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解剖学   
[0] 评论[0] 编辑

大结节

正常人体解剖学
  一、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和学习目的
  人体解剖学humananatomy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属于生物科学中的形态学范畴。是医学科学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只有在学习和掌握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否则就无法区分人体的正常与异常、生理与病理生理状态,更不能对疾病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因此,学习和掌握人体各器官正常形态结构知识,是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须的基础。
  二、人体的组成和分部
  (一)人体的组成
  细胞cell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之间存在一些不具细胞形态的物质,称为细胞间质。许多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与细胞间质共同构成组织tisse。人体组织分为四种组织,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它们是构成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基础,故称为基本组织。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具有一定的形态,能够完成一定功能的器官,如心、肝、肾等。许多功能相关的器官联系在一起,能够完成一种连续的生理功能,将它们称为一个系统。人体可分为九大系统,即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感觉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其中,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大部分器官位于胸腔、腹腔及盆腔内,并借一定的孔道与外界相通,总称为内脏。人体各器官、系统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相互联系,共同配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二)人体的分部
  人体可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四部分。头的前面称为面;后面称为枕。颈的后面称为项。躯干前面分为胸部、腹部、盆部和会阴;后面的上部称为背,下部称为腰。四肢分上肢和下肢,上肢分为肩、臂、前臂和手;下肢分为臀、股、小腿和足。
  三、人体解剖学的常用基本术语
  为了正确描述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位置关系,人体解剖学规定了一个统一的轴、面和方位等术语,以便统一认识,避免误解,掌握这些概念和名词是学习人体解剖学的重要原则,这一点在临床实践中也非常重要。
  (一)标准姿势
  为了正确描述人体局部或各器官及其结构的位置关系而规定的一种姿势称为标准姿势,也称解剖学姿势。该姿势为:身体直立,两眼平视正前方,两足并拢,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在描述人体任何结构时,均应以此姿势为标准,即使被观察的客体或标本及模型是俯卧位、仰卧位、横位或倒置,或只是身体的一部分,都应以标准姿势来描述。
  (二)方位术语
  按照上述的解剖学姿势,人体解剖学又规定了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
  1.上和下:近头者为上或颅侧,近足者则为下或尾侧。
  2.前和后:近腹面者为前或腹侧,近背面者则为后或背侧。
  3.内侧和外侧:距正中矢状面近者为内侧,反之则为外侧。
  4.内和外:是描述体腔或空腔脏器相互位置关系术语,近内腔者为内,远内腔者则为外。
  5.浅和深:以体表为准,近体表者为浅,远体表而近人体内部中心者则为深。
  在四肢,靠近肢体根部者为近侧,远离肢体根部者则为远侧。上肢的尺侧和挠侧及下肢的胫侧和腓侧分别与内侧和外侧相对应。
