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生理学   

消化液

消化液(Digestive Juices) 是由消化腺分泌的复合液体,含酶、电解质及辅助因子,共同完成食物的化学分解吸收准备。其分泌受神经、激素精密调控,是消化系统的核心功能。以下按来源、成分、功能及调控机制系统解析:


🧪 一、消化液分类与关键成分

消化液分泌腺体/细胞pH值核心成分主要功能
唾液腮腺、颌下腺、舌下腺6.8-7.1唾液淀粉酶、黏蛋白、溶菌酶、电解质(Na⁺/K⁺)淀粉初步水解、润滑食团、抗菌
胃液胃腺壁细胞、主细胞0.9-1.5盐酸(HCl)、胃蛋白酶原、内因子、黏液(HCO₃⁻)蛋白质变性、激活胃蛋白酶、维生素B₁₂吸收
胰液胰腺腺泡细胞7.8-8.4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HCO₃⁻(中和胃酸)糖/蛋白/脂肪全面消化
胆汁肝细胞→胆囊浓缩7.0-7.6胆汁酸盐(乳化脂肪)、胆固醇、磷脂、胆色素(非消化酶!)脂肪乳化→增大胰脂酶作用面积
小肠液十二指肠腺、肠腺7.5-8.0肠激酶(激活胰蛋白酶原)、双糖酶(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肽酶、HCO₃⁻终末水解双糖/肽→单糖/氨基酸

:成人每日消化液分泌总量约6-8 L(唾液1.5L、胃液1.5-2L、胰液1L、胆汁0.5-1L、小肠液1-3L),其中98%在肠道重吸收。


⚙️ 二、核心酶的激活与作用机制

1. 蛋白质消化级联

下载

HCl激活

肠激酶激活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

多肽

胰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

激活糜蛋白酶原/羧肽酶

寡肽/氨基酸

2. 脂肪消化

  • 胆汁酸盐:将脂滴乳化为<0.5 μm微粒 → 表面积↑1000倍。

  • 胰脂肪酶:水解甘油三酯 → 脂肪酸+单酰甘油(需辅脂酶锚定脂滴表面)。

3. 糖类消化

淀粉 → 唾液/胰淀粉酶 → 麦芽糖 → 肠麦芽糖酶 → 葡萄糖


🧠 三、分泌的神经-体液调控

1. 神经调节(副交感主导)

刺激神经通路效应
食物外观/气味迷走神经兴奋胃液↑、胰液↑(头期分泌)
咀嚼/吞咽延髓唾液核兴奋唾液↑

2. 胃肠激素调控

激素分泌部位刺激因素作用
促胃液素(Gastrin)胃窦G细胞蛋白质、胃扩张促进胃酸/胃蛋白酶分泌
促胰液素(Secretin)十二指肠S细胞胃酸(pH<4.5)促进胰液/胆汁HCO₃⁻分泌
缩胆囊素(CCK)十二指肠I细胞脂肪/蛋白质促进胰酶分泌+胆囊收缩

协同效应:促胰液素与CCK联合作用比单独作用强10倍(胰液分泌最大化)。


⚠️ 四、消化液失衡与疾病

1. 分泌不足

疾病受累消化液机制后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酸/内因子壁细胞破坏蛋白质消化↓、维生素B₁₂缺乏→恶性贫血
胰腺功能不全胰酶慢性胰腺炎/囊性纤维化脂肪泻(粪便油腻恶臭)
乳糖不耐受肠乳糖酶酶活性↓(遗传/继发)腹泻、腹胀

2. 分泌过量/成分异常

  • 胃酸过多:胃溃疡(攻击因子↑)、卓-艾综合征(促胃液素瘤)。

  • 胆汁淤积:胆盐沉积→皮肤瘙痒、脂溶性维生素缺乏(Vit K→凝血障碍)。


💊 五、消化液相关治疗

1. 替代疗法

制剂成分适用疾病
胰酶肠溶胶囊胰脂肪酶/淀粉酶/蛋白酶胰腺功能不全(餐中服用)
胃蛋白酶合剂胃蛋白酶+稀盐酸萎缩性胃炎
熊去氧胆酸亲水性胆汁酸胆汁淤积性肝病

2. 抑制剂

质子泵抑制剂(PPI):奥美拉唑阻断H⁺/K⁺-ATP酶 → 胃酸↓(胃溃疡治疗)。


🔬 六、前沿研究:消化液与微生态

  • 胆汁酸-肠道菌群互作
    初级胆汁酸→肠道菌群代谢→次级胆汁酸(如脱氧胆酸)→激活FXR受体调控糖脂代谢。

  • 消化液影响菌群定植
    胃酸减少(如长期用PPI)→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 腹胀/腹泻。


💎 总结

消化液是食物分解为可吸收小分子的生物化学“流水线”

  1. 分工明确

    • 胃液启动蛋白消化,胆汁乳化脂肪,胰液全能水解,肠酶完成终末水解。

  2. 精密调控

    • 神经(迷走)与激素(CCK/促胰液素)双轨制确保按需分泌。

  3. 临床核心

    • 分泌不足需外源补充(胰酶替代),分泌过量需抑制(PPI)。

    • 消化液成分改变(如胆汁酸)可成为代谢病治疗靶点。

关键数据:1份脂肪需12,000份胰液才能完全消化——彰显消化液高效协同的生物学智慧。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海马区    下一篇 消化系统

关键词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