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生物学    动物学   

箭毒蛙


  1. 分类与命名:

    • 属于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箭毒蛙科(Dendrobatidae)。

    • 英文俗称“Poison Dart Frog”或“Poison Arrow Frog”,源于哥伦比亚等地原住民利用其皮肤分泌物涂抹狩猎用的吹镖或箭头。

    • 该科包含多个属,如箭毒蛙属(Phyllobates)、丛蛙属(Dendrobates)、叶毒蛙属(Epipedobates)、

    • 地毒蛙属(Ameerega)等,种类超过170种。

  2. 形态特征:

    • 体型: 通常体型很小,大多数种类成年体长在1.5至6厘米之间。

    • 体色: 最显著的特征是其极其鲜艳夺目的体色和复杂多变的图案。常见颜色包括鲜红、明黄、亮蓝、橙红

      箭毒蛙

    • 、翠绿等,常带有黑色斑点、条纹或斑块。这种强烈的视觉信号是一种典型的警戒色(Aposematism)

    • ,向潜在的捕食者清晰传达其剧毒的防御能力。

    • 皮肤: 皮肤光滑或带有细小的颗粒。皮肤腺体发达,能分泌生物碱类毒素。

  3. 毒性:

    • 毒素性质: 箭毒蛙皮肤分泌的毒素主要是生物碱,其中一些种类(如金色箭毒蛙 Phyllobates terribilis)产生的蛙毒素(Batrachotoxin) 是已知最剧烈的天然神经毒素之一,能不可逆地阻断神经信号传递,导致肌肉麻痹、心力衰竭甚至死亡。微量即可致命。

    • 毒素来源: 箭毒蛙自身并不制造这些毒素。它们通过摄食特定的天然猎物(主要是某些蚂蚁、螨虫、甲虫等节肢动物)获取毒素前体,并在体内转化为或积累为强效毒素。因此,人工饲养环境下的箭毒蛙,因食物来源不同,通常毒性很弱或不具毒性

    • 功能: 毒性是其主要防御机制,使捕食者(如蛇、鸟类、蜘蛛)望而却步。原住民利用其毒性狩猎。

  4. 栖息地与分布:

    • 地理分布: 原生于中南美洲的热带地区,从尼加拉瓜南部,经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到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法属圭亚那、巴西的亚马逊盆地,以及秘鲁和玻利维亚的部分地区。

    •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低地热带雨林和山地云雾林中。它们偏好湿度极高、有丰富落叶层和溪

    • 流、池塘的森林底层环境。多数种类是陆栖或半陆栖的,活跃于地面、倒木和低矮植被中。

  5. 行为与生态:

    • 日活动: 主要为日行性,这与其利用鲜艳警戒色防御的策略相吻合。

    • 食性: 在野外主要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特别是蚂蚁、白蚁、螨虫、小型甲虫、弹尾虫和果蝇等。人工饲养下常喂食果蝇、跳虫、小蟋蟀等。

    • 繁殖: 具有独特的亲代抚育行为。

      • 求偶与产卵: 雄性通过鸣叫吸引雌性。交配后,雌性通常将少量卵(2-40枚不等,因种类而异)产在潮湿的地面(落叶下、石缝中)或植物叶片上。

      • 蝌蚪运输: 卵孵化成蝌蚪后,亲代(通常是雄性,有时是雌性)会将蝌蚪逐个背在背上,运输到小型、独立的水域中,如凤梨科植物叶腋积水处、树洞积水或小水洼。这种策略避免了蝌蚪间的竞争和捕食。

      • 蝌蚪喂养: 一些种类的亲蛙(尤其是雌性)会定期返回,产下未受精的营养卵供蝌蚪食用,确保其获得足够营养。

  6. 保护现状与威胁:

    • 主要威胁:

      • 栖息地丧失与退化: 热带雨林砍伐(农业、伐木、城市化)是最大威胁,直接破坏其生存环境。

      • 气候变化: 影响雨林微气候和降水模式。

      • 非法宠物贸易: 因其鲜艳外表,部分箭毒蛙被非法捕捉并走私到国际宠物市场。虽然人工繁殖技术成熟,但野生种群盗猎仍存在。

      • 污染: 农业径流、采矿活动等带来的污染影响水质和土壤。

    • 保护措施: 许多箭毒蛙种类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限制其国际贸易。建立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其栖息地的关键。人工繁殖项目为宠物市场提供合法来源,并有助于物种保护研究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华莱士飞蛙    下一篇 产婆蟾

参考文献

[1].   抖音百科《箭毒蛙(毒性最强的物种之一)_百科》
[2].   小红书《每天认识一种动物34|箭毒蛙》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