  (三)轴和面
  1.轴
  为了分析关节的运动,在解剖学姿势的条件下,设置互相垂直的3个轴。
  (1)垂直轴为上下方向垂直于水平面的轴。
  (2)矢状轴为前后方向的水平轴,与垂直轴相垂直。将人体纵切为左右完全等份的两半,则称为正中矢状切面。
  (3)冠状轴又称额状轴,为左右方向的水平轴,与上述两轴垂直。
  2.面
  人体或其局部在解剖学姿势条件下均可设置互相垂直的3个面。
  (1)矢状面是沿前后方向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的纵切面,它与水平面垂直。正中矢状面则为通过人体正中的矢状面,将人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部分。
  (2)冠状面称额状面,是沿左右方向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的纵切面,它与水平面和矢状面互相垂直。
  (3)水平面又称横切面,它与地平面平行,与矢状面和冠状面互相垂直,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
  在描述器官的切面时,则以其自身的长轴为准,与其长轴平行的切面称纵切面,与长轴垂直的切面称横切面。
  第一章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他们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对身体起着运动、支持和保护作用。在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关节是运动的枢纽,骨骼肌是动力器官。
  一、总论
  骨在成人为206块,按其在人体的位置不同,可分为躯干骨、上肢骨、下肢骨和颅骨四部分1),其中躯干骨51块,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颅骨29块。骨的重量,在成人约占体重的l/5,而新生儿则占1/7。每块骨都是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功能的器官,既坚硬而又有弹性。
  (一)骨的形态
  骨有不同的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类。
  1.长骨longbone呈管状,分布于四肢。长骨有一体和两端。体又名骨干,骨质致密,内有骨髓腔,容纳骨髓。端又名骺,较膨大,并有光滑的关节面,由关节软骨覆盖。
  2.短骨shortbone一般呈立方形,多成群地连结一起,如腕骨和跗骨。
  3.扁骨flatbone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胸腔和盆腔的壁,对腔内器官有保护作用,如颅盖骨、胸骨、肋骨等。
  4.不规则骨irregularbone形态不规则,如椎骨。有些不规则骨,内有含气的空腔称为含气骨,如上颌骨、额骨等。
  (二)骨的构造
  每块骨都由骨质、骨髓和骨膜等构成,并有神经和血管分布。
  1.骨质bonesubstance是骨的主要成分,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骨密质致密坚硬,分布于长骨干、其他类型骨和长骨骺的表层。骨松质呈蜂窝状,分布于长骨骺和其他类型骨的内部。
  2.骨膜periosteum为包裹除关节面以外的整个骨面的致密结缔组织膜,含有丰富的神经、血管和成骨细胞,故感觉敏锐,并对骨的营养和生长有重要作用。
  3.骨髓bonemarrow充填于骨髓腔及骨松质间隙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内含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其他幼稚型的血细胞,呈红色,有造血功能;黄骨髓为大量脂肪组织,呈黄色,无造血功能。胎儿和幼儿的骨内全是红骨髓,六岁以后,长骨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转化为黄骨髓,但红骨髓仍保留于各类型骨的骨松质内,继续保持造血功能。
  (三)骨的理化特性
  成年人的骨由1/3的有机质(主要是骨胶原蛋白)和2/3的无机质(主要是磷酸钙、碳酸钙和氯化钙等)组成。有机质使骨具有韧性和弹性,无机质使骨具有硬度和脆性。有机质和无机质的结合,使骨既有弹性又很坚硬。幼骨的无机质含量较少,有机质较多,因此弹性大而硬度小,容易发生变形;老年人的骨则与此相反,含有机质较少而无机质相对较多,骨的脆性较大,因此易发生骨折。
