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騊声
陈騊声,工业微生物学家。是中国近代工业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在生产、教育和科研方面都做出了成绩。在酒精生产技术上,曾超过聘来的外国专家,并对改进中国传统酿造技术和建立近代工业微生物新体系做出了贡献。
1927年,溥益糖厂因军阀混战,原料不足,不得已宣告停工,陈騊声自此转入大学任教,因为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受学生的欢迎。1930年下半年担任实业部中央工业试验所酿造研究室主任,对传统酿造的改进做出了贡献。1932年公费赴美国留学,获理学硕士,又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进修发酵化学后,赴欧洲各国考察微生物工业,颇多心得。返国后仍回所工作,不久在上海中国酒精厂任总化学师,技术上又超越了当时重金聘请的英国专家,名噪一时。“八一三”日本侵略军侵华,工厂被炸,陈騊声在炮声隆隆下,仍从事著述,并在各大学授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受轻工业部委托,到东北帮助糖厂、酒精厂复工,又到西北勘察甜菜糖厂的建厂地址,今日包头糖厂巍然耸立于黄河之滨,其中也有陈騊声一份功劳。
1950年,陈騊声担任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教授,1953年就任上海第一地方工业局化验室顾问,由于液体曲研究成功,遂成立了上海轻工业研究所发酵研究室。其后,研究谷氨酸发酵又获成功,上海市科委给予高度重视,认为工业微生物是大有发展的学科,遂将发酵室由轻工所分出来,成立了上海工业微生物研究所。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陈騊声受到迫害,1969年恢复工作。
1982年陈騊声调到上海科技大学,创立了生物工程系,任系主任。1985年开始为名誉系主任、教授。
陈騊声历任中华化学工业会理事,上海化学会理事、理事长,上海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顾问,中国化学会理事,上海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酿造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食品协会理事,上海食品协会理事,上海市第六届政协委员,上海市第七届人大代表。1956年他加入了九三学社。1978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同年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就个人奖。他的专着《中国微生物工业发展史》荣获1977—1981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1990年荣获国家教育委员会荣誉证书。
陈騊声实地考察京沪一带许多酱油作坊(当时叫做酱园)后,得到一个结论,就是中国酱油生产的传统方法——天然发酵法,成熟周期长(至少一年),且劳动强度大,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他到日本考察,还到自己的家乡管头,详察豆油的生产程序,发现豆油生产所用原料只有大豆一种,酿造时间约一、二个月,且味道鲜美,闻名于世,他对此查阅文献,进行了比较研究,终于证实在酱油酿造时因为大量使用淀粉质原料(如面粉),淀粉变为糖,糖多,蛋白酶的活力受到阻碍,酱油成熟时间就延长了。因此,他采用了豆麦一起制曲,分开发酵各一个月后,再混合发酵一个月,这样一共只用二个月,酱油醪成熟了,其成品质量和天然发酵一年以上的成品质量完全相同。酱油速酿法初试成功,他便利用一个数百平方米的旧造纸厂的平房建造了100多个保温发酵池,进行发酵,批量生产酱油。这个方法的成功,立即引起国内酿造界的重视,认为这是中国酱油酿造改革的先声。
陈騊声1922年大学毕业后,到山东黄台溥益糖厂酒精厂任副技师,当时全国生产酒精的工厂寥寥无几,且大部分是由外国人经办或把持技术。溥益糖厂酒精厂是完全由中国人出资兴办的企业,最初主持酒精发酵技术是日本人渡边。渡边对于谷类发酵颇有些经验,但是如何以甜菜糖蜜生产酒精,他也没有做过,因而在使用甜菜糖蜜酿造酒精时,屡试屡败。陈騊声悉心研究发酵困难的原因,发现所用的甜菜糖蜜中含有多量的硝酸钠,而该糖蜜贮藏在露天地坑内,风吹日晒已经三年,糖蜜被细菌污染,尤其酪酸菌,将糖分解为酪酸和二分子氢。此氢可将硝酸还原为氧化氮,氧化氮遇空气成为褐色恶臭的二氧化氮,从醪中逸出,产生的一氧化氮存留醪中,阻碍酒精发酵,常使发酵中途停止。找出原因后,陈騊声采取措施,对糖蜜进行预处理,结果每百斤糖蜜可出酒精24斤,发酵效率为85%,达到预期效果。研究取得成功,厂方特别举行庆祝大会,当场宣布陈騊声跃升为工程师,代替渡边的技术主任职务,且加薪一倍。此时担任公司技术顾问德国专家林德曼和日本专家堀宗一对他做出这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表示祝贺,并在证明书上签字予以承认。
1933年华侨建源公司选择浦东白莲经设立中国酒精厂,占地百余亩,应用自南洋输入的甘蔗糖蜜为制造酒精的原料,主要机器都从国外进口,预计每日生产酒精2万加仑(约90922升),规模之大,堪称远东第一。在酒精生产开工初期,该厂高薪雇用的英国工程师布朗负责生产,他未经小试,盲目投产,经过几个月的试车,终于失败。陈騊声到工厂后,在码头边一幢旧楼房里,与一些技术人员对甘蔗糖蜜原料进行成分分析,并开展小型发酵试验。试验结果,证明甘蔗糖蜜缺氮。必需补给氮源,否则酶母营养盐不足,发酵无法进行。在选择发酵菌种方面,他进行多次反复的发酵比较试验,得到对甘蔗糖蜜发酵效率高的最优良的酵母菌种。他根据小试结果,进行糖蜜发酵,首战即大功告成,酒精自蒸馏机的出口管里滚滚流出,每日产量比预计要高出一倍。建源公司总经理说:“中国人真了不起,在技术上又超过了英国人。”
