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皮肤鼠疫 >> 历史版本
编辑时间历史版本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修改原因
08-13 14:50 最新历史版本 2340 0 0 全文编辑
  返回词条

皮肤鼠疫

>2004年10月因农牧民剥食旱獭所致海鼠疫暴发,地理位置和疾病传播示意图

腺鼠疫:最为常见,占85~90%。好发部位依次为腹股沟淋巴结、腋下淋巴结(约占20%)和颈部淋巴结(约占10%),多为单侧。病初既有淋巴结肿大疼痛且发展迅速,淋巴结及其周围组织显著红、肿、热、痛,并与周围组织粘连成块,剧烈触痛。病人处于强迫体位,病后2~3天最重。若治疗及时,淋巴结肿可逐渐消退;治疗不及时,4~5日后淋巴结化脓溃破,部分可发展成败血症、严重毒血症及心力衰竭或肺鼠疫而死亡。用抗生素治疗后,病死率可降至5~10%。

肺鼠疫:既可是原发性,亦可为继发于腺鼠疫患者。原发肺鼠疫起病急,寒战高热、胸痛、呼吸促迫、发绀、咳嗽、咳痰,痰为粘液或血性泡沫状,肺部仅可闻及散在的湿啰音或轻微的胸膜摩擦音,显得较少的肺部体征与严重的周身症状不相称。X线检查呈支气管肺炎改变。常因心力衰竭、出血、休克而危及生命。

败血症型鼠疫:为最凶险的一型。多继发于肺鼠疫或腺鼠疫。原鼠疫败血症亦称暴发型鼠疫,但少见。原发性败血型鼠疫多因患者免疫功能差,感染菌量多,毒力强,所以发展极速。常突然高热或体温不升,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无淋巴结肿。皮肤粘膜出血、鼻衄、呕吐、便血或血尿、DIC和心力衰竭,多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很少超过3天。病死率高达100%。因皮肤广泛出血、瘀斑、紫绀、坏死,故死后尸体呈紫黑色,俗称“黑死病”。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可由肺鼠疫、腺鼠疫发展而来,症状轻重不一。

轻型鼠疫:又称小鼠疫,发热轻,患者可照常工作,局部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偶见化脓。血培养可阳性。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其他少见类型:

脑膜脑炎型:多继发于腺型或其它型鼠疫。在出现脑膜脑炎症状、体征、脑脊液为脓性,涂片或培养可检出鼠疫耶尔森菌。
眼型:病菌侵入眼结膜,致化脓性结膜炎。
肠炎型:除全身中毒症状外,有腹泻及粘液血样便,并有呕吐、腹痛、里急后重,粪便可检出病菌。
咽喉型:为隐性感染。无症状,但从鼻咽部可分离出鼠疫耶尔森菌,多见于预防接种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