  二、各论
  (一)躯干骨
  躯干骨包括椎骨、胸骨和肋。成年人的躯干骨由24块分离的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1块胸骨和12对肋组成,共51块。
  1.椎骨vertebrae幼儿时期,椎骨总数为33~34块,即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和尾椎4~5块。至成年后,5块骶椎愈合成l块骶骨,4~5块尾椎愈合成l块尾骨。因此,成年人的椎骨总数一般为26块。
  (1)椎骨的一般形态:每个椎骨都由椎体和椎弓起构成。
  ①椎体vertebralbody为椎骨的前部,呈短圆柱状,是支持体重的主要部分。
  ②椎弓vertebralarch是附在椎体后方的弓形骨板。椎弓与椎体连结的部分较细称为椎弓根,其上、下缘各有一切迹,分别称为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椎骨叠连时,上位椎骨的椎下切迹和下位椎骨的椎上切迹围成一孔称为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椎弓与椎体围成—孔称为椎孔。全部椎骨的椎孔叠连一起,形成一纵行管道称为椎管,其内容纳脊髓和脊神经根等。每个椎弓伸出7个突起:即向两侧伸出一对横突,向上伸出一对上关节突,向下伸出一对下关节突,向后伸出一个棘突。
  (2)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①颈椎cervicalvertebrae共有7个,其特点是横突上有横突孔,内有椎动、静脉通过。第2~6颈椎棘突较短,末端分叉,第1、2、7颈椎为特殊颈椎。
  第1颈椎又称寰椎atlas,没有椎体、棘突和关节突,形似环形,由前弓、后弓及2个侧块构成。
  第2颈椎又称枢椎axis,椎体向上伸出一指状突起称为齿突。
  第7颈椎又称隆椎vertebraeprommens,棘突特别长,末端变厚且不分叉。当头前屈时,该突特别隆起,皮下易于触及,是临床计数椎骨的标志。
  ②胸椎thoracicvertebrae共12个,在椎体侧面和横突尖端的前面分别有椎体肋凹和横突肋凹。
  ③腰椎lumbarvertebrae共5个,为椎骨中最大者,椎体肥厚,棘突呈板状水平后伸,相邻的棘突之间空隙较大,临床上常在此作腰椎穿刺。
  ④骶骨sacrum呈三角形,其底向上,尖向下。底的前缘向前突出称为岬,为女性骨盆测量的重要标志。骶骨尖向前下,与尾骨相连。
  骶骨的两侧有耳状面,中央有一纵贯全长的管道为骶管,向上与椎管连续,向下开口形成骶管裂孔,骶管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的骶角。骶骨前面略凹而平滑,有4对骶前孔;后面凸隆粗糙,有4对骶后孔。
  ⑤尾骨coccyx呈三角形,底朝上,借软骨和韧带与骶骨相连,尖向下,下端游离。
  2.胸骨sternum是位于胸前部正中的一块扁骨,由上而下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胸骨上部较宽称为胸骨柄。胸骨中部呈长方形称为胸骨体,其侧缘连接第2~7肋软骨。胸骨体与胸骨柄相接处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称为胸骨角,可在体表触及,它平对第2肋软骨,为计数肋的重要标志。胸骨的下端为一形状不定的薄骨片称为剑突,幼年时为软骨,老年后才完全骨化。
  3.肋ribs共12对,由肋骨和肋软骨构成。肋骨为细长弓状的扁骨,可分为中部的体及前、后两端。肋骨前端接肋软骨,后端膨大称为肋头。肋体有内、外两面及上、下两缘。内面近下缘处有肋沟,肋间血管和神经沿此沟走行。
  (二)上肢骨
  上肢骨包括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两侧共计64块。
  1.上肢带骨包括锁骨和肩胛骨。
  (1)锁骨clavicle:呈“~”,位于胸廓前上部两侧。全长于皮下均可摸到,是重要的骨性标志。内侧端粗大为胸骨端,与胸骨柄相关节;外侧端扁平为肩峰端,与肩胛骨的肩峰相关节。锁骨中、外1/3交界处较脆弱,易发生骨折。
  (2)肩胛骨scapula:为三角形的扁骨,位于胸廓后外上方,介于第2~7肋骨之间,有三缘、三角和两面。
  上缘的外侧角有一弯曲的指状突起称为喙突,体表可触及。内侧缘薄而长,外侧缘稍肥厚。
  上角和下角分别为内侧缘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平对第2肋和第7肋,可作体表标志。外侧角最肥厚,有梨形关节面称为关节盂,与肱骨头相关节。
