor perspectives in biology, 4(5), a005587.
  3. Dunkley, P. R., et al. (2008). Preparation of synaptosomes from mammalian brain. Nature Protocols, 3(6), 897-902.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pGEMHE载体    下一篇 乘性突触缩放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