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兴奋性潜能 >> 历史版本
编辑时间历史版本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修改原因
05-28 03:56 最新历史版本 1876 0 0 全文编辑
  返回词条

兴奋性潜能

1. 概述  

兴奋性潜能(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简称EPSP)是指神经元突触后膜在接收到神经递质后发生的一种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会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得更加正,从而增加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可能性。EPSP通常是由兴奋性神经递质(如谷氨酸)引起的。


2. 机制  

当兴奋性神经递质(如谷氨酸)释放到突触间隙并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时,会导致离子通道打开。通常,这些离子通道允许钠离子(Na⁺)或钙离子(Ca²⁺)进入神经元,从而使突触后膜去极化。去极化是指膜电位变得更正,这一过程使神经元更接近其阈值,从而更容易触发动作电位。


3. 特征  

EPSP的特征包括:

  - **幅度**:EPSP的幅度通常较小,通常在0.2至5毫伏之间。

  - **时程**:EPSP的时程较短,通常在10至100毫秒之间。

  - **衰减**:EPSP会随着时间和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 **总和效应**:多个EPSP可以通过时间总和(时间上的叠加)或空间总和(不同突触的叠加)共同作用,从而使神经元达到动作电位的阈值。


4. 与抑制性潜能的比较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简称IPSP)与EPSP相对。IPSP通常由抑制性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GABA)引起,使突触后膜超极化,降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可能性。IPSP与EPSP共同作用,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平衡。


5. 生理意义  

EPSP在神经系统中具有重要意义,包括:

  - **信号传递**:EPSP是神经信号传递的基本单位,通过突触总和作用促进动作电位的产生。

  - **学习与记忆**:EPSP在突触可塑性(如长时程增强,LTP)中起关键作用,影响学习和记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Kandel, E. R., Schwartz, J. H., & Jessell, T. M. (2000). 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 (4th ed.). McGraw-Hill.

(2) Nicholls, J. G., Martin, A. R., Fuchs, P. A., Brown, D. A., Diamond, M. E., & Weisblat, D. A. (2012). From Neuron to Brain (5th ed.). Sinauer Associates.

(3) Purves, D., Augustine, G. J., Fitzpatrick, D., Hall, W. C., LaMantia, A.-S., & White, L. E. (2018). Neuroscience (6th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Bear, M. F., Connors, B. W., & Paradiso, M. A. (2015). Neuroscience: Exploring the Brain (4th ed.). Wolters Kluwer.

(5) Shepherd, G. M. (2004). The Synaptic Organization of the Brain (5th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