  前面为一大的浅窝,朝向肋骨称为肩胛下窝;后面被一横行的肩胛冈分成上方的冈上窝和下方的冈下窝。肩胛冈的外侧端,向前外伸展的突起称为肩峰。
  2.自由上肢骨包括肱骨、桡骨、尺骨和手骨。除手骨的腕骨外,其他都属长骨。
  (1)肱骨humerus:位于臂部,分为一体和两端。上端膨大为半球形的称为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头周围的环行浅沟称解剖颈。肱骨头的外侧和前方有隆起的大结节和小结节,向下延伸的似嵴,称为大结节嵴和小结节嵴。大、小结节之间的纵形浅沟称为结节间沟,其中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肱骨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称为外科颈,是骨折的好发部位。
  肱骨体的中部外侧面有一粗糙呈“V”形的三角肌粗隆,是三角肌的附着处。体的后面有由内上斜向外下呈螺旋状的浅沟称为桡神经沟,有桡神经通过。肱骨干的骨折,易损伤桡神经。
  肱骨下端前后扁平而略向前卷曲,外侧份有半球形的肱骨小头,与桡骨相关节;内侧份有形如滑车的肱骨滑车,与尺骨相关节。小头的外侧和滑车的内侧各有一个突起,分别称为外上髁和内上髁。内上髁的后方有一浅沟称为尺神经沟,有尺神经通过。肱骨内上髁骨折时,易损伤尺神经。
  (2)桡骨radius:位于前臂外侧部,分为一体和两端。上端细小,有稍膨大的桡骨头,头的上面有关节凹与肱骨小头相关节;头的周缘有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的桡切迹相关节。头下方变细的部分称为桡骨颈,颈的内下方有一粗隆称为桡骨粗隆。下端粗大,内侧面有关节面称为尺切迹,与尺骨头相关节;下端的外侧份向下突出称为桡骨茎突;下端的下面为腕关节面,与腕骨相关节。
  (3)尺骨ulna:位于前臂内侧,分为一体和两端。上端较为粗大,前面有一半月形关节面称为滑车切迹,与肱骨滑车相关节。在切迹的后上方和前下方各有一突起,分别称鹰嘴和冠突,冠突外侧面有关节面称为桡切迹,与桡骨头相关节。冠突前下方的粗糙隆起称为尺骨粗隆。尺骨下端称为尺骨头,其前,外,后有环行关节面与桡骨的尺切迹相关节。尺骨头的后内侧有向下的突起称为尺骨茎突。
  (4)手骨:分为腕骨、掌骨及指骨。
  ①腕骨carpalbones由8块小的短骨组成,排成两列,每列各有4块。由桡侧向尺侧,近侧列依次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依次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
  ②掌骨metacarpalbones共5块,由桡侧向尺侧,分别称为第l~5掌骨。
  ③指骨phalangesoffingers共14块,拇指有2节指骨,其余各指均为3节。由近侧至远侧依次为近节指骨、中节指骨和远节指骨。
  (三)下肢骨
  下肢骨包括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两侧共计62块。
  nbsp;1.下肢带骨每侧各有1块髋骨。
  髋骨hipbone是不规则的扁骨,位于盆部,构成骨盆的侧壁。髋骨的外侧面有一深窝称为髋臼,与股骨头相关节。髋骨的前下份有一大孔称为闭孔。幼儿时期的髋骨,由后上方的髂骨、后下方的坐骨和前下方的耻骨组成。15岁后,三骨融合成为1块髋骨。髂骨上缘的骨嵴称为髂嵴,髂嵴前端称为髂前上棘,髂前后端称为髂后上棘。髂前上棘后方5~7cm处,髂嵴向外侧的突起称为髂结节。坐骨下端后份有肥厚粗糙的坐骨结节。耻骨内侧部上缘有一向前突起称为耻骨结节。
  2.自由下肢骨包括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和足骨。除髌骨和足骨的跗骨外,全都属于长骨。
  (1)股骨femur:位于大腿部,为人体最长的骨,其长度约占身高的1/4,分为一体和两端。上端有球形的股骨头,与髋臼相关节。头下外侧的较细部分称股骨颈。颈与体交界处有2个隆起,上外侧的方形隆起为大转子,下内侧的为小转子。大转子是重要的体表标志,可在体表触及。
  股骨体稍微向前凸,后面有纵行的骨嵴称为粗线,向上外延续为臀肌粗隆。
  股骨下端有2个膨大,分别称为内侧髁和外侧髁。内、外侧髁侧面最突起处分别称为内上髁和外上髁,均为在体表可以摸到的骨性标志。
  (2)髌骨patella:是全身最大的籽骨,位于股四头肌腱内,上宽下尖。髌骨的位置浅表,可因外力直接打击而出现骨折。
  (3)胫骨tibia:位于小腿内侧部,是小腿主要负重的骨,故较粗壮,可分为一体和两端。上端有2个膨大,分别称为内侧髁和外侧髁。在胫骨上端与体移行处的前面,有一胫骨粗隆。胫骨体呈三棱柱形,其前缘和内侧面紧贴皮下,体表均可摸到。胫骨下端内侧面凸隆称为内踝。
