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生理学   

中府穴

中府穴是手太阴肺经的首穴,为肺之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关键穴位),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和肺气调补中地位核心。以下从定位、功能到临床应用进行系统解析:


📍 一、精准定位与取穴

解剖位置

  • 体表定位: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约两横掌宽),平第1肋间隙处。

  • 骨性标志:锁骨下窝凹陷处(云门穴)下方1寸,按压有明显酸胀感。

  • 深层结构:胸大肌、胸小肌深层,内侧为肺尖(针刺需谨慎)。

取穴步骤

  1. 正坐或仰卧,双手叉腰(锁骨外端下方出现三角形凹陷即云门穴)。

  2. 云门穴直下1横指(约1寸)处,按压有酸胀感即为中府穴。

  3. 快速法:锁骨中点下缘垂直向下推至第1肋骨上缘凹陷处。

🌟 取穴关键:先定云门,再下寻中府,二者常联合使用。


⚕️ 二、功能与主治

核心功效

  • 肃降肺气:缓解咳嗽、气喘、胸痛(尤擅实证咳喘)。

  • 清泻肺热:治疗肺热痰黄、咽喉肿痛、肺炎发热。

  • 健脾化痰:肺经起于中焦,故可调理脾虚生痰导致的咳喘。

  • 通络止痛:改善肩背痛、胸肌劳损。

主治病症分类

系统/证型具体病症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肺结核、胸膜炎
局部病症肩周炎、胸肌筋膜炎、肋间神经痛
其他关联疾病腹胀(肺气不降影响脾胃)、面部浮肿(肺失宣发水液停滞)

⚒️ 三、安全操作指南

1. 按摩疗法

  • 手法:拇指或掌根按揉,力度由轻至重(避免暴力按压)。

  • 方向:顺时针揉动2分钟 → 点按30秒 → 沿肺经向拇指方向推擦。

  • 频次:每日2次,用于慢性咳嗽或保健。

2. 艾灸疗法

  • 操作:艾条悬灸10-15分钟,温热感透至胸腔为佳。

  • 适用:虚寒型咳喘(痰白稀)、久病肺气虚。

  • 禁忌:实热证(痰黄稠、咯血)、肺结核活动期禁用。

3. 针刺疗法(专业医师操作)

  • 进针:向外斜刺0.5~0.8寸(严禁向内深刺,避免气胸)。

  • 针感:酸胀感扩散至前胸或肩臂。

  • 配伍:常配肺俞(俞募配穴法)、尺泽增强清肺效果。

⚠️ 风险警示
中府穴深部为肺尖,自行针刺可致气胸(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必须由中医师操作!


💊 四、经典配伍与临床应用

配伍方案

症状/疾病配伍穴位作用机制
急性支气管炎中府 + 孔最 + 少商清肺热,利咽喉(少商点刺出血)
哮喘发作中府 + 定喘 + 膻中降气平喘,缓解支气管痉挛
肺气虚咳喘中府 + 太渊 + 足三里补益肺脾之气(太渊为肺经原穴)
肩背痛中府 + 肩髃 + 天宗疏通手三阳经气,缓解肌肉痉挛

现代应用验证

  •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艾灸中府+肺俞,可提升FEV1(一秒量)12-15%。

  • 肺炎恢复期:针刺中府促进炎症吸收,缩短疗程。

  • 肺癌辅助治疗:按摩中府缓解胸痛、改善通气功能。


🔬 五、作用机制与科研支持

  1. 神经调节

    • 刺激中府穴→激活肋间神经→调节肺交感/副交感神经平衡→舒张支气管。

  2. 免疫调控

    • 升高肺组织IgA、降低IL-6,减轻气道炎症(动物实验证实)。

  3. 血流改善

    • 红外热像显示:艾灸中府后胸部温度升高1.5~2℃,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 六、禁忌与注意事项

  1. 操作禁忌

    • 局部皮肤感染、溃疡禁用任何刺激。

    • 凝血功能障碍者禁针、慎用刮痧。

  2. 人群禁忌

    • 孕妇慎用(尤其孕早期)。

    • 严重肺气肿、肺大泡患者避免深刺。

  3. 误刺处理

    • 若针刺后突发胸痛、呼吸困难,立即就医排查气胸!


💎 中府穴核心知识总结表

属性内容
经脉归属手太阴肺经(首穴)
特定穴性质肺之募穴
最佳刺激法咳喘实证→点刺放血;虚证→艾灸;日常保健→按摩
功效关键词宣肺、止咳、平喘、化痰
现代应用COPD、哮喘、肩周炎、免疫力低下
文化意义“中府”意为“中气之府”,强调肺主一身之气

📜 古籍佐证

《针灸甲乙经》:“肺募在中府…咳逆上气,喘不得息,胸满痛。”
《千金方》:“中府、阳交,主喉痹,胸满塞,寒热。”

中府穴作为肺经气血的“起始泵站”,既是诊断肺病的敏感点(肺病患者此处常有压痛),亦是调理呼吸的核心枢纽。临床应用时需严格把握斜刺深度与角度,结合俞募配穴、经络推拿等手法,方能最大化其“调肺气、通百脉”之效。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冲穴    下一篇 中极穴

关键词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