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百科  > 所属分类  >  传染病   
[0] 评论[0] 编辑

良性淋巴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

简介
(图)猫抓热 猫抓热

    “良性淋巴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又叫“非细菌性局部淋巴腺炎”。多数患者发病前有被猫咬、猫抓或猫舔的接触史,故称为猫抓热猫抓病猫搔病。这种病冬季处于发病低谷,随着开春气温变暖,猫狗活动增多,发病率也迅速上升,该病全球每年都有流行。猫抓热的病原体是一种巴尔通体,多寄生于猫的体内,也可能寄生于狗、兔、猴等哺乳动物体内。猫仅为病原携带者,本身并不发病,猫之间的感染通过跳蚤传播。而猫对人的感染则多种多样,大多表现为咬伤、抓伤,但也曾发生过猫对人伤口舔吮而感染。因此,人与宠物间不要过分亲密、突破应有的限度,例如用嘴吻宠物、用手喂食物等。

病原学

   巴尔通体属为一组革兰氏阴性,但不易着色的小细菌,与人类疾病有关的有3个种.近年通过对罗沙利马体属重新分类,该属有所扩大:
  1、五日热巴尔通体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士兵的一种细菌性感染,称战壕热中发现的,随后的几十年,在世界上已不常见或仅散发出现.在无家可归者,都市嗜酒者,杆菌性血管瘤,菌血症等,五日热巴尔通体很少引起心内膜炎,在艾滋病病人也很少引起其他播散性疾病(见下文免疫缺陷病人巴尔通体感染).在免疫系功能正常病人,由五日热巴尔通体引起的战壕热表现为长期反复发热伴长期菌血症,但死亡率低.由于正常宿主病例少见,试验性抗生素治疗可以考虑:强力霉素,每天2次,100mg口服,持续4周以上可能有益.
  2、汉塞巴尔通体(以前称汉塞罗沙利马体)引起两种不同综合征:猫抓病(或猫抓热)见于免疫系统正常的成人和儿童及免疫损伤者播散性感染.
  3、杆菌状巴尔通体通过白蛉从人传播到人.散发病例和流行仅见于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安第士山脉一定海拔,那儿有媒介存在.在无免疫者,巴尔通体侵入血流,附着于红细胞表面,引起贫血.它们也侵入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产生血管阻塞.在疾病的这一阶段,常并发由沙门菌和其他肠道菌引起的菌血症.随着免疫的形成,血液和内皮细胞中的菌量明显减少.经过一潜伏期后,皮肤和皮下组织中病菌又重新出现,引起血管瘤结节.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主要是带菌的猫(通常在1岁以下)。病原体存在于猫的口咽部,猫受染后可形成菌血症,并可通过猫身上的跳蚤在猫群中传播,故猫的带菌率相当高,有报道宠物猫的感染率达40%。

2、传播途径: 人通常是在被猫抓伤、咬伤或与猫密切接触后而感染。

3、易感人群: 养宠物者以青少年和儿童居多。

4、潜伏期:本病潜伏期为2-6周。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有低热、头痛、寒战、全身乏力、厌食、恶心或呕吐等症状的一种或几种。一般来说,猫抓热发病后都可在颌下、颈部、腋下及腹股沟等处出现直径约1~8厘米的淋巴结肿大。

在临床上可分为贫血性和发疹性两型:

(一)贫血型:发病突然,主要为进行性溶血性贫血的表现,如发热、寒战、头痛、肌痛、关节痛、食欲减退、面色苍白、黄疸、心动过速,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等。重者可出现意识模糊和谵妄。大多数病例在1-2月内缓解。

(二)发疹型:可发生在贫血型后或为原发性。通常全身症状轻微或缺如。皮损表现为粉红色或蓝红色丘疹或结节,呈圆锥形或半球形,豌豆至蚕豆大,散在或聚集分布,在4-6月中成批发出。有时可破溃形成溃疡,易出血,愈合留有萎缩性疤痕。皮损好发于面、颈和四肢伸侧,也可累及口唇、舌、牙龈等粘膜处。 

治疗

    治疗可用青霉素、氯霉素。但急性期抗生素治疗并不能防止皮损的发生。在疗程中必须作连续的血液涂片检查,随访疗效。注意补充电解质、液体、铁剂。有继发感染时应及时加用相应抗生素治疗。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    下一篇 巴尔通体杆菌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