  (4)腓骨fibula:位于小腿外侧部,可分为一体和两端。上端略膨大称为腓骨头,与胫骨相关节。头下方变细称为腓骨颈,浅居皮下,为重要的骨性标志。腓骨下端膨大为外踝。
  (5)足骨:可分为跗骨、跖骨和趾骨。
  ①跗骨tarsalbones属于短骨,共7块,即距骨、跟骨、骰骨、足舟骨及3块楔骨(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和外侧楔骨)。
  ②跖骨metatarsalbones共5块,从内侧向外侧依次称为第l~5跖骨。第5骨底向外侧的突起称为第5跖骨粗隆,体表易触及,是重要的骨性标志。
  ③趾骨phalangesoftoes共14块,其数目和命名与指骨相同。
  (四)颅骨
  颅骨有29块(其中6块听小骨),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脑颅位于颅的后上部,并围成颅腔,容纳脑。面颅为颅的前下部,形成面部的轮廓,并参与构成口腔、鼻腔和眶。
  1.脑颅骨共8块,包括位于颅的前上部的1块额骨、后方的1块枕骨、颅底中部的l块蝶骨、两眶之间的l块筛骨和上方的2块顶骨、两侧的2块颞骨。
  2.面颅骨共15块,犁骨、下颌骨和舌骨各l块;上颌骨、鼻骨、泪骨、颧骨、下鼻甲及腭骨各2块。
  ①上颌骨maxilla2块,位于面颅中央。骨内有一大的含气腔称为上颌窦。上颌骨下缘游离,有容纳上颌牙根的牙槽。
  ②下颌骨mandiblel块,居上颌骨的下方,可分为一体和两支。下颌体居中央,呈马蹄铁形,其上缘有容纳下颌牙根的牙槽。下颌支向上伸出2个突起,前突称为冠突,后突称为髁突,髁突的上端膨大称为下颌头,与颞骨的下颌窝相关节。
  3.颅的整体观
  (1)颅盖:在额骨与顶骨之间有横位的冠状缝,左、右顶骨之间有矢状缝,顶骨与枕骨之间有人字缝。在眶上缘上方有弓形隆起称为眉弓。
  (2)颅底:可分为内面与外面。
  ①颅底内面承托脑,由前向后呈阶梯状排列着3个窝,分别称为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各窝内有许多孔、裂和管,他们大多通于颅外。
  ②颅底外面前部有上颌骨的牙槽和硬腭的骨板,骨板后缘的上方有被犁骨分开的2个鼻后孔。颅底后部的中央有枕骨大孔,它的两侧有椭圆形隆起称枕髁。枕髁的外侧有颈静脉孔,孔的前外方有细长骨突称为茎突,孔的后外方有颞骨的乳突。茎突与乳突之间的孔称为茎乳孔。
  (3)颅的前面:由大部分面颅和部分脑颅构成,并共同围成眶和骨性鼻腔。
  ①眶orbit容纳眼球及其附属结构,呈四面锥体形,尖向后内方,经视神经管通入颅腔。底向前外,它的上、下缘分别称为眶上缘和眶下缘。眶上缘的中、内1/3交界处的眶上切迹(或眶上孔),眶下缘中点的下方有眶下孔。
  ②骨性鼻腔bonynasalcavity位于面颅的中央,被骨性鼻中隔分为左右两半。鼻腔外侧壁有3个卷曲的骨片,分别称为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下鼻甲为独立骨块,上、中鼻甲都属于筛骨的一部分。每个鼻甲下方的空间,称为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
  ③鼻旁窦paranasalsinuses有4对,包括额窦、上颌窦、筛窦和蝶窦,他们皆与鼻腔相通。额窦位于额骨内,开口于中鼻道。上颌窦最大,位于鼻腔两侧的上颌骨内,开口于中鼻道,由于窦口高于窦底部,故在直立位时不易引流。筛窦位于筛骨内,可分前、中、后3群,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蝶窦位于蝶骨体内,开口于上鼻甲后上方的蝶筛隐窝。
  (4)颅的侧面:在乳突的前方有外耳门,向内入外耳道。外耳门前方,有一弓状的骨梁称为颧弓,体表可触及。颧弓上方的凹陷称为颞窝,容纳颞肌。在颞窝内,有额、顶、颞、蝶4骨的会合处称为翼点。该处的骨质比较薄弱,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的前支通过,故翼点处骨折时,容易损伤该动脉,引起颅内血肿,可危及生命。
  4.新生儿颅骨新生儿颅骨尚没有发育完全,各颅骨之间留有间隙,由结缔组织膜所封闭称为颅囟。最大的囟在矢状缝与冠状缝相交处,呈菱形,称为前囟(额囟),在一岁半左右前囟逐渐骨化闭合。在矢状缝和人字缝相交处,有三角形的后囟(枕囱),在生后3个月左右即闭合。前囟在临床上常作为婴儿发育状况和颅内压变化的检查部位之一。
  肌学
  一、总论
  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骨骼肌的收缩,牵引骨产生运动。人体骨骼肌共有600多块,分布广,约占体重的40%。每块骨骼肌不论大小如何,都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并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受一定的神经支配。