在民国时期,中国酒精工业所用原料分为二大类,一类是糖蜜,一类是山芋、玉米、高粱等粮食原料,用淀粉粮食原料生产酒精时所用糖化剂当时主要为麸曲,有的用麦芽,两者糖化力皆不强,淀粉利用率低。陈騊声早在30年代就研究过如何提高糖化力,提高发酵收率的问题。1955年他在上海轻工业研究所时,对黑曲霉与米曲霉制曲作了详细的比较研究,证明了黑曲霉确实优于米曲霉,具有糖化力强,耐酸性、耐热性好等优点,有利于糖化发酵。陈騊声带领工人进行黑曲霉试验,几经挫折,终于确定了黑曲霉的制备方法,酒精发酵淀粉利用率由75%左右提高到94%左右,大大节约了粮食。
由淀粉质原料发酵酒精,一向使用固体曲,制曲劳动强度大,以日产7吨酒精计算,就需20多个强劳动力制曲,曲盘多达5000多个,占地500~800平方米,生产规模受到限制。陈騊声与上海酒精厂合作,应用深层通气培养法制备液体曲。自1956年开始,1959年完成并投入生产,淀粉利用率达到90%~94%,彻底革新了酒精生产工艺,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改善了环境卫生,使生产向机械化、大型化发展。曾获轻工业部的表彰。
酶制剂的种类很多,在50年代初期,中国的酶制剂工业,还是一个空白。当时北京中国科学院菌种保管委员会正在进行细菌淀粉酶α-淀粉酶的结晶研究。陈騊声认为细菌淀粉酶可用于纺织厂脱浆等用途。在他建议下,1957年上海轻工业研究所首先开展了细菌淀粉酶的工业化生产研究。1960年在上海梅林食品厂建3000升发酵罐扩大试产细菌淀粉酶,用于棉布退浆。对糖化酶与蛋白酶的生产应用,他也提出过不少建设性意见。在大家努力下,霉菌中性、酸性蛋白酶已经在全国制革、毛皮、生化制药等行业中广泛使用。
在有机酸方面,陈騊声早年即对乳酸有所研究。50年代在江南大学又从事葡萄糖酸的研究。1964年,陈騊声在轻工业研究所,指导开展了粗糖浅盘发酵生产柠檬酸的研究并投入生产。嗣后,上海轻工业研究所及天津工业微生物研究所、上海酵母厂对柠檬酸发酵进行深入研究,以干薯为原料,经过深层液体通气培养法生产柠檬酸,发酵效率高,投入生产后,中国柠檬酸年产量增加,由过去的进口转为出口。
陈騊声在其它新型工业微生物方面如核黄素、丁醇丙酮、酵母等工业中也做出了不少成绩。
陈騊声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虽然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严重迫害。但在粉碎“四人帮”后,他看到祖国改革开放政策,鼓舞人心,他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1986年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899年9月6日 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
1922年 国立北京工业大学应用化学科毕业。
1922—1927年 任山东溥益糖厂酒精厂工程师。
1927—1930年 任京师大学、中央大学讲师,劳动大学副教授。
1930年—1934年 任实业部南京中央工业试验所酿造研究室主任、研究专员、技正。
1932—1934年 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后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进修发酵化学一学期。
1934—1937年 任上海中国酒精厂总化学师。上海交通大学发酵讲座。
1937年—1949年 任大夏、沪江、圣约翰、暨南各大学兼任教授。新亚酵素厂技术总监、华星酒精厂技术顾问。
1950—1952年 任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教授。
1953—1982年 任上海第一地方工业局、上海轻工业研究所、上海工业微生物研究所技术顾问,复旦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兼任教授。
1982—1985年 任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工程系主任、教授。
1985年 任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工程系名誉系主任、教授。
1992年2月17日 病逝于上海。
2 陈騊声.发酵工业.上海:中华书局,1935.
3 陈騊声.农业制造.上海:中华书局,1935.
4 陈騊声.酒精.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5 陈騊声.制糖工业及糖品分析法(大学丛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
6 陈騊声.酿造学总论(上下册)(大学丛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41.
7 陈騊声.酿造学分论(上下册)(大学丛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41.
8 陈騊声.上海化学工业综览.上海化学工业会,1950.
9 陈騊声.酿造学实验.上海:商务印书馆,1953.
10 陈騊声.高等酿造学(上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53.
11 陈騊声.实用微生物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53.
12 陈騊声.食品微生物学实验.上海:商务印书馆,1953.
13 陈騊声.实用微生物实验.上海:商务印书馆,1953.
14 陈騊声.酶化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
15 陈騊声.抗菌素研究法.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8.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