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生物物理   

同源多倍体

 1.同源多倍体


同源多倍体(homoeologous polyploidy),亦称同源多倍体植物,是指通过不同物种间杂交并伴随染色体加倍产生的新物种。在这种情况下,新物种的基因组包含来自不同物种的染色体组,但这些染色体组在进化上具有一定的同源性。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植物界,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农作物中,如小麦(Triticum aestivum)、棉花(Gossypium hirsutum)和油菜(Brassica napus)等。


2.同源多倍体的形成机制


同源多倍体形成的主要机制包括自然杂交和染色体加倍。自然杂交发生在不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而染色体加倍则通常通过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的染色体非分离来实现。在植物中,这些过程可以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共同作用,导致新的同源多倍体物种的产生。


3.同源多倍体的遗传学特征


同源多倍体的遗传学特征包括基因组倍性增加、基因表达调控变化以及基因功能分化。在同源多倍体中,由于多个基因组的存在,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变得更加复杂。这种复杂性可能导致某些基因的功能冗余和其他基因的新功能进化。此外,同源多倍体的基因组在进化过程中可能发生结构性变化,如染色体重排和基因丢失。


4.同源多倍体的生物学意义


同源多倍体在生物进化和植物育种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生物进化方面,同源多倍体可以通过基因组的重组和新基因的产生促进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在植物育种中,同源多倍体常常用于创造具有优良性状的新作物品种。例如,通过同源多倍体的形成,可以获得抗病、抗逆和高产的作物品种。


5.参考文献


(1) Chen, Z. J. (2010).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polyploidy and hybrid vigor.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15(2), 57-71.  

(2) Otto, S. P., & Whitton, J. (2000). Polyploid incidence and evolution. *Annual Review of Genetics*, 34(1), 401-437.  

(3) Soltis, D. E., & Soltis, P. S. (1999). Polyploidy: recurrent formation and genome evolution.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14(9), 348-352.  

(4) Comai, L. (2005).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being polyploid.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6(11), 836-846.  

(5) Wendel, J. F. (2000). Genome evolution in polyploids.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42(1), 225-249.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同源四倍体    下一篇 同源异型基因

关键词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