  (一)肌的形态和构造
  肌的形态按其外形概括地分为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4种。长肌多见于四肢,收缩时肌显著缩短而引起大幅度的运动,有的长肌有2个以上的起始头,依其头数被称二头肌、三头肌和四头肌;短肌多分布于躯干的深层,具有明显的节段性,收缩时运动幅度较小;阔肌扁而薄,多分布于胸、腹壁,收缩时除运动躯干外,还对内脏起保护和支持作用;轮匝肌多呈环形,位于孔、裂的周围,收缩时使孔裂关闭。
  每块骨骼肌都由肌腹和肌腱两部分构成。肌腹多数位于肌的中间部分,主要由大量的横纹肌纤维构成,色红,柔软而有收缩力。肌腱多数位于肌腹的两端,附着于骨表面,主要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色白,坚韧而无收缩力,但能抵抗很大的牵引力。
  (二)肌的起止和作用
  肌一般以两端附着于骨上,中间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当肌收缩时,牵动骨骼,产生运动。肌收缩时,通常一骨的位置相对固定,另一骨的位置相对移动。通常把肌在固定骨上的附着点称为起点或定点,在移动骨上的附着点称为止点或动点。一般接近身体正中线或肢体近侧端的附着点是起点,反之是止点。
  肌有两种作用:一种是静力作用,即肌具有一定的张力,使身体各部之间保持一定的姿势,如站立、坐位和体操中的静止动作;另一种是动力作用,即肌具有一定的收缩力,使身体完成各种动作,如伸手取物、行走和跑跳等。
  (三)肌的辅助结构
  肌的辅助结构有筋膜、滑膜囊和腱鞘等,这些结构是在肌运动的影响下,由肌周围的结缔组织转化而形成,这些结构有保护和辅助肌运动的作用。
  1.筋膜fascia筋膜位于肌的表面,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种。
  (1)浅筋膜superficialfascia:又称为皮下筋膜,位于皮下,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脂肪(皮下脂肪)、浅静脉、皮神经、浅淋巴结和淋巴管等。临床上皮下注射,即将药液注入浅筋膜内。
  (2)深筋膜deepfascia:又称为固有筋膜,位于筋膜深面,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遍布于全身且互相连续,深筋膜包被每块肌,并深入到各肌层之间,形成各肌的筋膜鞘和筋膜间隙。此外,深筋膜还包绕血管、神经形成血管神经鞘,包裹腺体形成腺体的被膜。
  2.滑膜囊synovialbursa为一密闭的结缔组织扁囊,内有少量滑液。其大小由直径几毫米至几厘米,有的与关节腔相通,有的则独立存在。多位于肌腱与骨面之间,可减少两者之间的摩擦,促进肌腱运动的灵活性。滑膜囊在慢性损伤和感染时,形成滑膜囊炎。
  3.腱鞘tendinoussheath为套在长腱周围的鞘管,多位于手和足摩擦较大部位,如腕部、踝部、手指掌侧和足趾跖侧等处。腱鞘由外层的腱纤维鞘(纤维层)和内层的腱滑膜鞘(滑膜层)构成。腱鞘起约束肌腱的作用,并可减少肌腱与骨面的摩擦。临床上常见的腱鞘炎,严重时局部呈结节性肿胀,引起局部疼痛和活动受限。
  二、各论
  全身的骨骼肌,根据所在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躯干肌、上肢肌、下肢肌和头颈肌。
  (一)躯干肌
  躯干肌主要包括背肌、胸肌、腹肌和膈。
  1.背肌为位于躯干后面的肌群,可分为浅、深两层。浅层主要有斜方肌和背阔肌;深层主要有竖脊肌。
  (1)斜方肌trapezius:位于项部及背上部浅层,为三角形的阔肌,两侧相合成斜方形。起自枕外隆凸、项韧带和全部胸椎棘突,止于锁骨外侧1/3、肩胛骨的肩峰和肩胛冈。
  作用:上部肌束收缩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收缩可下降肩胛骨,两侧同时收缩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
  (2)背阔肌latissimusdorsi:位于背下部和胸的后外侧,为全身最大的阔肌,呈三角形。该肌起自下6个胸椎和全部腰椎的棘突、骶正中嵴及髂嵴后部,以扁腱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作用: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后伸;当上肢上举被固定时,可上提躯干(引体向上)。
