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粘病毒
本科病毒呈球形,直径80~120纳米。表面有突起,有时呈丝状,长可达数微米。核酸为8个节段的负链RNA,总分子量约5×106编码10种蛋白质。病毒粒结构分3层:中心为螺旋形核壳,宽9~15纳米,是由RNA、核蛋白和RNA多聚酶构成;中间为膜蛋白;外层为脂质色膜,膜上装有许多糖蛋白突起,即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
病毒的血凝素具有凝集多种动物红细胞的活力,其神经氨酸酶能从粘蛋白中释放出N-乙酰神经氨酸。乙醚和脱氧胆酸钠等能破坏脂质膜而使病毒裂解灭活。病毒感染细胞后,先合成互补RNA。互补RNA有两种,一种起mRNA的作用,翻译病毒蛋白 ,另一种是复制病毒RNA的模板。RNA的8个节段分别复制,然后与核蛋白结合并一起转移至细胞质膜下面,此时细胞质膜已被病毒所修饰而含有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再通过芽生形成新的病毒粒。本科病毒于复制初期可被放线菌素 D抑制。两株同型病毒在同一细胞内复制时易发生重组,形成重组株。
1.甲、乙型流感病毒为8个节段,丙型为7个节段,每一个节段就是一个基因,决定流感病毒的遗传特性,其基因组分节段的特点使本病毒具有高频率基因重配,容易发生变异。流感病毒RNA外包绕的蛋白质中,三种分子量较大的蛋白P1、P2、P3均为RNA多聚酶,与RNA的转录有关,其他均为核蛋白。核蛋白的抗原稳定,很少发生变异,具有型特异性。根据核蛋白抗原性的不同,可把感染人的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2.病毒囊膜流感病毒囊膜由内向外,可分为内膜蛋白、类脂和糖蛋白三层。内膜蛋白(M蛋白)是包围在病毒核心外的一层膜六结构,介于核蛋白与脂质双层膜之间,与组成脂质双层膜的类脂紧密结合,在维持病毒形状与完整性上起重要作用。类脂层是脂质双层结构,它来自宿主细胞膜或核膜,其中镶嵌的两种糖蛋白向外突出脂质双层形成刺突,构成了流感病毒囊膜的第三层一糖蛋白层。糖蛋白层由两种糖蛋白刺突组成,一种是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一种是血凝素(HemagglutininHA)。
神经氨酸酶是由4条相同的糖基化多肽所组成的蘑菇状四聚体,具有酶活性,可水解宿主细胞表面糖蛋白末端的N-乙酰神经氨酸,有利于成熟病毒的释放(抗神经氨酸酶抗体能抑制病毒从细胞释放,但没有中和作用);神经氨酸酶的抗原结构较易发生变异,它是流感病毒亚型的划分依据之一。
血凝素:是由3条糖基化多肽分子以非共价形式聚合而成的三聚体,其C末端有一疏水区插入病毒囊膜的双层脂质膜中,是HA与病毒囊膜的结合部位。N末端有一疏水区,具有膜融合活性,对病毒侵入宿主细胞是必须的。HA能与多种动物(如鸡、豚鼠)和人的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受体相结合,引起红细胞凝集,把这种现象叫血凝。若在病毒与细胞混合前先加抗血凝素抗体,使该抗体首先与病毒血凝素结合,当再加入红细胞时,由于病毒血凝集上结合的抗体的阻断作用,血凝素就不能再与红细胞上的受体结合,红细胞就不出现凝集,这种现象我们称为血凝抑制。血凝和血凝抑制,是病毒学研究常用的检测指标。
血凝集是流感病毒的主要中和抗原,其抗原性最易发生变异。它是流感病毒亚型划分的另一依据。
按核蛋白的可溶性补体结合抗原的不同,流感病毒被分为甲(A)、乙(B)和丙(C)三型;各型流感病毒又根据其表面血凝素及神经氨酸酶抗原性的不同再分为若干亚型。从世界上过去流感流行的资料分析,认为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比较稳定;甲型的表面抗原HA、HA最易变异,二者可同时变异,也可分别发生。自1934年分离出甲型流感病毒以来,已发生多次世界性的大流行以及大流行间期的小流行。其流行规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病毒表面抗原变异幅度大小;幅度小,属于量变称抗原漂移(Antigendrift),是核酸序列的点突变,致使HA或HA抗原决定簇发生某些改变,并在免疫人群中被选择出来,可引起中小流行。若变异幅度大,即新毒株的HA和/或NA完全与前次流行株失去联系,形成新的亚型,系质变称抗原转(Antigenicshift),是由核酸序列不断的突变积累或外来基因片断重组所致。这种抗原性的转变使人群原有的特异性免疫力失效,因此可以引起大规模甚至世界性的流感流行。
流感病毒在鸡胚中生长良好,一般初次分离应先接种羊膜腔中传代适应后方接种尿囊腔。病毒在鸡胚中并不引起明显病变。用血凝试验可判断羊水或与尿囊液中有无病毒生长。人流感病毒能感染多种动物,但只有雪貂的表现类似人类流感。另外,甲、乙型流感在原代人胚肾、猴肾等组织细胞中也能生长。
流感病毒抵抗力较弱,不耐热,56℃30分钟即被灭活,室温下感染性很快消失;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乙醚、甲醛等敏感;酸性条件下更易灭活,但在-70℃或冷冻干燥后活性可长期保存。
血清学试验取病人急性期(发病3日内)和恢复期(发病2-4周)双份血清,同样与已知各亚型流感病毒进行血凝抑制试验或其他试验。恢复期血清的抗体效价是急性期的4倍或4倍以上,具有协助诊断意义。
免疫荧光技术直接检测鼻分泌物中病毒抗原,能够达到快速诊断的目的。
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人群聚集,公共场所如剧院、宿舍应常通风换气,必要时空气消毒:常用乳酸,100m3空间用2-4ml乳酸溶于10倍水中加热熏蒸,无乳酸时用食醋亦可。
流感疫苗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但因流感病毒抗原易变,及时掌握变异动态及选育毒株使制成的疫苗抗原性与流行株相同或近似极为重要。
治疗尚无特效方法,金刚烷胺对甲型流感病毒复制有抑制作用,在预防和治疗上有一定效果,但此药能引起中枢神经症状和耐药毒株出现未被广泛使用。目前主要是对症治疗及预防继发细菌感染。
中药:金银花、板兰根、大青叶等在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方面有一定效果。
[2] 医学全在线 http://www.med126.com/edu/200712/16742_3.shtml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