  (3)竖脊肌erectorspinae:又称骶棘肌,为背肌中最长、最大的肌,纵列于脊柱两侧的背纵沟内。自外向内由髂肋肌、最长肌及棘肌3列肌束组成。起自骶骨背面及髂嵴的后部,向上分出许多肌束,沿途止于椎骨、肋骨和颞骨乳突。
  作用:使脊柱后伸和仰头,是强有力的伸肌,对保持人体直立姿势有重要作用。
  2.胸肌主要有胸大肌和肋间肌。
  (1)胸大肌pectoralismajor:位置表浅,覆盖胸廓前壁的大部,呈扇形,宽而厚。该肌起自锁骨的内侧半、胸骨和第1~6肋软骨等处,以扁腱止于肱骨大结节嵴。
  作用:可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前屈;当上肢上举固定时,可上提躯干(引力向上);并上提肋,协助吸气。
  (2)肋间肌:包括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肋间外肌intercostalesexterni位于各肋间隙的浅层,起自肋骨的下缘,肌束斜向前下,止于下一肋骨的上缘。肋间内肌intercostalesinterni位于肋间外肌的深面,起自肋骨的上缘,肌束斜向后上,止于上一肋骨的下缘。
  作用:肋间外肌能提肋,助吸气;肋间内肌能降肋,助呼气。
  3.膈diaphragm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封闭胸廓下口,为向上膨隆呈穹窿状的扁薄阔肌,其周围为肌性部,起自胸廓下口内面及腰椎前面,各部肌束向中央集中移行于腱性部称为中心腱。
  膈上有3个裂孔:①主动脉裂孔在膈与脊柱之间,位于第12胸椎前方,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②食管裂孔位于主动脉裂孔的左前方,约平第10胸椎,有食管和左、右迷走神经通过;③腔静脉孔位于食管裂孔右前方的中心腱内,约平第8胸椎,有下腔静脉通过。
  作用: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的圆顶下降,胸腔容积扩大,引起吸气;舒张时,膈的圆顶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引起呼气。膈与腹肌同时收缩,则能增加腹压,可协助排便、呕吐、咳嗽和分娩等活动。
  4.腹肌腹肌可分为前外侧群和后群。前外侧群形成腹腔的前外侧壁,主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后群有腰大肌和腰方肌。
  (1)腹直肌rectusabdominis: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旁,居腹直肌鞘中,为上宽下窄的带形肌。该肌起自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之间,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和第5~7肋软骨的前面。肌的全长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成多个肌腹,腱划由结缔组织构成,与腹直肌鞘的前层紧密结合。
  (2)腹外斜肌obliquusexternusabdominis:位于腹前外侧壁浅层,为一宽阔扁肌。该肌起自下8肋外面,肌束由后外上方斜向前内下方,一部分止于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侧缘处移行为腹外斜肌腱膜。该腱膜向内侧参与腹直肌鞘前层的构成,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形腹股沟韧带。
  (3)腹内斜肌obliquusinternusabdominis:位于腹外斜肌深面。该肌起自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半,大部分肌束向内上方,下部肌束向内下方,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内斜肌腱膜。该腱膜向内侧分为前后两层并包裹腹直肌,参与腹直肌鞘前后两层的构成。
  (4)腹横肌transversusabdominis: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该肌起自下6肋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部,肌束向前内横行,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横肌腱膜。该腱膜参与腹直肌鞘后层的构成。
  作用:腹前外侧群肌共同保护和支持腹腔脏器,收缩时可以缩小腹腔,增加腹压,以协助呼气、排便、分娩、呕吐和咳嗽等活动。该肌群还可使脊柱前屈、侧屈及旋转等运动。
  (二)上肢肌
  上肢肌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肩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1.肩肌位于肩关节周围,主要有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和肩胛下肌等。
  (1)三角肌deltoid:位于肩部,呈三角形。该肌起自锁骨的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肌束逐渐向外下方集中,止于肱骨的三角肌粗隆。
  作用:主要是使肩关节外展。
  (2)冈上肌supraspinatus:位于斜方肌的深面。该肌起自冈上窝,肌束向外,经肩峰深面,跨过肩关节的上方,止于肱骨大结节上部。
  作用:使肩关节外展。
  (3)冈下肌infraspinatus:大部分被斜方肌与三角肌遮盖。该肌起自冈下窝,肌束向外跨过肩关节的后方,止于肱骨大结节中部。
  作用:使肩关节旋外。
  (4)小圆肌teresminor:位于冈下肌的下方。该肌起自肩胛骨外侧缘的后面,肌束向外上跨过肩关节后方,止于肱骨大结节下部。
  作用:使肩关节旋外。
  (5)大圆肌teresmajor:位于小圆肌的下方。该肌起自肩胛骨外侧缘和下角,肌束向上外,绕至肱骨之前,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作用:使肩关节后伸、内收和旋内。
  (6)肩胛下肌subscapularis:位于肩胛骨前面。该肌起自肩胛下窝,肌束向上外,经肩关节的前方,止于肱骨小结节。
  作用:使肩关节内收和旋内。
  人体解剖学歌诀——生殖系统
  男性尿道歌诀
  男性尿道有特点,耻骨前下二个弯;
  耻骨前曲可消失,耻骨下曲不改变;
  尿道膜部内外口,三个狭窄有危险;
  结石下降易滞留,导尿插管莫戳穿。
  睾丸与卵巢歌诀
  睾丸外形扁椭圆,两端两面两个缘;
  分泌激素维性征,产精产卵子孙延。
  附件歌诀
  卵巢输卵管,二者称附件;
  若有罹患时,两者皆受难。
  前列腺歌诀
  前列腺居膀胱下,形态重要粟子大;
  五个分叶围尿道,前后左右中叶峡;
  老年男性排尿难,首先把它来检查;
  直肠前壁仔细摸,前列腺沟有变化。
  子宫歌诀
  前膀胱后直肠,子宫位于正中央;
  倒置梨形盆中央,前倾前屈是正常;
  上下三部底体颈,梭形颈管三角腔;
  上通卵管下阴道,卵管卵巢列两旁
  人体解剖学歌诀——泌尿系统
  肾形态与位置歌诀
  形如蚕豆表面平,脊柱旁列八字形;
  被膜肾蒂腹内压,相邻器管都固定;
  左肾上平胸十一,右低半椎十二中;
  肾门约对一腰椎,病变肾区扣压疼。
  肾窦歌诀
  肾门向内有间房,多种结构里面藏;
  动静肾盂大小盏,淋巴神经和脂肪。
  肾被膜歌诀
  纤维衬衣脂肪袄,筋膜外罩厚又牢。
  肾血液循环歌诀
  肾血循环特点三,管粗压高快循环;
  入球短粗出球细,滤出原尿不困难;
  两级毛细血管网,先滤后吸多完善。
  输尿管歌诀
  输尿管细又长,上起肾盂下连膀;
  三外狭窄要记住,起始越髂穿膀胱;
  结石下降易滞留,请君快喝排石汤。
  膀胱歌诀
  外观膀胱锥体形,顶尖底大体臌隆;
  内面三角有特点,结核肿瘤好发生。
  尿道歌诀
  男性尿道长狭弯,女性尿道短直宽。
  人体解剖学歌诀——呼吸系统
  外鼻歌诀
  外鼻尤如锥体形,根背尖下二只孔;
  呼吸困难细观察,两侧鼻翼会扇动;
  鼻根鼻背居上部,脂肪较少皮薄松;
  鼻尖鼻翼多皮脂,酒渣鼻子樱桃红。
  鼻腔外侧壁开口歌诀
  泪管开口在最下,鼻涕一把泪一把;
  中道额窦上颌窦,筛窦前群莫丢下;
  筛窦后群上鼻道,蝶窦隐窝只有它。
  喉歌诀
  甲环软骨杓会厌,喉结向胶标志显;
  环甲环杓两关节,两组喉肌功能全;
  喉腔分为前中下,粘膜与咽相续连;
  中腔最窄下腔松,水肿阻塞很危险;
  环甲韧带掌握准,及时切开莫迟延。
  会厌软骨歌诀
  会厌软骨树叶状,防止食物入喉腔;
  进食切莫谈和笑,误入气管可遭殃。
  支气管歌诀
  主支气管左和右,各有特点要记住;
  左支细长右粗短,异物坠落多入右。
  弘扬祖国传统中医药学科学,把现代医药学科学推进高科技临床诊疗水平。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大收肌    下一篇 大肠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